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手机天线概述

3小时前浏览3

在《你知道一个手机究竟有多少种无线通信系统吗?它究竟能支持多少个工作频段?......》我们根据手机的规格参数分析了现在手机所能够支持的无线通信系统。现在的智能手机居然能够支持多达多达七种无线通信系统,并且每一种又包括很多个无线频段。就单单蜂窝通信这种手机最基本的无线功能,也多达60多个频段,涵盖2G,3G,4G,5G。不得不说,现在的智能手机真的是电子设备中最精华的设计,用最高的芯片制造工艺,支持着最复杂的无线环境,而且还超级牛的照相机,游戏机,影音播放机。

不得不为我们通信人竖起大拇指,点个大大的赞。

(智能手机结构图)

上图是一个智能手机的功能示意图,现在芯片技术的发展,让一个手机在小小的体积内就可以实现如此复杂的功能。无线射频收发模块也集成在了几个小小的RFIC内,可是天线怎么办?这种与电磁波波长强相关的射频器件,是很难缩小到IC中的,并且还要支持如此多的频段。

我们今天一起来探究一下,手机天线到底是如何一点一点缩小到手机里的呢?

No.1  

最初的手机天线

最早的手机天线是什么样的呢?首先最早的手机天线肯定是用在最早的手机上的。在2023年巴塞罗那通信展上,GLOMO个人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Martin Copper就是现在手机的发明人,而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手机就是下图马丁老爷子面前的这几款大哥大。马丁老爷子就是在摩托罗拉实验室打通了第一个移动电话。

看到不,大哥大脑袋上顶着的那根长长的杆子就是第一款手机天线,学名叫做单极子天线,俗名叫做鞭状天线。

单极子天线是最最最古老的天线形式之一,在马可尼的跨大西洋通信中就是应用了单极子天线。马可尼应用的发射天线是从48m高的横挂线斜拉下50根铜导线形成的扇形结构,可认为是第一副实用的单极天线,震荡源是70Hz的火花发生器,随后又利用4座木塔架设导线网构成方形单锥天线,如图所示,发射波长1000m。

而后,随着无线电工作频率的升高,电磁波波长也越来越短,单极子天线的个头就越来越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单极子天线都是无线设备的一种常用天线。

在1944年,摩托罗拉申请的第一个可移动通信设备的专利(专利号:US2439411A)中,单极子天线就出现在了专利申请书上,而这个专利是不是很像后来的大哥大。

单极子天线结构简单,调谐方便,尺寸仅仅是相同工作频率的偶极子天线的一半,其工作原理图如下图所示,一个可等效为无限大的地将单极子天线的独臂通过镜像的方式实现偶极子天线的双臂辐射。

如果单极子天线的地为无穷大的话,其辐射方向性图也相当于偶极子的一半。

但是移动设备不可能提供一个无穷大的地,所以单极子天线的实际方向性图会变化。下面是我们利用仿真软件通过改变单极子天线的地的大小得到的天线方向性图,是不是很奇怪,随着单极子天线的地越来越小,它的方向性图会变得越来越接近偶极子。

这种垂直于地面的单极子天线在水平方向上可提供一个完美的全向辐射方向图,非常有利于手机的应用。但是在垂直方向上就不好了,尤其是在轴线上,有一个大大的辐射凹坑,信号根本就不往这个凹坑里面走。

但是大大的个头是在是太影响美观了,于是工程师们就想着如何进行单极子小型化,比较常见的方案是把单极子的辐射线做成螺旋状的来压缩天线的体积。抑或是做成拉伸结构的,不用的时候就缩起来。

这种利用螺旋线来缩小单极子天线尺寸的方式也曾广泛地应用在手机中。比如早期的摩托罗拉手机和诺基亚手机,天线就变成了一个小萝卜头的样子。

那能否把单极子天线折起来,直接封装在手机里面呢?

