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这段文字,摘编自《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期刊2005年1月刊。在署名“唐荣锡,我国CAD/CAM领域著名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位置上,编者加上了一些介绍,不过瘾,我们在从历史的缝隙中找些东西出来。
唐荣锡,1928年11月生于上海,祖籍安徽歙县。1949年6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制造专业。经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短期培训后,进入大连俄文专修学校学习俄语一年。1950年12月进空军109师任俄语口译和北京空军训练部任俄语笔译。
1952年8月,转业到北京航空学院,历任飞机制造工艺专业苏联专家翻译、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中国航空学会第三届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2000年1月离休。
1956年9月至1958年8月,在莫斯科航空工艺学院飞机制造教研室进修,1975年夏开始学习CAD技术,参与了航空工业部有关引进CAD软件和合作开发飞机设计制造管理系统的考察活动。与课题组教师和研究生共同研制了多面体实体造型原型系统 PANDA以及基于线框和NURBS曲面的几何造型数控加工原型系统 PANDA4。共培养了26名硕士和24名博士。
刊首的配图是这样的,应该这是唐老师在2005年左右的近照:
今天我们花一点时间看看唐老师生平中经历的几件大事儿:
1950年12月唐老师被派遣到吉林市空军高射炮兵109师,在师部和雷达区队任俄语口译。次年9月7日,109师由辽宁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入朝,主要担负机场的抢修、维护和警戒任务。唐老师则调入北京空军训练部编译科任俄语笔译。
1952年至1956年,为三位苏联专家马卡洛夫、贝略可夫、斯卡孔担任讲课翻译,配合梁炳文教授校对了《冷压技术》、《板料压制法图解》、《压力加工原理》、《冷压原理》四种俄文教材,同时指导毕业设计,先后带领学生在南昌和沈阳飞机厂实习,熟悉中国首次生产的雅克19初级教练机和米格17喷气战斗机的工艺过程。
1956至1958年,在莫斯科航空工艺学院飞机制造教研室进修,参与了教研室有关铝合金双壁筒形件局部加热压延和管子加热收口的工艺试验。从苏联回到北航后,为火箭设计专业讲“火箭制造工艺”全课程,为飞机制造工艺专业主讲“冷压原理”和“飞机板金工艺”两门专业课,与教研室集体共同编写《飞机制造工艺学》教材,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1961年苏联专家全面撤退,唐老师将户口迁到沈阳,参加新机生产准备工作;进行教育改革调研和结合生产任务进行教学实践的教改试点。同时指导研究生姚文季完成学位论文“金属板料压延性能的研究”,于1963年12月通过答辩。1969-1971年投入无人机的仿制生产,负责外形协调关系最复杂的照相舱和进气道滑油箱的板金工艺。
很遗憾,我能够找到的大概就是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