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工程专业体系
图一表达的是作者对工程学知识体系的认识。
自底向上分为五层。
第一层是形式科学与自然科学,是各种“第一性原理”和“不变量”之所在。
第二层是各种工程学科,是出于实用目的简化和应用各种由第一层开发出来的科学知识,探索各种与效用相关联的物理化学生物效应与现象,开发技术原理和关键效应,为工程与技术开发提供理论。
第三层是各种技术学科,研究作为终端产品(主机)的技术系统,以及作为技术系统构成部分的子系统、零部件、元器件、原材料、关键物理/化学/生物效应及现象,进行技术发明,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的技术应用场景。
第四层是工程师通用方法与技能,包括设计方法、计算/分析/建模/仿真、原型/样机、试验&评估、绘图/可视化/文档化/数据化、项目管理等。
第五层是行业技术体系,是对已有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利用,推动技术成熟,开发用于交付使用的型号产品以及投入市场流通的工业产品与服务。
图2:工程分工体系
图二表达的是作者对工业经济专业分工的认识。
任何一个细分行业存在的依据都是向市场供应一类产品。任何一种产品追溯其来龙去脉,都会经历基础研究、工业研究、方案设计、工程研制、试验鉴定、生产制造、市场/分销/运维等各类生产活动的为其赋予价值。
贯穿在价值链中的目标链,分别是开发知识、开发技术、开发产品、组织原材料与中间产品、供应终端产品、实施增值服务。
现代社会是建立在深度专业的基础上,人类知识与经验的传承与发展,是通过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开发新产品的技术)、制造技术、工业技术(提高生产率的技术)、商业技术实现的。
拥有不同目的、学问、阅历的人和组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形成了科学界、工业界、商业界、教育界,而教育又分为学术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业务培训等。
最后,人是万物的尺度。经济体中的所有人,从老板到乞丐,有谁不是打工人呢?每个打工人都有自身的角色标签,科学家、技术专家、研究人员、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技师、技工、熟练工、教师、培训师、咨询师、分析师、企划、美工、实习生、学生...等等。
圣人云:君子律己也严,待人也宽。那现在的话说,就是:卷死自己,娱乐他人。
原子弹再难,也是通过分工和协作就能造出来的。光刻机再高精尖、价格再波动、供应再受限,也是能明码标价的。
“物以稀为贵”,这个“稀”不仅是“稀少”的稀,更是“稀缺”的稀,而“缺”的含义,是“求效用而不得”。无效的东西,再稀少也没有价格。
自主可控的国产工业软件,其效用体现于能够独立支撑起来的工业技术水平。信创价值跟工业应用价值是两码事。商品市场是拿产品实现的效用论价格的地方,请把特殊稀少而无效的那些东西拿去奉献给不需要从事生产活动的帝王官僚主子吧!
声明:上述所有提及或未提及的微 信文章,所有文章从素材到内容都是本人在业余时间在互联网上独立搜集、提炼、生成,所有注明或未注明的引用材料本人都有源文件备份。除笔者自购书籍及受赠书籍外,本人从未从任何线下实体机构获取相关知识材料,也从未使用任何线下组织的专有材料。所有内容只代表本人阅历、判断、主观观点与情绪,不保证正确性与规范性,不代表本人在任何时期从事学习或服务的机构观点。如有侵权或异议,请随时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