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每日 ◆ 全球防务动态 ◆ 2025·第3期】 | 装备·军事·航天 |

2天前浏览29

 

01

装备动态

   


   

   

   

     

01

B-21“突袭者”:重塑战略航空格局,是耶非耶?

     

2025年2月13日,据19FortyFive网站消息,军事专家安德鲁・莱瑟姆发文,深入探讨了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B-21“突袭者”轰炸机,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B-21“突袭者”轰炸机作为美国新一代战略隐身轰炸机,被美国空军视作未来远程打击能力的支柱。它在战略航空领域实现了代际跨越,具备卓越的隐身性能,能够突破最先进的防空系统,深入敌方领土实施打击。在大国竞争和多极化格局的时代背景下,这款轰炸机的出现意义非凡。        

从战略威慑角度来看,随着中国和俄罗斯不断推进核力量现代化,B-21“突袭者”提供了一种灵活且具有高生存能力的战略载荷投送方式,无论是核弹还是常规弹药,都能有效送达目标。与固定发射井的洲际弹道导弹不同,B-21“突袭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战略需求,灵活选择任务时机和打击目标,增强了美国在全球军事战略中的威慑力和应变能力。        

B-21“突袭者”项目也引发了诸多思考。其高昂的造价使得采购数量受限,进而可能影响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外,在当前多极化世界格局下,美国传统的霸权式军事战略正面临挑战,B-21“突袭者”项目究竟是适应新时代战略需求的明智之举,还是旧有军事思维惯性的延续,尚无定论。若它只是延续以往霸权战略下的产物,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其效能,还会造成资源浪费。        

在实际作战应用方面,B-21“突袭者”将改变未来空战模式。它能够在不被敌方防空系统轻易察觉的情况下,深入敌方腹地,对关键军事设施、指挥中枢等重要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这不仅提升了美国空军的作战效能,也为未来联合军事行动提供了新的作战思路,可与其他军种的作战力量相互配合,实现更高效的联合作战。        

从国际军事竞争角度看,B-21“突袭者”的出现加剧了全球军事竞赛的紧张局势。其他国家可能会加快自身战略轰炸机或反隐身技术的研发,以维持军事平衡。这将促使全球军事技术不断革新,推动军事战略和作战理念的持续演变。



       

02

Milrem推出8x8机器人战车,引领陆战新变革?

     

2025年2月13日,TheDefensePost网站发布消息,防务领域迎来新动态,MilremRobotics公司推出了一款创新型的8x8机器人战斗车辆,这一举措在全球军事装备发展进程中引发广泛关注。        

就在2025年2月13日当天,MilremRobotics公司正式揭开了这款8x8机器人战斗车辆的神秘面纱。该公司致力于通过无人系统改变陆地作战方式,而这款新型战车正是其理念的重要实践成果。        

这款8x8机器人战斗车辆具备多项引人注目的特性。它基于模块化开放式架构打造,这一设计使得车辆在不同任务场景下的适应性极强。通过搭载不同的有效载荷,它能够灵活执行多种任务,涵盖侦察、监视、火力支援等多个方面。从防护性能来看,它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战场生存需求,能够为车内设备和人员提供可靠的保护。在动力系统方面,车辆采用了先进的驱动技术,确保在复杂地形条件下依然具备出色的机动性,无论是崎岖山路还是泥泞地带,都能保持稳定的行驶状态。        

MilremRobotics公司在无人作战系统领域并非初出茅庐。此前,该公司就凭借其在机器人技术上的深厚积累,推出过一系列备受瞩目的产品。其过往的技术成果和市场经验为这款8x8机器人战斗车辆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款新型战车的出现,对军事领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从战术层面来看,它为作战部队提供了更多样化的作战选择。在侦察任务中,其灵活的机动性和隐蔽性能够深入敌方区域,获取关键情报;在火力支援方面,可凭借强大的武器搭载能力,为友军提供及时有效的火力掩护,减少己方人员伤亡。从战略层面而言,它代表了军事装备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即无人化、智能化作战平台的崛起。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作战模式正逐渐发生改变,这种新型机器人战车的出现,有望推动各国军队加速对未来战争形态的研究和准备。        

对于MilremRobotics公司自身而言,这款8x8机器人战斗车辆的推出,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无人作战系统领域的领先地位。它不仅展示了公司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还为公司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全球各国对军事装备现代化的需求不断增加,这款战车有望吸引众多国家军队的关注,为公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然而,这款新型战车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尽管其具备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但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如何确保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机器人战斗车辆的广泛应用,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伦理和法律的思考,例如在战争中如何界定机器人的行为责任等问题。        

原新闻地址:https://thedefensepost.com/2025/02/13/milrem-8x8-robotic-combat-vehicle/


   

     

03

埃利斯泰尔签约供应小型系留无人机,军事用途受瞩目

2025年2月13日,TheDefensePost网站发布消息,法国无人机开发商埃利斯泰尔(Elistair)在防务领域有新动作,其签订的一项供应合同引发行业关注。  

