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对中科大九韶内核AMCAX的担忧

14天前浏览18

对于国内学院派研发人才最恰当的评价:穷清华富北大不要命的中科大。又穷又有拼命的中科大。中科大在国民心中地位很高的,实干派,软件选择应用场景,一步一个脚印,试错中学习成长,落地才是真。。。

九韶内核还需要得到国内华为这样的企业支持(可以加入开元几何OGG联盟),需要他们专门为此做个相对完善的语言工具和架构,否则这个内核就有夭折的风险。

注释:


2017年前后,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意识到,要实现工业软件的自主可控,就必须开展技术攻关并实现产业化,否则将无法摆脱关键软件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在他的号召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杨周旺带领团队开展攻关,历时4年开发出自主可控的三维设计与分析一体化系统软件内核,为更多工业软件应用开发提供基础。


试想一下,要让一个人,同时具备两个跨行业顶级能力。一开发一个语言系统。二具备数学应用领域的顶级研究能力。这两个单独发生,就已经是地狱级的难度,两个能力都具备,这不是人这是神。

每一个数学家都是宝贵的,每一个能够解释数学应用的软件专家同样是宝贵的。在这种重新梳理数学体系的过程中,会牺牲很多栋梁之才。无异于重新开发一款自主的战机。你让我评价,我都感到心脏在颤抖。

九韶内核起初可以专攻CAM/CAE算法,会得到很多超前的有利的地形。这样能够解决资金人才应用等问题。主要原因,是CAM领域相对封闭。这样就容易在市场面突破。还有一个原因。CAM能够直接和机床企业搭钩。这样应用场景就有了。如果仅仅从CAD入手,市场面太大了。而且磨合的时间太长。也不是不可以,问题是CAD这块对系统的依赖更糟糕,线头太多了。(BIM相对CAD,CAM,CAE简单的多,也可以选。)

跟一百家软件企业搭上线,不如跟十家机床制造系统厂家搭上线。主要还是看场景应用的人才配置质量。而且CAM算法的领域相对专业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少一些。也有利于从几何内核体系内培养一批可以独挡一面的人才。这些人才不可能一直都在内核上做研究。有些人才更适合场景应用领域的工作。这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来源:山涧果子
BIM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2-07
最近编辑:14天前
山涧果子
大专 签名征集中
获赞 206粉丝 56文章 1452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国产CAD/CAM软件之最强在机测量软件:精雕SurfMILL

