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元几何OGG官网拜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援军《溯本求源,大道至简一一论开元几何》一文
“ ”
《论工业软件发展的若干问题》《溯本求源,大道至简一一论开元几何》,《开元几何》《几何之剑——为OGG1.0发布而作》,这些文章,只不过是何老师十几年前就像想说的话。
从几何出,在软件立,又返本归于几何。这个过程,很艰辛啊!
老先生已经做到理论应用层面的入微身法,已经抓住了工软的命根子了。源代码只是皮相,CAD几何内核和约束求解器数据库数据格式等等才是组成身体的重要骨骼和器官以及通路。
拜读何援军教授的大作,殊为惊人。
中国一直存在两个数算派,一个是几何算法派,一个是珠算算法派。这两家派系,之所以存在,就是前者一直求简,后者一直求繁求衍生。国人一直以西方公式衍生极多,而羡慕崇拜。却忘记了,西方公式是伴随工业发展而演变出来的。所以只能通过不断解构,来适应工业制造的需求。而中国一直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农业社会的最高逻辑为终极目标,所以极度简化。中国人的先辈们为了传承所需,和应用场景需要,所以对很多数算规则进行了平衡之上的极度简化。并以珠算为载体,几何为工具的中国式数算。因为连年战乱,很多数学成就都遗失在历史长河中。不是中国数学不够强!而是强得过分,曲高和寡。加减乘除口诀表,就是给普通人用的。给其他研究者的工具有筹算,手算,心算,珠算等。算法规则,有阴阳五行算则,十二生肖24节气算则。不是中国没有数学应用,也不是中国没有高水平的数学应用,而是中国的很多数学应用一直存在于我们的传统技艺中。我们因为羡慕坚船利炮,这些技艺失传了,而这些技艺匹配的数学物理化学也就失传。
中国古代的理论研究一直追求应人而用。追求极致的合道。合什么道?合人道,合天道,合地道。追求理论和实践的极度平衡和人的极度适应能力。因为工业物资的匮乏,导致我们不得不依照西方逻辑,重新构建现有数学逻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放弃自有数学逻辑,皈依西方数学逻辑,一直存有疑议。但是这种选择,并不是西方数学就强于我们的。只是不同阶段不同的需求而已。而我们很多数学人才会发现,我们所追求的,往往已经包含在已有的国学数学里。只是我们怎么使之提炼出来,并吸收西方数学加以融合提炼,才是重中之重。
西方的理论重试验体系的连续性。这必须建立在足够的物资基础之上。这就导致了西方与我们在数学逻辑选择上的不同。本质上,这种差别并不巨大,但是经不起社会实践的数量的迭代,所以给我们每个个体的印象,就很大。这就是所谓的量变导致质变。
我相信,数学的发展,必然会衍生出很多细分学科。形学,数字学,代数学,架构学,逻辑学等等。我们可以进行某些发散性思考。数学体系,是不是因为数学本来就是成本高昂的学科,比物理化学的成本还要高昂,所以因为物资的不足,导致了数学的很多子学科,过继给了物理化学,甚至过继给了企业和金融。这种操作,可能适应目前的逻辑,但是长久下去,未必有利数学本体体系的完整性。被切碎的数学体系,变得过于细碎,是否合理?是否利人?这还需要经过时间的筛选。所以,我只能预测一下。在高度设计层面,语言,数学,思想,是总学科。在生产制造生活医疗等领域,就分为语文,数学,化学,物理,逻辑学,计算机等学科。这是不同场景的结构性设计。这种学科结构性设计,对于每个个人而言,会因为人生经历,才能得属性,理想的选择,工作的实际,会产生各种柔性的化学反应。这才是个体的不同之处。这些说法可能离题八千里,但是依然没有脱离某种逻辑范畴。之所以如此复杂地讨论,就是指向一个模糊的目标,我们必须了解自身,才能构建我们能够适应的计算机逻辑规则。目标虽然模糊,但是大体方向还是清晰的。
西方以工业为主体的多元化计算机逻辑,或许并不适应中国的实际。buff可以叠码。bug也能叠码。只要这个结构设计不够完整,必然有很多不断迭代的bug。用逻辑学的一句话,共性造就了我们,不同却造就了我。求同存异,天人合一。
我期待中国计算机领域有务实的实践者,也出现更多的实践的同时,务实的批判性。毕竟批判性也是实践的一部分。会因阶段的不同出现不同的必然性。复兴中华文明,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复兴,更多的是文化上的复兴。重塑中华文明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个契机。
龙芯CPU有黄令仪,国产CAD有何援军。
何教授对数学应用的结构体会更深。毕竟很多数学家,并不喜欢都成为计算机专家。偏偏何教授,是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并成长起来的计算机专家,偏偏他先是数学家,后是实践者,再是CAD领域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何老师这种被称为行者。在道家修行里,行者的成就是没有天花板的。这就是道家里说的,和与道同。也就是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行业的高度,决定这个人的专业高度。行业在发展,他也会随之发展。就像坐电梯,看似不动,一直在动。
何教授在OGG学术与技术委员会年度技术研讨会演讲文档,是这么多工业软件人才里最有文化的,能学到不少知识。能说出这些话,只有那些摸索过,实践过,反复摔打过的,才会说出这些。我之所以力推何教授,主要原因就是,很多数学研究者,没有把很多理论变成自己的东西。
何教授曾说:“
