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基础科普】电动汽车的快充原理是什么-2025版

2小时前浏览2

关于这个问题,我之前写过一版:动力电池快充的原理是什么?,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近来觉得把这个事再更清楚的给大家说一下是比较有意义的,所以今天给大家带来这个基础科普。

其实不管快充和慢充的分界限是什么(比如是200kW是分界,还是300kW,这个都可以讨论),只要你要往电动汽车里面充电,其实都离不开以下的这样的一个过程:电能从电网充电桩电动汽车电池系统最后再进入单体电芯,能量是一级一级的传递的。而在这整个过程中,任何一环节有短板,都会影响整个充电过程的快慢,所以充电过程中的木桶效应是很明显的。

那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整个快充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机理为何,瓶颈有可能在哪。




电网  

“发输配用”基建落地——我们使用的电常常要从发电的地方传过来,通过(高压)输电和(中低压)配电网络,一直传到用电侧(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对接下一个环节充电桩)。而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基建是要满足要求的:起码你得先有能传输这么高功率电能的能力,然后再谈下一个环节,供需平衡。

“供需平衡”实时满足——我们生活中用的电能这种能源,得有地方发出来,不是凭空冒出来的。电能有一个特点,一般不能储存,所以常常需要“即发即用”——用电端这时要使用多少功率(千瓦),那发电侧就得实时的把功率给“怼”上去。哪怕只是一辆汽车的快充,比如干到300kW,这比起我们一般的家用负载可以说是大了起码一个量级,因此可以想象铺设大量的快充对于电网是有不小的冲击和挑战的。但是我们当然也有对策,比如:1)在发电侧配备高性能的发电功率容易迅速爬坡的先进机组,2)在用电侧充电桩边的小配电网处直接配一个大的储能充电宝,3)建设光储充一体站就地消纳绿色能源支持功率需求,4)基于需求响应的方法直接就地关掉一些可以暂时不用的负载——通过这些方法都可以增加供给/减少其它需求,使得这个供需的平衡更容易达成满足,从而解决“能量从哪里来的问题”。




充电桩  

核心功能是把电网得到的电能转化成汽车能“吃”的状态。充电桩承接从配用电网运输过来的电能,把它再转化成可以输入给电动汽车充电的电流。它主要得有以下的几个功能:1电能转化,充电桩一般来说有功率低些的交流桩和高些的直流桩,它们需要把配电网上得到的(一般是)交流电转化成电动汽车可以“吃”进去的400V/800V适配不同电压等级的交流或直流电,通过充电线/充电枪“喂”给电动汽车;2通信互动,充电桩和电动汽车的高压系统的通信协议互通,可以互相握手交互信息,这样就能做好协作,实时知道车侧充电的情况为何,从而保证高效安全的充电。随着技术的发展,充电桩的功能也越来越完善,比如充电枪线缆更轻更好拿,增加液冷保证充电功率,提高保护措施让充电更安全可靠等等,技术都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




整车  

各种电气元件的协作充电枪把电能从充电桩传入车端。如果传过来的是功率偏低的交流,需要先经过车上OBC-On board charger车载充电器转化成直流(因为电池是只能充放直流的!);而如果传过来的是直流则可以不用经过OBC。然后直流电要根据系统用途的需求来进行各种不同的直流-直流DC-DC转换(比如给低压系统供电等,或者是充电桩的直流电电压与电池系统不同的话都要经过调整),然后给动力电池供电的这最主要的一路的电流则要经过母线(Busbar)来到PDU-Power Distribution Unit,即高压配电单元,在这里经过“大脑BMS”的调整和指挥,相应的再把电能传到电池包里(的模组和电芯处)或者其它用电处。

800V vs 400V, SiC vs Si:整车这里刚提到了几种不同功能的电气元件,他们就涉及到大量的功率半导体的使用,之前400V时代基本都是Si基材料,而随着技术的发展800V高压快充则要求更好一代的材料支持,因此现在800V-SiC基功率元件发展很快。

对电气件综合性能的要求:这一节说到的基本很多都是汽车用的EE元件,对于它们综合电气性能有很多要求,比如防电磁屏蔽干扰的能力,对于各种安全极端情况的耐受能力(比如过电流/电压)。以及还要强调一点:这些EE件都得是车规级,要耐震、冷/热极端环境,可不能用其它等级要求更低的原件,会有很大的问题的。




