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硅基负极技术与制备工艺!

2天前浏览14


锂电那些事今日第二条2025年02月13日 星期四



目前可产业化的硅基负极技术主要分为二类,分别是硅氧和硅碳。
硅氧负极主要分为三种路线:硅氧(氧化亚硅);预镁硅氧;预锂硅氧。
硅碳负极主要分两种技术路线:砂磨纳米硅与石墨混合;CVD法将纳米硅沉积到多孔碳。

锂电池正极材料从磷酸铁锂到三元高镍化,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对于负极材料,业界的共识是,新型的硅基负极在未来最有可能获得大规模导入,其应用正在成为电池性能差异化的必争之地。

硅基负极成电池性能关键,多家企业申请硅基负极专利(本公 众号近期有文章里涉及具体专利概述)。预计2024年硅负极市场渗透率将上升,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660亿美元,硅膨胀问题获改善,硅基负极需求有望进一步增长。

技术路线对比

引用博亿(深圳)工业科技有限公司解决方案

目前,硅基负极材料主要分为硅氧负极和硅碳负极两大技术路线。两种技术路线及其特点如下:


硅氧负极技术路线

硅氧负极材料主要由氧化亚硅(SiOx)与碳材料复合而成。根据制备工艺的不同,硅氧负极主要分为三代: 


第一代硅氧负极:采用氧化亚硅与石墨材料复合。氧化亚硅在锂嵌入过程中发生的体积膨胀较小,相较于纯硅负极,其循环稳定性得到改善。


然而,氧化亚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会生成Li2O等非活性物质,导致首次效率较低(约70%) 

171155_655321_jswz.png

第二代预镁硅氧负极:通过在制备过程中添加镁元素,阻止SEI膜合成,将首次效率提升至80%左右。


但预镁化产品普遍克容量不高,且预镁工艺会增加材料成本,对电芯厂来说性价比较低。 


第三代预锂硅氧负极:在第二代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首次效率(ICE提升至86%-92%)

171245_454752_jswz.png

然而,目前能够兼顾安全稳定、成本较低、可大规模生产的预锂化技术还不够成熟。 


硅氧负极材料的常用量产制备工艺包括高温炉热处理、冷凝、粗碎、粉碎、CVD炉炭包覆等步骤。


其核心在于通过氧化亚硅与碳材料的复合,以及包覆层的形成,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导电性能。


硅碳负极技术路线

硅碳负极材料由纳米级的硅颗粒和碳基材料(如石墨、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复合而成。根据制备工艺的不同,硅碳负极主要分为两种技术路线: 


砂磨纳米硅:通过搅拌罐将硅粉和适量的溶剂混合,形成初步的浆料,通过隔膜泵输送至砂磨机中。

171339_763169_jswz.png

转子结构与研磨介质的高速旋转,对浆料中的硅碳颗粒进行剪切、碰撞和摩擦作用,从而实现颗粒的细化和分散。 

研磨结束后,通过过滤、离心等方式将研磨介质与物料分离,得到细化的硅碳负极浆料。

CVD法:通过气相沉积技术将纳米硅沉积到多孔碳骨架上。

171412_132380_jswz.png

CVD法硅碳负极在克容量、首效、循环次数、倍率等多个维度性能表现优异,其膨胀问题较传统湿法研磨取得较大改善,稳定性大幅提升。


CVD工艺被当前视为最具发展潜力,也是众多硅基负极厂商的最新布局方向。

171448_177058_jswz.png

CVD法硅碳负极的制备工艺包括前驱气体的选择与供应、基底准备、反应环境设置、高温热解、冷却与后处理等步骤。


其核心在于通过气相沉积技术形成均匀的纳米硅碳复合材料,并通过多孔碳骨架来缓冲硅嵌锂过程中的体积膨胀。


对比分析

硅氧负极和硅碳负极各有千秋。硅氧负极在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方面表现优异,但首次效率较低,且制备工艺较为复杂、成本较高。

