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因为专利限制,工业软件看起来有些技术高大上。现在不一样了,学习工具和方法也不一样。不在那么艰难。这是国内软件开发商必须正视的问题,不要到最后,一个团队,开发出一个新的模式,干 死一大片。
我的理由很简单,MATLAB,语言开发工具,在网上下载一个浏览器,然后不断堆积,到最后,就是精度不行,不代表不能用。搞不死3d,干 死2d,问题不大。
我怕的是,多媒体软件积累到一定程度,跨专业搞工业软件。尤其是渲染器一类的。量变引起质变。
大家可以翻翻欧洲工业历史,以及搜集1975年之后的所有现存的软件公司的娘家婆家一直到现在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的核心技术都必须是国家力量出来。否则将来国内的软件很难合成绝对力量。尤其是现在,系统不完善,硬件不完善,开发语言不完善,各种不完善的情况下。千疮百孔,还沾沾自喜。那个60亿拿出来,给中望华天洗厕所,也比洗和服强。
数学是讲究逻辑的,计算机应用是讲究规则的。软件开发具有信息办法淹没效应。一步错,步步错。误差的积累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崩溃。很多时候,不是死几个人,拍一堆脑袋,打一堆代码就能改变的。断兵交接,遭遇战,牺牲的往往是大批的人才。抗日战争牺牲的都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多少栋梁匍匐战场。否则,中国何以如此艰难。保存现有力量,关系到国家命运!
工业4.0,建立成功,首先是4.0标准的出现,不是搞几十条流水线,和几万个机器人的事。
很多开发,是有很多附加创新结果。国产工业软件,开辟一条新路,坦途,是必须有大无畏之心。软件是个放大器。生态不好,很难控制。
思美创一开始服务于国家军工,solidcam一直都是以色列大力扶持,走的是机床软件和行业配套政策。手段和mc ug ptc是一样的。就一句话,通用的并不专业。unix系统有没有集成数学计算?国产完整版的语言开发工具有没有!国内数学体系有没有做到真正的集 合互补,更遑论数学应用到物理化学电学的有机整合。这属于国家力量。不仅仅是某个行业力量。说句心里话,这些高度集中了我这些年在机械行业默默观察和亲身体会。即使有漏洞,也不是大错。我敢说出来,就在于,我对国内行业现状的深度了解。你困了,别人就来送枕头。很多事,软肋被人抓得死死的。看见了,就得说!再不说,就晚了!晚了,就没必要说了!
前方打仗,后面不能捅刀子,而是要做好后勤。国产软件是个长期投资的过程。当初XX收购vx,就有种感觉,美国不可能这么容易把核心技术放出来。核心往往是通用而专业的东西。用一句话概括,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计算机应用说难也难,说简单也容易。就怕别人不给你目标,让你没个突破口。延缓你找到突破口的速度和时间。软件开发同样适用摩尔定律。
某公司一面强调卡脖子,一面有对市场居高临下。搞了几十年了,一个基本的架构都搞不赢。所有软件里,cam最好搞,也是最难完善的。你可以买架构,买源代码,买模块,然后自己开发。但是cad cae呢,还有现代4.0工艺编程,就不是几行代码,普通几何拼凑。而是几何逻辑,工业逻辑,机械逻辑,物理化学逻辑,物质理论逻辑的综合体。貌似是一个软件公司,其实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工业整体能力。为什么欧洲软件高于美国,就是人家体量小,没有那么多的障碍,就可以全力以赴。国内呢,包括美国,越是所谓的大国,越是在软件智能和行业逻辑上缺乏进取心和实际能力。西门子收购ug,现在的nx跟原先不可同日而语。国内机床业发展这么多年,呵呵!有成绩,也有软肋。就怕这个软肋,自己视而不见,却被敌人大肆利用。
美国mastetcam软件就是和哈斯机床共同发展起来的,和fanuc一同发展。发展了几十年了。但就mc的四轴缠绕和nx的四轴缠绕技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机床系统的一个功能平台转移。国内呢!疫情两年了,真的没时间收拢人才吗?
