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解锁工业CAX软件,从用户手册开始——精雕SurfMill指导手册专访

1月前浏览674


UG NX一般不看书,只看视频。UG的东西,不是一两本书写的出的。可能一个例题,就要好几本书。直接去西门子官网看官方的,西门子这点做的挺好。书上不如官方帮助文档,直接到官网看就行了,每个版本都有。

很多人以为精雕就是一个单纯的硬件机床企业,不知道他也做软件。对他的软件也有所误解,质疑等。。完美的猎人都是以猎物的方式出现的。中国一直以内功为主。通过别人的帮助实现自身的修炼,包括别人的质疑和诬陷。

北京精雕开发能力非常强,专业开发工程师,有自己的加工车间。精雕有测试条件,他本身是机床厂商,有自己制造体系、应用支持体系,都能够支持他进行CAM软件测试。一般surfmill小版本发布前,软件研发部门测试无误,再给精雕分支机构去试用,收敛后才给客户用。


精雕软件的操作,不同于其他软件。所以帮助文档很专业。但是不代表10.0会这样。可能精雕下一步会逐渐剥离软件这块,所以9.5的帮助文档很重要。

精雕surfmill帮助文件和案例教程并举,着重突出精雕的特性。

精雕帮助文档比教材好,专业人员搞的帮助文档远比教材好。里面有很多实际上的参数解释,这比教材要全面,而且便于搜集。一般来说,我看软件,第一就看帮助文档。这个是软件层次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说明书。

很多企业不重视软件手册(学习文档/帮助文件)的原因:1、企业认为精力花在这些琐碎事情上,投入产出比太低。2、这些工作多属于售后,不能产生直接经济价值,也不会让老客户产生复购,因此会把重心花在新客户开发、老客户关系维护上。3、企业岗位设置上,重研发、市场,轻测试和运维,从人员配比、岗位薪资就能看出来。然后测试和运维人员,人数少、负担重,也没有精力搞手册、论坛。

先做精加工和多轴,最后搞粗加工。任何一个软件粗加工是重中之重。目前精雕软件就机床,刀具,零件精度,加工质量,加工时间,机床载荷这几个点围绕优化。还有一个,就是加工模板个人的定做问题(精雕软件模板化编程),这是任何软件必须的配置。制作刀路三个要素,按工艺衔接,按刀具划分,按实际,操作划分。CAM都是朝着优点去的,不能体现优势,就是虚无。所以说,CAM手册最难写。写出来了,就是大神,哪怕操作不熟练。

国内企业,老师傅文化,文化不一样,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跟开源在中国做不起来,一个道理。论坛的生态是要靠人无私奉献的,是需要热爱的,吹吹水可以。我教给你了,我获得了什么。企业,我养这些人回答问题,我能赚多少钱,拿多少订单。。

别跟我说什么45岁,工业软件,这块,岁数越大越吃香。。

可是用户对软件依赖性大,对硬件反而。。。软件能锁定用户

国内北京精雕软件做的比较好,精雕软件有小版本发布,他们都会花2个月左右时间去更新使用手册,精雕软件里面有5个新手入门案例教程(这个对小白用户,及老手也有好处,操作流清晰,也便于教学)。(俄罗斯的Kompas—3D以及T-FLEX CAD 帮助文件,图文并茂案例+源文件

在surfmill新建页面选择任何一个案例,会自动打开源文件。并且按照案例指引编好程序后,可与标准答案对照。

以下是surfmill软件内嵌的新手入门案例教程

对小白以及老鸟,案例会好一些, 是一个具体的场景;单纯介绍参数、功能的手册,只能当字典用,而且晦涩难懂。技术做到顶级的时候,往往帮助文档更有用。

软件手册我认为是对软件有了一定的使用基础,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使用逻辑后,帮助进阶掌握软件的一个工具;

不在于文章写得好不好,而在于文档准不准确。精准表达。比如一个指令,需要精准的表达,才能有利使用。

好的软件手册,远比视频好用。除非手册做得并不好,因为真正贴近技术的机械人,最终都会寻求文本资料。学ug学到最后,还是会上西门子网站,逐行理解原始帮助文件。好的说明文档,不但对客户有用,对软件开发团队也很重要。这不但是客户使用逻辑,也是团队开发的参照逻辑。可能西门子的帮助文档并不好,但是西门子的有些概念,确实有利于ug使用。

