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最强国产精密机床:北京精雕和大连科德2024

2小时前浏览2

作为普通机械人,很多时候,很多场合,看到听到一些人说的做的,感觉非常可笑可悲。


国产机床好,还是欧美日机床好?我还是支持国产机床。。


后来看到“辽宁省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就成功实现了高端数控机床中国造。”不禁大笑起来!



“经过多年的投入和研发,光洋科技在高端数控产业方面已逐渐成熟,拥有较为完整的技术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关键零部件生产自主率高,能够实现技术完全自主,目前公司产品自主化率逾85%,和进口机床相比其生产的机床具有很大的优势,据了解,光洋科技自主研发的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包括CPU在内的核心零部件都是自主生产的,只需一次装夹就可完成五面体加工,科技含量很高而且精密度也比较高,售价仅为750万元。进一步打破国产企业长期以来进口的现状,实现高端数控机床中国造。”这部分节选自当年的新闻内容。

@南山林雪萍 评价如下:

中国数控系统,如何在强敌中突围?面对西门子、发那科、三菱数控系统已经垄断全球绝大部分机床的控制系统,中国数控系统有三条路径:

1,死磕,正面咬住。华中数控,广州数控等就是这种,在量大面广的通用型,占领中低端,艰难地向高地进攻。

2,专用,自我喂养。如北京精雕、大连科德等都是采用自家开发的系统。前者在精密铣削站稳脚跟,结合自家的CAM系统,独树一帜;科德则在高端五轴加工中心,与光洋数控系统绑定。尽管科德的出货量还太低,还没有普遍行业影响力,但装备够高端。这一点日本马扎克也采用同样的自己开发数控系统的做法。沈阳机床的i5数控系统也不错,可惜被沈阳机床的整体业绩下滑被溅了一身泥。但i5数控仍然是开创了一代局面。尤其是国企创新,难能可贵。

3,点穴,化繁就简。在专业的机加工领域,机床各有特色,对数控系统要求也不同。例如,全球数控剪折系统主要品牌比利时LVD、荷兰Delem和瑞士瑞士CYBELEC,利用在钣金行业制造工艺积累的技术优势,至今已占据了行业的70%市场份额。西门子、发那科也望尘莫及。

这一点,中国柏楚电子抓住了机会。在激光加工设备,一枝独秀。在光纤激光切割领域,它的市场份额应该占到了百分之七八十。如何做到的?四个字:化繁就简。摒弃西门子那种通用数控系统的全面性,贴近激光切割的特殊要求,易用、好用。2019年年报显示,柏楚电子的营业收入3.76亿元,同比增长53.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6亿元。毛利率65%!真是够惊人的。这样看来,还有很多细分领域如木工机械等值得中国数控系统特种兵切入。


中国机床目前亟待突破。要进行大会战,数控系统首当其冲。#供应链攻防战#


我们再看看下面这张图的中线/轴线/中间线功能


我也就是提出五个问题:


1.中线可通过几种算法实现?这些算法 会产生几种具体功能?


2.这几个具体功能有什么具体差异?属性参数是什么?主要分别用在那些场景?


3.这种属性参数,那些是可识别可保持可参数化的?需不需要在其他模块保持属性?还是需要参数关联?


4.这个功能是哪些功能的前提功能?能不能进行矩阵计算?能不能成为其他功能算法的数据库?


5.这个功能怎么形成顺逆计算的无误差?从计算到显示再到检测再到重复利用等等?


如果这种轮廓参数运用在科德数控车铣复合机床上,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刀轴联动变角计算问题


2.无级变速问题与转速进给速度匹配问题


3.暴力车削模式与车铣循环宏的问题


4.怎么平衡机床精度寿命和技术加工功能之间的平衡问题


5.如果开发CAM软件,怎么进行适配的问题?


6.那么需要得到哪些刀具厂家的通用数据?


7.还有避让所需要的刀轴跟踪旋转功能?


事实上,买得起几十万几百上千万的多轴机床,不在乎再花几十上百万购买一套匹配的CAM软件。问题是,国内外的软件并不令人完全放心!