国外的文件格式(X_T,SAT),往往代表不同层次的沟通标准。有的中间格式,可以直接编辑,有的可以直接拿来用,求的事稳定。这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补得课还有很多。怎么说呢,中间格式,就是一句话,用英语怎么说,用中文怎么说,兼容性更好,但又互相独立。这就是中间文件的意义。语言啊,神的工具,不知道怎么来的,优化精简和深化,难度极大。天下没有免费的肉夹馍。UG被西门庆收购,就是这个原因。工具性。通用性。沟通方便。
很多东西,标准一变,结果不一样了。这就是我们的困境。机遇风险并存。考验的事人心和魄力。生态平衡的打破,造就了国外很多企业死的无声无息。
国产工业软件需要下大力补足核心算法,为什么大家说是小UG。必然是缺少很多过渡算法的。缺少中间算法。这就导致很多技术不能实现出来。比如我可以雕刻出一个很好的形状,但是软件也能搞出来,但是不识别
国外的机床,就在于调制解调器的完整性。生态结构的完整,造就了这个硬件的完整。国内就缺这个。生态不完整,再好的想法,没人理解,等于报废。这就是解调器的问题根本。华为的5g让人感到,原有的秩序打乱了。所以心疼了。所以发火了。可是我们过得不自在。所以要突破。有错吗。而且,你的知识体系,我不理解。再好,可是我的硬件不兼容啊。你叫我怎么办。学生天赋太高,老师才说了一句,后面就不敢废话了。一次两次还行。次数多了,很挑战胸怀的。
想当初keyshot才多大软件?我偶然看到一个文章,说,计算机软件,其实就是一款统筹学的数据开发。这不无道理。那么我想问一下,国内数据流向这些软件公司的时候,国内是不是也有一份。这也许就是国内不大放开破解的原因。究竟谁成就了谁!
其实我们一直没有找对开发的点。空间坐标针对制造有驱动。圆弧的数据开发对各种机械设计和数据开发有推动。而放样曲面的功能可以推动所有曲面自己中间数据的稳定性。你可以把这些反应一下。或许这里有一个办法,模拟调制解调器的原理进行数据的优化开发。在搞个几何模型,概括进所有的几何原理,不难吧,只要十年就行。把这些几何原理转化成计算机程序,也就十年。优化一下,顶多五年。这还是五人小组的进度。要是几百人,还会更快。其实很多时候,原创很重要。(百人小组,其实只需要3亿资金,就能搞了,顶多五年。)把曲面简化成三角形片体,也可简化成三个四角形片体集 合。最佳方案,就是简化成片体三角形和圆形片体的组合是目前最佳的。这个组合涵盖了几何的所有计算方法。
软件环境的精度有不可到达的问题,我知道,但软件不能选择,算法永远有个极点或者盲区。那么能不能,开发一个软件版的调制解调器作为软件衔接各模块应用场景的数据调取呢?
这或许就是软件检测工具的一个雏形。也许就是数据标准的具体办法。说起来一文不值。但是从来没有人去向这方面想过。或者想过,不具备实力。这或许能够改变国内软件的开发困难。精度怎么变成实际结果。
对于CAM软件,为什么,精雕软件能够做到,是不是硬件起了作用。这是不是存在平台移植问题。所以还是从硬件入手。算法的优化,只要有个标准,或许这个标准能够把算法的出错率降低到最低或者可接受的地步。这也许就是米果的数据协议永远不能示人的原因。学者的性格。剑客的缺陷。但是也是优点。认识到不足,就会奋起直追。
事实上,国外高科技公司,大多是国内人才支撑的原因,很伤人心的。不是理念问题,而是实际操作的问题。趁这些人才还年轻,有突破力,赶快把核心提取出来,这个可以学习俄罗斯ASCON(C3D Labs)模式。这个工作必须做。不能学国内一些老油条。
甚至可以把这些核心授权到学校里,让各个科系开发自己的模块。然后核心搞的差不多了,再进行替换。不过这个开发工具,必须中望,华天以及大方国家力量一起搞。就是因为这些模块有不同于软件开发的一些路子。会对核心平台的完善有利。
