在当前的太空探索活动中,传统的太空结构搭建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以卫星天线和太阳能帆板为例,它们在地面上需要经过复杂的折叠和压缩工序,才能塞进火箭的整流罩内。这样做不仅使结构变得笨重,而且在展开过程中容易受到损坏。更重要的是,火箭整流罩的尺寸和重量限制,成为了建造超大规模太空设施的巨大阻碍。想象一下,一个原本可以拥有更强大功能的大型天线,因为要适应火箭整流罩的大小,不得不缩小规模,这无疑极大地限制了太空探索的深度和广度。
DARPA的NOM4D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旨在打破这一长期存在的困境。该项目摒弃了传统的先在地面预制刚性结构,再折叠运输至太空展开的模式,而是选择将轻质的原材料直接送入太空,实现在轨“即造即用”。正如项目负责人AndrewDetor所指出的:“我们不再依赖地面预制的刚性结构,而是让太空环境成为制造工厂。”这种创新模式具有诸多优势,一方面突破了火箭尺寸的严格限制,使得在太空中建造更大规模的结构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能够设计出专门针对微重力环境优化的轻质高效结构。例如,一些在地球上会因自身重量而下垂的超薄复合材料,在太空的低重力环境下却能够稳定成型,从而为构建更复杂、更高效的太空设施提供了可能。
任务时间:2026年2月,加州理工学院的科研团队将开启一项意义非凡的太空实验。
合作伙伴:此次实验,加州理工学院与MomentusInc.、SpaceX展开了紧密合作。MomentusInc.的Vigoride轨道服务飞行器将搭载实验设备,借助SpaceX的Falcon9Transporter-16任务,把实验装置送入低地球轨道。
技术亮点:实验过程中,将有一台自主机器人发挥关键作用。它会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小心翼翼地组装出直径达1.4米的环形桁架,这个桁架的结构模拟了未来巨型天线的架构。整个组装过程完全自动化,一旦设备进入轨道,便不再需要人工干预。飞行器上配备的摄像头会对结构组装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将画面传输回地球,以便科研人员及时了解进展情况。这就如同在太空中搭建一个高科技的“乐高”模型,只不过这个模型是为了验证未来大型太空结构的制造理念和材料性能。
意义:这次实验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如果在轨自主装配技术能够顺利验证,那么它将成为未来建造百米级射频天线的重要基石。这些大型天线一旦建成,将显著提升人类对地月空间的监测能力,无论是对太空环境的研究,还是应对潜在的太空威胁,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任务时间:2026年4月,伊利诺伊大学的科研团队也将在太空领域一展身手。
合作伙伴:他们与Voyager Space合作,并借助NASA的Commercial Resupply Mission NG- 24任务,计划将实验设备送往国际空间站。实验将在空间站的Bishop气闸舱内进行。
技术亮点:该团队研发了一种名为“前沿聚合”的创新技术。实验时,他们会使用一种扁平的碳纤维套筒,这种套筒类似于小时候玩的“解压玩具”,但材质是碳纤维,在后续的加工过程中,它将成为硬化的增强结构。随后,研究人员会向套筒内注入液态单体,这些单体是尚未聚合的分子,处于非固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单体的化学性质经过特殊设计,具有适合太空发射的保质期,并且能够在太空的极端温度环境下稳定存在。当需要使碳纤维套筒硬化时,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独特的方法,只需点燃套筒内部一端,化学反应便会自发地在整个碳管内蔓延,使碳管硬化,而无需像在地球上那样使用大型加热设备(如高压釜)。这种技术不仅巧妙地解决了太空环境下材料固化的难题,而且为大规模太空结构的建造提供了新的可能。
意义: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将破解太空环境下高效固化材料的关键难题。从理论上讲,一旦聚合反应开始,通过不断提供原料,该过程可以扩展到千米级结构的制造,为未来在太空中建造超大型设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NOM4D项目的第三阶段,除了上述两项引人注目的在轨实验外,佛罗里达大学的团队也在默默发力。虽然他们不参与在轨实验,但其与NASA合作研发的激光金属弯曲技术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利用高能激光对金属板材进行精准的形状调控,能够实现传统工艺难以达到的复杂形状加工。在未来的太空制造场景中,这一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可以用于在轨建造燃料储罐、舱体结构等重要部件,进一步丰富了太空制造的技术手段,为构建更加多样化的太空设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DARPA推行NOM4D项目,其目标远不止于技术验证层面,而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国家安全:在国家安全领域,若NOM4D项目取得成功,将能够部署超大型的太空天线。这些天线可以对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广阔空间进行实时、全方位的监控,及时发现潜在的威胁,为国家的太空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商业航天:从商业航天角度来看,项目成果将有力推动太空经济的发展。例如,建造太空太阳能电站,能够收集太空中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并传输回地球,为人类提供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在轨燃料站的建设,则可以大大降低深空探索的成本,使人类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宇宙。
月球经济:尽管当前阶段NOM4D项目聚焦于地球材料,但它所建立的技术框架为未来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人类对月球探索的不断深入,这些技术有望在月球基地建设、资源开采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促进月球经济的繁荣发展。
太空环境极其复杂和恶劣,充满了各种挑战。辐射、巨大的温差以及微流星体的撞击,都对参与实验的材料和工艺的可靠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正如Detor所言:“实验室可以掩盖问题,太空不会给你任何侥幸机会。”在太空中,任何微小的缺陷都可能被放大,导致实验失败。然而,这些挑战也激励着科研人员不断创新和突破。2026年的两项在轨实验若能成功,无疑将是人类迈向“太空制造2.0时代”的关键一步,为未来更加宏伟的太空建设计划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支持。
从过去的“折叠收纳”式太空结构建造方式,到如今NOM4D项目所带来的“太空即造”新模式,人类在太空制造领域正逐步实现重大跨越。当机器人手臂在寂静的太空中缓缓拼接出第一根桁架时,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全新历史阶段的开启——一个属于太空工匠的时代,已悄然来临。未来,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类在太空的活动将更加自由和高效,我们对宇宙的探索也将迈向新的高度。
(本文基于DARPA公开资料整理,技术细节以官方披露为准。)
免责声明:本公 众号目前所载内容为本公众 号原创、网络转载或根据非密公开性信息资料编辑整理,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及学习交流使用。由于部分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相关争议,请跟我们联系。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本公 众号所载内容的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 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