怎么精准表达操作逻辑,这个很重要。很多时候,视频并不能精准表达这个逻辑。很多人看了视频,反而越来越糊涂。工业软件的使用,并不仅仅是技术流,而且是经验流。有的人使用工业软件,会用来进行创新。因为每个人学习知识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不一样。有的人先经验,后理论。有些人,利用大量的经验案例,逆向推导出原始理论。比如合并投影曲线,一开始ug偷偷摸摸,屏蔽了这个功能,后来有人逆向推导出这个功能的原理,利用其他功能把这个合并投影复原出来了。从那时候,ug很多功能就不再屏蔽了。因为ug的合并投影,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反而推导出来的替代办法,更精准,更有效。适合的对象更多。别把别人看成傻子。很多人,只是不愿牺牲别人,以成全自己而已。ug在中国吸收的经验技术,何止千万。国内有些人,开发的插件,被ug以几百万美元的高价买 断。只是很多国内软件企业不知道而已。

最后提三点问题,怎么用低配机床加工出优质零件?怎么用五轴定向加工部分联动做到多轴全联动加工的目标。怎么提高软件操作内在逻辑合理性和工艺有机结合,这是现在国内加工软件和机床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样也是提高软件适用面的问题。这三点,是cam从业者一直关心的问题。

解决这三点,机器差一点,软件慢一点,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很多软件根本做不到。这也是国外软件不能无缝衔接国内机床的现实问题。CAD做得好,不代表CAM做得好。事实上,CAM属于制造实际。CAD属于制造前端,设计内容更多一些。

CAM加工必须紧贴实际,紧贴群众。精雕每半年都与客户进行工艺沟通,这是必然过程,没有第二路径。(北京精雕有自己的加工制造车间,对于自己开发的CAM软件可以及时有效的优化)。将来必属于我们,属于精雕,后发优势就是有机会重构操作流和底层架构,这也是完善CAM内核的必然途径。

抓住菜鸟,抓住市场,老鸟无所谓。只有把软件的使用率提到网游水平,低价所产生的利润,还是很庞大的。只要有几十万用户,每人年1000多的费用,也是极其庞大的。而且前期资金充裕,反馈及时。就能抓住后发机遇期。后面再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事实上,很多软件,因为没有基础客户群,丧失重要发展机遇。后面体积无限放大。又失去重要条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很多软件实际上是很好的。一旦放开容易被人窥探。


来源:山涧果子
其他软件UG理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1-21
最近编辑:1月前
山涧果子
大专 签名征集中
获赞 206粉丝 56文章 1452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国产工业软件,应劫而生&应运而生的人。。。

很多人只把软件看成工具,这是正确的,但不是完整的。技术路线很重要,技术人才培养路线更重要。妄图依靠资本来推动高科技,这是错误的。资本遇到国家政策,就什么都不是。举 国体制,可以用资本,也可以不用资本,资本只是一个触角。从资本角度考虑国家层面,那就是井底之蛙。考虑越多,错误越多。管窥蠡测,只能具体而片面。怎么完整而具体,还要从大目标来逆推。怎么让工业软件人才,相对顺利通过从学校到项目,再到具体应用,这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国内很多实干研发人才及科学家,是应运而生的人才。在中美对抗过程中,更多的是应劫而生的人才(华为云OGG揽收很多人才)。怎么避免人才的夭折,怎么顺利推动整个群体良性发展,这个需要更多的具体操作。 应劫而生,是解决问题的人。应运而生,是开拓局面的人。劫是运,运是劫。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太注重应劫而生。对应运而生却不重视。应劫而生,实际上就是内卷。为了生存,生存就是劫的核心。中国人,最让人难以理解的就是,喜欢把应运而生的人,逼迫成应劫而生。把开拓局面的人,逼迫去解决问题。人才的最高段位,是用命来做事,其次才是用心做事。这是天道,没法改变。我说的,可能,在软件用户群体,没有比我认知度更深的,或许比我认知更广的很多。来源:山涧果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