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高压储罐意外或技术开启时氢气的冲击点火研究

11小时前浏览4

本文来源:Shock-induced ignition of hydrogen gas during accidental or technical opening of high-pressure tanks

1. 研究背景

 1.1可燃气体流出问题的重要性

可燃气体流入氧化剂介质是一个重要过程,在热机中,燃料 - 空气混合、点火、燃料燃烧的完全程度以及燃烧效率都依赖于可燃气体的流动。同时,气体从储罐和管道泄漏时也可能发生燃烧。如今,随着氢能开发进程的推进,确保高压储氢罐的安全性变得至关重要。尽管氢能开发前景广阔,但在氢气储存、使用和运输过程中也带来了诸多安全问题。上个世纪以来,有报告称高压氢气泄漏时会无故自燃,对于其点火方式存在多种理论,如反向焦耳 - 汤姆逊效应、静电荷产生、扩散点火、突然绝热压缩和热表面点火等(Astbury & Hawksworth, 2005)。

1.2前人研究情况

1973年,Wolan´ ski和Wo´ jcicki首次提出扩散点火现象,他们通过实验证明,当高压氢气在充满空气或氧气的管中受到冲击波作用时会发生点火,且发现即使周围温度低于氢气自燃阈值,氢气表面与被初级冲击波加热的周围氧化剂接触时,由于扩散导致可燃混合物温度急剧上升,从而引发点火。此后,Baev、Buzukov和Shumskii(2000)以及Baev、Shumskii和Yaroslavtsev(1983)研究了氢气与周围空气接触时的自燃情况,他们将室温下的氢气加热到575 K后倒入部分封闭的管中,只有在从部分封闭端引入冲击波反射后才观察到氢气自燃。

2005年,Bazhenova、Bragin、Golub、Scherbak和Volodin(2005)、Bityurin、Bocharov和Filimonova(2005)以及Liu、Tsuboi、Sato、Higashino和Hayashi(2005)三篇论文几乎同时发表,均致力于对氢气进入氧化剂这一特定情况下扩散点火可能性的数值研究,但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

2006年,Mogi、Shiina、Kim和Horigushi进行了实验研究,他们使用破裂盘将高压氢气快速排入直径5 - 10mm、长度3 - 185 mm且一端开口的管中,改变破裂压力(40 - 400 bar),在延伸管中观察到了氢气射流的点火现象。同年,Hayashi等人对高压氢气射流与空气接触时的自燃进行了数值分析,并证明了其可能性。

 2. 研究问题陈述

 2.1研究潜在点火因素

在处理高压容器中的氢气时,如减压、旁路阀门误操作或紧急阀门启动等情况,可能导致氢气被点燃,进而引发燃料 - 空气混合物爆炸本研究聚焦于一个潜在的点火因素——在冷膨胀气体射流前形成的初级冲击波。该冲击波温度急剧上升,可点燃在接触面上形成的氢 - 空气混合物。这种自燃现象发生的条件是,燃料气体在高温下的排放时间足够长,以使氢气与空气充分混合,并且超过化学反应的诱导时间。

 2.2前人研究结论差异

Bityurin等人通过数值求解Navier - Stokes方程,考虑了扩散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描述了冷燃料与常压热空气的轴对称反向射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初始气流温度为600 K、气体射流温度为300 K的条件下,经过15 ms延迟,接触区域混合物温度急剧上升至2000 K,表明了自点火的可能性。而Liu等人基于其数值计算结果得出氢射流自点火不可能的结论,但他们的计算针对特定的1 mm孔尺寸,其结果不能推广到其他情况,因为气体升温至高温所需时间与化学反应诱导时间的比较因条件而异。实际上,作者已证明(Bazhenova, Bragin, Golub & Ivanov, 2006),当孔尺寸增加到4 mm时,在与Liu等人实验相同的初始压力下,氢射流自点火是可能的。

3. 脉冲射流结构研究

3.1实验设置

实验装置由连接到长120 cm、直径80 cm真空室的激波管组成。在激波管末端(横截面为\(4×4 cm²\))安装带有音速喷嘴的法兰。通过IAB - 451设备获取一系列纹影照片和干涉图,帧尺寸为\(6×6 cm²\)。

