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西门子UG NX软件的发展历史

3小时前浏览8

UG是Unigraphics的简称,起源于美国麦道航空公司,UGNX是在UG软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UGNX目前属于德国西门子公司 。UG以Parasolid为实体建模核心,实体造型功能处于领先地位。

UG(Unigraphics NX)是Siemens PLM Software公司出品的一个产品工程解决方案,它为用户的产品设计及加工过程提供了数字化造型和验证手段。 

UG的开发始于1969年,它是基于C语言开发实现的。UG NX是一个在二维和三维空间无结构网格上使用自适应多重网格方法开发的一个灵活的数值求解偏微分方程的软件工具。

NX(以前称为“Unigraphics”)是由Siemens PLM Software制造的CAD / CAM / CAE系统(2007 年10 月1 日之前称为UGS )。该程序使用Parasolid几何建模内核。

NX最初被称为“Unigraphics”,由美国公司UnitedComputing开发。1976年,麦道公司(现为波音公司)收购了联合计算公司,随后成立了麦道公司自动化 Unigraphics 集团。EDS于1991 年收购了该业务。2001 年EDS 收购 Structural Dynamics Research Corporation 后,Unigraphics 产品与SDRC 的 I-DEAS CAD 系统相结合。逐渐将 I-DEAS 功能添加到 Unigraphics 系统的核心代码中,成为现有 NX 产品线的基础。Imageware 产品的附加功能已集成到 NX 系统中,以开发处理扫描数据(点云和 STL 数据)的功能,以支持逆向工程流程 。

约束求解器信息来源《陈立平:从几何约束引擎谈工业软件关键技术发展》

参数化和变量化设计的CAD系统的核心技术是几何约束的管理和求解技术,很多研究机构和大学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商用几何约束求解器当属D-Cubed公司(2006年被UGS收购,UGS现已归属德国西门子公司)的DCM。位于英国剑桥的D-Cubed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约束求解系统软件开发的公司,其于1990年推出其二维约束求解核心模块2D-DCM,1994年推出三维约束求解模块3D- DCM。DCM基于Owen教授的图构造方法,他直接参与了DCM的开发。国际上许多知名的CAD系统开发商在独立开发约束求解器失败后,都转而采用DCM作为其几何约束求解核心,比如Dassault Systemes、Unigraphics、SolidWorks、CATIA、Pro/Engineer、AutoCAD的二维图形设计、三维装配、三维草图和机构仿真(其中AutoCAD所属的Autodesk公司在2006年D-Cubed被收购前使用DCM,收购后为避免受制于人,开始自行开发)。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AutoDesk公司为了自身技术安全,1998年以源代码方式购买了ACIS技术,独立发展几何引擎,打造了ObjectARX架构体系。在西门子公司收购DCM后,AutoDesk在新一代云CAD开发中,抛弃了DCM,自行开发几何约束引擎VCS。

同样为了技术安全及不受制于西门子公司,达索公司在几何约束引擎方面采用了俄罗斯LEDAS公司开发的几何约束求解引擎LGS。LGS(2D 3D)组件包括二维(LGS 2D)和三维(LGS 3D)约束求解器,第一个版本的研发时间为2001年,该组件采用C++编写,算法采用高度优化的非线性求解器(Highly Optimized In-houseNon-linear Solver)、几何分解方法以及启发式方法。LGS在约束求解方面被认为是仅次于D-Cubed的几何约束求解引擎,主要客户对象包括Cimatron(现属 3D Systems)、CD-adapco(现属Siemens PLM Software)、ASCON、Dassault、ODA等。LEDAS为Dassault提供了12年的约束求解技术支持,并将约束求解器集成在CATIA V5中。

NX 支持多种NX 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包括UNIX和Linux 、 Mac OS X、 Windows ,并且能够同时使用多个操作系统 。

主要竞争对手是Dassault Systèmes 的CATIA和PTC的 Creo Elements/Pro (ProEngineer) 。

UG自的问世到现在经历了几十年,在这短短几十年里,UGNX软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历程如下:


