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PCB板设计过程中如何进行EMC分析?

1月前浏览737
 
第2559期

有人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电子工程师:经历过电磁干扰的和没有经历过电磁干扰的。伴随着PCB信号频率的提升,电磁兼容设计是我们电子工程师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1、EMC分析时需考虑的5个重要属性

面对一个设计,当进行一个产品和设计的EMC分析时,有以下5个重要属性需考虑:


1、关键器件尺寸:

产生辐射的发射器件的物理尺寸。射频(RF)电流将会产生电磁场,该电磁场会通过机壳泄漏而脱离机壳。PCB上的走线长度作为传输路径对射频电流具有直接的影响。

2、阻抗匹配:

源和接收器的阻抗,以及两者之间的传输阻抗。

3、干扰信号的时间特性:

这个问题是连续(周期信号)事件,还是仅仅存在于特定操作周期(例如单次事件可能是某次按键操作或者上电干扰,周期性的磁盘驱动操作或网络突发传输)。

4、干扰信号的强度:

源能量级别有多强,并且它产生有害干扰的潜力有多大。

5、干扰信号的频率特性:

使用频谱仪进行波形观察,观察问题出现在频谱的哪个位置,便于找到问题的所在。

另外,一些低频电路的设计习惯需要注意。例如我惯用的单点接地对于低频应用是非常适合的,但是和公司大牛聊天,发现不适合于射频信号场合,因为射频信号场合存在更多的EMI问题。


相信有些工程师会将单点接地应用到所有产品设计中,而没有认识到使用这种接地方法可能会产生更多或更复杂的电磁兼容问题。

我们还应该注意电路组件内的电流流向。由电路知识我们知道,电流从电压高的地方流向低的地方,并且电流总是通过一条或更多条路径在一个闭环电路中流动,因此有个很重要的规律:设计一个最小回路。

针对那些测量到干扰电流的方向,通过修改PCB走线,使其不影响负载或敏感电路。那些要求从电源到负载的高阻抗路径的应用,必须考虑返回电流可以流过的所有可能的路径。


我们还需要注意PCB走线。导线或走线的阻抗包含电阻R和感抗,在高频时有阻抗,没有容抗。当走线频率高于100kHz以上时,导线或走线变成了电感。在音频以上工作的导线或走线可能成为射频天线。

EMC的规范中,不容许导线或走线在某一特定频率的λ/20以下工作(天线的设计长度等于某一特定频率的λ/4或λ/2)。如果不小心设计成那样,那么走线就变成了一根高效能的天线,这让后期的调试变得更加棘手。

2、PCB布局

最后说说PCB的布局问题:


第一:要考虑PCB的尺寸大小。PCB的尺寸过大时,随着走线的增长使系统抗干扰能力下降,成本增加,而尺寸过小容易引起散热和互扰的问题。

第二:再确定特殊元件(如时钟元件)的位置(时钟走线最好周围不铺地和不走在关键信号线的上下,避免干扰)。

第三:依据电路功能,对PCB整体进行布局。在元器件布局上,相关的元器件尽量靠近,这样可以获得较好的抗干扰效果。


来源:电磁兼容之家
电源电路电磁兼容电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1-17
最近编辑:1月前
电磁兼容之家
了解更多电磁兼容相关知识和资讯...
获赞 25粉丝 152文章 2129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噪声也有颜色?EMC元件之电容篇

