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这些年关于学习CAE软件的经历
自读研开始,到毕业后进入企业从事专职CAE工作,已过整整七年了。在这段经历中,我也从小白成长为一个相对合格的CAE工程师。 当年在学校里学习ABAQUS,过程有点艰难,那个时候的学习资料并没有像今天那么多,像网上培训教程、书籍都是极少的,只能靠啃帮助文档或在一些论坛上学习。花了许多时间才算操作熟练七八分,很多设置背后的原理及计算都不懂,由于当年我的课题组只有我做CAE仿真,大家方向也不同,多是理论为主,很多时候师兄师姐也都爱莫能助。那段学习的时间是艰难的,也是深刻的。时常在开组会的时候会被问及一些理论问题,为什么你要选择这种单元别的就不行吗?这样的边界设置合理吗?这样的尺度达到精度了吗?等等,然而自己一个都回答不上来,脸上那种火 辣辣的感觉到现在还是很深刻,会后就回去查看资料再度学习来过。经历过不知多少次这样的组会,我也慢慢从一片迷雾中看到一些知识构架的轮廓,经历过这种锤炼后,让我对仿真有了新的认识,学软件不仅是学操作,还有其应用的原理、适用场景。 记得进入企业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一个设备支架,当时还没怎么接触过Hypermesh,靠着一本《HyperMesh&HyperView应用技巧与高级实例》和澳汰尔的基础教学视频系列学习怎么操作。虽然这些教学资料指引我在操作什么的时候去找哪个控件,但由于不是针对性操作教学,对于当时的我来讲帮助并不是很大,因为这些通用类讲解的是宽泛大致的内容,面向的是更多的群体,对于亟需、迫切着手项目的人而言,需要对这些资料再度整合才能真正为我们所用。我在琢磨了相当长的时间后才慢慢入轨,了解了整个软件的操作逻辑过程,但操作速度依然很慢,十分影响工作效率的,这也是软件初学者不可逾越的通病,是个阵痛期,往往需要花很多时间去训练操作技巧。在那段学习的日子里我恍如回到学校一样,把每个今天学到的东西记下了,然后晚上强化吸收,再结合教材一遍遍操作到熟练,慢慢形成一种肌肉记忆。虽然那段时间少了很多社交,但在这种潜心学习之下也是获得了不少的知识,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方式。学会软件操作不难,只要肯多花点时间、下功夫去重复实操,在不求甚解情况下很快都能上手。 后来也开始接手疲劳仿真、随机振动、瞬态冲击等方向的项目,也学习了ANSYS WorkBench和Ncode软件,由于有了之前ABAQUS和Hypermesh的学习经历的基础,学习起来也不再那么费劲。ABAQUS和ANSYS之间存在许多相通之处,也给了我不少的理论平替,相比ABAQUS的操作,ANSYS WorkBench的更加简易明了,这可能也是很多工程师更喜欢用ANSYS WorkBench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到现在我所接触的CAE相关的软件也就四五个,但能深刻体会到一点的是能熟练掌握一个前处理和一个后处理软件已是不易。在学校里更多的是要懂理论的构成,严谨的思维逻辑体系;而在大部分企业里则更关注的是数据结果、产品的最终形态,软件对于企业而言更像是一种操作工具,CAE工程师也更像实验室里的测试人员,只是应用场景不同。后来想想其实学习CAE软件的过程不仅仅是操作过程,不同软件的学习过程也是一种思维锻炼的方式,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现实问题中,应用好仿真软件去实现产品的最终性能才是我们学习软件或知识的最有价值的意义所在。 对于发消息未及时回复的小伙伴深表歉意,有需要探讨的内容或者问题希望小伙伴们多多留言,看到消息后将第一时间予以回复,谢谢各位小伙伴的支持!!来源:SimYoun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