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想自建磷酸铁锂材料等先进产能,得用条件交换

22小时前浏览4

新年刚开始的1月5号,商务部就公布了《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调整内容。

然后这次的主要技术出口限制内容(注意了不是禁止内容)增加了大量关于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以及锂盐提纯/锂金属处理方面的内容。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在周五当天就给出了官方解读,方便大家理解——推荐大家可以先去阅读一下。            

                                        

基于以上信息,笔者接下来我们分别看一下各领域的情况。本文只代表笔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机构的立场。




磷酸铁锂技术  


在这里规定了三个主要性能指标:压实密度,0.1C可逆容量,首次库伦效率。

磷酸铁锂材料本征密度就低些,再加上包碳和纳米化等一般需要的处理路线,材料常会体现出偏“膨松”的感觉,即粉体的(压实)密度太低,而该指标对于实现高的体积比能量密度意义尤其大,而实际上这也是过去几年中国磷酸铁锂技术路线突破的主要功臣:现在的磷酸铁锂单体电池已经普遍可以达到180Wh/kg,以及很多可以达到400Wh/l(体积比能量)

高压实使得电芯可以以有限的质量和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能量,进而使得尤其是空间寸土寸金的乘用车现在也已经可以用更便宜的磷酸铁锂来实现中端乘用车需要的能量需求,甚至也已经有了磷酸铁锂的中高端车型。这几年市场上磷酸铁锂技术的突破(实现了市场份额的飞跃),材料的进步应该可以占一半的功劳(另一半是电芯结构设计)。

那这个技术限制出口的意义也就很简单了:最牛一代的新的高压实/性能的磷酸铁锂,国外你想用材料?欢迎来买。想用这种材料做成的电池?没问题,欢迎来买。想要求这种材料在国外产?不好意思,要限制。

目前国际整体的经济-技术合作秩序的确有些问题,各国都喜欢保守化-偏向于保安全,都在喊着自建供应链。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推动电动汽车产业链本土化的欧、美等国都在琢磨着自产磷酸铁锂电池——磨蹭了这么多年终于想明白了,价格便宜量又足的技术来做走量车这事谁不干谁傻

然后再以欧洲为例,最近的中欧进口纯电动汽车关税争端中,不是已经爆出了一些新闻说欧洲要求上汽等企业提供各种电池详细信息么(评论:什么叫技术强制转让啊)——那要求磷酸铁锂产业链也把技术外移,在欧洲本土化生产也基本是必然在发生的一些事了。而通过这次的政策,东大政府应该是明确给了个信号:磷酸铁锂给你输出产能,没问题。想直接要最先进的材料产能落地,对不起没门,请来和我谈(给了好条件,没准有可能)。但是你想直接用最先进的材料/电池,当然没问题,欢迎来买。

说白了,欧洲美国人没准想直接在磷酸铁锂材料产业链上搞强制技术转移,国家兜底划红线了:不允许你们这么搞,不管你有没有能力(也有可能学也学不会),我都要从源头上卡死你直接弯道超车的能力。跟在我后面做可以,要先进技术没门。




磷酸锰铁锂技术  


同样是要求了压实密度(比铁锂低,不太意外),0.1C库伦效率(似乎也有点不太理想),可逆比容量,电压,以及倍率信息。

要求比铁锂的指标种类更多,这也应该与锰铁锂材料遇见的更为复合的技术挑战有关,但是方向也是类似的:如果锰铁锂是铁锂的下一代技术,那这个技术的最先进体系技术不可以直接对外出口,同样的外国人想要(预研,准备工业化之类的),拿条件来换。然后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大概推断一下锰铁锂材料技术目前的发展状态:压实低于铁锂——所以体积比能量估计还是有点挑战。首次库伦效率这个似乎真需要加强,然后平均电压3.85基本意味着得是锰含量起码60%的体系了吧(当然锰少了材料是好做,但是能量密度太低意义不大),倍率性能也有所要求(这个我有点疑惑,业内现在很多人喊着锰铁锂放电性能好,但是咱是真搞不清这是因为锰的本征效应还是因为纳米化)。

