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德国2024乘用车新车上牌数据一览和简要分析

3小时前浏览5

德国KBA网站上又更新了新一期德国2412月和全年的新车上牌数据统计网址是:


https://www.kba.de/DE/Presse/Pressemitteilungen/Fahrzeugzulassungen/2025/pm01_2025_n_12_24_pm_komplett.html;jsessionid=A1ADE5BE14FD642C5DF633F759A677A8.live21324?fromStatistic=3504038&yearFilter=2024&monthFilter=12_Dezember  

之前我曾经写过21年和23年的报告,有兴趣的可以对比来看看。

德国2021乘用车新车上牌数据一览和简要分析  

德国2023乘用车新车上牌数据一览和简要分析


那还是老惯例,今天给大家带来分析简评,看看德国2024车市到底如何。



乘用车新车上牌数据:2024整体数据不太好281.7万辆,-1.0%),冬天果然来了 

该图给出了最近这三年来每个月的新车上牌数据,纵轴单位是千辆车,可以看出2024年(绿色曲线)每一个月看起来和23年(橙色)差不多,最后结果也是比23年微降。从去年年底开始,因为德国政府的突然补贴退坡,年底的冲量效应没了(大家看看只有蓝色的22年还有),然后24年依然体现了这个情况,甚至12月销量还有所下滑(224,071, -7.1%)  

然后数据还说了一点,67.5%的车是商用(-0.4%),其它的则是私用(-2.1%)——占比情况和之前也没什么变化,德国乘用车也是商用占好大头嘛,然后负增长也比较明显。笔者之前在23年的文章中也说了:当时看着还好,但是就冲着年底补贴退坡+疫情经济全球问题扩散,24年估计德国要难。  

这不,挑战来了,而且这还是在德国本土。德国企业在海外尤其是中国24年表现如何,相信本号的很多读者都知道了,在这就不赘述了。  




各品牌的表现:亮点难寻?消费降级?  

再看一下各汽车品牌的各自表现:下表(拆成了两张图)是各品牌24年12月的销量和占比(1,2列)以及这些品牌的1-12月全年累积销量/新车上牌量和占比(4,5)以及最后是相比于2023全年是录得降低还是增长(6)。我们在下面分类做一下各自简要的分析抛砖引玉一下(销量特别小的/特别豪华的笔者一般就不分析了)  

可以看出,录得明显增长的(+10%以上的)为:  

lCitroen:53,025,+32.9%(法国佬可以呀,不过这量也没多少,卖小车?)  

lLexus: 5,712,+75.3%(太君这是要发力了?还是用价换的?)  

lMITSUBISHI:28,679,+50.8%(另一个太君也如此猛?)  

lPeugeot:67,454,+44.0% (这法国企业是集体发力呐?)  

lSEAT:152,334,+14.9%(所以其实卖的好的估计都是小点的车?德国看来是也消费降级了?)  

lSkoda:205,593,+22.0%(SEAT/Skoda卖的量更大,他们明显增加应该明确了:消费降级)  

lToyota:95,474,+27.0%(太君的代表是真的可以啊,看来在全球还能苟两年,当然是不是用的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方法,我就不完全确定了,没准)  

lVolvo:62,326,+39.3% (厉害了!吉利可以,其中多少是出口的,以及是不是还是说明了反向技术合资的路子是没问题的?)  

乱弹:不像23年,这次主流车企都离开明显增长序列了……这里面,量小的法国车,以及量多点的消费降级代表,还有萌萌哒丰田三菱和沃尔沃。他们应该是各有两把刷子(吗?谁给解释解释哈),以及主流企业们的2024年应该是被锤的有点懵逼的。  


然后可以再看看波动10%以内的还是聚焦重点车企  

lBMW:232,886,-0.1%(比奔驰强,不过不知道在德国的定价是如何的)  

lDacia:71,424+4.1%雷诺的子品牌  

lHonda:7,063,+8.3%(咦?不过本田这点量也不值得太多关注,不影响大局)  

lHyundai:96,365,-9.4% (按理说你的车也是经济型的?打不过本土的便宜品牌了吗)  

lKIA:68,656,-8.0%(同上)  

lMAZDA:45,274,-2.5%(比Honda量大点,看来在德国也有自己的小众粉群体)  

lMercedes:257,888,-7.0%BBA里的第二位上榜的,这算是惨还是有点惨呢……)  

lMG ROEWE:20,977,-1.2%(估计要不是关税的事,肯定就增长啦)  

lNISSAN:29,529,-7.3%(嗯不大行)  

lOPEL:147,833,+2.0%(这哥们倒是不错,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太陌生了……)  

lPORSCHE:36,097,+9.9%(嘿!全球都有点拉,就德国表现还真不错。。。)  

lSUZUKI:25,566,+1.8%(这德国市场的车种类倒也是丰富呢)  

lVW:536,888,+3.4%(这个是真不容易哈……)  