 3.2脉冲射流形成与结构要素

当气体射流以一定速度进入周围空气时,由于气体的机械能在非等熵条件下转化为热能,会在介质中形成冲击波(压力跃升)。例如,以声速排放到空气中的氢气会产生Mach 5的冲击波。随后的加热导致在接触表面(流出气体与被冲击波加热的空气之间的边界)形成温度和密度跃升,接触表面强烈湍流,促进了冷流出气体与冲击波后的热空气混合(Golub, 1994)。脉冲气体射流的发展可模拟为在激波管中被反射冲击波压缩的气体,通过另一端的孔口进入储罐。典型的干涉图显示,脉冲射流主要由以下元素组成:在周围气体中传播的初级冲击波、冲击波加热的射流与压力室中气体之间的接触点或界面(含涡环\((B₁, B₂, B₃)\))、在流出气体中形成的次级冲击波以及喷嘴边缘射流等熵膨胀核心\((I)\),这些元素也在数值模型计算结果中得到体现。

 3.3数值模拟混合情况

为检测排出的冷氢气与初级冲击波后的热空气的混合区域,对理想气体的非稳态流动进行数值模拟。采用二阶近似的Steger - Worming格式求解Euler方程来模拟流出过程,考虑动力学和混合两个部分。通过特定方程计算无量纲时间,其中涉及气体的比热比、声速和孔口特征尺寸(Bazhenova et al., 2005)。对非反应气体的Euler方程求解表明,冷氢气与冲击波后的热空气有可能混合,从图2中顶部(空气)和底部(氢气)的密度分布可看出存在含氢和空气的区域,计算接触表面的混合过程需要考虑多组分扩散。

 图1 超声喷嘴输入压力为34巴时的发展:(1)接触面,(2)主冲击波,(3)二次冲击波,(I)等熵膨胀核;(B1、B2、B3)涡旋环。(a)、(b)、(c)是指出院后40、64、98 ms的时刻。

4. 反应气体排放数值模拟

 4.1模型基础与计算方法

氢射流自点火计算基于一个物理化学模型,该模型涉及粘性气体的气体动力学传输、氢氧化动力学、多组分扩散和热交换。描述化学动力学的方程组包含九个方程,如\(H₂ + O₂ = 2OH\)、\(H + O₂ = OH + O\)等(Gontkovskaya, Gordopolova & Ozerkovskaya, 1988)。转移系数根据分子动力学理论描述,计算采用二维(轴对称)公式(附录A)。本研究使用的数值方法基于文献(Belotserkovsky & Davydov, 1982)中详细描述的Eulerian和Lagrangian阶段分裂方法,为解决燃烧气体动力学问题,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以实现对空间坐标具有二阶精度的稳定计算。化学动力学方程组使用Gear方法求解,算法用FORTRAN - 90实现。

图2。1.5个无维单位时环境气体-氧(上)和排放气体氢(下)的密度。初始条件为:压力比200,温度比1,两种气体的比热比1.4。

 4.2模拟结果分析

自点火条件与温度特征:对从储罐排出的氢射流的混合和燃烧进行模拟,参数包括初始温度(T = 300 K)、压力(P = 150 - 400 bar)、孔直径(d = 1 - 4 mm,同时考虑初级冲击波后的热空气。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容器内气体压力为150 - 400 bar时,空气中形成的冲击波强度足以使压缩氢射流前沿后的氢 - 空气混合物自点火,点火前沿的局部温度超过2500 K,约为相同条件下注入化学惰性混合物时空气中冲击波温度的两倍。

图3 典型的水浓度等值线图(Z和X是从孔中心沿射流轴测量的距离)。水浓度归一化为化学计量氢-空气混合物完全燃烧后形成的总量。等值线1-4分别对应70%、30%、10%和2%。

孔尺寸和温度对自点火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射流自点火发生的条件为容器内初始氢压约为150 - 400 bar、氢和周围气体(空气)温度为300 K及以上、孔径大于3 mm(图5)。稳定的自点火发展与孔尺寸密切相关,孔径减小会导致点火过程崩溃(图6),如在类似初始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半径为2.6 mm或更小的孔计算结果所示。同时,过程性质强烈依赖于氢气和周围空气的初始温度,例如,当初始压力为200 bar、孔径为2 mm时,若环境初始温度升高到400 K,射流也会发生自点火(图7)。