目前CAD内核和求解器组件主要如下:


主要原因有几点:


1.进口机床一般匹配进口软件。但是,这种情况,老板一般财大气粗,怎么可能受机床软件多方钳制!


2.进口机床配国产软件?得了吧?人家几代技术员的苦心磨砺,技术参数可能会给你一家“软件”公司进行再开发?除非软件公司购买他的几台机床,有着需要!


3.国产机床配进口软件?这是完全可以的。第一,我们机床时间点落后国外,功能相对较少。只要仿真模块后处理做到位,国外软件公司巴不得你用他的软件。因为相对来说,他们在技术上下配套上,占安全地形。


4.国产机床配国产软件?有,很多,但不是普遍性。除了精雕软件硬件,大连科德做到80%以上的CNC刀路参数控制器匹配,其余很多机床和控制器厂家,那也是一言难尽。国产机床和国产软件磨合不足。国产软件没有发挥自身引导力。国产控制器也没有做到自身的引导力。


这怎么解释?国产软件未能在循环功能之外进行功能性超前开发。国产控制器也没有与国产软件进行技术某种程度上的交叉互动。

北京精雕现已构建了完善的精密数控机床研发体系,形成了专业的基础技术和产品研发团队,近5年研发投入超过总收入的8%。持续的资源投入和不断的领域深耕,助力北京精雕全面掌握了精密数控机床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并拥有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核心功能部件的独立研发和规模生产,还取得了丰硕的研发成果,包括:机床主机、数控系统、高速精密电主轴、高精度直驱转台、精密驱动系统、CAM软件、信息化管理软件、刀库、精密制冷机等。


其中:机床主机的各项精度指标达到微米级,可媲美国际一流品牌;数控系统在机检测应用使精雕机具备了“车间级测量机”的精密检测能力,“在机检测系统”于2018年被评为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精雕高速精密电主轴支撑精雕机实现高品质的复合加工;高精度直驱转台保障了五轴联动加工微米级精度的稳定实现;精密驱动系统使精雕高速机具备了“0.1微米进给,1微米切削,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精密加工能力;CAM软件实现五轴精密加工工艺的高效规划,软件的在机检测算法精度于2020年获得德国PTB的权威认证;信息化管理软件有效管控各类精密加工生产要素;刀库保障了精密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精密制冷机保证了精密加工系统温度的稳定性。


通过以上核心功能部件的批量化应用,北京精雕已累计向市场推出性能优异、品质稳定的精雕机共300多个型号,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北京精雕的旗舰产品——精雕五轴高速加工中心已成为市场认可的成熟产品。根据工信部指导制定的《机床装备制造成熟度评价规范》,精雕五轴高速加工中心的代表机型JDGR400T获得了制造成熟度八级认证,标志着其技术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JDGR400T在加工新能源汽车零件、医疗器械零件、光学零件、传动零件等复杂结构零件时,可稳定实现微米级加工精度。

@南山林雪萍 评论:

国内,如果没有靠北京精雕机床的支撑,几乎就要上演空城计。这家以CAM软件起家的机床公司,应该是中国机械制造领域最成功的软硬结合的典范。许多人将精雕的成功,归于它抓住消费电子3C市场崛起的机会,傍上了苹果的飞船。其实智能手机的崛起,带来诸多机器的革命。这种形势逼人的大浪头,给许多跃跃欲试者都提供了同等的机会。但精雕拿到了最有利位置的船票,这是与它多年苦苦打磨的CAM软件,息息相关。


5.进口机床功能受限。比如某进口机床精度很高,但是必须在控制器开放某些功能的基础上,还有机床必须拥有某些高端完整配置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宣传精度和宣传能效!限制了功能和配置,就如同落了毛的凤凰不如鸡。即使你通过某些渠道,打开某些功能,那也是人家淘汰N多年的功能!而且由于控制器功能是后期开放的,前期机床没有该匹配的硬件做协同,机床寿命急剧下滑。


6.国产机床限于竞争实际需要,即使有很多高端功能,也不敢与国内软件进行匹配协同开发!当实力进入另一个层面时,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法律可以保护,也没有什么裁判员可以裁判!


