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刚开始的1月5号,商务部就公布了《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调整内容。
然后这次的主要技术出口限制内容(注意了不是禁止内容)增加了大量关于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以及锂盐提纯/锂金属处理方面的内容。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在周五当天就给出了官方解读,方便大家理解——推荐大家可以先去阅读一下。
基于以上信息,笔者接下来我们分别看一下各领域的情况。本文只代表笔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机构的立场。
在这里规定了三个主要性能指标:压实密度,0.1C可逆容量,首次库伦效率。
磷酸铁锂材料本征密度就低些,再加上包碳和纳米化等一般需要的处理路线,材料常会体现出偏“膨松”的感觉,即粉体的(压实)密度太低,而该指标对于实现高的体积比能量密度意义尤其大,而实际上这也是过去几年中国磷酸铁锂技术路线突破的主要功臣:现在的磷酸铁锂单体电池已经普遍可以达到180Wh/kg,以及很多可以达到400Wh/l(体积比能量)。
高压实使得电芯可以以有限的质量和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能量,进而使得尤其是空间寸土寸金的乘用车现在也已经可以用更便宜的磷酸铁锂来实现中端乘用车需要的能量需求,甚至也已经有了磷酸铁锂的中高端车型。这几年市场上磷酸铁锂技术的突破(实现了市场份额的飞跃),材料的进步应该可以占一半的功劳(另一半是电芯结构设计)。
那这个技术限制出口的意义也就很简单了:最牛一代的新的高压实/性能的磷酸铁锂,国外你想用材料?欢迎来买。想用这种材料做成的电池?没问题,欢迎来买。想要求这种材料在国外产?不好意思,要限制。
目前国际整体的经济-技术合作秩序的确有些问题,各国都喜欢保守化-偏向于保安全,都在喊着自建供应链。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推动电动汽车产业链本土化的欧、美等国都在琢磨着自产磷酸铁锂电池——磨蹭了这么多年终于想明白了,价格便宜量又足的技术来做走量车这事谁不干谁傻。
然后再以欧洲为例,最近的中欧进口纯电动汽车关税争端中,不是已经爆出了一些新闻说欧洲要求上汽等企业提供各种电池详细信息么(评论:什么叫技术强制转让啊)——那要求磷酸铁锂产业链也把技术外移,在欧洲本土化生产也基本是必然在发生的一些事了。而通过这次的政策,东大政府应该是明确给了个信号:磷酸铁锂给你输出产能,没问题。想直接要最先进的材料产能落地,对不起没门,请来和我谈(给了好条件,没准有可能)。但是你想直接用最先进的材料/电池,当然没问题,欢迎来买。
说白了,欧洲美国人没准想直接在磷酸铁锂材料产业链上搞强制技术转移,国家兜底划红线了:不允许你们这么搞,不管你有没有能力(也有可能学也学不会),我都要从源头上卡死你直接弯道超车的能力。跟在我后面做可以,要先进技术没门。
同样是要求了压实密度(比铁锂低,不太意外),0.1C库伦效率(似乎也有点不太理想),可逆比容量,电压,以及倍率信息。
要求比铁锂的指标种类更多,这也应该与锰铁锂材料遇见的更为复合的技术挑战有关,但是方向也是类似的:如果锰铁锂是铁锂的下一代技术,那这个技术的最先进体系技术不可以直接对外出口,同样的外国人想要(预研,准备工业化之类的),拿条件来换。然后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大概推断一下锰铁锂材料技术目前的发展状态:压实低于铁锂——所以体积比能量估计还是有点挑战。首次库伦效率这个似乎真需要加强,然后平均电压3.85基本意味着得是锰含量起码60%的体系了吧(当然锰少了材料是好做,但是能量密度太低意义不大),倍率性能也有所要求(这个我有点疑惑,业内现在很多人喊着锰铁锂放电性能好,但是咱是真搞不清这是因为锰的本征效应还是因为纳米化)。
总之:最先进技术别想着直接引诱/强迫中国企业转移,政府明确发话不让啦。
基本上和上面的要求一脉相承: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自然有很多合成工艺路线,那最有前途最重要路线做的最好性能的前驱体(的技术),我得给你封住,想空手从中国套到?没门。
这块我不是很懂,但是锂辉石提锂应该是中国锂矿比较多的一种形态,然后我们基于自己的矿产体系开发了很好的锂矿提取处理能力——中国的锂处理能力占全球占比是很高的。这次文件里公布的技术应该就是中国技术目前领先世界的代表了,我也不在这一一列举读一遍了。那后面国外一些国家想赶上中国在锂矿处理方面的能力——不好意思,还是那句话,拿条件来换。
欧美现在对于磷酸铁锂电池的全产业链技术非常关注,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要求产业链本地化,培养自己的产业体系也是明牌。而这次上面给出了明确的意见:材料用没问题,但是想自产还是最先进一代材料,不好意思不可能白给你。路子没有堵死(限制不是禁止),但是想如何交易,请拿出诚意。
博弈、角力、竞争、合作,大概是未来几年世界经济方面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