图4 沿氢气射流的温度分布。Z是沿着射流轴从孔的中心测量到的距离。

图5 在时间上的最高温度。燃烧稳定。压缩气体及周围空气的初始温度T¼300 K,初始压力P¼200 bar,d¼8 mm。 


计算误差对结果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冲击波前沿后的燃烧熄灭不仅与物理因素有关,还与计算误差有关。初步模拟结果显示,使用单元尺寸远大于火焰前沿宽度的计算网格进行燃烧和爆轰模拟时,会明显低估燃烧区,并导致火焰逐渐熄灭。因此,上述氢射流自点火模拟采用了单元尺寸为0.04 - 0.01 mm的计算网格,该尺寸与氢 - 空气混合物的火焰前沿宽度相当,在此范围内,网格尺寸的变化不会导致结果发生显著变化。

 5. 氢气射流自点火实验研究

 5.1实验设置

实验装置(图8)包括氢气供应系统(1),配备阀门和压力计(2)用于测量氢气储罐(3)中的压力,隔膜块(4,5)一侧连接储罐,另一侧连接低压室(6),低压室再连接爆破室(7)。氢气储罐由容器(1)充入氢气,储罐出口由0.1 - 0.2 mm宽的铜隔膜封闭。当储罐内压力达到隔膜破裂临界值时,隔膜破裂,氢气流入低压室,形成初级冲击波。使用三个FD - 256光测量仪,一个安装在低压室,另外两个安装在爆破室,用于检测燃烧点火。

5.2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图9)用于绘制图表,以确定自点火发生所需的最小储罐压力与低压室长度的关系(图10)。与Mogi等人(2006)的研究不同,在本研究的管内(直径5 mm、长度185 mm),在压力小于50 bar时观察到了自点火现象。

图6 在时间上的最高温度。燃烧不产生。压缩气体及周围空气的初始温度T¼300 K,初始压力P¼400 bar,d¼1 mm。

6. 研究结论

1. 可燃气体自点火的可能原因是初级冲击波加热周围氧化剂,导致在接触面上的气体点火,该接触面将排出的气体与周围氧化剂分隔开。

2. 射流自点火的条件为:容器内初始氢压约为150 - 400 bar,氢和周围气体(空气)温度为300 K及以上,孔径大于3 mm。若在类似初始温度和压力下,孔径为2.6 mm或更小,则不会发生燃烧。

3. 观察到的过程性质强烈依赖于氢气和空气的初始温度,例如,当初始压力为200 bar、孔径为2 mm时,若环境初始温度升高到400 K,射流会发生自点火。

4. 在隔膜破裂或快速作用阀门打开的情况下,可能出现氢气在管内扩散点火的临界条件。

图7 在时间上的最高温度。燃烧是淬火。压缩气体及周围空气的初始温度T¼300 K,初始压力P¼200 bar,d¼2 mm。
图8 实验装置的原理图。(1)氢气缸、(2)压力计、(3)高压室、(4)隔膜块,(5)隔膜、(6)低压室、(7)爆破室L低压室长度d低压室直径LS1-LS3光表。

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
燃烧化学湍流UM理论爆炸分子动力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12-26
最近编辑:11小时前
气瓶设计的小攻城狮
硕士 从事IV储氢气瓶行业。
获赞 34粉丝 54文章 22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低温对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CF/EP)复合材料在储氢容器应用中的影响