总之:最先进技术别想着直接引诱/强迫中国企业转移,政府明确发话不让啦。




磷酸铁锂/锰铁锂的各种前驱体 

 

基本上和上面的要求一脉相承: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自然有很多合成工艺路线,那最有前途最重要路线做的最好性能的前驱体(的技术),我得给你封住,想空手从中国套到?没门。




还有一些关于锂元素/金属的技术  


这块我不是很懂,但是锂辉石提锂应该是中国锂矿比较多的一种形态,然后我们基于自己的矿产体系开发了很好的锂矿提取处理能力——中国的锂处理能力占全球占比是很高的。这次文件里公布的技术应该就是中国技术目前领先世界的代表了,我也不在这一一列举读一遍了。那后面国外一些国家想赶上中国在锂矿处理方面的能力——不好意思,还是那句话,拿条件来换。




小结  


欧美现在对于磷酸铁锂电池的全产业链技术非常关注,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要求产业链本地化,培养自己的产业体系也是明牌。而这次上面给出了明确的意见:材料用没问题,但是想自产还是最先进一代材料,不好意思不可能白给你。路子没有堵死(限制不是禁止),但是想如何交易,请拿出诚意。

博弈、角力、竞争、合作,大概是未来几年世界经济方面的主旋律?



来源:弗雷刘
汽车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1-08
最近编辑:22小时前
弗雷刘
博士 动力电池 新能源行业科普
获赞 0粉丝 2文章 105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给中国电车加关税这事,欧洲人是怎么想的?

