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中国撤稿危机----中美数据对比

2小时前浏览5
 
   

Nature Comment

2025年1月23号,来自于黄冈师范学院Shaoxiong Brian Xu 和 Guangwei Hu 两位作者在 Nature 网站发表comments “Combating China’s retraction crisis”,此文章对比了中美两国科学与工程论文发文数量,高被引论文数量,撤稿数量,顶尖科研人员之间的撤稿差距等数据,提出了一些应对中国的撤稿危机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数据。

     
     

2016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学与工程研究文章生产国[1]。六年后,中国在高被引论文数量上超过美国[2]。然而,尽管在研究生产力和影响力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的撤稿数量却急剧增加,令人担忧。2023年12月的报告指出,若将会议论文纳入统计,中国的撤稿率位居全球之首[3]。

令人震惊的是,截至2023年,跨越Crossref的撤稿监测数据库(RWDB)记录的50,002篇撤稿中,大约54%涉及至少一家中国研究机构,这一比例是美国撤稿的五倍多。进一步分析发现,中美两国撤稿原因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论文工厂操作相关撤稿(见表1)。

     
     
 

对于伪造或篡改、抄袭和代写 论文,百分比表示特定国家在所有撤稿中所占的比例。对于“所有撤稿”,百分比表示全球撤稿的比例。数据来源于通过Crossref获取的RWDB(2024年11月25日)

     
     

根据一项近期的预印本研究[4],中国与美国顶尖科研人员之间的撤稿差距也很明显,尤其是那些因作者问题导致的撤稿(而非期刊、出版社或第三方的责任)。在2024年斯坦福-爱思唯尔发布的世界顶尖2%科学家职业生涯名单中,10,687位中国籍精英科研人员中有8.18%曾经历过撤稿,而84,202位美国籍精英科研人员中这一比例为2.76%。中国撤稿率超越美国的趋势,出现在自2005年以来被收录在SCIE和SSCI中的各类文献类型中(见图1)。更糟糕的是,尽管中国整体撤稿率约为0.3%[3],但预计约有2%的国际期刊文章符合出版伦理委员会提出的至少一项撤稿标准[5]。这意味着,中国目前的国际出版物撤稿数量或许仅仅是冰山一角。

     
     
 

每万篇出版物的撤稿率表示,对于每一年,撤稿的出版物数量(截至数据收集时)与该年总出版物数量的比值。查询是在2024年7月9日通过Web of Science进行的,查询规格如下:‘Edition = SCIE OR SSCI’; ‘Document Type = Article OR Review OR Proceeding paper’; ‘Address = China/USA’; ‘Timespan: 2000-01-01-2022-12-31’; and ‘Refined by Retracted Publications in Document Types and then by Publication Years’.


撤稿背后被忽视的问题


   
   

国内论文撤稿情况

中国国内学术出版物的总体撤稿率明显低于国际学术出版物的撤稿率。截至2021年,从中国的国内学术期刊中仅能检索到404篇撤稿,占2023年RWDB记录的15,726篇中国国际撤稿的2.6%。考虑到中国国内学术期刊的数量庞大及其出版量,这一对比数字或许表明,中国研究人员在国内学术出版中保持着较高的道德标准,而在国际出版中则相对宽松

然而,拒绝这种解释的理由也相当充分。例如,中国科技协会在2008年、2013年、2017年和2022年进行的全国性调查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相当比例的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分别为15.3%、17.1%、10.7%和12.1%)认为剽窃行为“非常普遍”,这表明中国学术界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认知水平令人堪忧。不幸的是,这种现象并未在中国国内学术期刊的撤稿数据中得到反映。


国内撤稿政策


   
     
       

政策多但效果少:2000至2019年间,中国发布了268份政策文件以加强科研诚信,特别是2018和2019年推出的两项关键政策,旨在提升科研诚信。然而,2019至2022年间中国国际出版物撤稿率逐年上升,表明这一目标可能过于雄心勃勃,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得出确切结论。2021年修订的《科技进步法》明确要求防治科研不端,2022年科技部联合21个部门发布了综合指南,尚不清楚执行情况。尽管政策意图明确,但多样化的政策也暴露了制定与执行之间的脱节,类似于“磨尖爪牙却缺乏猎杀动力”的困境。

透明度不足: 2023年11月,教育部启动了全国性撤稿与科研不端自查,要求高校于2024年2月15日前提交撤稿清单,此举有望打击科研不端行为,但效果仍需观察。回顾2023年4月,科技部要求对过去五年出版物自查,打击“代写”等严重科研不端行为,但至今未发布进展。尽管教育部要求高校公开处理科研不端情况,但调查显示,仅7所“双一流”高校公开了相关信息,这引发了对科研诚信政策执行有效性的担忧。此外,科技部的违规数据库仅限授权访问,影响了透明度和威慑力。

     
     


应对撤稿危机


   
     
       

推动开放的出版后评审;加强国内撤稿机制;在科研资金审查中惩处撤稿;建立国家撤稿数据库;持续推动科研诚信建设

     
     
   
   
   

本公众 号免费为公众 号读者发布实验室工作人员招聘,硕博招生,科研信息发布,会议信息宣传等各类学术相关活动,如有需求可直接私信工作人员。 



来源:现代石油人
ACTUM工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2-12
最近编辑:2小时前
现代石油人
博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27粉丝 91文章 885课程 1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