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韩国三大电池制造商去年研发投资超2.5万亿韩元!

20小时前浏览7


锂电那些事今日第二条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


据业内人士透露,韩国三大电池制造商去年在研发活动上的投资可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尽管电动汽车需求有所放缓。

LG新能源(LGES)、三星SDI 和SK On在2024年的研发投资据估计超过2.5万亿韩元(约合17亿美元),高于2023年的2.47万亿韩元。
图源:LG 新能源
LG新能源去年在下一代电池开发方面的投资据估计超过1.1万亿韩元,比前一年的1.04万亿韩元增加6%。
三星SDI的研发投资据估计为1.14万亿韩元,也超过2023年。SK On的研发投资规模与2023年的3006亿韩元相当。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先发制人的研发投资可能是为了迅速应对电动汽车“鸿沟”后电池需求的复苏,这是在电动汽车广泛采用之前发生的。
当前,LG新能源、三星 SDI和SK On均在重点投入固态电池研发。
据悉,三星 SDI在2023年完成全固态电池试生产线建设,并计划到2027年量产;SK On正在开发高分子 - 氧化物复合系和硫化物系两种全固态电池,目标是分别于2027年和2029年生产商用化试制品;LG能源解决方案计划到2030年量产硫化物全固态电池。
图源:三星 SDI
对比来看,我国研发和推广全固态电池的企业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车企和动力电池厂商齐头并进。
据悉,广汽集团在2024年年底宣布已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的全流程制造工艺,预计2026年正式装车,并搭载于昊铂车型上,其全固态电池采用100%固态电解质,能量密度超过350Wh/kg。
奇瑞汽车目标2026年全固态电池上车(定向运营),2027年批量上市,能量密度超600Wh/kg,纯电续航里程有望突破1500km。
比亚迪计划从2027年起,针对中高端电动汽车领域小批量生产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并在2030年将其应用于主流电动汽车中。
太蓝新能源无隔膜全固态电池则预计于2027年实现批量生产,在特殊领域开展示范性应用。
根据《固态锂电池技术发展白 皮书》,2026年-2028年有望成为国产新能源汽车全固态电池搭载集中上市窗口。
从量产时间节点来看,韩国全固态电池产业似乎并未落后,只是在全固态电池上市窗口期内,韩国动力电池厂商能分到多大的“蛋糕”,还是未知数。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 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汽车新能源材料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2-09
最近编辑:20小时前
锂电那些事
锂电设备、工艺和材料技术研发应
获赞 202粉丝 181文章 2204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首份储能电芯海外榜单发布,TOP5意想不到!