7.国产软件,往往重具体功能,而忽视系统性逻辑性操作。比如有些需要同时计算并矩阵集 合的功能,硬生生分成各种繁琐的子功能!比如中间流道曲线提取,这个功能需要从圆弧的圆心点功能+过点曲线+串联选取和范围计算+边界修剪+曲线线段化转智能转化!!!这个功能对CAM软件的内核能力和数据解析能力提出很高要求!!!这明显就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软件工程师能够解决的问题!!!


8.国外软件出现策略性退化!!!比如,POWERMILL在2017版之后,边界的能力有所退化。主要体现在,某些刀路的实际结果出现扭曲窜位的计算错误!!!看下图

POWERMILL是通过后期编辑调整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为什么不把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呢?我是怀疑PM关闭了或者阉 割了一些计算条件!!!

知道问题原因的,一般都是一些老鸟。主要是PM对于曲面的属性和数据解析并不十分中规中矩!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国内某些软件,一直视若无睹的问题。对数据格式和数据继承转换的工作非常浅显,甚至可以说是浅薄。更不需提到那些OEM大厂了!

事实上,我也是想到哪里,说道哪里。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如有雷同,纯属虚构!切勿对号入座!

现实中,即使出现对号入座的情况,对于我们机械人来说,也无关痛痒。因为很多人正渐渐撤离这个战场,国产软件必然会与国产系统互为依托,也必然会和芯片等硬件形成三角循环模式。AUTODESK(欧特克)安装,自从2020版后,哪一款不是在注册表有着几千条注册项!!!CREO在卸载的时候,也需要专业工具才能卸载干净!摆烂已是国际手段,谁生谁死,我们又能如何?信任正在渐渐消亡,只能慢慢忍耐,工业软件是下一个高铁案例,白菜价化必然趋势!



来源:山涧果子
光学通用核能汽车电子新能源Creo控制数控钣金曲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2-07
最近编辑:2小时前
山涧果子
大专 签名征集中
获赞 204粉丝 52文章 1127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新型工业化.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仿真系列4册:基于同元软件MWORKS