2025年2月13日消息显示,埃利斯泰尔已与某盟国军事力量签署协议,将为其提供小型系留无人机系统。此次合同价值300万欧元(约310万美元),埃利斯泰尔将向客户提供其旗舰产品“克洛诺斯”(Khronos)“箱式无人机”技术,同时还包括相关培训、备件以及支持服务。该合同还有一大亮点,所供应的无人机将与爱沙尼亚国防承包商米尔雷姆机器人公司(MilremRobotics)制造的无人地面车辆配套交付。按照计划,无人机及其相关支持设备将于2025年第二季度开始交付。  

“克洛诺斯”无人机系统具备诸多出色性能。它被设计放置在一个专门的着陆集装箱内,能够在移动平台或固定地点快速部署,启动时间不到两分钟。整机重量30千克,可昼夜执行飞行任务,覆盖范围达10千米,续航时间最长可达24小时。值得一提的是,它能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以及缺乏射频信号和导航信号的区域正常作业。埃利斯泰尔方面表示,“克洛诺斯”紧凑且全自动,专为集成到移动车辆上设计,具有无与伦比的续航能力和稳定性,即使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信号受阻的环境中,也能提供实时空中情报,增强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其持续作业能力使其成为持续监视的理想选择,可确保关键任务信息随时可得。  

埃利斯泰尔此次合同的签订并非偶然。去年,该公司与莱茵金属加拿大公司展开合作,将“克洛诺斯”无人机与莱茵金属的“任务大师”无人地面车辆一同提供给军事用户。在此之前,相关系统在魁北克的一处设施进行了针对欧盟军队的兼容性测试。莱茵金属加拿大公司负责业务发展和创新的副总裁阿兰・特朗布莱表示,“任务大师”无人地面车辆系列可搭载多种情报、监视和侦察有效载荷,而“克洛诺斯”无人机优势明显,其创新能力能适应当前和未来复杂的作战环境,受到国际关注。  

这一合同的签订影响深远。从军事应用角度看,“克洛诺斯”无人机与无人地面车辆的组合,将为客户军队提供更高效的作战支持。无人机可在空中进行侦察、监视,为无人地面车辆提供实时情报,二者协同作业,能增强军队在复杂战场环境中的态势感知和任务执行能力。对埃利斯泰尔公司而言,这份合同不仅带来了经济收益,还提升了其在军事无人机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助于拓展更多国际市场。从行业发展来看,此类先进无人机系统的应用,将推动军事装备智能化、无人化的发展进程,促使其他企业加大在相关领域的研发投入。不过,该无人机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网络安全、复杂电磁环境干扰等挑战,未来发展仍需持续关注。  

原新闻地址:  

https://thedefensepost.com/2025/02/13/elistair-tethered-small-drone/


   

     

04

美军事迎来高能激光与微波武器,重塑战局?

2025年2月13日,据 19FortyFive 网站消息,军事专家史蒂夫・巴莱斯特里发布动态,美国军事领域正迎来重大变革:精密高能激光与微波武器强势进入美军装备序列,有望重塑未来战局。  

长期以来,定向能武器一直备受关注,却始终给人 “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的感觉。如今,这一局面正在改变,此类武器的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定向能武器主要分为高能量激光武器和高功率微波武器,它们能将化学或电能转化为辐射能,并聚焦于目标,实现对敌方能力的物理破坏、削弱、压制或摧毁。  

美国军方正在积极推进多个定向能武器项目。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美军研发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定向能激光武器,采用分层、多域防御的设计理念。其中,海军的 “奥丁” 光学眩晕拦截 器(ODIN),主要用于干扰敌方的光学传感器和无人机;“HELIO”(High-Energy Laser with Integrated Optical Dazzler and Surveillance)整合了高能激光、光学眩晕和监视功能;“固态激光 - 技术成熟” 项目则致力于提升固态激光技术的实用性。海军陆战队的 “CLaWs” 紧凑型激光武器系统(Compact Laser Weapon System),专为满足陆战队的作战需求设计,具备较高的机动性和实用性。空军的 “HELWS” 高能激光武器系统(High-Energy Laser Weapon System),将为空军提供强大的定向能打击能力。还有由空军和陆军共同参与的 “THOR” 战术高功率微波作战响应系统(Tactical High-Power Microwave Operational Response),可利用高功率微波对敌方电子设备进行干扰和破坏。  

这些武器的出现,将对未来军事作战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从战术层面看,高能量激光武器和高功率微波武器具有独特的优势。激光武器的发射速度极快,几乎以光速传播,能够在瞬间击中目标,大大提高了打击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应对无人机蜂群攻击时,激光武器可以快速连续地击落多架无人机,有效降低无人机带来的威 胁。微波武器则可以对敌方的电子设备造成干扰或损坏,瘫痪敌方的指挥控制系统、通信网络和武器装备的电子部件。在现代战争高度依赖电子设备的情况下,微波武器的这一特性将对敌方的作战能力产生巨大的削弱作用。  