171542_770850_jswz.png

图为:博亿硅碳负极CVD法解决方案

硅碳负极则具有较高的克容量和首效,但循环次数和膨胀率等性能相对较差。


硅氧工艺概述

采用氧化亚硅与石墨材料复合。氧化亚硅的结构中存在一定的氧原子,这使得其在嵌锂过程中的体积膨胀相比纯硅材料大大减小,循环性能得到较大提升。其优点是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较好,率先在动力电池领域得到应用。缺点是首效较低,需要通过预镁或预锂工艺提升首效,且制备工艺较为复杂,成本较高。

硅氧常用量产制备工艺:Si+SiO2→高温炉热处理→冷凝→氧化亚硅(SiOx)前躯体→粗碎→粉碎→CVD炉炭包覆→第1代硅氧。相较单质硅颗粒,氧化亚硅(SiOx)在锂嵌入过程中发生的体积膨胀较小,因此相对纯硅负极,其循环稳定性有较为明显改善,但是氧化亚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会生产Li2O等非活性物质,导致SiOx材料首次效率较低。(约70%)。
硅碳负极技术路线

预镁硅氧常用量产制备工艺:Si+SiO2+Mg→高温炉热处理→冷凝→预镁的氧化亚硅(SiOx)前躯体→粗碎→粉碎→CVD炉炭包覆→第2代预镁硅氧。通过预镁阻止SEI膜合成可将首效提升到80%左右。但综合来看,由于预镁化产品普遍克容量不高,预镁工艺会增加10-20万/吨的材料成本,但首效仅提升到82%-83%左右,对于电芯厂来说性价比较低。同时由于镁热反应产热较大,预镁材料晶粒变化相对较大,不利于材料循环性能。


预锂硅氧常见量产制备工艺:Si+SiO2→高温炉真空热处理→冷凝→氧化亚硅(SiOx)前躯体→粗碎→粉碎→CVD炉炭包覆→第1代硅氧→添加锂粉或锂的氧化物混合→烧结→ 第3代预锂硅氧。在第2代预镁硅氧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首效(ICE提升至86%-92%),但是目前能够兼顾安全稳定、成本较低、可大规模生产的预锂化技术还不够成熟。

硅碳负极技术路线



硅碳工艺概述


将硅与石墨材料混合,硅作为活性物质提供高容量,碳材料作为载体缓冲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同时提高负极材料的导电性能。碳材料的包覆能在其表面形成 SEI 膜,抑制电解液对负极的侵蚀,从而提高循环性能。硅的引入使得硅碳负极具有较高的克容量,相比传统石墨负极,其能量密度有显著提升。并且其制备工艺中碳材料复合和烧结等步骤技术较为成熟。但硅在脱嵌锂离子时体积膨胀较大,这会导致硅颗粒分化及 SEI 膜的破裂增厚,影响电池的首充效率与寿命。


硅碳常用的量产制备工艺:工艺硅→三氯氢硅→块状硅→砂磨法→纳米硅粉→与石墨复合→第1代砂磨纳米硅炭负极。研磨法主要的问题就是粒径较大,且容易引入杂质,纯度较低,且粒径分布不能有效控制。


气相沉积硅碳技术路线:硅源→热分解→无定型纳米硅+多孔碳骨架→气相沉积硅碳→CVD炉碳包覆。核心是通过低成本生产一种多孔碳骨架来储硅,并通过多孔碳内部的空隙来缓冲硅嵌锂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因此膨胀率低,循环优异。同时由于生产流程短,设备少,理论成本低,被认为是最有前景及性价比最优的批量应用硅负极解决方案。

硅碳负极技术路线


 

 


 
产业格局与企业研发实践  


 

 
硅基负极成电池性能关键,多家企业申请硅基负极专利,预计2024年硅负极市场渗透率将上升,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660亿美元,硅膨胀问题获改善,硅基负极需求有望进一步增长。