结构不完整,不代表实力不强悍。就差一个短板。如果国产开发工具和系统完整度,恐怕国内会有很多软件出现。就像App。我只要功能,不求稳定性。就一个点子。我卖点子,不行吗?完善让别人去做。全国征集点子,两年出来一款软件,卖你几千万,轻飘飘的。我把每个点子,做到入门级,开发费用极巨降低。然后申请专利,集成到一款软件里,然后免费 使用。我想天使投资会不少。所以,国内千万不要忽视。这个不想做,那个不愿意。将军死于小兵手里。
我不干工业软件,搞绘画软件,利用所有的淘汰技术,主体是入门级的软件架构,没有小数点,没有片体,拿一些显卡的浮点运算。再进行集成。做成最优解的。你抓成年人,我抓小孩子。看谁比谁厉害。
摔跟头不怕,又摔不死人。只要摔不死人,就有超越的可能性。你功能强,我架构强。你约束厉害,我参数强。迟早你会觉得,来不及了。
很多软件为什么要收购,就在于人力和成本不匹配。所以为了推进开发进度,所以被收购。计算机应用,有个怪圈,代码越严谨,体积越小。越不严谨,代码越多,代码越多,bug越多,这样会恶性循环。不断加码。可能二十多年后,别人已经分不清当初代码究竟什么意思了!还是那句话,计算机应用技术,就是怎么模拟现实的技术。很多硬件技术将来都会软件化。
系统兼容,后台专利,软件封装工具,语言开发工具,显示显卡兼容,只要国外给你几个错误代码。极小的误差长时间积累会造成不可逆转的错误。现在大家可能感觉没有那么多病毒了!其实病毒才是软件和系统开发的一个重要推手。很多软件开发商都是故意放出问题来让客户群集思广益来侧面推动软件完善的。这就是软件国产化的第二阶段,温水煮青蛙。当错误存在了,人家一巴掌呼死你,你就错过了最佳发展机遇。更何况,人家几十万就可以购买你一套软件,然后把你的创新移植到他的平台上。事实上,软件开发对于整个人类行业开发成本来说,才是最廉价和最快速的催化剂。何况现在行业高度集中,谁有精力和时间放在软件不断试错上。所以,计算机软件最终还是通过应用完善最终还是服务于应用。更何况软件生态网状分布,技术层面并不过于艰难。同样的功能结果可以通过不同代码和规则来实现。你能说是侵权!软件可以说是行业的第二次元。
国内有些厂家不愿意跟别人合作,看不上这个那个,要保持所谓的特点。国内的科研基础造就的惯性思维。这也是华为选择中大而不选择清北的原因,知识体系不一样。框死了。知识越多,容易淹没创造力。
米果的系统开发,源于一个想法。但整个系统的完善,是所有人的结果。国内,必须产生大师。把框架打好就行。其余留给时间。
也许这才是所谓软件生态的核心。国产系统不是没必要,而是我们这个国家发展到这个程度,必须要有。必须跟美国系统改弦更张。这是宿命。
软件同样是行业能力最佳放大器。时间空间服务质量,大家下手的机会不要太多。为什么,国外软件在国内大规模抛洒,就在于,问题你解决,专利他拥有。你给他做了饭,吃干抹净,照样可以砸你的锅碗瓢盆。
软件开发,是在试错中学习,完善。个人以为,必须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精神,坚持以毛主席思想为指导方针。
国内是世界最大的软件应用市场。国内拥有广泛的潜在客户群体和从业人员。
华天,中望和大方有技术层面的核心人才,但是底下的基础开发就不一定。还有一个。核心!国内什么时候出现一个大师级的计算机语言和计算机数学应用大师
华天的潜力很大,相比中望而言,是可以作为国内一个行业标杆出现的。做软件,很多时候就是做标准。更何况,国内,软件硬件生态重组的时候,华天必须站出来,作为后方大本营。大方没有这个能力。中望,也只是先锋罢了。所以中望,不停地去国外开拓市场。这是攻城拔寨,拓展影响力。华天相比大方和浩辰来说,刚刚好,基础也有,还算低调。潜力也有。将来,国家力量进入,几年内就可以一锤定音。
空间换时间。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到了中国,也就几年的事。没法说。说了又如何。
中国工业软件,出路在何方!
问问,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