乱弹:大众还是稳定,然后大家想一个问题哈,似乎好多车企还没在这出现呢……比如BBA就来了个-7%的奔驰,那俩哥呢……  

最后再看看……比较惨的……-10%还多)  

lAudi:202,317,-18.1%(这个就是真有点惨了,另外俩表示我们不带你玩)  

lBYD:2,891,-30.2%(怀疑与关税有关,以及听说迪子在德国先以租为主,售不是最核心的发力点?)  

lFIAT:57,561,-24.8%(够差啊)  

lFORD:99,554,-14.6%(如果说德国企业还正在挣扎转型,美国企业那是直接不知道都在干啥了)  

lGWM:3,002,-35.6%(感觉中国企业基数不大,负增长的多,也许多少都与关税有关?)  

lJaguar:2,101,-34.3%(叫你瞎搞DEI,或者说DEI只是瞎搞的一个体现而已?)  

lLandrover:12,169,-11.7%(同上?)  

lMINI:32,571,-29.1%(表现是不咋地)  

lPOLESTAR:3,181,-49.4%(国内都没什么声响了,以及关税问题?)  

lSMART:12,463,-28.4%(销量不如MINI但是哥俩同病相怜)  

lTesla:37,574,-41.0%(咱也不知道马部长是在干啥,不过德国销量成这样了,是说明了德国竞争其实更激烈,还是说明了德国的Tesla卖的贵?)  

好奇搜了下,MODEL Y,德国,最便宜的44990欧,按7.5换算:337,425RMB——嘿明显比中国贵吧。不过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要反思的应该不是中国人吧……  

乱弹:整体比较惨,TESLA光荣上榜,马部长你是不是应该好好造车了不要再吃老本了,大家都替你着急呐。




 

全部新车上牌各等级车的占比23->24年  

lSUV:30.1% -> 30.2%  

l紧凑型:16.3% -> 18.7%  

l小型:11.9% -> 12.0%  

l越野:11.4% -> 11.3%  

l中级:10.5% ->9.0%   

l中高级 -> 4.0%(+30.5%)  

乱弹:中级下降,紧凑型和中高级上升,中产萎缩的节奏?  


    


 
 

不同动力源汽车占比  

l混合动力车947,398辆,+12.7%,占比33.6%;其中插混是191,905辆,+9.2%,占比6.8%(看来做HEV/PHEV还是比较重要的,以及从德国看这HEV增长比PHEV明显要猛)  

l纯电动力车380,609辆,-27.4%,占比13.5% (得,都知道德国有能源问题,充电基建问题,电池供应问题,你看这……)  

l汽车动力车991,948辆,+1.4%,占比35.2%(好么,这是真计划要全面回到美好旧时光?)  

l柴油动力车483,261辆,-0.7%,占比17.2%(还挺稳定)  

l剩下的还有一点天然气的车,量比较少,就不报了。  

刚才的维度是HEV+PHEV,如果换成PHEV+BEV的和国内一样的新能源汽车的统计口径,那数据变为:520,000辆,-17.2,占比20.1%(肯定是BEV拖累的)。.  

然后如果看新能源车+HEV+氢+烧气(Alternative powertrain),各企业的增长情况,如下图所示,德国TOP3就是BBA,分别卖了17.9,14.8,11.8万辆;进口品牌则是丰田,沃尔沃,现代。(HEV算进来,当然数据就比较好看了……)  

那要是真只看BEV+PHEV+FCEV呢?德国TOP 3中奥迪没了变VW,进口品牌变成了VOLVO, SEAT和SKODA(太君不见啦)。  

其实不难看出:相比之下还是BBA比较积极的在做电动化。  

再缩小下,只看BEV纯电?德国品牌:VW, BMW, Mercedes;进口的是:Tesla, Skoda,Seat。  


    


 
 

乘用车CO2排放数据  

20232022上升……4.9%达到了114.9g/km,然后24年进一步上升了119.8g/km,+4.2%。  

历史数据:2022为109.6,2021为118.72020年是139.8  

我是真不知道该说啥好了:BEV变少,车重点?反正不知道德国人准备怎么达成CO2减排目标。




 

乱弹小结  

如之前预测的,24年的德国车市不会太好,但是这么看过去,真的是差而且还是没有亮点:负增长,消费降级,BEV负增长,特斯拉大降,CO2平均排放继续增加。可能相对值得说的就是大众有些增长,以及HEV/PHEV保了一点面子?  

