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未有的自觉和速度向全球流布。这是一次完全陌生、多少有点仓促的、大规模的出海。
东南亚、欧洲、非洲、墨西哥,到处都能听到中国企业落地生长的故事,有不少人正在抵达的路上,更多的人还在打探、关注、调研。就连一些原先认为垂直狭窄的出海自媒体,随便发一些经验和感慨,甚至都谈不上有足够的数据量和分析工具,都能获得大量的关注和反馈。出海的难度和它的热度一样,都需要驳谬辩诬,要在基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接收大量信息,再以基础的供应链分析,从破碎的信息中,获得中国制造本次出海的完整图景,以及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麻烦和应对之道。
关税壁垒被使用得越来越广泛和频繁,一道无形的墙想修就修,这也导致中国制造不断跑动接球。然而关税从来不是提升本国工业能力的灵药,这次中国制造的全球出征的关注点,并非美国的回岸制造,而是需要在海外重建供应链能力的优势,它是中国制造竞争力在海外的全面复原。
作者林雪萍,20多年专注研究全球产业创新与供应链的资深专家,这一次,他带着田野调查的严谨,听取了100多家全球工厂、200多位海外亲历者的倾诉和分析,来自一线鲜活的反馈让我们重新思考:出海的战略从哪儿开始设定;中国式高效率放在海外有效吗;投资是放诸四海皆受欢迎的吗;选择什么人做海外业务负责人;相比资金风险,文化鸿沟和认知短板这两个大出海上*大的拦路虎要凶悍得多……
一切深入调研和思考都来自一个根本目的:中国企业如何相对安全地“真出海”,毕竟为全球准备的产能有自己旺盛的溢出需求。
感同身受、高屋建瓴、冷静思虑,供给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这本书在中国制造大出海的主题上,给企业、政策制定者、投资人、创业者、商学院等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作为全球产业观察者,致力于用全球视角看待中国产业的全局变化。对于各个国家的产业变迁与创新体系,有着深刻的研究。对中国产业的发展趋势,有着长期跟随流动的视角。每年实地调研数十家企业和工厂,与中国企业家有着深度的接触。著有《供应链攻防战》《逆转周期》《质量简史》《工业软件简史》《灰度创新:无边界制造》《五菱之光:一部造车史》等图书。荣获2023年中信出版社“年度作者”,《供应链攻防战》入选2024年得到“年度书单”Top15,《灰度创新:无边界制造》入选2021年江苏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向社会荐的12本好书。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对话》和《焦点访谈》等节目。曾作为工业界代表,参加“中德‘10+10’高级别经济学家圆桌会议”。担任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总经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天津大学兼 职教授。
作者林雪萍作为全球产业观察者,致力于用全球视角看待中国产业的全局变化,对于各个国家的产业变迁与创新体系有着深刻的研究,对中国产业的发展趋势有着长期跟随流动的视角。每年实地调研数十家企业和工厂,与中国企业家有着深度的接触。调研功底扎实深厚,笔触细腻生动。
四.林总在朋友圈写的感想
我在写《大出海》一书中,拜访了200多个外派海外人士。无意中感受到了一种国内很少触及的剧烈心跳:时代洪流下,外派者的个体感受是什么?
中国企业现在大规模出海,外派了这么多的管理者和工程师。他们的家庭、孩子就业和个人的升迁通道是什么?目前一片迷黑与空白。
企业没有回答,社会没有回答,舆论没有回答。这些外派者在白天打拼之余,晚上伴随着清冷的房间,那些个人的心事才开始缓慢打开包装纸,孤独地裸 露出来。家庭朋友的失聚,开始像小虫一样钻进来,侵蚀心房。
许多外派高管的中年人,孩子仍然在国内念书。这些古板的四五十岁的人呀,依然相信中学的教育中国是最好的,而在海外则找不到中文学校。这种选择意味着家庭的分离。而一些算是开明的地方国企,也只允许两个人出国,那么要么夫妻同行,要么孩子跟随。最后的结果仍然是一人独自出去。
我也看过年轻人在海外打拼跟孩子交流视频的样子,有时候一家三口人用了三个屏幕,这意味着他们在三个不同的城市。中国年轻人一家人在一个城市打拼的时代,正在结束,大出海正在加速这个进程。
中国人的家庭正在拆散开来。那些身强力壮有能力的人,就像当兵打仗一样,离开了家乡。
无人记录他们的心声。
企业因为成本对这件事孰视无睹。社会因为转型而根本顾不上这个问题。媒体似乎集体失声,编剧和导演也不在其位。
这也说明中国企业正在仓促出海,我们甚至没有来得及关注勇者的心声。无人理解他们。
中国这次大出海,进程是不可逆的。它将使得中国本土企业大规模地向跨国企业转变。
“大出海”是宏观叙事,而对普通人则是“万众海外打工”。不同的是,他们心怀绝境和勇气。
这一批管理者其实就是中国全球化的敢死队、先遣兵,他们就是中国大出海时代的“大水手”。
他们其实极有可能会牺牲十年的最好人生岁月,而时间的尽头所撞见的未来,其实并不确定。
而留在国内的行政管理者,其实并不清楚海外发生了什么。他们依然用国内的指标和思维来管理海外人员。这,其实才是外派者最大痛苦的来源,甚至超过家庭之别。
或许我下一步应该写一本书,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大出海2:大水手的悲歌》。
不过其实也没有那么糟糕。这些管理者和工程师聚精会神的打拼,使得个人情绪的介怀只占一小点的时间。
只是旁观者看得多了,心生悲悯,或许发出的一声声叹息。当局者的自我奋斗,是可以抹掉这一切的感慨。没有意愿去奋斗,怎么可能会选择出海呢?
然而,企业的领导总是要去思考这样的问题,社会的系统总是要去支撑着新一代人群洪流。
《大出海》记录了很多不同国家的外派管理者的心声,希望这些记录能够给留在国内的人带来一点海水的咸味气息。
我其实也想念他们。一个外派东南亚管理者,我们前后交流10次,留下了4万多字的笔记,话题无所不包,这就是一个全方位的出海博物馆。我像是打开了一个完整的 MBA全科教材。我第1本寄到海外的书,就是献给他的。我写的赠言洋洋洒洒,用尽了著作页的空间。结果还都没写完,我感觉像是写了一份情书。
我在德国的一个小镇的中国并购企业,只有一个国人在那里驻守,让我相起《敌营18年》。
在墨西哥的一个荒芜的城市,我尝到了来自山东的厨师给大家做的饭菜。
很多这样的人,让我感到温暖。这让我在墨西哥行走,也没有觉着孤独。
中国企业全球化是未来10年的大事件,在这个时代我们要致谢大水手们。他们并非只为个人奋斗,只为企业作战,他们也为我们未来的命运而战。他们在海外撑起了一片天,国内民生才能更加的繁荣。我们国家在国际的舞台上腰杆,就会更加的硬朗。大水手是当代最可爱的一个群体之一。他们是价值被严重忽略的一个群体,《大出海》刚刚打开这个波澜壮阔的画轴的一个角。#大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