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了,公众 号没写一篇文章,上次与林兄合作写了一篇(其实主要是他写的)。以及再上次用给AI喂了50篇材料(豆包 可以上传50篇),自动生成的一个汇总。 但在这一年,我一点没偷懒,产业研究的工作一直没有在做,一直在探索国产工业软件的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国内目前有三条路径正在进行: 一:南方路径 ,还不错的,是盘大棋,但也有大的使命与责任。二:国内头部的工业软件企业,手上现金有10-30亿规模的,开始投资-控股-收购的组合。三:海外源码的购买、合资公司、产品收购与公司收购。 这次的内容比较随笔,主要通过一些随意的文字结合整理的一些素材,供大家参考。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正。
创新是客户找你!模仿是你找客户! 创新是增量市场和替代市场!模仿是通过利用好外部环境的变化,分享存量市场,夹缝中求生存,不管是大的企业还是小的企业,在此市场的结果是,越来越难!
工程与制造软件(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Software), 工程类软件(Engineering Software), 工业软件(Industry Software), shuzihua数字化工具(Ditial Tools), 数字孪生体(Ditial Twins),还是什么? 自1957年第一款CAD软件开始,时至今日,CAD软件已经赋予或者还在被赋予更多的使命与元素。CAD是领域技术,CAE/CAM或者其他CAX都会领域技术,这些技术通过不断的整合每个时代的新技术与方法,让其伴随与支撑制造业的发展。这个市场的体量也在随着新技术的引入,让产品的能力不断的延伸,从一个部门的端到端(End to End)扩展到更大的范围,企业的端到端,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端到端,供应链与企业之间的端到端。工业软件正在从一个领域技术迭代到一个行业,正在从一个行业迭代到一个产业,正在从一个产业就成为这个世界的建模工具,也在成为数字化世界的控制器。让工业软件已经成为各大世界头部企业重点布局的方向。
下图展示了历史上 25 起最大的并购交易(M&A Examples),按照调整后的交易金额(以十亿美元为单位)进行排名。标题为 “25 Biggest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History (Top M&A Examples)”,并且注明这些交易金额已经根据通货膨胀进行了调整。
列出了从 1999 年到 2023 年间的重大并购事件,每起并购事件旁边都有相应的公司标志。排名第一的是 1999 年沃达丰(Vodafone)和曼内斯曼(Mannesmann)的并购,交易金额高达 3738 亿美元(经通胀调整后为 3738 亿美元)。其他显著的并购包括 2017 年神华集团(Shenhua Group)和中国国电集团(China Guodian Corporation)的合并,交易金额为 3548 亿美元(经通胀调整后),以及 2000 年美国在线(AOL)和时代华纳(Time Warner)的合并,交易金额为 3258 亿美元(经通胀调整后)。
图表中还列出了其他著名的并购事件,例如 2013 年威瑞森(Verizon)和沃达丰(Vodafone)的交易、2017 年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和 21 世纪福克斯(21st Century Fox)的交易,以及 2018 年拜耳(Bayer)和孟山都(Monsanto)的交易等。每起并购事件都标注了原始交易金额和经通胀调整后的金额,便于比较。
这里面有两笔交易与软件技术相关,微软收购动视暴雪,和博通收购VMWARE。
2007年,Siemens以35亿美金收购UGS,2016年以45亿美金收购Mentor Graphics。在2024年列出的四个项目中可以看出,工业软件项目的收购已经列出全球最顶级的收购项目中。这种变化给我们预示着什么?这种级别的收购对于买家来说,最起码得有个时间预期能够把花的钱赚回来吧?还是为了生存必须给出的代价?还是在布局基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业软件?工业软件在人工智能时代究竟以何种身份体现?今天AI Agent可以是我们的数字人,如数字CAE工程师、数字设计工程师等等,而工业软件加来的使用对象不再是我们,是数字人。他们在虚拟世界进行着这个物理学与工程学的工作与实验。
以下是2024年的其他收购大型收购项目,可以参考。
企业的发展因市场环境而变,还是企业在改变市场环境。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一家企业不能独善其身,单纯按照预设的路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还是要基于前一步不断的优化。