No.2  

看不见的手机天线

单极子天线竖起来能用,那么折起来能用吗? 所以就有了人工改造单极子的第一步。
同轴单极子天线能否做成微带单极子天线呢?当然是可以的,并且微带单极子还可以掰弯,做成倒L形状的单极子。
我们知道,偶极子天线的特征阻抗为73.1欧姆,单极子天线的特征阻抗为偶极子的一半,约为36.5欧姆,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匹配倒我们通常用到的50欧姆馈线阻抗中。为了进一步改善倒L单极子的阻抗匹配,天线工程师们在倒L的馈电前面增加了一个接地点,做成了一个倒F形状的天线,也就是常见到的IFA天线。进一步把IFA的辐射部分用平板来实现,来改善天线的带宽,就出现了平面倒F天线PIFA。
下图展现了单极子天线的一个演化过程。
下图是平面倒F天线的一个基本结构,单极子的辐射单元进化成了一个大大的辐射片,放置在天线地的上方,在馈电点附近的一个位置通过一个短路过孔实现辐射片的短路,来实现阻抗匹配。平面倒F天线需要一个比较厚的结构来实现,在诺基亚手机中应用最为广泛,同时代的摩托罗拉手机还是比较热衷于倒L或者IFA天线,这可能也是摩托罗拉手机一贯比诺基亚薄的一个因素之一吧。
诺基亚3210是第一款使用PIFA天线的手机。在1987年,诺基亚推出第一款手机Nokia Mobira Cityman,依然用的是长长的杆子做手机天线,慢慢的把天线缩成了一个小萝卜头,在1999年的时候,在Nokia3210上,天线终于完全集成在了手机内,用户看不见了。这款Nokia3210也成为了手机史上最畅销产品,总销量高达1.6亿部。
在IFixt网站提供的拆解报告中,我们终于找到了这款PIFA天线的真面目,不清楚中间的那个小孔是不是它的短路点。
来源:iFixt
当然在2000年的时候,移动通信网络还比较简单,Nokia 3210 这款史上最畅销手机也仅支持GSM 和DCS 频段,蓝牙,Wifi, 卫星导航等现在智能手机上最基本的无线功能,统统都为0。

网络环境比较单一,天线的设计也不太复杂,通常的双频天线就可以满足手机的通信要求。而现在一个手机仅仅要满足基本的蜂窝通信功能,就需要支持多达60多个频段,涵盖 2G,3G,4G,5G 目前还在使用的几乎所有频段,而且还有蓝牙,Wifi,卫星等频段的无线通信要求。

No.3  

智能手机的天线

现在手机支持的无线通信频段越来越多,所需要的天线也就越来越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所需要的每一种天线都放上去,比如在Palm这款手机的背面就集成了 GPS天线,以及GSM的低频900MHz和高频1800MHz的天线,并且在右上角还加了一个分机天线。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手机天线都是这样设置的,在塑料后盖上印刷天线,从成本和空间利用上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设计。这种把天线拉出来用外部金属片或者其他结构实现的天线,也就是FPC天线。
苹果公司从第一代苹果手机直到iPhone 3GS 上,都采用了这种FPC天线,利用塑料膜封塑铜薄膜做成柔性天线,放置在手机的塑料外壳内。
2010年,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4,给手机天线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第一次把手机的金属边框作为辐射体,将天线设计和结构件完美融合在一起,开创了边框天线的时代。
iPhone 4手机的主天线,不仅在机壳的侧面,而是与手机内部的另一天线结合构成的。机壳侧面焊接着形状复杂的金属片,用来支持各个国家不同的多个波段。
这种全新的天线设计,一度还因为“天线门”而上了热搜,很多用户反映“在用手紧握iPhone4的时候,其移动网络的信号就会在数分钟内完全衰减到无法通话的水平。”
原因也很明了,边框天线直接暴露在手机外面,非常容易被外界干扰,尤其是手握电话的时候,第一,人体的介电常数会改变天线的工作频率,影响天线的效;其二,这种通过断点来设定天线不同工作频率的方法,如果人体刚好接触到断点,由于人体是个导体,很容易使断点失效。
不过,有问题不要紧,解决了就行了,最怕的是怕遇到问题而不敢去创新iPhone4 上遇到的问题,很快就被苹果公司的天线工程师解决了,而解决方案也非常简单,在后面推出的iPhone4S上,我们看到,在边框上又增加了一个断点,手机信号就完美复活了。
无论如何,这种边框天线都极大地促进了移动终端天线的进步,也启发了移动终端天线设计的一个新思路:天线和结构功能相融合。在华为的Mate60上,我还注意到,摄像头的边框也被设计成了一个天线——NFC 天线。
苹果手机边框天线的具体设计,目前还查不到什么具体资料,在论文《Overview of Future Antenna Design for Mobile Terminals》中详细介绍了手机金属边框天线的设计结构和原理。通过巧妙地分割和接地,在金属边框中可以实现诸如倒L天线,倒F天线,环形天线等多种天线设计,以满足现在手机多频段多制式的要求。
手机天线的发展,就先介绍到这里了,任何问题,留言或者+V私聊。
参考文献
1,https://tisc.njust.edu.cn/e/f3/41/c12098a258881/page.htm
2,https://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642-22543-7_21
3,https://finance.sina.cn/2022-09-15/detail-imqqsmrn9174393.d.html
4,https://zhuanlan.zhihu.com/p/58163329
5,https://zhuanlan.zhihu.com/p/100421364
6,https://zhuanlan.zhihu.com/p/58163329
7,5G移动终端天线设计
版权声明:射频学堂原创或者转载的内容,其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射频学堂仅用于知识分享。如需转载或者引用,请与原作者联系。射频学堂转述网络文章,皆著名来源和作者,不可溯源文章除外,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