从战略层面分析,这些定向能武器的部署将改变军事战略格局。拥有先进定向能武器的国家在军事威慑和战略制衡方面将获得更大的优势。在地区冲突或国际危机中,定向能武器的存在可以作为一种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让对手在决策时有所忌惮。这些武器还可以用于战略防御,保护本国的重要设施和关键区域,增强国家的战略防御能力。  

定向能武器也面临一些挑战。其效能易受天气等环境因素影响,比如激光武器在恶劣天气下的传输效率会大幅降低。高昂的研发和部署成本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这可能限制这些武器的大规模装备和应用。此次精密高能激光与微波武器进入美军,开启了军事作战的新篇章。未来,它们能否克服现有挑战,真正重塑战局,值得全球军事领域持续关注。


   

     

05

瑞典采购“加维亚”水下机器人,强化海域安保实力

2025年2月13日,TheDefensePost网站发布消息,瑞典在海洋防务领域有新动作,通过采购“加维亚”(Gavia)自主水下航行器(AUV),提升本国的反水雷能力,增强海域安全保障。这一举措在地区局势紧张的背景下,对瑞典乃至整个波罗的海地区的海上安全格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5年,瑞典与泰雷兹海洋公司(TeledyneMarine)签署了一项采购协议,决定购入“加维亚”自主水下航行器。该协议价值1.9亿瑞典克朗(约合1700万美元),有效期至2028年,且存在延期的可能性。此次采购的“加维亚”AUV将主要用于协助瑞典海军进行海底测绘、生成高分辨率海底声纳图像以及目标探测作业,在反水雷行动中发挥关键作用。  

“加维亚”AUV具备诸多优势。它是一款便携且模块化的水下作业平台,适用于多种水下任务,除反水雷外,还能进行快速环境评估、搜索与打捞作业。操作便捷性高,仅需两名操作人员就能在船只或海上平台 完成搬运和部署。其性能也较为出色,最大下潜深度可达1000米,最高速度超5.5节(约每小时10公里)。同时,配备了精确的导航系统,并借助水下声学定位技术,确保航行和作业的精准度。而且,它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后续加装合成孔径声纳、磁力仪等额外载荷进行升级。  

瑞典此次采购行动有着深刻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地区局势日趋紧张,海上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就在本月,芬兰部署了一艘隶属于北约指挥的巡逻船,在波罗的海执行监测任务,该任务是北约上月启动的“波罗的海哨兵”行动的一部分,旨在保护水下通信电缆和管道免受攻击或破坏。而在去年11月,瑞典海域就曾发生两部分电信电缆被切断的事件,调查人员认为与当时在该区域的一艘中国船只有关。在这样的环境下,瑞典增加对“加维亚”AUV的采购,是提升本国海上安全防御能力的重要举措。  

从瑞典自身角度来看,这些AUV的投入使用,将显著增强其海军在复杂海况下的探测和防御能力,更高效地应对潜在的水雷威 胁,保障本国沿海地区的安全以及海上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从地区层面而言,瑞典海上安保能力的提升,有助于维护波罗的海地区的整体安全稳定,加强北约在该地区的防御态势。然而,这一采购行动也可能引发地区局势的微妙变化,在国际地缘政治博弈中,各方对海上力量平衡的变化都保持着高度关注。  

原新闻地址:  

https://thedefensepost.com/2025/02/13/sweden-autonomous-underwater-vehicles-teledyne/

   


02

军事动态

   


   

   

   

     

01

中国舰艇编队现身宫古海峡与菲律宾海,释放何种信号?

2025年2月,SOFREP网站发布消息,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在宫古海峡与菲律宾海的行动引发广泛关注。  

2025年2月上旬(消息中未明确具体日期,根据报道推测),中国海军多艘舰艇组成的任务编队穿越宫古海峡,进入菲律宾海开展相关行动。此次行动中,编队包含驱逐舰、护卫舰以及综合补给舰等多种舰艇类型。这些舰艇协同航行,在相关海域进行了一系列训练与任务活动。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穿越宫古海峡进入菲律宾海并非首次。近年来,随着中国海军实力的不断提升,此类行动逐渐常态化。此次行动中,编队展现出了较高的协同作战能力和航行能力。驱逐舰凭借其强大的作战性能,在编队中发挥着防空、反舰等重要作用;护卫舰则利用自身灵活的特点,进行周边海域的警戒与巡逻;综合补给舰保障了编队在远海长时间行动的物资需求。在航行过程中,编队还可能进行了通信演练、战术配合演练等,以提升整体作战能力。  

从战略层面来看,此次行动具有多方面重要影响。首先,对于中国自身而言,这是中国海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提升远海作战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常态化的远海行动,中国海军能够更加熟悉远海环境,积累远海作战和训练经验,提高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为保卫国家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在地区局势方面,中国海军的行动有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海军的存在能够对一些不稳定因素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防止个别国家在相关海域进行挑衅行为,保障地区海上通道的安全与畅通。再者,从国际影响来看,中国海军的远海行动展示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海军的行动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中国海军的正常行动也可能引发部分国家的过度解读。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可能会借此机会制造舆论,渲染“中国威 胁论”。但事实胜于雄辩,中国海军的行动是基于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的正当行为,是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地区和平稳定。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都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海军的发展和行动。未来,随着中国海军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此类远海行动将更加频繁,中国海军也将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原新闻地址:  

https://sofrep.com/news/china-military-task-groups-miyako-strait-philippine-sea/


   

