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工业软件,不会适配国产系统。自己不开发,就很尬,硬件性能不能很好的体现。这就是,各种纠结。
不开发软件吧,没人与你做系统配套。开发软件吧,又不能得罪人!别人吧,也不会只跟你配套!自己吧,总得找条后路!这就是生态链条的辐射作用,一手担着过去,一手举起未来。链条一卡,前后都运转不过来。发动机只能空转烧机油,这就是后发劣势。
这本来就是自己的任务或者说是目标,任何时候只能平常心对待!
怎么办?事情照做,话少说,事多干。后发注定了必须卷!这本来就是对方的目的。变数太多,只能见招拆招。
卷,未必行。不卷,肯定不行。即使到了最后,还是平手。也不能有太多的想法。
目前为止,国际上的CAM软件,本质上还是没有达到普及的标准。从UG NX2312的新版本功能来看,很多功能也只是解决了CAD/CAM之间的部分通路。并没有解决所有的算法通路。由于刀具材料的开发相对较快,所以给人一种错觉,现在的CAM功能已经到了现有的极致。目前为止,cam多轴开粗联动部分还是以缠绕为主,即使是高速开粗,也只是解决部分问题。精加工部分,还是差强人意。也就是说,一下子,扒开了所谓高端加工的部分遮羞布。
目前,国际上的很多CAM软件,要么从机床运动逻辑再一次深入探讨。要么就是想办法从CAD领域,寻找多轴加工的突破口。而这种困境,给了国内软件企业一种错觉,我们还可以再等等,不急。
目前很多国外软件,在CAM模块,想通过宏编程进行有限范围的突破。所谓宏编程,就是自己开发固定的刀路模式和算法,补充进通用加工算法。以弥补多轴加工的不足。这就对整个软件框架提出更高要求。也就是说,将来很多软件,可能做不到UG NX那种综合集成,但是会在自己的研发领域内,学习借鉴UG NX的集成开发模式,甚至会在本地模块做得比UG NX更好。
这也是为什么,国内的CAD/CAM从业者越来越少的原因。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也只是一地鸡毛。原以为国产软件落后于某些进口软件,最后发现,进口软件也不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