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国内CAM编程人员(玩家)很多时候,都是几个CAM软件一起用的。所以很多体会不是很专业,但是很准确。
不能在等了,对于国产通用CAM软件,国内除了精雕,拿出手的几乎没有。
对于CAM软件,编程不直观,第一眼就会弃用。特别是多轴,细节操作缺一不可。以色列的SOLIDCAM,吊打所有编程软件。要是没有后处理的话,这个市场就三家,SOLIDCAM,MC,CE,了不起再加上PM。中望没有再传统模块上开发优化编程模块,这是最大的失误。
CAM不能完成部分加工需求,这个软件极可能半道夭折。思美创CE在前,PM在后。没有外挂,PM也会渐渐推出国内市场,不是危言耸听。PM不是完整的特征自适应加工,这也是Solidcam近年来速度发展的愿因之一。UG NX的弊病就是CAD过强,这样CAM的逻辑开发就相对不能太强。这对整个平台都是负担。中望现在是依葫芦画瓢,差不多吧。我宁愿中望3D CAM加上二维加工和部分四轴加工。这样基础客户就有了基础。
CAM还有一个弊端,大量投入,非常耗费精力。到必须通过盗版才能快速投放市场和快速反馈。(低版本个人免费版也可行,比如精雕SurfMILL 8.0),这就是很多国产软件厂家不愿意去做的原因。CAM的路很小,但是却很长。CAD只要基本功能具备。用还是可以的。加工一旦出现最后不能实现某个点。前功尽废。这就是CAM软件的开发通病。投入极其大,收入却很少。这也是国外大量专利交叉的主要出发点,国内不具备该条件。
按照Mastercam破解安装的繁琐,早就没有市场了。但是,我们这些低端玩家,宁愿买个电脑,做十几次系统,也要安装mc。中望研发人员可以自己试一试,自己安装一款mc2022试试。事实上,思美创CE,MC和hypermill的安装难度是中望的十几倍。不要急于否定别人,认同是相互的。
问题是,中望3D的CAD功能不够强大,所以很多人是指望CAM为主,CAD为辅。这样CAM模块不得不再次拔高了要求。
中望3D的加工没多少人用,CAD模块也会很少人用(缺少了基层用户这个大集体),因为中望特征参数不够健壮。(需要加强CAM)CAD/CAM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互为杠杆,这也是中望软件始料不及的事。
CAM不稳定不可靠,还不如玩红警。哪个编程工程师,都不愿意满怀期待,最后迎头一棒。CAD出错可以修改。CAM出错,那就是事故,会要人命的。让阿三搞软件,只是逼不得已才为之。最靠谱还是俄罗斯。虽然刻板,但是安心啊。美国的软件就是大问题没有,小问题不断。欧洲搞软件,那是汽车打散了卖。你爱买不买。买了欧洲软件,就得买一整套辅助软件和其他硬件。哪个傻子才巴不得,中国软件,集各大体系毛病于一身。中国的用户已经受够了。再出现一个二流子,想死的心都有。
CAM不在于有多花哨,而是要满足两个条件之一,最好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够实现想要的刀路。一个是能够实现想加工的办法。刀路可以降级,但是产品要能造出来。最好是刀路可以上机,也完美实现想象中的刀路。
CAM就两个条件,能上机,这是门槛,这是下限。能实现预期,这是上限。
就说一句话,中望敢不敢斥资几千万,适配机床。敢不敢购买市场上的零件,进行行业系统化开发。
买二手就行,什么台湾日本欧洲龙门,五轴,车铣符合,系统适配。(北京精雕机床,大连科德机床新的也不贵,可以买,实际联机测试CAM)
德玛吉五轴也就二手的一百万,这还是人家友情提供。还有这些机床操作人员,人家也友情适配,基本工资要给的吧。三年,一百人,每人基本上十万一年。三年后,初具规模。取得市场信任,还要同步更新。
再换一个方式,每三人一组,去各家企业驻厂开发,敢不敢好。国内十家,基本上五十多人。(这些需要老板很有魄力才行,没魄力,没真心,搞不好CAM)
要想长期饭票,就得这样。只要真心,必有结果。十年都下来了,还在乎五年。
CAM软件必须有自己的机床车间,2-3台即可,联机测试,比模拟测试靠谱多。躺在床上千万条路,醒了之后还是老路。
中望软件必须谦虚谨慎,学学华为。荣耀吃完是他的。如果不谦虚,迟早会被人抛弃。国人性子烈,等一个人十年,已经很给面子了。如果没有华天软件,中望或许会好些。问题是没有如果,没有如果就是结果。
中望3D CAM首先先完成精加工的开发。然后再去开发开粗。开粗是对整个精加工策略的一次总结和提炼.开粗策略考验精加工计算能力。开粗策略是精加工策略的一种变向开发。所以,开粗厉害的,精加工都不差。精加工不行的,开粗也不高。不管是光学投影法,还是三要素参考法,还是精加工偏置法。计算方法不同,结果很不一样。80%的加工在三轴。15%在四轴5%在五轴。模拟造型装配体都能拿来作为加工的方法参照。(中望的CAD/CAM开发团队有些不协调) 三轴加工很厉害。四轴五轴基本上问题不大。装配用在特征加工。仿形加工用到模拟居多。知道怎么加工,首先知道产品怎么装配模拟。直接建模也能用在加工上。
中望3D cam带动cad,市场反馈带动内核完善。 妄图以个人或小群体来完善内核,必须是一百多人的完整版开发队伍,里面没有几十个数学家,搞不定。五个数学家也可以,不过时间会很长。(美国VX 研发人员太少,摸鱼状态)
不要过早急于放弃一部分人。哪怕你的安装包,永远躺在硬盘里,这都是一种认可。
我要是中望老杜,就聘请至少十个人,进行行业内其他软件的使用和资料整理,这叫理论倒挂。好的软件使用测试人员,工资可不低。没有一万很难找到人。暴力性使用。不是那种斯文的那种。不过,中望3D cam团队还是有能力的,就看中望领导层的布局。
每年100每人次的模型建模和100多的编程。20套模具分解测试。从小到大。一年就2000到10000的强度。看看软件怎么样。中望现在可能一半的强度都不到。每月进行2000模型的转换测试。中望肯定没干过。
只能说,国内的制造业相对国外来说,结构更紧密,从业人员的眼光更高。谁让我们工资这么低,活缺非常好。
很多时候,做企业的有一批粉丝,腾飞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