我有一个方案,没人参与,很心痛。如果能把我毕生所学奉献出来,不枉此生。我只想传承下去。
我也能自己写代码,自己能搞定。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听着这位老人字字泣血的自我表述。我只能默默垂泪。久久不能排解心底的愤怒。这就是他们那一代学者的民族傲骨(80岁了)。
何教授50多年为国产CAD软件奔波:
1973年,何援军用大型数控绘图机绘制出第一张船舶横剖面肋骨型线图纸。
1978年,董光昌,梁友栋,何援军.样条曲线拟合与双圆弧逼近
1981年6月,何援军在造船工艺论丛上发表“立体图形的计算机绘制”。
1988年,国产船舶CAD开山之作:DPS。1980年,上海交大教授何援军编制了消隐算法,1983年3月,在浙大学报发表了含有消隐和曲线拟合等功能的“图形处理系统DPS”一文。DPS是一个交互式系统,1988年,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就研制成功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交互式CAD系统——DPS(Drawing Processing System),1989年正式发布。
1995年,发布白玉兰CAD。白玉兰 CAD 的原型是 1973 年开始研究的图形处理系统(Drawing Processing System,DPS),该系统于 1988 年推出了 DPS 交互版本,相比AutoCAD1.0 在 1981 年推出交互系统,相隔时间不是很长。
1997年6月,何援军等的著作《CAD图形开发工具》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000年,在“甩图版工程结束后,白玉兰 CAD 系统改由上海可人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运行和软件支持,改名为“可人 CAD(KerenCAD)”
2006年,计算机图形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注:计算机图形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版,2009年第2版,2016年第3版)
2013年,《几何计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图学计算基础》出版
2022年12月,DISA联盟数据格式标准《三维CAD模型轻量化格式》、《三维CAD数据模型和格式》何援军教授以“顾问”角色参与。
2023年,加入华为云开元几何OGG
OGG学术与技术委员会成员:何援军教授
中国前几十年在软件领域,在很多层面,一直都是在毁人不倦。何援军教授开发出软件雏形,要是放在欧美,那就是大神级别的。在中国就是一个标准,能不能赚钱。
CAD软件不是七拼八凑就能凑出来的,这时候,何老师他们的源代码就很重要。因为要纯粹。源代码纯粹,才能往里面加东西。一滩浑水怎么往里面加东西?源代码不需要太高明。唯一的要求就是,纯粹,抓住重点。就足够了。然后就是人力时间智慧的积累
学术要趁早,要做就趁早做。学术和创新是场接力赛。而不是某个时间段的灵光一现。灵光乍现的前提条件是不断接力!因为资本,让一部分力量消失了,这不明智。资本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创新的力量与资本无关紧要。
很多研究者,善于利用别人的东西。何老师,善于利用自己的东西。前者善于利用工具,后者已经上升到法的层面了。可能何老师在数学领域的专科成就不能和其他人比,但是数学应用在CAD领域,他是做得相当深刻的一个人。中国的工业软件,有何,是一种幸运。
有些人会造机器,但是就是不会冶炼钢铁。并不是会赚钱才是人才。有很多人,可以独立完成从挖矿到冶炼,再到机器的制造,所有的理论应用层面。看起来这个没什么!但是,这种天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型天才。实践型天才的直觉往往非常精准。实践型天才往往是抓住了核心技术,掌握了整个体系,这个核心和体系会不断纠错,所以直觉很准。这就是我为什么强调CAD几何内核和数据的重要性。CAD几何内核就是核心,约束求解器求解器就是结构的工具形态,数据就是不断反馈的信息,这就能不断纠错。直到射中目标。套壳贴牌,就相当于,不停发射炮弹。以数量弥补精度不足和结构的缺失。成本会很高昂。套壳贴牌,是把目标靶固定了。如果目标是移动的,会怎么办。战场上的敌人不是死人,会不断运动的。这就是套壳贴牌不如自主独立的原因。一种是买回来了大炮,练也不练,直接开火。用数量堆死。一种是自己造大炮,人炮合一,顶多三发,一击必杀。而在工业软件领域,人才就是我们的炮弹。哪经得起这样的挥霍。如果比钱多,谁钱多就软件强,大家都去赚钱好了。套壳贴牌的那些人,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数据是不动的固定的。而开发内核求解器的,则认为数据是流动的变化的。只不过这个流动变化微不可查而已!
我希望华为开元几何OGG能够在何援军教授的现有的成果开发一款简易的软件。也可以同时在国内一些优秀成果基础上开发一些简易软件。一是看能不能多一个方向。二是看能不能多一个工具。从理论到理论,从工具到工具,从软件到软件的发展,体和用是发展的不二法门。我们不妨做出一类工具,直接把现有的软件打散成各种工具类小软件,进行极限性操作。
何教授,工业软件的践行者:50年的坚守,只为国产软件,向阳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