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仿真系列4册:(1)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及MWORKS实践(2)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 基于MWORKS(3)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4)基于MWORKS+MWORKS开发平台架构及二次开发一.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及MWORKS实践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是复杂系统数字化研发的基本方法,是系统工程方法与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技术融合的先进成果。MWORKS是同元软控公司基于国际知识统一表达与互联标准打造的系统智能设计与验证平台,是MBSE方法落地的使能工具。本书介绍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及MWORKS实践,内容括引论,MBSE语言、工具和方法,MWORKS.Sysbuilder系统设计建模功能,设计与一体化的新一代MBSE方法,使命任务定义与需求分析,系统架构定义与可行性论证,运行方案与综合评估,应用案例,可复用模型管理与协同,MBSE未来发展趋势。附录A介绍了SysML图元。 本书结合作者团队多年来在复杂系统领域的MBSE实践经验,面向系统研制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趋势,向读者介绍基于MWORKS平台的设计与一体化方法,并简明扼要地讲述MBSE方法在不同研制段/流程中的应用。本书对行业前沿理论的描述简明扼要,案例的设计与验证过程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MBSE语言、工具和方法等内容。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本科高年级学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工程师的MBSE入门教材。0作者简介:聂兰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副院长,物联网工程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中国计算机学会服务计算专委会执行会员,IEEE会员,黑龙江省工商联执委、咨议委委员,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法国克莱蒙费朗第二大学访问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工业软件,信息物理系统/物联网,实时系统。已主持完成国家级、企业项目多项,成果在 《Proceedings of the IEEE》、ACM Trans等期刊和 AAAI、FPGA、ICCPS 等会议上发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多项,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突出奖,编著教材多部。目录:第1章 引论 11.1 复杂系统的发展趋势 21.2 系统工程与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 41.3 MBSE的概念与内涵 61.4 MBSE典型应用场景 81.5 MBSE国内外实践情况 10第2章 MBSE语言、工具和方法 142.1 MBSE语言概述 152.1.1 SysML 162.1.2 Modelica 172.2 MBSE工具概述 192.2.1 系统设计建模软件 192.2.2 系统仿真建模软件 232.2.3 MWORKS平台简介 232.3 MBSE方法概述 282.4 MBSE方法应用实践的关键问题 292.4.1 共性问题 292.4.2 通用流程与工程行业的结合问题 302.4.3 通用语言与专业知识的结合问题 312.4.4 通用工具与专业工具的结合问题 312.4.5 多阶段与多专业协同的结合问题 32第3章 MWORKS.Sysbuilder系统设计建模功能 333.1 概述 343.2 模型组织结构管理 363.2.1 包定义 363.2.2 包图 373.3 模型导入、导出 393.4 需求定义 443.4.1 需求条目 443.4.2 场景分析 443.4.3 系统需求分析 483.5 系统功能分析 503.5.1 序列图 503.5.2 活动图 553.5.3 状态机图 603.6 系统组成设计 653.6.1 模块定义 653.6.2 模块定义图 663.6.3 内部属性定义 663.6.4 内部模块图 683.7 设计验证 693.7.1 约束定义 693.7.2 参数图 703.7.3 约束设计 723.7.4 参数计算 723.8 分析评估 733.8.1 追溯性分析与需求覆盖 733.8.2 架构多方案权衡 743.8.3 参数计算 773.9 表格视图与关系矩阵 773.10 链接Modelica模型 813.11 生成Modelica模型 823.12 报告生成 84第4章 设计与仿真一体化的新一代MBSE方法 864.1 设计与仿真一体化的MBSE技术体系 874.2 新一代MBSE方法的技术特点 894.3 MBSE方法的“三阶段六过程” 944.3.1 流程模型 944.3.2 第一阶段:使命任务定义与需求分析 974.3.3 第二阶段:系统架构定义与可行性论证 994.3.4 第三阶段:运行方案仿真与综合评估 1004.4 多领域统一模型体系 1024.5 设计与仿真一体化的MBSE工具平台 1044.6 MBSE协同设计论证标准规范体系 105第5章 使命任务定义与需求分析 1075.1 概述 1085.2 使命任务定义 1095.2.1 使命任务定义的输入和主要活动 1095.2.2 利益相关方识别与利益相关方期望识别 1115.2.3 任务场景设计与建模 1135.2.4 利益相关方需求收集 1175.3 需求分析 1195.3.1 功能需求分析 1205.3.2 功能需求分解与分配 1235.3.3 资源约束分析 125第6章 系统架构定义与可行性论证 1276.1 概述 1286.2 系统架构定义 1286.2.1 功能建模 1296.2.2 架构建模 1346.2.3 系统接口设计 1366.3 分系统方案设计 1396.3.1 分系统方案设计概述 1396.3.2 分系统专项设计 1406.3.3 分系统方案评估 1426.4 可行性论证 1436.4.1 需求追溯性分析与需求覆盖性分析 1436.4.2 约束模型验证 144第7章 运行方案仿真与综合评估 1467.1 概述 1477.2 运行方案仿真 1477.2.1 系统仿真建模 1487.2.2 SysML与Modelica模型联合仿真 1507.3 综合评估 1517.3.1 系统指标分析评估 1527.3.2 多方案权衡 153第8章 应用案例 1598.1 概述 1608.2 使命任务定义与需求分析 1608.2.1 使命任务定义 1608.2.2 需求分析 1618.3 系统架构定义与可行性论证 1638.3.1 功能分析 1638.3.2 系统架构定义 1668.3.3 功能分配与接口 交互定义 1668.3.4 分系统方案设计 1708.3.5 可行性论证 1728.4 运行方案仿真与综合评估 1758.4.1 设计模型与仿真模型的转换 1758.4.2 仿真模型集成验证 1778.4.3 多方案权衡 178第9章 可复用模型管理与协同 1869.1 概述 1879.2 模型库架构设计 1879.3 模型评估 1899.4 模型管理 1919.5 面向多团队协同的数字化模型交付 193第10章 MBSE未来发展趋势 19410.1 概述 19510.2 新一代系统工程的发展趋势 19510.3 系统建模语言的能力扩展 19710.4 MBSE新方法与新应用 19810.5 MBSE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199附录A SysML图元 201参考资料 235二.