电池包  

电池包与母线BUSBAR电流经BMS的指挥从高压配电单元PDU过来来到电池包内部,然后就要经过电池包内部的母线(Busbar)来到模组(如果有的话)并最后来到每一节单体电芯处。母线的话,是需要走大电流的,而800V的新的系统因为相应的电流小一些(参考高压输电原理,高电压可以用细电线)母线就可以做的更细,发热和成本在这方面就会更低,但是要注意:在绝缘和高压防护方面相应的是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的。

提供电芯工作需要的良好均匀的环境:后面介绍中会说到,电芯快充受到环境因素的明显影响,我们的电池包就需要给电芯提供一个坚强(机械上防护充分)、温度温和均匀(保证每一节电芯的热环境一样,从而保证出力能力相同)的环境。




电芯  

单体电芯快充落上去的仍然还是标准电压,只是电流大点!然后电流从电池包中进入一节节的电芯,注意这些电芯单体是以串/并联的方式成组的,但是总体来说一般还是串联的比较多,一节电芯3.7V200节串联就是3.7*200=740V基本就是大家知道的800V。为什么要再强调这一点呢?因为每一节电芯单体的充电,最后落在上面的电压基本还是匹配它的单体电压的,高压充电说的是全系统– 电能传输的阶段(大功率传输,降低损耗)用的电压高,最后分给每节电芯的实际的电压还是正常的,如果太高了那叫滥用,只是电流在快充时肯定会更大。

电芯快充的条件需求?影响因素多,析锂是主要矛盾,而且还受荷电状态和温度的影响:电池的快充的本质仍然是一节节单体电芯的快充,充电一般来说比放电要更难,最大的挑战就是此时锂离子来到负极后嵌入石墨基体的动力学难题:电流太大它们就进不去石墨,然后就只能在石墨负极表面析出,形成成树枝一样的锂单质,这有可能进一步刺穿隔膜,导致其它一系列的老化和安全问题,非常不利。因此实际开发中,我们必须保证充电的曲线制度不会违反析锂边界,得到的允许的电流曲线一般是这个样子的。

从上图可见,锂电池的析锂边界是随着SOC荷电状态的上升一般来说是不断下降的,所以大家看到的快充制度都是随着充电量越多,允许电流就越小,这是由物质本征特性决定的。然后还没完——温度也很重要。

电池所处的温度低了:动力学差,快充也会受影响,所以这时要快充要么加热,要么就干脆充慢。

但是温度高了快充:带来的加热效应也可能带来电芯的加速老化和安全问题,所以一般可能40~50度后就必须要限电流,保证电池温度一般不要超过60度。

温度分布均匀性也很重要:然后一个大的电池系统温度得尽量处处一致,否则有的地热有的地凉,用一个电流充,可能有的地方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允许的边界已经析锂了,所以在电池包/系统层面上,做好均匀的热管理对于电池的热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就是这篇基础科普文的主要内容,我是弗雷刘,希望大家多多点赞关注和转发,我会努力给大家带来更多关于电池、新能源汽车和能源行业的靠谱干货,祝蛇年巳事如意,越来越好啦!


来源:弗雷刘
半导体汽车新能源通信材料储能科普电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2-08
最近编辑:2小时前
弗雷刘
博士 动力电池 新能源行业科普
获赞 0粉丝 3文章 11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德国2024乘用车新车上牌数据一览和简要分析