贝特瑞通过采取微米结构多孔化方式,减轻膨胀应力;以及通过硅/石墨搭配优化等多种方式,实现低膨胀、高性能。贝特瑞目前拥有硅基负极产能5000吨/年。该公司表示,其新建的硅基负极1.5万吨产能,未来将根据市场需求逐步释放。


璞泰来在投资者交流会表示,其新一代纳米硅碳产品已完成技术定型,CVD沉积技术和硅碳复合技术,能有效满足未来负极材料长循环、低膨胀的性能需求。该公司正加快推进安徽紫宸1.2万吨硅基负极材料项目的产能建设进度,预计2025年初将形成首批产能。


豪鹏科技公告,该公司与欧洲某硅材料战略合作伙伴签署《谅解备忘录》,旨在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100%硅负极锂离子电池产品。据悉,合作初期双方将集中在与北美某头部智能穿戴品牌相关的项目。豪鹏科技表示,此次合作将有利于加速该公司纯硅负极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


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近期有多家企业申请了硅基负极专利。其中,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的专利。专利摘要显示,该负极材料的主体材料为锡掺杂的预镁氧化亚硅,在所述主体材料表面依次包覆碳层、二硫化钼掺杂的聚苯硫醚包覆层。


宁波杉杉硅基材料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硅碳负极材料、其制备方法、负极浆料、负极极片及应用”的专利;其制备得到的负极材料提高了介孔强度,可降低膨胀系数,提高电池的循环保持率,增加电池的寿命。据了解,杉杉股份已经在浙江宁波布局硅基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总投资50亿元,全部建成后可年产4万吨锂电池硅基负极材料,预计2026年全面建成投产。


杭州格蓝丰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一项专利摘要显示,其所述的硅氧碳材料,是利用气态或液态硅源以及气体碳源和气体氧源制备得到。其发明的基于硅氧碳材料的锂电池,在0.1C(37.2mA/g)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4227.4mAh/g,突破了硅材料的理论比容量极限,首效可达71.80%,并且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


赣州立探申请的一项专利摘要显示,解决了现有的硅碳负极材料存在体积膨胀大、循环性能差,以及可逆容量低的技术问题,达到了硅碳负极材料兼顾较佳循环性能、较高抗压强度、较高可逆容量,以及较佳倍率性能的技术效果。


结尾

行业内一直存在两种声音:

1:未来2-3年主要朝着低成本方向发展;硅碳负极价格高些,在解决完动力电池要求的基本性能后,价格会逐渐下降。在应用场景端的扩展以及掺混比例提升的共同作用下,硅基负极有望逐步进入产业加速导入、需求放量的阶段。(本公 众号倾向于乐观估计)


2:硅负极材料虽然技术有突破,但市场渗透率还是低,只有2-4%%。体积膨胀导致循环性能差、制备成本都是问题;产业链配套也不成熟,大规模应用为时尚早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众 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复合材料碰撞理论材料控制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2-19
最近编辑:2天前
锂电那些事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2粉丝 185文章 2223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2025年储能技术争霸赛:锂电、钠电、固态电池,谁将主宰未来?