德国汽车工业目前是有问题的,得正视,不能天天活在自己汽车领域天朝上国的美梦里啊。  

来源:弗雷刘
汽车UG新能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1-15
最近编辑:3小时前
弗雷刘
博士 动力电池 新能源行业科普
获赞 0粉丝 2文章 108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想自建磷酸铁锂材料等先进产能,得用条件交换

新年刚开始的1月5号,商务部就公布了《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调整内容。然后这次的主要技术出口限制内容(注意了不是禁止内容)增加了大量关于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以及锂盐提纯/锂金属处理方面的内容。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在周五当天就给出了官方解读,方便大家理解——推荐大家可以先去阅读一下。 基于以上信息,笔者接下来我们分别看一下各领域的情况。本文只代表笔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机构的立场。磷酸铁锂技术 在这里规定了三个主要性能指标:压实密度,0.1C可逆容量,首次库伦效率。磷酸铁锂材料本征密度就低些,再加上包碳和纳米化等一般需要的处理路线,材料常会体现出偏“膨松”的感觉,即粉体的(压实)密度太低,而该指标对于实现高的体积比能量密度意义尤其大,而实际上这也是过去几年中国磷酸铁锂技术路线突破的主要功臣:现在的磷酸铁锂单体电池已经普遍可以达到180Wh/kg,以及很多可以达到400Wh/l(体积比能量)。高压实使得电芯可以以有限的质量和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能量,进而使得尤其是空间寸土寸金的乘用车现在也已经可以用更便宜的磷酸铁锂来实现中端乘用车需要的能量需求,甚至也已经有了磷酸铁锂的中高端车型。这几年市场上磷酸铁锂技术的突破(实现了市场份额的飞跃),材料的进步应该可以占一半的功劳(另一半是电芯结构设计)。那这个技术限制出口的意义也就很简单了:最牛一代的新的高压实/性能的磷酸铁锂,国外你想用材料?欢迎来买。想用这种材料做成的电池?没问题,欢迎来买。想要求这种材料在国外产?不好意思,要限制。目前国际整体的经济-技术合作秩序的确有些问题,各国都喜欢保守化-偏向于保安全,都在喊着自建供应链。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推动电动汽车产业链本土化的欧、美等国都在琢磨着自产磷酸铁锂电池——磨蹭了这么多年终于想明白了,价格便宜量又足的技术来做走量车这事谁不干谁傻。然后再以欧洲为例,最近的中欧进口纯电动汽车关税争端中,不是已经爆出了一些新闻说欧洲要求上汽等企业提供各种电池详细信息么(评论:什么叫技术强制转让啊)——那要求磷酸铁锂产业链也把技术外移,在欧洲本土化生产也基本是必然在发生的一些事了。而通过这次的政策,东大政府应该是明确给了个信号:磷酸铁锂给你输出产能,没问题。想直接要最先进的材料产能落地,对不起没门,请来和我谈(给了好条件,没准有可能)。但是你想直接用最先进的材料/电池,当然没问题,欢迎来买。说白了,欧洲美国人没准想直接在磷酸铁锂材料产业链上搞强制技术转移,国家兜底划红线了:不允许你们这么搞,不管你有没有能力(也有可能学也学不会),我都要从源头上卡死你直接弯道超车的能力。跟在我后面做可以,要先进技术没门。磷酸锰铁锂技术 同样是要求了压实密度(比铁锂低,不太意外),0.1C库伦效率(似乎也有点不太理想),可逆比容量,电压,以及倍率信息。要求比铁锂的指标种类更多,这也应该与锰铁锂材料遇见的更为复合的技术挑战有关,但是方向也是类似的:如果锰铁锂是铁锂的下一代技术,那这个技术的最先进体系技术不可以直接对外出口,同样的外国人想要(预研,准备工业化之类的),拿条件来换。然后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大概推断一下锰铁锂材料技术目前的发展状态:压实低于铁锂——所以体积比能量估计还是有点挑战。首次库伦效率这个似乎真需要加强,然后平均电压3.85基本意味着得是锰含量起码60%的体系了吧(当然锰少了材料是好做,但是能量密度太低意义不大),倍率性能也有所要求(这个我有点疑惑,业内现在很多人喊着锰铁锂放电性能好,但是咱是真搞不清这是因为锰的本征效应还是因为纳米化)。总之:最先进技术别想着直接引诱/强迫中国企业转移,政府明确发话不让啦。磷酸铁锂/锰铁锂的各种前驱体 基本上和上面的要求一脉相承: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自然有很多合成工艺路线,那最有前途最重要路线做的最好性能的前驱体(的技术),我得给你封住,想空手从中国套到?没门。还有一些关于锂元素/金属的技术 这块我不是很懂,但是锂辉石提锂应该是中国锂矿比较多的一种形态,然后我们基于自己的矿产体系开发了很好的锂矿提取处理能力——中国的锂处理能力占全球占比是很高的。这次文件里公布的技术应该就是中国技术目前领先世界的代表了,我也不在这一一列举读一遍了。那后面国外一些国家想赶上中国在锂矿处理方面的能力——不好意思,还是那句话,拿条件来换。小结 欧美现在对于磷酸铁锂电池的全产业链技术非常关注,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要求产业链本地化,培养自己的产业体系也是明牌。而这次上面给出了明确的意见:材料用没问题,但是想自产还是最先进一代材料,不好意思不可能白给你。路子没有堵死(限制不是禁止),但是想如何交易,请拿出诚意。博弈、角力、竞争、合作,大概是未来几年世界经济方面的主旋律?来源:弗雷刘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