     

02

印巴克什米尔边境交火,紧张局势再度升级

2025年2月13日,TheDefensePost网站发布消息,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边境地区发生交火事件,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这一事件对地区安全形势产生了诸多影响。  

2025年2月13日消息显示,印度和巴基斯坦军队在克什米尔高度军事化的边境地区爆发交火。据巴基斯坦方面于2月13日报道,此次交火造成至少4人伤亡,其中包括2名士兵和2名平民。此次事件发生在2月11日,印度安全官员称是巴基斯坦军队无端开火,随后印度军队予以回击。不过,巴基斯坦军方拒绝回应法新社的询问,印度军方官员也未对置评请求作出回应。  

克什米尔地区自1947年英国殖民统治结束,印巴分治以来,就被两国分割控制。印巴双方均宣称对该地区拥有全部主 权,并为此爆发过两次战争以及多次小规模战斗。多年来,虽然2003年签署的边境停火协议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地区的相对和平,但双方时常相互指责对方违反协议。就在此次交火事件发生的两天前,2月9日,有两名印度士兵在该地区被简易爆炸装置炸死。此外,上个月,印度军队还称在克什米尔边境击毙了两名试图进入印控区的武装分子。在克什米尔地区,多个反政府武装组织与印度军队对抗,他们要求该穆斯 林人口占多数的地区独立,或者并入巴基斯坦。  

此次交火事件对地区安全形势影响显著。首先,直接导致人员伤亡,给两国人民带来了伤痛,破坏了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当地居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干扰,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 胁。其次,加剧了印巴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长期以来,两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矛盾不断,此次交火事件无疑是火上浇油,使双边关系进一步恶化,未来双方在该地区的军事对峙可能会更加激烈。再者,这一事件还可能对南亚地区的整体安全格局产生连锁反应。克什米尔地区地理位置重要,其局势动荡可能引发周边国家的担忧,甚至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从国际层面看,印巴边境冲突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国际社会一直呼吁双方保持克制,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然而,此次交火事件表明,双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矛盾依旧尖锐,和平解决争端的道路依然漫长。未来,印巴两国能否管控好边境局势,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以及如何推动和平谈判解决克什米尔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原新闻地址:  

https://thedefensepost.com/2025/02/13/india-pakistan-exchange-fire/


   

     

03

澳方指责中方战机南海“不安全行为”,真相几何?

2025年2月13日,TheDefensePost网站报道,澳大利亚与中国在南海空域发生摩擦事件,双方各执一词,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该事件对地区局势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2025年2月13日,澳大利亚方面宣称,在2月11日,一架澳大利亚空军巡逻机在南海执行“例行”监视巡逻任务时,遭遇中国一架歼-16战斗机靠近,并在附近投放了干扰弹。澳大利亚国防部指责这一行为是“不安全和不专业的机动动作,对飞机和人员构成风险”,还表示澳大利亚政府已就此向中国“表达关切”。澳大利亚国防部长理查德・马尔斯称,干扰弹在距离澳方飞机约30米处飞过,这架澳方飞机通常搭载约9人,虽无人受伤,但该举动存在“造成重大损害的可能性”。  

然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佳坤迅速回应,指出澳大利亚军机未经中方许可,故意侵入中国西沙群岛(中国对帕拉塞尔群岛的称呼)附近空域,中国驱离该飞机的措施合理、合法、专业且克制,并已向澳大利亚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澳方停止侵权挑衅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并非孤立。近年来,中澳在亚洲日益敏感的空域和航道上摩擦不断。2024年5月,中国一架战斗机就曾被澳方指责在国际空域拦截澳大利亚“海鹰”直升机,并在其飞行路径上投放干扰弹;2023年,一艘中国驱逐舰被指在日本附近海域用声纳脉冲干扰澳大利亚海军潜水员,导致潜水员受轻伤,当时这些潜水员搭乘澳大利亚海军护卫舰“图文巴”号,在日本专属经济区执行支持制裁的任务。  

从影响来看,此次事件对地区局势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外交层面,中澳关系本就因多种因素存在波折,此次事件可能进一步加剧双方紧张关系,影响两国在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地区安全角度而言,南海局势一直备受关注,此类事件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地区安全形势的不稳定,给南海周边国家带来不安定因素。同时,这一事件也凸显了南海地区在国际地缘政治中的敏感性,容易引发国际舆论的争议和不同解读。  

对于澳大利亚而言,频繁在南海进行所谓的“例行”巡逻,不仅可能加剧与中国的矛盾,还可能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的大局。对于中国来说,坚决捍卫国家主 权和领土完整是坚定不移的原则,面对外部势力的挑衅行为,必然会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回应。国际社会也期待双方能够保持克制,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原新闻地址:  

https://thedefensepost.com/2025/02/13/australia-china-unsafe-conduct/


   

     

04

“竹鹰”军演紧跟“红旗”,美盟友联合练兵为哪般?