来源:射频学堂
电子芯片通信焊接DCS游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2-12
最近编辑:3小时前
射频学堂
硕士 学射频,就来射频学堂。
获赞 152粉丝 321文章 96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不可忽视的射频器件——射频连接器概述

尽管射频工程师一直在努力减少射频连接器在射频系统中的应用,但是无可否认,射频连接器在射频系统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一个优秀的射频系统也离不开射频连接器的贡献。无论是在射频系统的内部,比如不同的板级之间的射频信号的连接;抑或是射频系统之间的连接,都离不开射频连接器这个部件。这篇文章就带大家认识它,学习它,并且希望能够掌握它。№1从UHF连接器 到 Type-N 连接器相对于很多连接器来说,射频连接器还是比较年轻的器件,因为射频这个行业到目前位置也不过百余年。1930年,也就是二战前,UHF连接器的出现标志着射频连接器的诞生。这种连接器的最显著特点是插头中间的一根较粗的中心导体(约4mm粗)。而连接和固定则采用接头上的内螺纹与插座上的外螺纹相互咬合的方式。这种插头并没有防水能力,所以在室外架设时应特别小心对雨水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这种连接器主要工作在100MHz及以下频率使用。在1940年左右,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 Paul Neill 为美国海军设计了一种工作频率更高的,具有防水功能射频连接器,并以Neill的首字母N命名,也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N型连接器。随着射频微波技术的发展,除了N型连接器之外,BNC型,TNC型等中型连接器相继问世。下图给出了这三种连接器的端面图。1951年 General Radio 公司申请了第一款精密N型连接器的专利GR-874专利,专利号为2548457A,连接器结构如下图所示。这款连接器结构简单,并且可以工作到19.4GHz,是第一款被广泛应用的射频连接器。在1960年之后,出现了三款精密型连接器,分别为GR900(14mm),APC-7(7mm)和Dezifix连接器。GR900结构相对复杂,制造成本昂贵,并且工作频率较低(8.5GHz),应用不是很广泛;APC-7最早是由惠普的微波部门工程师Anthony Badger在1950年前后开发设计的,后来被卖给了安费诺,安费诺改进并推广了这种连接器。惠普发明了APC-7型连接器,因此很多早期的惠普生产的网分也都标配的是APC-7型连接器,所以在使用网分校准的时候,一定要用适配的连接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是德科技的前身是安捷伦电子测量业务部门,安捷伦的前身是惠普的测试测量部门和生命科学部门。)Dezifix连接器的专利属于罗德与施瓦茨,所以罗德与施瓦茨早期的一些仪器采用的都是Dezifix连接器。№2从SMA到3.5mm/2.92mm与此同时,小型化和轻量化的射频接头的需求被提出。1958年,Bendix Research Laboratories的John Bryant, James (Jim) Cheal 和 Vincent (Vince) McHenry 开发了一种小型射频连接器,命名为BRM。在1962年,他们三人离开Bendix后创办了Omni Spectra,并改进了BRM 连接器,命名为OSM (Omni Spectra Miniature) ,其工作频率一直可以到26.5GHz。而OSM还有一个更为广泛认知的名称就是SMA,开创了微型连接器的先河,因此 John,Jim和Vince三人还获得了IEEE MTT-S微波先锋奖。下图给出了常见SMA连接器的类型:标准SMA,反极性SMA。SMA连接器的内外导体之间有一个PTFE做成的绝缘子,PTFE是一种随温度变化的材料,因此SMA很难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阻抗值。惠普微波部门的电子工程师Larry Renihan设计了3.5mm连接器的原型,并且兼容SMA连接器,Steven Adm和他的同事在1976年发表的论文《A new 34-GHz 3.5-mm low-cost utility coaxial connector featuring low leakage, low standing-wave ratio, and long life》详细介绍了3.5mm连接器的改进型,该连接器采用空气填充介质,实现了34GHz的超高工作频率。