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那些事今日头条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钠离子电池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增长迅速,技术不断进步,且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目前,钠离子电池技术正在不断成熟,一系列核心技术的突破加速了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程。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能等关键技术指标也持续提升。市场上越来越多的钠离子电池产品问世,本文分享一款18650钠离子电池拆解解析信息。
电池规格信息为:
放电电流限制:9.6 A (8 C) @ 10–50°C
图1 18650钠离子电池CT照片
电池拆解后,极片尺寸如表2所示。卷绕结尾最外圈正负极和隔膜的布置如图2a所示,负极A面有1.5cm未涂覆区,B面有7.3cm未涂覆区,隔膜长度比正极多9.8cm。通过SEM照片测量的极片尺寸如表2和图2所示,此外还通过压汞法测试了极片和隔膜的孔隙率,具体参数为:
正极:
面密度:31.61 mg/cm2
负极:
面密度:16.02 mg/cm2
隔膜:
表2 电池极片尺寸参数
图2 极片SEM尺寸测量
通过拆解分析,电池各个部分的质量如表3所示,电池总重37.175g,去点外面的绝缘膜重量为36.752g,电池壳体7.367g。卷芯29.385g,其中隔膜1.388g,负极极片10.062g,正极极片14.499g,电解液3.437g(提取方法见后)。
表3 钠离子电池各组件质量
电解液提取与分析
采用离心机对电解液进行提取。首先,将电池以600mA的恒流-恒压放电至1.5V,直至电流降至1mA,再转移至手套箱中。在氩气保护的环境中,移除电池的顶盖,包括电流中断装置(CID)。随后,将剩余的电池固定在电池支架上,该支架配备了一个可更换的1.5mL自动进样小瓶。此装置被 插入一个锥形且密封的离心管中。将离心管从手套箱中取出后,置于Sigma 3-18K离心机中。离心机以4000转/分钟的速度开始离心过程,并在6小时内逐步增加至10000转/分钟,完成电解液的提取。最终,从单个电池中提取大约3.4g的电解液。
将离心的电解质用二氯甲烷以1:100的比例稀释,然后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提取的电解质中的溶剂成分,图3显示了提取的电解质的GC-MS色谱图。溶剂主要包括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亚乙酯(EC)和碳酸亚丙酯(PC)和丙酸乙酯(EP)。然后,再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对200 µL电解质进行分析钠盐,电解液中钠的平均浓度约为1.42mol/L,NaPF6为主要的导电盐。
图3 电解质的GC-MS色谱图
使用配备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的气相色谱方法定量分析电解质的溶剂比例。从另外一个电池离心提取电解液,再次用二氯甲烷以1:100的比例稀释,随后使用GC-FID进行分析。首先,计算各检测溶剂的FID强度的积分,并乘以摩尔质量。然后将这些值除以从样本中获得的DMC的相对因子。测试2个电池计算平均值,得到结果为:41.8wt%的DMC、15.2wt%的EMC、14.3wt%的EP、7.3wt%的EC和21.4wt%的PC。
将一个不锈钢板垫片放置在纽扣电池壳内,将具有限定高度h为4 mm,内径d为10 mm的PTFE环放置在垫片上,把电500µL(理论内部空间314µL)解液封装在纽扣电池壳体内部,再放置另外一个垫片,封装纽扣电池壳体,采用EIS方法测试电解液的电导率。为了对比,同时还测试其他三种电解液,钠盐浓度都是1.2M,测试结果如图4和表4所示。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电解液电导率:
图4 电解液的EIS测试结果
表4 电解液EIS电阻和离子电导率
为了验证EIS方法,使用常规电导率计对1.2M NaPF6的PC电解液进行测量,测得的电导率为0.64 S/m,与EIS结果接近。该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为0.98 S/m。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电解液的钠离子扩散系数:
式中, De表示扩散系数,ce 表示电解质中钠离子的浓度(1.42 mol/L),σe 表示电解液的电导率。在25 °C时,钠离子扩散系数约为1.8e-10 m2/s。
活性物质分析
从拆解的电极上冲压出三个双面涂覆的直径20 mm圆形样品。测量样品重量后,将各样品溶解于12 mL王水中,溶解时间为15分钟,同时在170 °C加热沸腾。然后,过滤每份样品,并用去离子水稀释至总体积为100 mL。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分析正负极活性物质成分。此外,还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合EDX分析活性材料的元素分布。测试结果如表5所示,分析结果包含电解液残留的钠盐,另外排除了集流体,质量分数为:25.3%Cu(负极)和12.1%Al(正极)。根据结果推断,正极的化学计量值Ni/Mn/Fe=1:1:1,即为镍-锰-铁(NaNixMnyFezO2,NMF)层状氧化物,具体为Na0.96Ca0.02Nix0.33Mn0.33Fe0.33O2。负极为硬碳。
表5 正负极活性物质元素分析
电极的孔隙结构
用压汞法分析了隔膜和正、负电极的孔结构,测试结果如图5所示。隔膜显示40.6%的最高孔隙率,负极和正极孔隙率分别为31.4%和29.9%。隔膜纳米级的孔径,其最常见的孔径在87.5 nm左右。正极和负极都表现出较大的孔径,分别为468 nm和687 nm。具体的正负极CT扫描形貌如图6-8所示。
图5 隔膜和正负极极片多孔结构分析
图6 正负极CT扫描形貌
图7 正负极CT扫描形貌
图8 负极(左侧)和正极(右侧)电极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