2025年2月14日,AerospaceGlobalNews网站发布消息,美国空军作战中心在“红旗”军演之后,又展开了“竹鹰”军演,引发了国际防务领域的广泛关注。  

2025年2月14日消息显示,2025年2月8日,在美国空军“红旗25-1”军演结束后,美国空军作战中心紧接着启动了“竹鹰25-1”军演。“竹鹰”军演是基于“红旗”军演展开的,旨在充满对抗性的环境中,向更远的区域开展任务。  

“竹鹰”军演对灵活性要求极高,常常使用小型民用机场,这极大地考验了地勤人员快速维护战机、保障其重新投入战斗的能力。美国空军作战中心开展此次军演的目的在于测试并提升联合部队和盟军向陌生机场部署飞机、设备及人员的能力,确保他们在压力之下,甚至是在充满对抗的环境中也能持续执行任务,这一战略被称为“敏捷作战运用”。通过远离主要作战基地进行部署,部队的生存能力能显著提升,但从多个地点快速调整、转移并维持作战的能力需要不断训练和实践。  

此次“竹鹰”军演是美国空军与来自英国皇家空军、澳大利亚皇家空军以及首次参与的加拿大皇家空军的联合演习。演习期间,各部队的战机从多个基地起飞。例如,希尔空军基地第388和第419战斗机联队的F-35A战机部署至加利福尼亚州的北岛海军航空站;爱达荷州芒廷霍姆空军基地第366战斗机联队的波音F-15E“攻击鹰”战机,以及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海军航空站联合储备基地第159战斗机联队的F-15C战机,与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参与“红旗”军演的大部分战机,包括F-35A“闪电II”战机、F/A-18F“超级大黄蜂”战机、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和E-7A“楔尾”预警机,一同从内利斯空军基地起飞执行任务。英国皇家空军第6中队的“台风”战机,也与美国空军的F-35A战机在圣玛丽亚公共机场协同演练“敏捷作战运用”能力。此外,美国空军机动司令部的多个单位也参与其中,包括来自华盛顿州刘易斯-麦科德联合基地的第7空运中队、得克萨斯州戴斯空军基地的第41空运中队,以及夏威夷珍珠港-希卡姆联合基地的第515空中机动行动联队,来自堪萨斯州麦康奈尔空军基地第22空中加油联队的KC-46A加油机也为演习提供支持。  

从影响来看,对美国及其盟友而言,“竹鹰”军演有助于提升他们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和互操作性。通过在复杂环境下的联合训练,各国军队能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战术、技术和程序,增强合作的默契度。从战略层面分析,此次军演针对印太地区的远程作战挑战进行模拟,反映出美国及其盟友在印太地区的军事战略布局。他们试图通过这样的演习,构建一支更敏捷、更具韧性的联合部队,以应对印太地区快速变化的安全环境,对潜在对手形成威慑。然而,这样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也可能会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引发周边国家的担忧。  

原新闻地址:  

https://aerospaceglobalnews.com/news/exercise-bamboo-eagle-an-ace-adjunct-to-red-flag/


   

     

05

俄乌冲突三年:乌称摧毁万余俄军坦克,战局何去何从?

2025年2月13日,SOFREP网站发布消息,随着俄乌冲突即将迎来三周年,乌克兰国防部宣布了一项重大战果,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2025年2月10日,乌克兰国防部宣称,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军队已在战场上摧毁了10000辆俄罗斯坦克。这一数字若属实,意味着超过俄罗斯战前16970辆坦克库存的半数。不过,开源情报估算的摧毁数量约为3700辆,实际数据难以独立核实。但无论如何,乌克兰方面的这一宣称对俄罗斯军事能力而言仍是重大打击。  

除了坦克损毁,乌克兰还称俄罗斯在这场冲突中伤亡惨重。自2022年2月24日至2025年2月10日,俄方伤亡人数超过850000人,这与俄罗斯国防部自2022年9月以来公布的6000人阵亡数据相差巨大。美国国防部和英国国防部近期报告的俄方伤亡人数在700000至837000之间,进一步证实了俄罗斯损失的严重性。此外,俄罗斯还有超过20000辆装甲车、近23000门火炮系统以及1200多套多管火箭炮系统被摧毁,至少24500架无人机被乌军击落,3000多枚巡航导弹和370架飞机被乌克兰防空系统拦截。  

乌克兰能取得这些成果,一方面得益于其对无人机的广泛应用,无人机在侦察和打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乌克兰的防空系统也表现出色,有效抵御了俄罗斯的空中袭击。从战场局势来看,乌克兰凭借F-15战斗机和先进防空系统掌握了部分制空权,大量俄军坦克、装甲车和火炮的损毁削弱了俄方地面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场的力量平衡。  

冲突带来的人员伤亡代价巨大,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都遭受了沉重打击。随着双方损失不断增加,呼吁和平谈判的声音日益强烈。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表示希望促成俄乌和谈,称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交流时,普京也希望冲突早日结束。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同样对谈判持开放态度,提出用本国重要稀土和矿产资源换取西方持续的经济和军事支持,以此推动和平进程。但俄罗斯在乌克兰的领土目标、乌克兰维护主 权和收复失地的诉求,仍是谈判桌上的难题。  