“CryogenicImpactonCarbonFiber-ReinforcedEpoxyCompositesforHydrogenStorageVessels”由OmarDagdag和HansangKim撰写,发表于JournalofCompositesScience。文章主要探讨了低温对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CF/EP)复合材料在储氢容器应用中的影响,包括材料性能变化、增韧方法以及在储氢容器中的应用等方面。图1.环氧树脂的分子结构、固化剂及四种类型的环氧树脂的组分引言应用背景:碳纤维缠绕储罐在储氢方面应用广泛,但CF/EP复合材料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研究至关重要。低温会影响其机械和界面性能,而理解这些变化对材料在相关应用中的设计和使用意义重大。性能变化与挑战:低温下环氧树脂基体变脆,纤维-树脂界面粘结可能减弱,导致结构完整性失效。树脂是影响CF/EP复合材料低温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提高其低温韧性和阻止裂纹扩展是重要研究方向。研究内容概述:本文研究低温对CF/EP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界面粘结等性能的影响,探索增韧方法,讨论在储氢容器中的应用及未来研究方向。图2.四种环氧树脂在室温和−196◦C下的力学性能相对生长速率低温温度影响基体影响树脂成分与结构对性能的影响:环氧树脂基体的刚度与苯环数量有关,苯环越多,低温下刚度增加越多;柔性链段比例高的环氧树脂,低温下断裂伸长率和韧性受影响更大。如WSR615和CYD-128在低温下模量变化明显,DER354的断裂伸长率受温度影响大,EL-2203受低温影响相对较小。低温下树脂性能变化:低温使环氧树脂的拉伸强度增加,这是由于主链段和部分微观结构单元冻结,分子间作用力增强;拉伸模量增加,与分子链段堆积密度和自由体积分数变化有关;但断裂应变和冲击强度降低,树脂变脆,失去部分韧性。图3:不同类型环氧树脂在RT和−196◦C下的力学性能:(a)δ抗拉强度、(b)E拉伸模量、(c)ε失效应变、(d)冲击强度[8,30-33]。CFRP在低温下的机械性能强度变化:CFRP在-196°C时,0°和90°方向的拉伸强度、面内剪切强度和压缩强度均增加,分别增加0.2%、27.5%和8.2%,这归因于树脂基体和碳纤维微观结构变化以及纤维-树脂界面粘结增强。应变与断裂行为变化:失效应变从室温的1.6%降至-196°C的0.9%,断裂表面形态更光滑,这是由于树脂分子链段和微观结构单元冻结,脆性增加,树脂自由体积影响了材料的韧性。环氧树脂对CFRP的影响树脂分子链运动与性能关系:通过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研究环氧树脂分子链段在低温下的运动,发现低温下树脂分子链运动受限,储能模量增加,刚性增强。tanδ-温度曲线显示,低温下树脂分子链段冻结,导致材料脆性增加,CFRP的低温伸长率降低。树脂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环氧树脂分子结构影响其性能,分子间作用力和自由体积影响树脂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固化过程中树脂与固化剂反应形成交联网络结构,影响材料性能。低温下树脂收缩,自由体积减小,应力集中,可能导致裂纹扩展。图4。(a)CFRP在RT和−196◦C下的力学性能;CFRP的拉伸失效形态。(b)RT和(c)−196◦C(1:纤维拔出;2:界面脱粘;3:纤维断裂;4:基质裂纹)[8]界面性能CF/EP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方法电阻测量法:Kwon等通过单纤维拉伸试验测量碳纤维的电阻变化率(ERR)与拉伸应力关系,建立经验公式评估界面特性。实验发现,ERR与碳纤维拉伸应力呈线性关系,不同温度和环氧树脂类型下,界面性能有所不同。如双酚A类型环氧树脂在室温(RT)和低温(CT)下的ERR变化不同,RT时增长更快,且CF在RT时的断裂拉伸应力更大。接触角测量法:用静态接触角法测量材料润湿性,确定碳纤维与材料间的粘附力。研究发现,温度影响环氧树脂表面水滴的静态接触角,测量时需在特定时间内进行。不同类型环氧树脂(如双酚A和双酚F型)在RT和CT下的静态接触角不同,双酚F型在RT时静态接触角比双酚A大10°,CT时双酚A的静态接触角上升,双酚F型下降。图5。(a)G‘与温度曲线,(b)G’与温度曲线[8]。