1985年,Wiltron公司的射频工程师Bill Oldfield开发了2.92mm连接器,将连接器的工作频率推高到了40GHz,2.92mm连接器也被称为K型连接器。并且从机械结构上来说,2.92mm连接器也是兼容SMA的。所以,如果单纯的从机械结构上来说,SMA,3.5mm和2.92mm这三种连接器是有一定的兼容性的,如果单独看,肉眼也分辨不出来他们的区别。但是,标准SMA的外导体直径是4.13mm,3.5和2.92 连接器的外径分别是3.5mm和2.92mm,其尺寸并不相同,相互连接也不是理想的,甚至可能会损坏连接器。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射频性能的下降也不是太明显,偶尔互用一下也没啥大的问题。№3从2.4mm到1.85mm再到1mm从这个时候开始,负责连接器设计的射频工程师们开始在更高频率上下足了功夫,于是更小尺寸的连接器诞生了。与此同时惠普公司的射频工程师 Julius Botka设计了2.4mm连接器,直接将连接器的工作频率推高到了50GHz,并且申请了专利,下图介绍了2.4mm连接器的结构图。不甘落后的Oldfield随后开发了尺寸更小的射频连接器——V 型连接器,也就是1.85mm连接器,将连接器的工作频率进一步推高到67GHz,下图给出了V型连接器的部分专利视图。难能可贵的是,这种V型连接器的结构尺寸上是兼容2.4mm连接器的。类似于上文提到的SMA,3.5和2.92.西安普科科技在文章中总结了这五款射频连接器的结构兼容特性,如下图所示。同学们在使用的时候要加以辨别。这还不是终点,在1989年,惠普公司设计并推出了外径只有1mm的射频连接器,这种连接器的工作频率高达110GHz。这肯定还不是终点,0.8mm,0.6mm甚至更小的连接器也会随着需求而逐步问世,Bill Oldfield在审阅高于110GHz连接器设计时曾说:I have often said that all you have to do to make a higher frequency connector is divide by two。(我常说,要制造一个更高频率的连接器,你只需要将尺寸除以二。)。但实际上,往往不会这么简单。№4连接器未来发展趋势Molex在《Predicting the Connectivity of Tomorrow》报告中深入探讨了未来连接器的发展趋势,并给出了四个市场驱动因素以及实例。第一,更快的数据速率;消费者期望的飙升、人工智能 (AI) 的日益普及和不断发展的物联网(IoT) 应用将推动对越来越多数据的需求。提高数据速率的压力将持续存在,尤其是在瓶颈最严重的地方 - 数据中心内、边缘附近或传输点。第二,更高的功率吞吐量;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将能源从储能站转移到便携式设备的新方法。随着电动汽车 (EV)、家庭和可再生能源设施电池的激增,人们无将越来越渴望以可靠的方式将这些能源付诸行动——最好是按需使用。更高的功率是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的答案,但电压升级需要在车辆和充电点进行连接性改革。新设计还需要解决安全风险和热效应。第三,更小的组件;未来几年,许多行业将继续保持小型化趋势,尤其是在射频/无线设备、汽车、消费电子、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领域。设计人员将面临创建具有更高特征密度的更小组件的持续挑战 — 这是由用户对更纤薄、更紧凑和越来越坚固的封装中高性能不断变化的期望所驱动的。第五,非接触性连接。360 度旋转工业机械臂的最佳连接器是什么?在未来几年内,答案可能是“不存在”。非接触式连接可以提供不受束缚的运动自由,同时消除了涉及重复手动配接和分离的任务。通过磁感应耦合在短距离传输电力和信号,在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等行业中具有数百种潜在应用。尽管非接触式连接仍然是一项新兴技术,但与传统的机械连接器相比,它最终可以提高可靠性、增加耐用性并降低成本。关于射频连接器的资料,均已经上传至射频学堂的知识星球,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参考资料:1, Patents in Microwave Measurement: Measurement Connectors;2,IEEE STD 287 Precision RF Connectors;3, 您知道 SMA 规格的区别吗?|Elecbee 博客;4,如何区分SMA、3.5mm、2.92mm、2.4mm、1.85mm这五种常见射频接头;来源:射频学堂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