此次乌克兰宣称摧毁大量俄军坦克,不仅展现了乌军的抵抗能力,也凸显了俄乌冲突的激烈程度和复杂性。未来,尽管军事行动仍在继续,但外交谈判解决冲突的必要性愈发凸显。国际社会也期待双方能通过和平对话,早日结束这场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痛的冲突。  

原新闻地址:  

https://sofrep.com/news/ukraine-military-destroys-10000-russian-tanks-since-invasion/


   

03

航天动态

   


   

   

   

     

01

Sentinel-1C卫星:精准测绘地表变形,提升监测实力

据欧洲航天局(ESA)官网 2025 年 2 月 13 日消息,Sentinel-1C卫星自发射两个月以来,在调试阶段就展现出强大实力,其雷达数据可高精度测绘地球陆地表面形状,为多种监测工作提供关键支持。  

2025 年初,Sentinel-1C卫星成功发射。该卫星与此前的哨兵系列卫星一样,配备 C 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仪器。自 2014 年哨兵 1A 发射以来,这一技术不断革新,为地球观测的星载雷达树立新标杆。此次,哨兵 1C 通过 “干涉测量” 技术,展示了其在监测地面沉降、隆起、冰川流动以及滑坡、地震等灾害方面的巨大潜力。  

干涉测量(InSAR)是一种复杂的数据处理方法。简单来说,卫星发射的雷达信号从地球表面反射后,记录为包含幅度和相位信息的图像。将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拍摄的两幅或多幅图像结合,就能生成干涉图,揭示地表位移。例如,通过分析干涉图可了解地震后地表的移动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科学家利用哨兵 1A 于 1 月 19 日、哨兵 1C 于 1 月 20 日获取的图像,生成了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高原的跨卫星干涉图。同时,仅使用哨兵 1C 数据,结合 1 月 20 日和 2 月 1 日的数据(代表卫星 12 天的轨道重复间隔),生成了安托法加斯塔地区的干涉图。虽然这些干涉图目前主要展示了沙漠地形和部分大气影响,但重要的是,它们证明了哨兵 1C 与哨兵 1A 数据可用于跨卫星干涉分析,体现了两颗卫星雷达仪器高度精确的时间同步性和稳定性。  

Sentinel-1C卫星的成功表现意义非凡。在灾害预警与应对方面,它能实时监测地面变形,提前察觉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如滑坡、地震等,为相关地区的居民争取更多撤离和防范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资源开发与管理领域,对于矿山开采等可能引发地面沉降的活动,该卫星可以持续监测,确保开采活动安全、可持续进行。在环境研究方面,监测冰川流动有助于科学家了解气候变化对极地和高山地区的影响,为全球气候研究提供关键数据。  

目前,哨兵 1C 的初步数据集已可获取,用户可据此提前规划相关应用需求。后续,用于生成干涉图的哨兵 1C 数据也将补充进数据集,进一步丰富数据资源。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数据的持续积累,Sentinel-1C卫星将在地球观测、灾害防范和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的安全和发展保驾护航。
原新闻地址:  

https://www.esa.int/Applications/Observing_the_Earth/Copernicus/Sentinel-1/Sentinel-1C_demonstrates_power_to_map_land_deformation


   

02

月球空间站模块启程赴美,助力“阿耳忒弥斯IV号任务

据 NASA 官网 2025 年 2 月 13 日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 “阿耳忒弥斯 IV 号” 月球任务迎来关键进展,月球空间站 “门户”(Gateway)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与后勤前哨站”(HALO)模块,在完成环境压力测试后进入洁净室进行最后的安装工作,随后将运往美国,为后续发射做准备。  

“阿耳忒弥斯” 计划是 NASA 重启的载人重返月球项目,旨在推动月球及周边的科学研究与探索,为人类首次火星任务做铺垫。“门户” 月球空间站则是该计划的关键一环,而 HALO 模块作为 “门户” 的四个加压模块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次 HALO 模块的相关工作在意大利都灵的泰雷兹阿莱尼亚航天公司进行。在完成一系列严苛的环境压力测试后,它被转移至洁净室。在洁净室内,技术人员将进行多项关键的收尾工作,包括安装和测试阀门、舱门,进行泄漏检查,以及集成外部二级结构等。完成这些步骤后,模块将被打包运往美国亚利桑那州吉尔伯特市,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完成最后的装备配置。  

当 “阿耳忒弥斯 IV 号” 的宇航员踏上月球之旅时,他们将首次访问 “门户” 月球空间站,HALO 模块将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它不仅为宇航员提供生活、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的空间,还为执行月球表面任务提供准备场所。同时,HALO 模块具备强大的科研支持能力,能够搭载内部和外部科学有效载荷,例如通过加拿大航天局的小型轨道替换单元机器人接口连接的空间天气仪器套件,以及由欧洲航天局开发的 “月球链路” 通信系统。此外,它还设有对接端口,用于对接来访的航天器,包括月球着陆器和 NASA 的 “猎户座” 飞船。  