1960年,McDonnellDouglasAutomation(现在的波音公司)公司成立。

1972 年:United Computer, Inc. 发布 UNIAPT,这是世界上首批终端用户 CAM 产品之一。

1973 年:公司于 1973 年从MCS购买了自动绘图和加工 (ADAM) 软件代码。该代码成为称为 UNI-GRAPHICS 的产品的基础,后来于 1975 年作为 Unigraphics 进行商业销售。

1976 年, 麦道公司收购了联合计算公司。

1976年,收购了UnigraphicsCAD/CAE/CAM系统的开发商United Com puter公司,UG的维形问世。

1983 年:UniSolids V1.0 发布,标志着业界第一个真正的交互式实体建模软件产品。



1986年 Unigraphics吸取了业界领先的、为实践所证实的实体建模核⼼——Parasolid的部分功能

1989年 Unigraphics宣布⽀持UNIX平台及开放系统结构,并将⼀个新的与STEP标准兼容的三维实体建模核⼼Parasolid引⼊Unigraphics。

1990年 Unigraphics作为McDonnell Douglas(现在的波⾳公司)的机械CAD/CAM/CAE的标准。

1991年 Unigraphics开始了从CADCAM⼤型机版本到⼯作站版本的移植,在财务困难期间,麦道自动化公司(McAuto) 将其商业服务组织(包括 Unigraphics 组织和产品)出售给当时归GM所有的EDS。Unigraphics 成为通用汽车公司的企业 CAD 系统。

1993年,Unigraphics引入复合建模的概念,可以将实体建模、曲线建模、框线建模、半参数化及参数化建模融为一体。

1995年,Unigraphics⾸次发布了Windows NT版本。


1996 年:Unigraphics V11.0 发布,增强了工业设计和建模功能,包括桥曲面、曲线和曲面曲率分析、面混合、可变偏移曲面等。在装配建模领域,新功能包括组件过滤器、分面表示,以及多个组件之间的间隙分析。还包括一个与基于特征的建模链接的完全集成的电子表格。(Unigraphics发布了能自动进行干涉检查的高级装配功能模块、最先进的CAM模块以及具有A类曲线造型能力的工业造型模块:它在全球迅猛发展,占领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已经成为高端及商业CAD/CAE/CAM应用开发的常用软件。

1997年,Unigraphics新增了包括WEAV(⼏何连接器)在内的⼀系列⼯业领先的新增功能。WEAV这⼀功能可以定义、控制、评估产品模板,被认为是在未来⼏年中业界最有影响的新技术。


2000年,Unigraphics发布了新版本的UG17,最新版本的,是UGS成为⼯业界第⼀个可以装载包含深层嵌⼊“基于⼯程知识”(KBE)语⾔的世界级MCAD软件产品的供应商。

2001年,Unigraphics发布了新版本UG18,新版本对旧版本的对话框进⾏了调整,使得在最少的对话框中能完成更多的⼯作,从⽽简化了设计。

2002年,Unigraphics发布了UG NX1.0.新版本继承了UG18的优点,改进和增加了许多功能,使其功能更强⼤,更完美。

2002首次发布 Unigraphics 和I-DEAS 的新“下一代”版本(称为 NX),开始将 Unigraphics 和 I-DEAS 的功能和功能整合到一个统一产品中。

注释:“

时间一进入21世纪,三维CAD领域就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EDS收购了SDRC并将其与UGS合并重组。而新的UGS(现更名为SIEMENS PLM Software)设定了明确的路线图,就是要将SDRC的I-DEAS和UG的优点集成起来,打造一个新的三维CAD软件——NX!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UG一直到最后一个大版本UG18在绘制草图的时候都还没有导航功能,而到了NX时代,从NX1开始就有了强大的导航功能,这就是融合I-DEAS的结果。当然,NX系列与UG18相比,改进不止这一点点,事实上,一直到现在,NX都没有完全消化I-DEAS的优秀设计思想。