C低温处理对界面性能的影响对CNT纤维/双酚-F环氧树脂基质的影响:Shao等研究发现,低温处理使环氧树脂的杨氏模量提高51%,拉伸强度增加27%,断裂应变不变,界面剪切强度提高31%,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电性能也发生变化,如电阻变化率改变,表明纤维/基体相互作用增强。对石墨烯羧基(GCOOH)接枝CFRP的影响:Patnaik等研究表明,低温下GCOOH接枝CFRP复合材料变脆,出现灾难性破坏,但GCOOH的存在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ILSS)和弯曲强度(FS),在纤维-基体界面形成有效键合,增强了界面相互作用。图6.(a)Tanδ与温度曲线;环氧树脂(b)交联结构;(c)CTE与温度曲线增韧方法塑料材料双柠康酰亚胺树脂(BCI):Liu等研究发现,将BCI添加到环氧树脂中可显著提高其低温力学性能。在固化过程中,BCI与环氧树脂和固化剂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更强的化学键,增加交联网络的自由体积,减少内部应力,提高材料柔韧性和韧性。含BCI的EP/BCI材料在77K时,拉伸强度、弯曲强度、断裂韧性和冲击强度均显著高于纯EP,适用于低温应用。聚乙二醇(PEG):Feng等将PEG-4000添加到环氧树脂中,提高了材料低温力学性能。PEG-4000增加了材料的自由体积,使柔性链段在低温下保持活性,减少内部应力,提高材料的延展性和抗冲击性。改性后的环氧树脂在77K时,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拉伸强度也有所提高,适用于低温工程应用。图7.环氧树脂在(a)RT和(b)−196◦C下的拉伸应变形态;在RT和−196◦C下的(c)应力-应变曲线聚丁烯对苯二甲酸酯、聚醚酰亚胺和聚碳酸酯:He等用这三种热塑性塑料改性环氧树脂,提高了其在低温下的性能。改性后的环氧树脂冲击强度在室温和低温下均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升高,热膨胀系数降低,储能模量增加。如聚醚酰亚胺(PEI)改性的环氧树脂在低温下冲击强度最高,提高了45%,且PEI和聚碳酸酯(PC)能有效提高CF增强环氧树脂层压板的抗微裂纹性能。图8电阻(ER)断裂拉伸试件聚氨酯:Qu等研究发现,用羟基封端聚氨酯(HTPU)增韧环氧树脂,可提高CFR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HTPU降低了环氧树脂的粘度,改善了与碳纤维的润湿性,增强了界面粘结。含HTPU的CFRP复合材料在室温和低温下,横向和纵向拉伸强度、断裂应变以及弯曲强度均提高,其中CF/EP/HTPU2复合材料在室温和低温下纵向拉伸强度最高。聚硅氧烷:Li等研究表明,含环氧基团的柔性聚合物(EPSE)可提高环氧树脂和层压板在低温下的机械性能。EPSE增加了环氧树脂基体的断裂应变和断裂韧性,提高了CF/EPSE-EP层压板的弯曲强度,其柔性分子链减少了热应力,增强了材料在低温下的性能。图9.(a)△R/R0与应变应力之间的经验相关计算;破碎样品(双酚A)的(b)拉伸数据;CT下破碎样品(双酚A)的(c)拉伸结果;破碎样品(双酚F)的(d)拉伸数据;以及(e)CT(破碎样品(双酚F)的拉伸结果图10拉伸载荷碳纤维示意图模型嵌段共聚物(BCP):Wang等将BCP掺入环氧树脂中,提高了CFRP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BCP增加了环氧树脂基体的断裂能,抑制了低温下的微裂纹扩展,最佳BCP含量为2.5wt%时,可有效减少基体微裂纹。如在低温下,BCP改性的环氧树脂断裂韧性显著提高,与未改性材料相比,纤维-基体的粘结和断裂模式发生改变。纳米材料碳纳米管(CNTs)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纳米颗粒:CNTs和MWCNTs可改善与树脂的相互作用,增强界面粘结,阻止微裂纹扩展。合适含量的MWCNTs可提高CF/EP复合材料在低温下的横向拉伸强度,如0.5wt%的MWCNTs使横向拉伸强度在室温(RT)和77K时分别增加29.3%和51.7%,但含量过高会导致分散不均匀和应力集中。氧化石墨烯(GO)纳米颗粒:GO可提高CF增强EP复合材料在室温和低温下的机械性能。不同含量的GO影响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和层间剪切强度(ILSS),如0.2wt%的GO使CF/0.2GO改性EP复合材料在77K时的弯曲强度和位移达到最大值,ILSS在室温和77K时均在0.2wt%GO含量时达到峰值。