HALO 模块的顺利推进对“阿耳忒弥斯 IV 号” 任务意义重大。从科学研究角度看,它为在月球轨道开展长期科研活动创造了条件,有助于科学家更深入地了解月球环境、空间天气等,推动月球科学的发展。在探索实践方面,HALO 模块为宇航员提供了稳定的驻留和工作环境,便于他们进行月球表面探索任务的规划与准备,提高任务的安全性和效率。而且,这一模块的成功部署也是 “门户” 空间站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为后续更多模块的对接和空间站的完善奠定基础,进一步巩固美国在深空探索领域的领先地位。  

随着 HALO 模块即将运往美国,“阿耳忒弥斯 IV 号” 任务又向前迈出坚实一步。未来,它将在月球轨道上见证人类探索太空的新征程,为人类深空探索积累宝贵经验,开启太空开发的新篇章。
原新闻地址:
https://www.nasa.gov/humans-in-space/lunar-space-station-module-will-journey-to-us-ahead-of-nasas-artemis-iv-moon-mission/


   

03

NASA调整Crew-10发射计划,启用旧飞船引关注

据SpaceflightNow网站2025年2月12日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了SpaceXCrew-10任务的新发射日期。此次调整是由于SpaceX新型龙飞船的建造进度滞后,NASA决定启用曾执行过飞行任务的“耐力号”(Endurance)龙飞船替代。  

Crew-10任务原计划使用SpaceX的第五艘也是最后一艘新型龙飞船(尾号C213),将NASA宇航员安妮・麦克莱恩、尼科尔・艾尔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大西卓也以及俄罗斯宇航员基里尔・佩斯科夫送往国际空间站(ISS)。此前,该任务发射时间多次变动,最初预计不早于2025年2月发射,后因飞船建造问题推迟至2025年3月下旬。  

在2024年8月,NASA曾宣布发射时间“不早于2025年2月”。此后,SpaceX多位管理人员多次提及新飞船的进度,但始终未能按时交付。到2024年12月,NASA宣布新飞船交付延迟,发射时间推迟至“2025年3月下旬”。直至2025年2月11日,NASA宣布不再使用C213飞船,转而启用“耐力号”,并将发射时间提前至不早于3月12日。  

“耐力号”原本计划用于公理太空(AxiomSpace)的Ax-4任务。此次变动后,C213飞船的首次飞行任务安排尚不明确。在启用“耐力号”前,NASA需要对其之前使用过的硬件进行评估,确保符合商业载人计划的安全和认证要求。  

Crew-10任务的发射,标志着国际空间站美国轨道段(USOS)的人员交接工作正式开始。新一批宇航员将在空间站进行数天的过渡,熟悉空间站的现有配置和运行情况。之后,“自由号”(Freedom)龙飞船将搭载Crew-9的4名成员——NASA宇航员尼克・黑格、苏尼・威廉姆斯、布奇・威尔莫尔以及俄罗斯宇航员亚历山大・戈尔布诺夫返回地球。Crew-9的返回时间将根据佛罗里达州海岸的天气情况决定,这也将是龙飞船在佛罗里达州海岸的最后一次溅落,此后回收作业将转移至西海岸。  

此次NASA调整Crew-10发射计划,启用旧飞船替代新飞船,虽然避免了因新飞船交付延迟导致的任务进一步延误,但也对后续的太空任务安排产生了连锁反应。公理太空的Ax-4任务需要重新规划飞船使用方案,而C213飞船何时能够投入使用、具体执行哪次任务也充满不确定性。不过,这一变动也凸显了NASA与SpaceX合作的灵活性。在面对新飞船建造困难时,双方能够迅速调整方案,保障载人航天任务的推进,维持国际空间站的正常运营。未来,随着“耐力号”执行Crew-10任务,其实际表现以及后续太空任务的调整情况,值得持续关注。
原新闻地址:  

https://spaceflightnow.com/2025/02/12/nasa-announces-new-launch-date-for-crew-10-swap-of-spacex-dragon-spacecraft-following-construction-delays/


   

     

04

SpaceX猛火测试星舰,剑指2025再冲太空新征程

据Space.com网站2025年2月14日7时11分47秒消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正紧锣密鼓筹备星舰第八次试飞任务,对星舰巨型火箭的第一级超级重型助推器和第二级飞船分别完成了静态点火测试,为下次发射全力冲刺。  

2025年2月9日,SpaceX在得克萨斯州的星舰制造和测试基地——星际基地(Starbase)开展关键测试。当天,233英尺(约71米)高的超级重型助推器上的33台猛禽发动机全部点火,进行发射模拟运行,公司在社交平台X上发布了此次“超级重型助推器全时长静态点火测试”的照片。短短两天后的2月11日晚,星舰第二级飞船也完成发动机测试。飞船测试台距离星际基地发射设施仅几英里,与此前超级重型助推器静态点火的地点相近。此次飞船测试持续时间更长且更具动态性,SpaceX次日发文称,测试中发动机经历了不同推力,以模拟飞行中推进系统遇到的各种工况,还采用了新硬件。目前,飞船和超级重型助推器即将进行堆叠组装,二者组合后的星舰高达403英尺(约123米),仅飞船部分就比自由女神像还高。  

