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内学院派研发人才最恰当的评价: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中科大。又穷又有拼命的中科大。中科大在国民心中地位很高的,实干派,软件选择应用场景,一步一个脚印,试错中学习成长,落地才是真。。。
九韶内核还需要得到国内华为这样的企业支持(可以加入开元几何OGG联盟),需要他们专门为此做个相对完善的语言工具和架构,否则这个内核就有夭折的风险。
注释:
2017年前后,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意识到,要实现工业软件的自主可控,就必须开展技术攻关并实现产业化,否则将无法摆脱关键软件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在他的号召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杨周旺带领团队开展攻关,历时4年开发出自主可控的三维设计与分析一体化系统软件内核,为更多工业软件应用开发提供基础。
试想一下,要让一个人,同时具备两个跨行业顶级能力。一开发一个语言系统。二具备数学应用领域的顶级研究能力。这两个单独发生,就已经是地狱级的难度,两个能力都具备,这不是人这是神。
每一个数学家都是宝贵的,每一个能够解释数学应用的软件专家同样是宝贵的。在这种重新梳理数学体系的过程中,会牺牲很多栋梁之才。无异于重新开发一款自主的战机。你让我评价,我都感到心脏在颤抖。
九韶内核起初可以专攻CAM/CAE算法,会得到很多超前的有利的地形。这样能够解决资金人才应用等问题。主要原因,是CAM领域相对封闭。这样就容易在市场面突破。还有一个原因。CAM能够直接和机床企业搭钩。这样应用场景就有了。如果仅仅从CAD入手,市场面太大了。而且磨合的时间太长。也不是不可以,问题是CAD这块对系统的依赖更糟糕,线头太多了。(BIM相对CAD,CAM,CAE简单的多,也可以选。)
跟一百家软件企业搭上线,不如跟十家机床制造系统厂家搭上线。主要还是看场景应用的人才配置质量。而且CAM算法的领域相对专业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少一些。也有利于从几何内核体系内培养一批可以独挡一面的人才。这些人才不可能一直都在内核上做研究。有些人才更适合场景应用领域的工作。这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