第2562期电阻、线圈(电感器)、电容器是构成电路的3大被动元件。其中电容器不仅负责储存电荷,在除噪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数字设备的小型、高频化,旁路电容器或去耦电容器常采用低ESL、低ESR的类型。噪声也有颜色?各种频率成分的强度几乎都相同的噪声称为白噪声。雨声、河流声、树叶的沙沙声等,都是类似白噪声的自然界杂音,长时间聆听的话,不仅不会感到烦躁,还意外地有着令人放松的助眠效果。根据这一启发,将身边的烦人声音特意隐藏在白噪声里的便是称为白噪声机的电子设备。为了助眠或工作提神,手机上还有专门的播放应用。如同白光可以被分解为彩虹的七色光一样,白噪声也包含强度几乎相同的各种频率成分。在电路中出现的不规则噪声大多也属于白噪声。脉冲状的噪声也含有许多种频率成分。对白噪声施加滤波器,频率越高强度越弱的噪声就是粉色或红色噪声。在阳光的光谱中,频率较高的是蓝色一端的光。蓝色端的频率减弱,相对地红色端就会增强,因此才称为粉色或红色噪声。如果以颜色来比喻,电压保持稳定的理想直流电就是无色透明的电流。另一方面,以特定频率流动的交流电就算是拥有某种颜色的电流。此外,频繁变动直流电压导致的噪声,也算是一种交流电。一般来说,噪声包含各种频率成分,用颜色比喻的话就是混合色。含有幅度越广的频率成分,就会越接近于白噪声。虽然人们常说“纯白”,但在噪声方面,白色才是最浑浊的颜色。电路中的直流电若混入了噪声,电压就会变动,导致集成电路故障等问题。因此,为了去除这种噪声,人们常采用电容器。这是因为电容器能阻断直流电,放行噪声成分,发挥最简单的过滤功能。不过,电容器也有许多种类和特性(频率 - 阻抗特性等),如果弄错使用方式,反而会增加噪声。旁路电容器也被称为去耦电容器作为电路中的除噪元件,电容器有以下用法。[1] 跨接线:去除2条线之间的噪声[2] 旁路:去除来自直流电源的噪声[3] 去耦:减小电路的循环,阻断来自其它电路的噪声(减小电源线的电压变动,抑制电路间的干扰)[1]属于电容器的“通交流不通直流”的基本性质,很容易理解,但[2]和[3]需要详细说明。观察数字设备的电路,就能发现集成电路的电源线上装有许多电容器。因为能够将电源线内的噪声通过旁路导入地面,它们被称为旁路电容器。旁路电容器还有另一个重要职责。那就是为集成电路提供必要的电荷,确保稳定的电源电压。这时候,电容器的职责类似于电池。如果没有电容器,电源电压会随着集成电路的运作而变动,集成电路就成了噪声的制造机。去耦电容器和旁路电容器有着深切联系,但其目的不同。集成电路的运作所需的电荷,有时是由远距离的其它电容器提供的。这种做法 会造成噪声,因此必须屏蔽噪声。简单来说,[3]的去耦电容器的目的,就是让各电路独立,防止噪声越境。所谓“去耦”就是去除耦合的意思。旁路电容器安装在集成电路附近的原因电容器中含有微小的电感成分和电阻成分。这称为ESL(等效串联电感)和ESR(等效串联电阻)。ESL和ESR是电容器不需要的伴生成分,将大型电容器当作旁路电容器使用时,这些值会助长噪声。电容器的静电容量与电极的面积、介电系数成正比、与介电体的厚度成反比。电源切换开关时,储蓄电荷的放电与反向的充电会反复进行,导致交流电流动。因此,以前的集成电路周围会装有大量电容器,旨在降低ESR和ESL。而低ESL电容器通过1个电容器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将旁路电容器插入集成电路附近是一条不变的法则。这是因为电路的导线也会成为天线,变成噪声源头。不仅是电路的导线,旁路电容器内部也有电流的线路,而低ESL电容器采用了将其尽可能缩短的构造。低ESL电容器分为纵横翻转型和3端子贯通型。普通的双端口型积层陶瓷贴片电容器的端口电极在横向(较长方向),而纵横翻转型则将其改到了纵向。通过纵横翻转,内部电极的电流线路就变宽变短,从而降低了ESL和ESR。3端子贯通型电容器则进一步贯彻了这种思路。它采用了积层构造的接地电极,仿佛将内部电极包夹起来了一样。其ESL比纵横翻转型更低。在高频、高集成化的趋势下,除噪元件可以进一步发挥数字设备的性能。相比于没有电容器和采用普通旁路电容器的情况,低ESL电容器能够干净地去除掉噪声。与普通的片状电容器相比,它在高频领域更能发挥噪声旁路效果。来源:TDK官网来源:电磁兼容之家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