锂电那些事今日头条2025年02月14日 星期五2025年储能技术争霸赛:锂电、钠电、固态电池,谁将主宰未来?2025年,储能技术将迎来关键转折点。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转型,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续提升,储能作为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波动性问题的关键,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这场储能技术的“军备竞赛”中,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三大技术路线备受瞩目,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和挑战,谁将最终“称霸”储能市场?本文将深入分析三大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竞争格局,为您揭示2025年储能技术的未来图景。一、锂电池:王者地位稳固,但面临挑战锂电池作为当前储能市场的绝对主力,其优势不言而喻: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技术成熟度高、产业链完善。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锂电池成本持续下降,性能不断提升,在储能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锂电池也并非完美无缺。其原材料成本高、资源依赖性强、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锂资源的稀缺性和地缘政治风险,成为制约锂电池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能量密度高:锂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能够在较小的体积和重量内存储大量的电能,这使其在对空间和重量有要求的应用场景中具有明显优势,如电动汽车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等。充电速度快:锂离子电池的充电速度相对较快,一般可以在数小时内完成充电,这满足了现代快节奏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对快速充电的需求。循环寿命长:通过不断改进电池材料和制造工艺,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得到了显著提高,一些高品质的锂离子电池在经过数千次充放电循环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容量,降低了电池的更换频率和使用成本。技术成熟度高:经过多年的发展,锂离子电池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产业链完善,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市场认可度高,为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2025年展望:市场份额: 预计2025年锂电池仍将占据储能市场70%以上的份额,但增速将放缓。技术突破: 高镍低钴、无钴电池等新型锂电池技术将加速商业化应用,进一步提升能量密度和降低成本。应用领域: 锂电池将继续主导电动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并在电网储能、家庭储能等场景保持优势。二、钠电池:成本优势显著,未来可期钠电池作为一种新兴的储能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成本低廉。钠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价格远低于锂,且钠电池正极材料无需使用昂贵的钴、镍等金属,因此成本优势显著。此外,钠电池还具备低温性能好、安全性高等优点,在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钠电池目前仍处于商业化初期,能量密度较低、循环寿命较短等问题亟待解决。资源丰富:钠资源在地球上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价格低廉,这为钠离子电池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保障,不存在资源供应瓶颈的问题。成本低:由于钠资源的丰富性和生产工艺的相对简单性,钠离子电池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使其在对成本敏感的储能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安全性高:钠离子电池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在过充、过放、短路、高温等异常情况下,其热失控温度较高,不易发生起火或爆炸等危险情况,能够有效保障储能系统的安全运行。低温性能好:钠离子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表现相对较好,其容量保持率和充放电效率较高,这使其在一些寒冷地区的储能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势。2025年展望:市场份额: 预计2025年钠电池将占据储能市场10%-15%的份额,成为锂电池的重要补充。技术突破: 钠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将不断提升,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应用领域: 钠电池将在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场景,如低速电动车、两轮电动车、基站储能等领域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三、固态电池:未来之星,潜力无限固态电池被誉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终极目标”,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质,从根本上解决了锂电池的安全隐患,同时可以大幅提升能量密度,延长续航里程。然而,固态电池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面临着固态电解质材料、界面阻抗、制造工艺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商业化进程缓慢。安全性高: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代替传统的液态电解质,消除了液态电解质泄漏、燃烧等安全隐患,具有本质安全性的优势。在过充、过放、短路、高温等异常情况下,固态电池能够保持稳定,不易发生起火或爆炸等危险情况,能够有效保障储能系统和使用者的安全。能量密度高: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相对较高,能够满足一些对能量密度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通过采用新型的电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材料,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望进一步提升,为储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循环寿命长:固态电池的循环寿命相对较长,能够经受多次充放电循环而不出现明显的性能衰减。这得益于固态电解质的稳定性和电极与固态电解质的良好界面接触,降低了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不可逆反应,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环境适应性强:固态电池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能够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在低温和高温环境下的性能表现更为稳定2025年展望:市场份额: 预计2025年固态电池仍处于商业化初期,市场份额较小。技术突破: 固态电池关键技术将取得突破,部分企业可能实现小规模量产。应用领域: 固态电池将率先应用于对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领域,如高端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四、未来竞争格局:三足鼎立,各有千秋2025年,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将形成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各自占据不同的市场细分领域。锂电池: 凭借成熟的技术和完善的产业链,将继续主导储能市场,但面临成本压力和资源约束。钠电池: 凭借成本优势和良好的安全性,将在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场景快速崛起,成为锂电池的重要补充。固态电池: 作为未来储能技术的终极目标,将在高端应用领域取得突破,但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时日。五、结语储能技术的未来充满机遇和挑战。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各有优劣,未来将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持续下降,储能技术将在能源转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2025年,谁将“称霸”储能市场?答案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储能技术将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 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