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 基于MWORKS 本书以MWORKS 2023b为平台,以MWORKS.Syslab与MWORKS.Sysplore通信系统建模工程案例为背景,通过业技术与大量实例相结合的形式,加深读者对通信系统原理的理解。 本书共7章,内容括:绪论、MWORKS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基础、通信系统的信源编码、通信系统的信道编码、数字信号基带传输、通信系统的载波调制、通信系统的应用开发实践案例。每章正文之前有内容提要,每章后附有本章小结和习题,以满足教学和自学的需要。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通信、电子信息、计算机等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业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作者介绍: 李伟,院长助理(分管学院人才引育和国际化),预聘教授,博导,*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021年),黑龙江省B类高层次人才(2022年)。黑龙江省新一代网络技术与信息保障实验室副主任,IEEE/ACM Member,CCF*级会员,CCF信息系统/数据库/人机交互专委执行委员,CCF智慧交通分会执行委员。2021年回国加入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李博士主要研究数据库、图数据管理与挖掘、时空数据挖掘、基于位置的服务计算等。近年来,李博士在上述相关领域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参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CRC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基金、科技部外事专家项目等。担任哈工程未来学院和联合学院计算机类课程群负责人,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担任国际期刊JIHMSP副主编,期刊Applied Sciences客座编辑,担任知名国际会议SMC、DASFAA等的PC Member,国际期刊TKDE、TKDD、TBD、DSEJ等的特邀审稿人,国际会议ICDE、VLDB、DASFAA等的特邀审稿人。三.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 基于MWORKS 本书是为希望深入了解和掌握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技术的读者心准备的。全书共七章,系统地介绍了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理论、方法以及基于MWORKS平台的具体应用技术,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高级分析方法,再到实际应用的全过程。 第1章为引言,介绍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控制系统设计中的发展、现状及其重要性。第2章深入探讨了控制系统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为后续章节的深入学习奠定理论基础。第3~6章详细介绍了利用MWORKS平台进行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的各个方面,括时域分析、频域分析、系统校正以及状态空间点配置等,每一章配以丰富的实例,在帮助读者掌握基于MWORKS的控制系统设计与技术。第7章展示了一系列选的实际案例,通过具体的实践,将前六章介绍的理论知识和MWORKS平台的应用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现了MWORKS在控制系统设计与中的强大功能和灵活性。 本书面向的读者群体十分广泛,不仅适合于自动控制、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等相关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也适合于在控制系统设计与领域工作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无论对希望从基础学起的初,还是对寻求深入理解和拓展应用的有经验的业人士,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习和参考资料。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够掌握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还能深入了解MWORKS平台的强大功能,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设计出更高效、更稳定的控制系统。作者简介: 张超,北京航空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机电系统健康服役与可靠性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运筹学会可靠性分会 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主要为机电系统建模与可靠性优化设计、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可靠性理论与可靠性试验、维修理论及维修决策、机器学习在可靠性工程应用。