本文摘要:(由ai生成)欧洲NGO T&E在其网站分享了关于中国产BEV在欧洲市场增长的报告,提出了对中国电动车和电池加关税的建议。报告显示,中国BEV在欧洲市场份额快速增长,尤其是法国和西班牙市场。欧洲希望通过提高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同时促进中低价BEV市场发展。加税政策已实施,效果尚待观察。此外,欧洲还计划对中国电池电芯加税,以支持本土电池产业发展。这些措施反映了欧洲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崛起的焦虑和应对策略。前几天,欧洲要给中国的纯电动车和电池加关税的新闻可以说是一大焦点了,双边的高层都对此在进行很多的互动。刘博近来在网上搜这方面的信息,发现有一个欧洲的NGO T&E (Transport & Environment),一直在其网站上公布一些视角和政策建议,而内容基本也与欧洲目前公布的初步措施计划相吻合。因此虽然刘博还不能完全确定该NGO的影响力,但是其给出的这些视角内容应该对于我们更全面的了解窥探欧洲人的想法 会至少具有一些参考价值,因此刘博就读了一下它们公布的几篇文章/政策建议在此给大家解读分享一下,带大家走进老欧们的内心世界,看看他们对于中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崛起的焦虑和应对想法具体为何。 该NGO的网站为:https://www.transportenvironment.org/,网站排版很干净,想找什么很容易。在本文里,我主要分享的内容来自3月的报告《To raise or not to raise How Europe can use tariffs as part of an industrial strategy》,以及10月的报告《EU’s Trade Defence Where’s next for EU’s EV and battery trade policy》 背景:中国产的BEV电动车在欧洲市场啥状态?市场份额快速提升中,差不多一半是国际品牌在中国产的 先看看欧洲的BEV市场数据: 23年卖出200万辆/渗透率15.7%,渗透率一直在增加——不过考虑到德国忽然补贴退坡,24年经济数据等问题,已经在22/23年显现出一定疲态的增速数据在24年估计要非常难看。 过去几年欧洲BEV的销量数据 再看看中国产的BEV的数据:23欧洲市场的BEV里,中国进口296,000辆,占7.9%。单看这个数据似乎还好,主要让欧洲人害怕的点在于:23年的该值比22年可是增长了70%,而19年的时候该占比还仅为0.4%(这个增速就比较诛心了,对老欧们贴脸输出)。 之后几年根据不同情景,该NGO说是要弄到15~20%占比都有可能——应该是基于不加关税的前提,以及这么看倒似乎不是纯吓唬自己,欧洲人的危机感是比较重了。 然后更具体的看一下从3月的这个报告摘要,不难看出:2023年欧洲卖了2百万辆纯电动车BEV,但是中国车来的越来越多(23年中国产车占了19.5%,30万辆),而各国中法国西班牙的BEV里中国产的能占到1/3(所以你们急眼了?),当然这些车里一半以上其实也还是西方厂商自己产的(28% 特斯拉,雷诺Dacia20%,BMW也不少,不过大众这么看还真不多)。 欧洲人的核心立场还是交通低碳化不能变(自己的产业还是要转型,各种至高点还是要确立,所以谁在说他们不做电动车了?),但是还得(通过各种方法?)来保证自己核心经济、社会以及安全上的利益。以及还在强调交通低碳化不是去工业化(当然不应该是,不过看你们的操作效果能否实现呢),因此为了达成这些目标,就要祭出贸易政策的武器了(好的,反正剧本也已经走到这一步了,难评)。 欧洲市场BEV,中国进口车所占份额,可见23年的数据里,中国自己品牌(红橙黄)基本一半,Tesla-Dacia-BMW占近一半;大众是在Others里? 如果是进一步看看今年上半年2024H1,中国BEV卖了190,000辆(份额继续快速增长中),从哪家企业来的构成为下,实在是太清楚了就不翻译啦。 然后老欧应该就破防了,然后把关税这张牌给打了出来。 加税方面,他们具体是怎么考虑的呢? 在3月的报告里,他们认为:目前(2024.03)进口车的关税是10%,然后如果关税提到至少25%,就能让各种中国进口车的价格提上来,让本土产的车价格更有优势。不过看看下表的具体计算:即使这样,能帮助欧洲本土BEV形成价格优势的车型也只有中级车(轿车+SUV,下图的第1、4列,中国车价格为橙加关税后为黄),而在紧凑型、大型车等领域中即使加了税后依然不足以帮欧洲人解决价格劣势问题。 那怎么办呢?