星舰此前的测试飞行历程充满挑战与突破。1月16日进行的第七次集成试飞(IFT-7)结果喜忧参半。此前的飞行中,既有飞船在海上成功溅落、超级重型助推器完美返回星际基地发射台的高光时刻,甚至还实现过发射塔“筷子臂”半空捕获助推器的精彩瞬间。但IFT-7飞行约8.5分钟后,SpaceX与飞船失去通信,随后飞船在加勒比海上空解体,化作爆炸碎片坠入大气层。因此,SpaceX对IFT-8寄予厚望,期待收获更好成果。  

IFT-8最早可能于2月底发射,不过这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联邦航空管理局(FAA)能否及时发放发射许可至关重要。若成功发射,这将是SpaceX在2025年的第二次星舰发射。尽管目前距离该公司今年计划的25次发射目标还有差距,但星舰仍处于测试阶段,每一次试飞都是积累经验、优化设计的关键契机。  

星舰的发展对太空探索意义深远。对于SpaceX而言,星舰是实现星际旅行、太空运输商业化的核心项目,成功后将大幅降低太空运输成本,开拓太空旅游、卫星部署等商业市场。从更宏观角度看,NASA计划2027年执行的阿尔忒弥斯3号任务,准备借助星舰将宇航员再次送上月球。星舰试飞的每一次进展,都在为未来深空探索、月球基地建设等宏伟目标夯实基础,也吸引着全球航天爱好者和相关机构的目光,推动着人类太空探索事业不断前行。
原新闻地址:  

https://www.space.com/space-exploration/launches-spacecraft/spacex-test-fires-starship-megarocket-and-super-heavy-booster-ahead-of-next-launch-video-photos


   

     

05

美航局代理局长发声:月球火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结

据Space.com网站2025年2月14日1时22分02秒消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代理局长珍妮特・彼得罗在27日年度商业太空会议上明确表示,NASA仍将月球视为迈向火星的重要一步,主张“月球与火星并重”的探索路线。  

2025年2月12日,在华盛顿举行的第27届年度商业太空会议上,彼得罗与商业太空联合会主席戴夫・卡沃萨进行了一场“炉边谈话”。在谈及NASA与商业伙伴未来10-20年合作的“决定性成功”时,彼得罗不仅提到了在低地球轨道建立强大的私人空间站网络以及将人类送上火星的愿景,还着重强调了在月球上实现大量人员驻留的重要性。她认为,看到众多人员在月球上开展活动,将是一件令人惊叹的事情。  

这一表态与近期特朗普政府和埃隆・马斯克的观点形成对比。刚刚赢得第二任期的特朗普在上月的就职演讲中,将重点聚焦于火星,宣称美国要将宇航员送上火星并插上星条旗。而马斯克,这位SpaceX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同时也是特朗普的重要顾问,在2024年12月的社交媒体发文称月球是“干扰因素”,表示要“直奔火星”。尽管如此,目前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并未因这些言论而改变。  

阿尔忒弥斯计划于2017年底启动,旨在响应时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指令,让宇航员重返月球。长期以来,NASA官员认为,在月球建立可持续的人类存在,有助于为后续的火星探索积累经验、技术和资源。彼得罗此次表态再次强调了月球在NASA人类太空飞行计划中的重要地位。  

这一决策意义深远。从技术层面来看,月球距离地球相对较近,在月球开展探索活动,能让人类积累在深空环境下生存、工作和建设基地的经验,测试和完善相关技术,比如生命支持系统、资源开采利用技术等,为火星探索提供技术支撑。从经济角度分析,虽然月球和火星探索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但先在月球建立基地,可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部分资源自给自足,为后续火星任务奠定经济基础。例如,月球上的氦-3等资源,未来有望成为重要的能源来源。此外,在国际航天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持续推进月球探索,能巩固美国在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吸引更多商业力量和国际伙伴参与合作,共同推动太空探索事业发展。  

目前,彼得罗担任NASA代理局长,特朗普已提名贾里德・艾萨克曼为NASA常任局长,但后者还需经过美国参议院确认。未来,NASA在月球和火星探索道路上的具体走向,仍值得持续关注。
原新闻地址:  

https://www.space.com/the-universe/moon/moon-or-mars-why-not-both-acting-nasa-head-janet-petro-says


     

免责声明:本公众 号目前所载内容为本公众 号 原创、网络转载或根据非密公开性信息资料编辑整理,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及学习交流使用。由于部分文字、图片等来源于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相关争议,请跟我们联系。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本公众 号所载内容的知识产权或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 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来源:天驰航宇
ACTOpticalSystemDeform化学隐身光学航空航天电子通信海洋UM声学爆炸无人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2-18
最近编辑:2天前
天驰航宇
分享雷达技术领域专业知识,追踪...
获赞 55粉丝 37文章 457课程 0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