德国KBA网站上又更新了新一期德国24年12月和全年的新车上牌数据统计,网址是:https://www.kba.de/DE/Presse/Pressemitteilungen/Fahrzeugzulassungen/2025/pm01_2025_n_12_24_pm_komplett.html;jsessionid=A1ADE5BE14FD642C5DF633F759A677A8.live21324?fromStatistic=3504038&yearFilter=2024&monthFilter=12_Dezember 之前我曾经写过21年和23年的报告,有兴趣的可以对比来看看。德国2021乘用车新车上牌数据一览和简要分析 德国2023乘用车新车上牌数据一览和简要分析那还是老惯例,今天给大家带来分析简评,看看德国2024车市到底如何。乘用车新车上牌数据:2024年整体数据不太好(281.7万辆,-1.0%),冬天果然来了 该图给出了最近这三年来每个月的新车上牌数据,纵轴单位是千辆车,可以看出2024年(绿色曲线)每一个月看起来和23年(橙色)差不多,最后结果也是比23年微降。从去年年底开始,因为德国政府的突然补贴退坡,年底的冲量效应没了(大家看看只有蓝色的22年还有),然后24年依然体现了这个情况,甚至12月销量还有所下滑(224,071, -7.1%) 然后数据还说了一点,67.5%的车是商用(-0.4%),其它的则是私用(-2.1%)——占比情况和之前也没什么变化,德国乘用车也是商用占好大头嘛,然后负增长也比较明显。笔者之前在23年的文章中也说了:当时看着还好,但是就冲着年底补贴退坡+疫情经济全球问题扩散,24年估计德国要难。 这不,挑战来了,而且这还是在德国本土。德国企业在海外尤其是中国24年表现如何,相信本号的很多读者都知道了,在这就不赘述了。 各品牌的表现:亮点难寻?消费降级? 再看一下各汽车品牌的各自表现:下表(拆成了两张图)是各品牌24年12月的销量和占比(1,2列)以及这些品牌的1-12月全年累积销量/新车上牌量和占比(4,5列)以及最后是相比于2023全年是录得降低还是增长(6列)。我们在下面分类做一下各自简要的分析,抛砖引玉一下(销量特别小的/特别豪华的笔者一般就不分析了)。 可以看出,录得明显增长的(+10%以上的)为: lCitroen:53,025,+32.9%(法国佬可以呀,不过这量也没多少,卖小车?) lLexus: 5,712,+75.3%(太君这是要发力了?还是用价换的?) lMITSUBISHI:28,679,+50.8%(另一个太君也如此猛?) lPeugeot:67,454,+44.0% (这法国企业是集体发力呐?) lSEAT:152,334,+14.9%(所以其实卖的好的估计都是小点的车?德国看来是也消费降级了?) lSkoda:205,593,+22.0%(SEAT/Skoda卖的量更大,他们明显增加应该明确了:消费降级) lToyota:95,474,+27.0%(太君的代表是真的可以啊,看来在全球还能苟两年,当然是不是用的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方法,我就不完全确定了,没准) lVolvo:62,326,+39.3% (厉害了!吉利可以,其中多少是出口的,以及是不是还是说明了反向技术合资的路子是没问题的?) 乱弹:不像23年,这次主流车企都离开明显增长序列了……这里面,量小的法国车,以及量多点的消费降级代表,还有萌萌哒丰田三菱和沃尔沃。他们应该是各有两把刷子(吗?谁给解释解释哈),以及主流企业们的2024年应该是被锤的有点懵逼的。 然后可以再看看波动10%以内的,还是聚焦重点车企: lBMW:232,886,-0.1%(比奔驰强,不过不知道在德国的定价是如何的) lDacia:71,424,+4.1%(雷诺的子品牌) lHonda:7,063,+8.3%(咦?不过本田这点量也不值得太多关注,不影响大局) lHyundai:96,365,-9.4% (按理说你的车也是经济型的?打不过本土的便宜品牌了吗) lKIA:68,656,-8.0%(同上) lMAZDA:45,274,-2.5%(比Honda量大点,看来在德国也有自己的小众粉群体) lMercedes:257,888,-7.0%(BBA里的第二位上榜的,这算是惨还是有点惨呢……) lMG ROEWE:20,977,-1.2%(估计要不是关税的事,肯定就增长啦) lNISSAN:29,529,-7.3%(嗯不大行) lOPEL:147,833,+2.0%(这哥们倒是不错,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太陌生了……) lPORSCHE:36,097,+9.9%(嘿!