要不你再多加点?然后等着中国Gov协商无果后有可能怒而对欧洲进口的大排量油车加税?这玩意可是你的重要钱袋子……当然现在的第一步大家也已经听说了,是白兰地,后面有什么就走着瞧吧…… 不过欧洲人也承认,加关税其实还是为了给自己的产业链争取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目标还是要促进中低价-走量BEV市场的发展,让整个产业更可持续-绿色-健康的发展——对呀,走量-普惠大众才是一个产业发展起来的核心目的,光做点高端产品服务塔尖算什么为人民服务呢? 基于这些思考和挣扎后,我们亲爱的欧洲老爷们就动手——加了关税了。初始税率于7月4号生效,8月开始Definitive 税率生效,针对各家落下的具体数据如下 ——网上大家应该都已经知道了。 不过结合上面销量信息一起看一下后,笔者不由的觉得:欧洲就是对上汽-MG情有独钟,如此的区别性对待我似乎只能从与英国的微妙关系这一点上来理解了(本文后面会说到,或者总不能就是看国企不顺眼吧?),然后像迪子吉利都是17~19%的样子,再然后是特斯拉,一开始20.8%后来降到7.8%(这个我就不知道应该怎么替欧洲人洗了,你要是对着美帝开炮也猛我还能敬你是条汉子,别和我说ESG的问题,一龙哥最烦ESG和政治正确了吧?多扯点有用的吧还是)。 加税后的几个月,疗效咋样呢? 人家10月的报告还真的是专门介绍了一下这几个月来取得的辉煌成果(大雾),见下图。总体来说,给MG/上汽打击效果的确是比较好的,而对迪子的作用不太明显,吉利极星则是Somewhere in between。也许可以从产品力/税率等几个方面综合评估分析一下,不过在他们的报告里分析不太多,就不在这里过多展开了。 车还没完,还想给电池电芯再整活 欧洲老爷们不仅是想对车征,对电池也不想放过。众所周知,电池在BEV的成本占比举足轻重,然后欧洲人又琢磨着想让自己的(孱弱的)电池产业能成长起来(可是这些年你扶了半天砸了一堆资源打出啥水花来了?),就准备对中国的电芯/电池也施加关税,大概提出的一个征法如下图所示,简单说就是每年逐渐提高,27年干到20%。 给中国进口电池加关税税率的建议:27年建议干到20% 为啥要这么加呢?他们的意思是:咱欧洲人有让自己2026年开始电池自产自给自足的计划,不过现在也在说似乎挑战太大:中国电池产能占全球3/4,然后价格比在欧洲(产的?)便宜20%(我怎么觉得不只),不过在这还不忘酸溜溜来一句说:有传言中国企业拿电芯便宜的多(那你觉得是为什么呢)。 欧洲人对自己的各种电池产能的落地前景,持偏悲观的态度:统计了预计2030落地的大概1.6TWh的产能。然后欧洲从中国进口电芯的关税税率现在太低,只有1.3%,这样也不利于保护本土电池产业的发展。所以,欧洲人认为,得加关税,抽上来的钱用于奖励扶持本地的清洁+循环+低碳生产(当然这几个关键词的反义也就是他们加关税的核心参考依据了,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似乎没啥毛病),然后也在强调说,希望加关税不要导致贸易战(这就不是你单纯希望就容易一定实现的了,比如我也希望明天我账上可以凭空出来一个亿)。 当然为了避免太过矛盾激化,该机构对于以上电池关税机制有一些更细节的微调建议:少量电池比如10-15%的总份额加的关税低,但是只要达到了一个门槛值就一下子提高税率,就是如上图所示的27年20%(上面不是号称说欧洲电池比中国贵20%,只是个人认为应该不只这些吧……另外反正东西会变贵咯,欧洲消费者买单,然后把这些税最后转移给自己的电池产业链),并且欧洲需要抓紧行动,不要像太阳能一样动的太晚了(太阳能专业的老爷们谁来讲讲,当时发生了什么?)。 以及最后还是要吐个槽:自己做东西搓,做不出来,愤而想给别人加税,你这个自暴自弃的态度让我觉得实在是有点卢瑟。 中国产的BEV在欧洲主要各国的市场份额情况,似乎有点门道?英国会又是欧洲二五仔吗 23年欧洲各国的中国产的BEV的销量占比中国BEV在各国市场份额排个名次:法西意英瑞荷德。 ·占比份额最高的是:法国,主要就是Tesla+Dacia+MG,第二是西班牙。 ·意大利中国车占比第3(是不是这仨国家之前也是一直相对喊着加关税比较凶的?) ·跟在后面的是英国( 人家喜欢 MG,以及这次加关税没跟着欧盟走)。 ·第7德国的中国BEV占比是15%,而且各家的车的分配也最平均——应该也与自己的汽车产业最健全竞争相对最充分有关? 而如果看中国品牌的占比(就是只看红橙黄)那英国是妥妥的第一了——因吹斯汀,难不成真是我大英两头骑墙功夫了得?所以英国的角色似乎就有点微秒了。 