SiO₂纳米颗粒:SiO₂纳米颗粒可提高环氧树脂的韧性和抗疲劳性能,降低热膨胀系数,阻止裂纹扩展。Li等制备的EFPS/nano-SiO₂复合材料增强了环氧树脂和CFRP在室温和低温下的机械性能,如在90K时,EFPS/Nano-SiO₂EP材料的最大拉伸强度比纯EP提高9.30%,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增加,失效应变表现更好。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如ZrO₂、nCuO等)可提高树脂的低温机械性能,加速CFRP固化,增强界面强度,阻止微裂纹传播。如ZrO₂处理的双酚F环氧树脂在室温下拉伸强度为79.6MPa,3wt%改性ZrO₂纳米颗粒时,拉伸强度和断裂应变在室温和低温下分别达到最大值;nCuO纳米颗粒可提高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在室温和低温下的断裂韧性和拉伸强度。图11纤维与基体[35]界面附着不同的破碎样品拉伸载荷模型在储氢容器中的应用提高CFRP低温力学性能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在低温压缩氢气(CcH₂)存储容器中,提高CFRP的低温力学性能至关重要,目前主要挑战是防止低温下的压力变形和微裂纹扩展。Yan等提出一种制备无内衬CcH₂存储罐的方法,通过混合热塑性塑料和纳米颗粒改性树脂涂层,防止氢气泄漏,增强树脂韧性,减少微裂纹产生。PEG改性环氧树脂在低温储氢罐中的应用:Zhang等用PEG600改性环氧树脂,研究其对低温压缩氢气存储罐复合层低温力学性能的影响。PEG改性环氧树脂在低温下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显著增加,但室温下降低,其改性后的环氧树脂在低温下表现出“强度和韧性”特性,同时提出了优化储氢罐设计的策略,包括考虑缠绕层数、应力和位移等因素。PE层增强CF复合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能:Zhang等研究发现,在CF复合材料中添加PE层可提高其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能,防止氢气渗透和分层缺陷。PE层在热压过程中形成交联网络结构,增强了CF复合材料在低温下的层间粘附力和机械性能,提高了其氢气阻隔性能,减少了微裂纹导致的氢气泄漏。PEG和蒙脱土(MMT)共改性环氧树脂的性能提升:Lei等研究了PEG和MMT共改性环氧树脂对低温应用中树脂性能的影响。MMT降低了环氧树脂的气体渗透率,PEG在增强机械性能的同时影响气体渗透率,适量的PEG可提高环氧树脂在低温下的拉伸强度和韧性,如MMT25-PEG10样品在低温下的拉伸强度比室温提高98.12%,同时杨氏模量降低,断裂伸长率增加。图12.(a)低温条件下的静态接触角试验系统;(b)不同温度条件下环氧树脂的静态接触角结果;(c)环氧树脂在RT和CT下的静态接触角结论与展望:树脂增韧可改善CF/EP复合材料的低温力学性能,对防止低温压力变形至关重要。热塑性增韧化合物可提高低温强度和韧性,氢阻隔膜和改性树脂可减少氢气泄漏。然而,仍存在界面缺陷和纳米颗粒阻止微裂纹传播的局限性等问题。未来需要结合多种策略来控制氢阻隔性能,通过创新材料设计和工程方法,有望改进储氢解决方案,推动可持续能源技术发展。图13.(a)破碎试样图及尺寸;不同样品的(b)低温处理工艺图14.(a)拉伸试验低温处理前后的电阻变化比;(b)预埋纤维在低温处理前后的电阻和测量因数图15.碳纤维复合材料的(a)ILSS和(b)IFSS图16.由(a)剥离、(b)CVD-485、(c)CVD-465、(d)CVD-450、(e)CVD-430和(f)CVD-400碳纤维[41]加固的复合材料的径向断裂面。图17.(a、c)净化碳纤维/环氧树脂和(b、d)CVD-400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中间相(沿白色箭头)的AFM力调制图像和剖面分析图18.碳纳米管涂层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纬向断裂面:(a)裸面;纤维间(c)丝状桥接;(b,d)碳纤维表面单个碳纳米管的长度[图19.室温和CT处整洁复合材料和CT处改性复合材料的行为示意图[图20.(a)DGEBA、(b)BCI和(c)DDM的分子结构[图21.EP/BCI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示意图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