全球都有点拉,就德国表现还真不错。。。) lSUZUKI:25,566,+1.8%(这德国市场的车种类倒也是丰富呢) lVW:536,888,+3.4%(这个是真不容易哈……) 乱弹:大众还是稳定,然后大家想一个问题哈,似乎好多车企还没在这出现呢……比如BBA就来了个-7%的奔驰,那俩哥呢…… 最后再看看……比较惨的……(比-10%还多) lAudi:202,317,-18.1%(这个就是真有点惨了,另外俩表示我们不带你玩) lBYD:2,891,-30.2%(怀疑与关税有关,以及听说迪子在德国先以租为主,售不是最核心的发力点?) lFIAT:57,561,-24.8%(够差啊) lFORD:99,554,-14.6%(如果说德国企业还正在挣扎转型,美国企业那是直接不知道都在干啥了) lGWM:3,002,-35.6%(感觉中国企业基数不大,负增长的多,也许多少都与关税有关?) lJaguar:2,101,-34.3%(叫你瞎搞DEI,或者说DEI只是瞎搞的一个体现而已?) lLandrover:12,169,-11.7%(同上?) lMINI:32,571,-29.1%(表现是不咋地) lPOLESTAR:3,181,-49.4%(国内都没什么声响了,以及关税问题?) lSMART:12,463,-28.4%(销量不如MINI但是哥俩同病相怜) lTesla:37,574,-41.0%(咱也不知道马部长是在干啥,不过德国销量成这样了,是说明了德国竞争其实更激烈,还是说明了德国的Tesla卖的贵?) 好奇搜了下,MODEL Y,德国,最便宜的44990欧,按7.5换算:337,425RMB——嘿明显比中国贵吧。不过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要反思的应该不是中国人吧…… 乱弹:整体比较惨,TESLA光荣上榜,马部长你是不是应该好好造车了不要再吃老本了,大家都替你着急呐。 全部新车上牌各等级车的占比(23->24年) lSUV:30.1% -> 30.2% l紧凑型:16.3% -> 18.7% l小型:11.9% -> 12.0% l越野:11.4% -> 11.3% l中级:10.5% ->9.0% l中高级 -> 4.0%(+30.5%) 乱弹:中级下降,紧凑型和中高级上升,中产萎缩的节奏? 不同动力源汽车占比 l混合动力车947,398辆,+12.7%,占比33.6%;其中插混是191,905辆,+9.2%,占比6.8%(看来做HEV/PHEV还是比较重要的,以及从德国看这HEV增长比PHEV明显要猛) l纯电动力车380,609辆,-27.4%,占比13.5% (得,都知道德国有能源问题,充电基建问题,电池供应问题,你看这……) l汽车动力车991,948辆,+1.4%,占比35.2%(好么,这是真计划要全面回到美好旧时光?) l柴油动力车483,261辆,-0.7%,占比17.2%(还挺稳定) l剩下的还有一点天然气的车,量比较少,就不报了。 刚才的维度是HEV+PHEV,如果换成PHEV+BEV的和国内一样的新能源汽车的统计口径,那数据变为:520,000辆,-17.2,占比20.1%(肯定是BEV拖累的)。. 然后如果看新能源车+HEV+氢+烧气(Alternative powertrain),各企业的增长情况,如下图所示,德国TOP3就是BBA,分别卖了17.9,14.8,11.8万辆;进口品牌则是丰田,沃尔沃,现代。(HEV算进来,当然数据就比较好看了……) 那要是真只看BEV+PHEV+FCEV呢?德国TOP 3中奥迪没了变VW,进口品牌变成了VOLVO, SEAT和SKODA(太君不见啦)。 其实不难看出:相比之下还是BBA比较积极的在做电动化。 再缩小下,只看BEV纯电?德国品牌:VW, BMW, Mercedes;进口的是:Tesla, Skoda,Seat。 乘用车CO2排放数据 2023年比2022上升了……4.9%,达到了114.9g/km,然后24年进一步上升了119.8g/km,+4.2%。 历史数据:2022为109.6,2021为118.7,2020年是139.8。 我是真不知道该说啥好了:BEV变少,车重点?反正不知道德国人准备怎么达成CO2减排目标。 乱弹小结 如之前预测的,24年的德国车市不会太好,但是这么看过去,真的是差而且还是没有亮点:负增长,消费降级,BEV负增长,特斯拉大降,CO2平均排放继续增加。可能相对值得说的就是大众有些增长,以及HEV/PHEV保了一点面子? 德国汽车工业目前是有问题的,得正视,不能天天活在自己汽车领域天朝上国的美梦里啊。 来源:弗雷刘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