不管咋样,欧盟和英国总有特殊的关系,在贸易互通上总得协作,而且似乎在电池方面欧盟得有求于英国,因为这报告里特别提了英国的锂精炼产量在2030年能占欧洲需求的1/3,而且还有大量的电池回收方面的布局。 似乎就怕中国的各种产能到时可以找各种灵活突破方案,比如绕道英国曲线入侵欧洲市场。 欧盟希望和英国可以在这方面合作来应对中国 (The EU and the UK should set up a strategic Battery Alliance that ensures a joint materials and battery production ecosystem with electric vehicles traded tariff-free.)——但是你准备给英国人什么好处呢?我可是觉得在这方面英国佬有充足的动力坑欧洲大陆一把,或者起码是捞一把。 最后看看它家的政策总结 建议整体的关税政策: ·只要发现了中国有扭曲性补贴,至少施加25%的进口BEV关税,以及英国人请配合! ·进口电芯——关税逐年提升到20%,加到2027(那会欧洲人自己产的应该就能快满足需求了),当然为了减少摩擦,一些基本的妥协协商是要的,什么基础低税进口量得协商好 ·MEGA-Make EU-Industry (电芯生产) Great Again——看你们喊着讨厌川普,这政策搞的和他也没啥区别嘛,也就是加关税,整来钱补贴自己的制造业想做起来而已。当然人家的MEIGA是要做更为绿色低碳的电芯制造,和MAGA不是一个思路hhhhh。 ·强调欧盟英国一家人(hhhhh 会合作不?) ·加关税是为了通过法规引导促进BEV行业更快发展,而不是扼杀/不做这块了(所以谁在天天瞎喊欧洲人不搞电动化了),之前定的雄心勃勃的电动化目标必须继续努力搞。 不仅在关税,他们还强调一点:除了关税武器,必要要配套使用CO2的目标这个KPI,这样才能在打击中国中低价格BEV的同时,让欧洲企业和供应链迅速配合推出自己的相应产品来占据这部分最走量的市场,否则这部分市场的需求总是在那,最终可能还是要被东大吃掉。 以及最后,他们还建议:对电芯电池也进行反补贴调查(真够能折腾的),还要在电芯-电池方面知识技术-IP方面与中国的合作施加一系列限制条件——不过说实话,我觉得如果说美国还有些先进电池START-UP,那我就实在没太发现欧洲自己整明白了哪块电芯技术,当然你要是自己从全世界搞过东西来然后单独对中国进行黑洞化处理(不给中国往外吐),那我也没办法,只是这个老欧洲的那些所谓人类文明的高地自封,就当看个乐子得了吧。 个人总结&点评·你要是中国有白名单的时候说有补贴还比较名正言顺,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补贴有多少都是明摆的事,以及你欧洲自己就没补贴么,谁也别笑话谁…… ·当然欧洲人倡导的ESG方面的东西个人认为总体还是好的,就是希望他们能把这个经念到正地去,念经与实践结合起来,别只会念经做不出东西,还把经的名声也带臭了就虾米了。 ·对英国,对美国,估计欧洲人自己都还得拉拢想办法,不过怎么收买怎么建立统一战线,似乎就不见得容易了。 ·欧洲以及企业的这几年的整体转型策略基本上可以说是不成功的:慢悠悠的切换,对于降本-占据走量大市场方面的迟钝反应,对供应链配套发展的言胜于行且迟迟拿不出成果;再加上能源,地缘和经济上的一系列的问题,未来似乎有点麻烦。 ·世界如果最近很多领域是零和博弈,那刺刀见红时大家都不会客气,那就得看谁更硬更能扛了,而欧洲老爷在这方面似乎并不是太乐观。 笔者基于自己多重身份以及对地缘/政治的理解和对于世界的朴素愿望,是非常希望中欧合作的,然而现实的世界比想象似乎是要糟糕,世界已经在过去的几年中一而再的向我们展示什么是草台班子,什么是虫豸治国。至于中欧之间能否合作而不是对抗是主旋律,可能除了睡觉时祈祷一下,也没什么好办法了——该来的变化总会来,你自己喜欢不喜欢希望不希望无足轻重,还是做好准备拥抱任何未知吧。 这就是我们的世界,不管你喜欢与否,明天太阳还会升起。 以及最后还是安利一下自己的书:《锂光——动力电池硬核入门》。本书填充了业内动力电池科普书籍的空白:最新出版涉及到了最近两年的行业技术发展情况,把行业涉及的所有领域做了有广度的总结,对于新人入门更友好。该书涉及了材料、电芯设计、电芯生产、系统设计、电池物理性能、技术挑战、前瞻技术等多个方面,基本完整的覆盖了动力电池的主要相关技术,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基于国际市场的眼光介绍分析了行业目前(2023~2024)的整体发展情况,可以给予读者最新的知识以及视角。 来源:弗雷刘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