2003年,Unigraphics发布了新版本UG NX2.0 。新版本基于最新的⾏业标准,它是⼀个全新⽀持PLM的体系结构。EDS公司同其主要客户⼀起,设计了这样⼀个先进的体系结构,⽤于⽀持完整的产品⼯程。

2004年,Unigraphics发布了新版本的UG NX3.0,它为⽤户的产品设计与加⼯过程提供了数字化造型和验证⼿段,。它针对⽤户的虚拟产品的设计和⼯艺设计的需要,提供经过实践验证的解决⽅案。

2005年,Unigraphics发布了新版本的UG NX4.0.它是崭新的NX体系结构,使得开发与应⽤更加简单和快捷。

2007年04⽉, UGS公司发布了NX5.0 – NX的下⼀代数字产品开发软件,帮助⽤户以更快的速度开发创新产品,实现更⾼的成本效益。

2008年06月,Siemens PLM Software发布NX6.0,同步建模技术的发布标志着NX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并且向MCAD市场展示Siemens的郑重承诺。 

2009年10⽉ – 西门⼦⼯业⾃动化业务部旗下机构、全球领先的产品⽣命周期管理(PLM)软件与服务提供商Siemens PLM Software 宣布推出其旗舰数字化产品开发解决⽅案NX™ 软件的最新版。NX 7.0引⼊了“HD3D”(三维精确描述)功能,即⼀个开放、直观的可视化环境,有助于全球产品开发团队充分发掘PLM信息的价值,并显著提升其制定卓有成效的产品决策的能⼒。此外,NX 7.0还新增了同步建模技术的增强功能。修复了很多6.0所存在的漏洞,稳定性⽅⾯较6.0有很⼤的提升。   

2010年5月,SiemensPLMSoftware在上海世博会发布了NX7.5,NXGC工具箱将作为NX7.5的一个应用模块与NX7.5一起同步发布。NXGC工具箱是为满足中国用户对NX特殊需求推出的本地化软件工具包。在符合国家标准(GB)基础上,研究人员对NXGC工具箱做了进一步完善和大量的增强工作。

2011年09月,Siemn ensPLMSoftware发布了NX8.0,采用创新性用户界面,把高端功能与易用性和易学性相结合。NX8.0进一步扩展了UG和Teamcenter之间的集成,并实施同步管理,进而实现在一个结构化的协同环境中转换产品的开发流程。

2012年10月,SiemensPLMSoftware发布了NX8.5,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功能和许多客户驱动的增强功能。这些改进有助于缩短创建、分析、交换和标注数据所需的时间。

2013年10月,Siemens PLM Softwvare发布了NX9.0,该版本集成了诸如二维同步技术ST2D、4GD及NX RealizeShape创意塑型等诸多创新功能,为客户提供前所未有的设计灵活性,同时大幅提升了产品开发效率。

2014年10月,SiemensPLMSoftware发布了NX10.0.最新版NX可提高整个产品开发的速度和效率。此最新版NX通过引入新的多物理场分析环境和LMSSamcef结构解算器,极大扩展了可从NXCAE解算的解决方案类型。NXCAM10可提高机床性能,优化表面精加工,缩短编程时间。NX10.0界面默认采用功能区样式,也可以通过界面设置,选择传统的工具条样式。NX10.0支持中文路径,零部件名称可以直接用中文表示。

2016年9月8日发布NX11.0

2017年10月27日发布NX12.0

2019年1月18日发布NX1847

2019年6月26日发布NX1872

2019年12月发布NX1872

2020 年 6 月发布NX1926

2020 年 12 月发布NX1953

2021 年 6 月发布NX1980

2021 年 12 月发布NX2007

2022 年 6 月(两年一度的命名大会开始)发布NX2206

2022 年 12 月发布NX2212

2023 年 6 月发布NX2306

2023 年 12 月发布NX2312

2024 年 6 月发布NX2406

2024 年 12 月发布NX2412

支持的操作系统和平台

NX可在Linux、Microsoft Windows和Mac OS(最高 NX12) 上运行。

从NX 12 开始,删除了对Windows 10之前的 Windows 版本的支持。 

从NX1847 开始,完全删除了对 macOS 的支持,并且从 Linux 版本中删除了GUI 。

  • 熟悉欧美软件的历史,优与劣,少走弯路,才能更好的发展国产软件。

来源:山涧果子
System非线性通用航空汽车电子CATIAUGSolidWorksCreo求解技术MCADPLM控制曲面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5-02-11
最近编辑:3小时前
山涧果子
大专 签名征集中
获赞 206粉丝 53文章 135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国产自主CAM:tongtaicam2024发布