一家企业,他是这个行业的头部企业,并且他和另外几家都不企业差不多把CAX软件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以及行业规范给定义了。基本上后来的CAX软件都是基于他们的框架发展各自的产品。投入随着时间的发展,技术时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就像我们目前的CAX软件相当于他们10-15年前的样子。这个差距会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呢?一般性10年左右,头部企业就会对产品有个大的变革,让其保持领先优势。
后者在追赶速度随着投入的增加,不断地加速。人才也随着投入的增加,由紧缺发展到相对充沛,直到有一天我们和别人旗鼓相当的时候。这个投入需要多少呢?这个时间最短需要多长时间?我们有多少家企业和别人旗鼓相当了。
在这个期间,市场需求重量也在发生变化,以3D CAD为例,假设2024年3D CAD的市场为4亿美金(新客户+老客户增购),老客户维护市场(升级维护,但随着订阅的到来,这个市场会缩减)为2亿美金。目前这个市场主要有Siemens(NX),Dassaut System(CATIA, SolidWorks),PTC(Creo,Onshape),Autodesk(Inventor,Fusion360),ZW3D,天工3D等等公司在分享这个市场分割。
假设国内的工业软件企业在产品力上已经达到和国外公司同样的水平,以及在市场引导政策的偏爱下,我们国内发展有6家3D CAD公司,并且这个6亿美金都给了我们自己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体量到2025年会是多少,2026年会是多少,我们6家企业在这种增长下多久会发展为一家国际化的公司。AutoCAD全球一个季度的营收大概在5亿美金左右,SolidWorks,Catia,NX等软件每个估计也得在3-5亿美金营收。
其实这里想表达一个意思,就像上面这张图。作为企业的掌托者,今天的市场有利环境只是在帮助我们加速砌砖,但是我们脑子里必须得有一份蓝图,知道想把公司做成一家怎样的公司、国内即使市场每年以20%的增长只给我们助力,但全球企业都在以20%的营收作为研发投入的时候,我们现有的大投入,怎样才更具有竞争力。
有投入不一定有产出,没有投入一定没有产出。
同一个技术,早一点投入开发和晚一点投入开发区别在哪里?同一个标的,早一点收购和晚一点收购在价钱不变的情况下有没有差异?我们把钱给一家工业软件企业,让其快速整合,还是一个个的看项目投资?一家公司应该在春风得意的时候思考战略性收购或者投入,还是在通过稳定的现金流,把货币资金池堆到什么程度的时候才开始有所行为?
如上图,车就是一辆车,马路是市场环境。车在平路上走的时候,车速无需变,油门不需要被迫变化。在上坡的时候,车速无需变的时候,就得踩油门。下坡的时候还得踩刹车。但很多企业适应不了这个变化,从去年下半年到整个2024年,有多少早期的工业软件企业面临投资环境的突变,过的无比的煎熬。在2024年,还有多少企业能够保持初心,不受诱惑,踏踏实实的搞产品。有多少企业是按需成长,而不是催生的情况下健康发展。2024年有很对非常优秀的技术公司过的真的很艰难。2024上半年工业软件的投资几乎没有小项目,意味着早期的公司在2019--2023.9的那种红火状态在突然处在静默状态还是团灭状态。2024年下半年小型项目的投资也是寥寥无几。在这里恭喜我们的幸运儿。拿到钱的都是凭实力的。创新型工软工软企业没拿到钱的也不要灰心,你们也很有实力。
如果一家企业每年稳定营收有几个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做相同事情的软件公司越来越多,门槛越来越低,有效差异化竞争力主要在对客户业务的理解与长期的合作关系,以及那未必可以带来本质性营收变化的还不够实的新增功能。现在手上有10-20亿的现金,可以做什么?首先,现有份额的业务不仅仅营收会被瓜分的越来越少,因为成本没变,利润也会越来越低。怎么办,不进则退,手上的钱究竟干什么比较好?
不管那种方式,企业都是希望找到一个新的增长曲线,来对冲传统市场的退化。但有一点,如果要对冲几亿的营收,而我们的投入只是小打小闹,可想而知结果。不同的方式风险不一样,操作手法也很丰富。但从目前来看,不管是资本市场还是手上有大笔现金的工业软件公司,都无暇顾及早期工业软件企业。
海外工业软件发展已经形成一整套成熟的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想说的很多,但是又不太想写。今天强迫自己写了6个小时。经过5年的告诉发展,企业已经不需要再教育了。每家企业已经有自己的路径与命运,到这个地步想改变的机会成本已经需要很大的决心了。文中的素材算是给大家一个参考,不用太在意问题内容。实在没话说,总得写几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