电那些事今日头条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随着24年的完结,储能行业喊了很久的 “全球化” 到了重要的检验时刻。1月20日,SMM(上海有色网)发布 “中国企业2024年度海外市场储能电池出货量排行榜”, TOP5依次为宁德时代、弗迪电池、远景动力、海辰储能、亿纬储能。这份榜单是行业内首份储能电芯海外(非中国区)出货榜单,直接展现了企业的全球化实力,具有标志意义。另外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4年,中国储能企业签约海外储能大单规模超过150GWh。主要市场来自美洲、欧洲、澳洲、非洲、东南亚、中东等地。其中,出海企业中以电池类企业和光储类企业居多,占比超87%。 储能电芯厂商海外出货表现,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是否深度绑定海外头部集成客户;二是是否布局全球化产能。宁德时代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较去年有大幅增长,其与Tesla、Nextera、Fluence、Wärtsilä、Flexgen等海外新能源行业领先客户深度开展多区域、多领域的业务合作。与此同时,电池业务起家的宁德时代也在向下开拓储能系统业务,进一步抢占市场。1月17日,阿联酋国际可再生能源公司 Masdar 公布了全球首个全天候光伏储能千兆级项目“阿联酋RTC”的供应商名单,宁德时代成为该项目BESS首选供应商。该项目将配备5.2GW光伏电站和19GWh储能电站,总投资超60亿美元。作为比亚迪的子公司,弗迪电池在海外出货的优异表现主要得益于比亚迪储能系统业务在海外频频斩获大单。据不完全统计,比亚迪2024年以来至今对外公布的储能订单超20GWh。近日,沙特电力公司宣布授予一系列电池储能系统(BESS)项目合同,总装机容量达 2.5GW/12.5GWh,分布于沙特全国多个地点,中标的企业为比亚迪。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电池企业,远景动力2007年成立至今,具有超14年的国际交付经验,已同Fluence、Powin、Nidec等海外头部储能系统集成商建立了良好的深度合作关系。截至目前,远景动力储能电芯已在20多个国家超过200多个储能场站交付使用,迄今为止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远景动力与远景储能的海外系统业务开拓形成良好协同。24年12月,远景储能宣布拿下南非最大的储能订单,项目合计装机容量为0.257GW/1.028GWh,将采用远景动力储能专用电芯。海辰储能也在2022年全面加速国际化进程,加强海外市场的布局与合作。2023年,海辰储能已在德国和美国设立子公司,2024年进一步拓展欧洲等海外市场,目前其产品方案全球交付项目数量累计超200个,并在中东、非洲等地区实现布局。而亿纬锂能2023年也在加快推进全球化进程,开启 “全球制造、全球服务、全球合作” 新征程。24年6月,亿纬锂能子公司亿纬储能与Powin签署《Powin/EVE电池组和下一代电池供应谅解备忘录》。亿纬锂能未披露合作规模,但根据Powin官网,本次谅解备忘录对应的储能订单规模约15GWh;9月,亿纬锂能公告显示,其与AESI签订协议,将向后者供应约19.5GWh的方形磷酸铁锂电池。事实上,除了绑定海外优质客户,是否构建全球化产能,研发、销售与服务、供应链体系,也是决定企业海外市场成功与否的关键。据24潮产业研究院(TTIR)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宁德时代、远景动力、国轩高科、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孚能科技、亿纬锂能、欣旺达等10家电池巨头都开始计划或者已在海外有深度的产业布局,其公开对外披露的/媒体公开报道的投产/计划建设的海外工厂已近50个,总投资预算超5500亿元人民币。 其中,从投资规模来看,宁德时代无疑出海决心最大,投资力度最强。其计划投建(含合建及参与项目)的7大海外工厂总投资预算合计约2416.79亿元人民币。根据此前财报披露,截止2024年6月末,宁德时代在欧洲地区高达617.42亿元人民币的 “重大在建工程” 进入执行阶段,工程累计投入占预算比例(工程进度)为21.26%。而全球化布局最早,且推进速度最快的企业当属远景动力,依托于前身AESC(日产旗下电池公司)的国际化基因,远景动力已在中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及西班牙设有13大制造基地和多个研发与工程中心。截至目前,远景动力已在国内江阴、鄂尔多斯、十堰、沧州四大电池超级工厂设有储能电芯产线,并在欧洲、美国等地布局磷酸铁锂电池产线。2024年7月,远景动力西班牙电池超级工厂开建,将研发制造最新一代磷酸铁锂(LFP)电池产品,预计于2026年投产,届时将成为欧洲首个磷酸铁锂电池超级工厂。“出海/全球化” 几乎已经成为国内储能江湖新的共识。而中国储能巨头急迫出海的背后,究其原因,是当前的产业发展与竞争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从全球看(2024年)4h储能系统均价为148美元/kWh,约为1.036元/Wh,较2017年下跌幅度超70%。而中国均价则为85美元/kWh,约为0.55元/Wh,首次跌破100美元/kWh,凸显出中国的低价环境和激烈竞争。相比极度内卷的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价格含金量确实更高。36氪获悉一份券商调研报告指出,海外大储的价格和盈利水平均显著好于国内,目前(24年7月)美国交流侧系统仍在1.3-1.4元/Wh;欧洲/澳洲交流侧系统均价1.2元/Wh,拉美1.0-1.1元/Wh,中东北非0.9元/Wh,而国内均价仅为0.6-0.8元/Wh。Wind资讯也显示,2024年上半年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海外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9.65%和21.73%,较两者国内业务毛利率分别高出了4.47%和7.05%。(注:海外业务涵盖动力与储能电池产品)目前大部分二三线厂商几乎都处于亏损状态,很多企业可能熬不过此轮洗牌周期。有业内人士直言,出海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是生死之战。出海还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东吴证券测算,预计25年全球大储装机增长56%至194GWh。其中,美国市场方面,24年并网加速,装机达35GWh,同增105%,25年已进入加关税前的抢装潮,预计装机增长45%至51GWh;其次,欧洲市场方面:英国意大利德国领衔增长,25年装机上修至18GWh,同增超120%;新兴市场方面:大项目批量落地,预计25年装机增长221%至34GWh,其中中东25H1将有50-60GWh项目招标落地,预计25年装机增长4倍至20GWh。智利在建项目8GWh,支撑25年装机翻番至4GWh。澳大利亚在建规模预期11GWh,预计25年装机增长2倍至3.5GWh。回到企业竞争层面,在商业世界早已证明,在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企业的崛起与没落都有迹可循。如果我们深度剖析 “中国企业2024年度海外市场储能电池出货量排行榜” TOP5企业可以发现,它们几乎都拥有 “技术突破与持续创新力,先进产能布局与高效执行力,全球化布局与发展力,财务健康与雄厚资本实力” 等基因或实力,这也是它们穿越周期,且持续发展壮大核心因素。风险和机遇永远是并存的。电池企业全球化之路依旧面临当地法规政策及文化差异、产业链适配难题、专业人才稀缺等多重挑战。企业承受成本飙升的同时,还需按时按量向海外客户交付高性能产品。需要注意的是,相较于国内,欧美等海外区域的电力市场化程度更高,储能的应用范围和盈利模式更为广泛、成熟,因此产品利用率更高,这就对产品可靠性、安全性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对于厂商品牌、技术、服务等多维能力的门槛也更高。这是一场针对企业综合实力的反向筛选赛。考虑到一座电池工厂建成投产需要三到四年,“回血” 时间需要5-6年,按照这个时间线,留给电池企业国际化布局与发展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了。综上所述,储能江湖已不可逆的进入全球化大时代。在产业深度变革与洗牌周期影响下,几乎可以预见,未来谁能更早完成全球化布局,谁就更有可能拥有改变或重塑产业新格局的力量与历史机遇。 锂电那些事免责声明 本公 众号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平台,小编整理,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对文中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报道错误或侵权,请尽快私信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修正或删除处理。谢谢! 来源:锂电那些事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