目录:目 录第1章 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概述11.1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综述21.1.1 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21.1.2 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方法概述51.2 MWORKS简介61.2.1 MWORKS.Sysplorer81.2.2 Modelica简介91.2.3 MWORKS.Syslab161.2.4 Julia简介17本章小结21习题121第2章 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理论基础222.1 自动控制系统简介232.1.1 自动控制系统232.1.2 控制系统建模292.2 系统稳定性概述322.2.1 稳定性描述322.2.2 稳定性判据332.3 系统传递函数模型382.3.1 传递函数的概念382.3.2 传递函数的定义392.3.3 关于传递函数的几点说明402.3.4 典型元器件的传递函数412.4 MWORKS控制系统模型的建立442.4.1 传递函数模型442.4.2 状态空间模型482.4.3 零极点增益模型49本章小结49习题250第3章 基于MWORKS的控制系统时域分析513.1 时域响应分析523.1.1 典型输入信号523.1.2 时域性能指标543.2 MWORKS时域分析函数553.2.1 阶跃响应553.2.2 脉冲响应613.2.3 斜坡响应633.2.4 任意信号的响应643.3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673.3.1 一阶系统673.3.2 二阶系统693.4 稳定性分析773.4.1 使用闭环特征多项式的根判定稳定性773.4.2 使用劳斯判据判定稳定性78本章小结81习题381第4章 基于MWORKS的控制系统频域分析834.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844.1.1 频率特性的定义854.1.2 使用MWORKS求取频率特性864.2 频率特性的曲线表示904.2.1 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和幅相特性904.2.2 对数频率特性924.2.3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944.3 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1004.3.1 开环幅相特性曲线1004.3.2 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1024.4 频域稳定性分析1034.4.1 稳定性判据1034.4.2 波特图分析1064.4.3 稳定裕度108本章小结111习题4111第5章 基于MWORKS的控制系统校正分析1135.1 校正概述1145.1.1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1145.1.2 校正的基本概念1145.2 根轨迹法1155.2.1 根轨迹法串联超前校正1175.2.2 根轨迹法串联滞后校正1205.3 频域响应校正法1235.3.1 基于频域法的超前校正1245.3.2 基于频域法的滞后超前校正1325.4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1405.4.1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原理1405.4.2 PID控制的MWORKS实现142本章小结146习题5147第6章 基于MWORKS的状态空间极点配置1486.1 状态空间反馈基础1496.1.1 状态空间及状态空间表达式1496.1.2 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1506.2 能控性与能观性1526.2.1 系统的能控性1526.2.2 MWORKS分析函数1546.2.3 反馈对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影响1566.3 极点配置与必要条件1576.3.1 状态反馈1576.3.2 输出反馈1616.4 状态观测器应用1626.4.1 全维状态观测器1626.4.2 降维状态观测器1646.4.3 MWORKS仿真算例165本章小结172习题6172第7章 应用实例1747.1 齿轮副的动力学仿真1757.1.1 问题描述1757.1.2 数学模型1757.1.3 仿真分析1777.2 四通阀控制液压缸1827.2.1 问题描述1827.2.2 数学模型1837.2.3 仿真分析1867.3 泵控液压马达1897.3.1 问题简述1897.3.2 数学模型1907.3.3 仿真分析1947.4 四旋翼飞行器的高度控制1977.4.1 问题描述1977.4.2 数学模型1987.4.3 仿真分析202本章小结206四.MWORKS开发平台架构及二次开发 本教材从MWORKS二次开发的角度出发,系统介绍MWORKS开发平台架构及其二次开发原理、流程和案例。全书共6章,第1章简要介绍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平台MWORKS,第2章简要介绍MWORKS 平台开放架构与二次开发,在此基础上,第3~5章分别讨论面向科学计算的二次开发、面向系统建模的二次开发和带用户界面的应用开发,第6章是综合应用二次开发实践。 本教材是国内第一本门介绍MWORKS开发平台架构及二次开发的教材,适合作为普通高等院校相关业科学计算与系统建模等课程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国产化科学计算软件开发和系统设计与验证平台研发的广大科研人员和科技工作者阅读参考。作者介绍: 张莉,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会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2002-2011年曾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学副院长,现为软件学院副院长、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研究所所长,软件工程*家级*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家级教学团队主要成员。曾担任全国软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作组组长、教育部理工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现为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教育计算机专业认证委员会委员。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副主任、软件工程专委常委。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中创软件人才奖、宝钢全国*秀教师奖获得者。曾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教育部"新世纪*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多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北京市教学成果奖、部级科技步奖等奖励。来源:山涧果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