目前国产CAM软件:精雕CAM:JDSoft SurfMill 和千机智能CAM:UltraCAM 使用开源OCC(CAD内核),中望3D和华天SINOVATION国内软件和硬件之间的技术沟通不够紧密,精雕是个例外!SurfMill是北京精雕集团研发的一款专用于五轴精密加工的CAM软件。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积淀,北京精雕SurfMill软件支持复杂形态产品高效五轴加工编程;满足多种需求高效便捷的五轴测量编程;实现五轴精密加工全过程工步管理;提供五轴工艺开发的仿真模拟。是全面实现五轴加工中人机协同管理工作的加工管理平台,被广泛应用于模具零件加工和产品批量加工领域,精雕CAM软件的注册量已超 15 万。精雕的系统生产对标西门子的生产架构。人才队伍建设有序渐进。国内软件的缺陷就在于,国外是和硬件同步发展的。国内是先有硬件,再补上。缺少硬件测试数据的平台化问题。精雕这块软硬结合做的很好!人精雕真的是很低调很扎实很勤奋的那种。人家是先实用理论,然后完善理论,在指导实际。硬件除了材料,几乎涉及到的都在搞。不是捧着一堆理论就行的。而且软件开发顶多是一种再开发和包装。路子走错,视野不明。又比如北京精雕虚拟加工技术,大家可以在计算机上做五轴工艺开发。大家可在软件中搭建好的虚拟制造平台上,开发五轴加工工艺,随后进行风险预判与工艺优化。通过与实际生产一模一样的模拟加工,确保输出的加工路径安全可靠,提升五轴加工的“一次成功率”。 在机测量 OMI (On Machine Inspection)以机床硬件为载体,附以相应的测量工具(硬件包括机床测头、机床对刀仪等,软件包括宏程式、专用测量软件等),在工件加工过程中,对工件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工作,可以用于加工辅助、数据分析计算等方面。通过科学的方案帮助并指导工程人员提高生产品质、产品良率。该技术是工艺改进的一种测量方式,同时也是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 在机测量技术是SurfMill软件通过配合相应的测量工具,实现工件加工前、加工后的形状、位置偏差测量及修正。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计算帮助工程人员完成在机质检的工作,解决了传统离线测量响应速度慢、等待时间长、上机返修难、生产节拍差等生产问题。测量补偿功能还可帮助工程人员解决工件加工过程中装夹偏移、产品面变形导致加工不准确的问题。将检测技术融于数控加工的内容之中就叫在机测量。通过系统部署及测头等硬件加装,使CNC/EDM数控机床具备三坐标测量仪的功能。在加工中可以随时对零件尺寸精度进行测量,在下机前得知加工质量,方便进行程序补救。 离线测量是传统品质检测的主要手段。即零件加工完成后,将工件送至测量室,通过三坐标等测量设备来评测零件的加工品质。这种方式存在以下几类问题:1.过程管控难:只能对原材料、零部件和成品分别进行检测,而对生产加工过程则无法管控。2.数字化程度低:许多情况下测量数据需质检人员手工记录,准确性和稳定性难以保证。3.响应速度慢:人工检测容易出现漏检情况,可能在经过多道工序后才能发现,处理麻烦且响应慢。4.生产连续性差:批量生产时,需要进行首件测量确认,严重干扰生产节拍。5.等待时间长:离散零件一般都需要全检,检测环节压力大,经常会出现待检零件积压排队情况。6.上机返工难:某些产品加工时间长,工序多,加工误差难以管控,如果检测后不合格需要重新上机返工,费时费力。7.投入资源多:3C产品测量工具包括三坐标、二次元、高度规、千分尺、塞规、通止规等,仪器繁多,硬件和人力投入资源多。 在机测量是以机床为载体,附以相应的软硬件测量工具(机床测头、机床对刀仪、CCD相机和测量软件等),在工件加工过程中,对工件进行测量数据的实时采集,实现产品品质的机内实时管控,让生产过程变的更加顺畅。在解决传统离线测量问题的同时还具有以下优点:1.智能修正:通过加工基准自动建立坐标系,提高打表精度,同时大大缩减人工辅助时间。2.制检合一:在不同工艺阶段进行工件检测,加工前检测毛坯进行信息采集,加工中检测工件进行补偿修正,加工后检测进行产品品质评判。3.数字化管理:在机测量数据可以融合到品质管控体系中,实现对车间内部所有设备的实时监控。通过大数据分析追踪品质根源,为改进整体的生产品质提供依据。4.自动化生产:降低来料检、过程检、首件检等传统环节对人员的依赖性。5.随形补偿:解决工件因毛坯和装夹等因素引起的变形后加工问题,保证生产连续性的同时提高产品加工效率。 精雕在机测量和智能修正技术,通过集成精雕CAD/CAM智能编程技术、精雕数控控制技术和精雕精密加工技术,不仅能准确获取数据,而且还可以基于这些数据进行数学计算、几何评价并指导工艺改进等工作,创新性地实现“制检合一”的生产模式。 精雕在机测量技术实现了测量环节、测量人员、测量工艺与数控机床之间的协同,既提升了测量的精度和及时性,又大幅提升了生产连续性,可确保智能化生产过程连续、稳定、高效,已然成为数控加工行业的首要选择。 对于在机测量最高技术水准——鸡蛋上刻画:在线测量补偿技术在鸡蛋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造型而不破,加工精度相当于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这个技术据说只有一家中国的独角兽企业(北京精雕)能做到。不过里面的技术的确也不少,包络面,高斯平滑或者样条光滑选哪个,曲线和曲面的插值点检索方法,误差分解和补偿等等...般的博士也不一定搞得定。精雕自主研发的“在线测量补偿技术”,主要通过探针测量加工件,捕捉定位误差和轮廓误差信息,利用补偿技术对加工路径进行自动调整,最后由精雕机进行高速加工。看过上海的一个手工雕刻大师视频教学,也是在鸡蛋上作画蛋不破。大师说:手握刀的力度和雕刻节奏很重要,尤其是握刀角度。最后说的是鸡蛋是煮熟的,重点是蛋壳不破碎。下刀刻蛋壳的深度是蛋壳1/2。北京精雕CAM软件SurfMill9.5获德国PTB权威认证JDSoft SurfMill在机检测模块,自动生成NC代码。工件在多轴机床的加工中,一般因为其尺寸较大,造型复杂等特点导致装夹较难,同时受毛坯、成型工艺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人工拉表找正工作耗时耗力且效率低下,在实际加工中往往存在形状和位置偏差,对于需要多面加工的工件,异面加工特征位置关系很难保证,最终造成加工精度不高、效果差、废品率高等问题。精雕在机测量技术将三坐标的常用功能算法集成到 CAM 软件中,为用户提供了常用的三坐标测量功能,可实现工件特征的在机测量,其中包括:工件位置偏差;元素测量;构造;评价;结果表达等模块。在实际生产中,受毛坯、成型工艺和装夹等因素的影响,工件在实际加工中往往存在形状和位置偏差,造成加工效果不佳。如手机壳倒角加工宽度和蛋雕表面加工深浅不一致问题,影响产品质量的同时造成生产不连续,进而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为了解决上述难题,精雕在机测量技术将加工中的测量补偿方案集成到 CAM 软件中,为用户提供了测量补偿加工功能,主要功能包括:中心角度找正;曲线补偿加工等。精雕在机测量技术,通过在机检测关键工步模具分型面的余量,获取量化数据。工艺人员可依据检测数据,及时优化工艺方案,保证模具精度,做到下机的模具“只配不修”来源:山涧果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