同泰数字制造平台2024.1版正式上线。同泰智能数控编程共享软件-产品加工界的WPS下载网址:www.tongtaicam.com本版较前一版有较大的改进, 同时也增加了不少新的功能。为了减少下载的流量。教学视频不在和安装包绑定。需要者可在抖音网站上通过搜寻“同泰数字制造平台”观看和下载相关教学视频。数控机床自上世纪40和50年代诞生以来,彻底改变了传统机械(金属加工)的格局,是现代化生产必不或缺的母机。与普通机床不同,数控机床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由数控机床的指令决定。一组有序指令集就是所谓的数控程序。随着产品几何形状不断的复杂化,所需的加工刀具运动的维度的增加以及加工工艺优化对刀具运动的要求的提高,人工编制数控程序的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已不可能。采用计算机编程是当今的通常手段。这类用于数控编程的软件系统被称为计算机辅助制造即CAM-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系统。在数字制造环境和制造信息处理链里CAM是紧接这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AidedDesign系统的下一环。CAM系统的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展的由政府、高校和航空企业联合开展的APT(AutomaticallyProgrammedTool)项目。其成果APT语言是一种计算机高级语言,用于描述刀具加工时的空间运动并通过APT程序产生控制数控机床运动的指令。APT项目对以后CAM系统发展进程的影响极其深远。一般认为,当时主导项目的美国麻省理工Douglas T. Ross先生是APT和CAM系统之父。恰恰也是这位先生首创了 Computer Aided Design 这个词,并指出图形界面在工业界应用中的巨大潜力。因此,CAD和CAM系统在它们诞生的时候就是一对同根兄弟。从处理的信息角度看,这两个系统的信息逻辑最底层都是零件或物体的几何信息,所以这两个系统都需要几何内核作为支撑。而两个系统的不同之处是它们不同的应用场景:CAD系统的任务是借助于几何内核和其他设计功能生成产品零件的几何形状,而CAM系统则以这个几何形状为出发点,依托几何内核和刀路规划的功能产生控制数控机床的指令。这里CAM系统面对的不仅是CAD系统提供的零件的最终或理想形状,而是零件从坯料到最终形状各种中间状态。从上述意义上说CAD和CAM又是一对连体兄弟。这或许是许多文献上将这两系统写成CAD/CAM的原因之一吧。CAM系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输入,刀路规划和输出。输入部分主要由读入各种CAD系统文本格式的接口组成。对有些不公开的文本格式,需要购买专用接口软件。如果CAM是嵌入CAD系统的,则可以通过系统内部接口直接读入CAD零件模型。另外,这部分还包括模型的修补、模型的工艺修改功能(如模具的圆角修改,冲压件的回弹补偿等)。刀路规划部分是CAM系统的主体。传统加工(钻,铣,车等)的刀路可以分为两轴或两轴半,三轴或三加二轴和多轴联动等多种。为了保证刀路,特别是多轴联动刀路的有效和正确性,系统的这部分还具备刀路仿真、碰撞检测的功能。这里涉及了机床运动部分、零件的中间形状和时序等信息(所谓四维空间)。另外,随着非传统加工手段如电加工(线切割和电蚀),激光加工,水加工,3D打印等的不断涌现,也有针对这类加工的刀路规划手段。刀路和部分加工工艺信息按传统的CAM概念是所谓中性(通用性)的,即不针对具体的加工机床和控制器。因此这些信息还必须通过输出部分转换为针对具体机床或控制器的指令,并输入刀具的补偿数据才能进行实际的加工。上世纪50年代以APT代表的数控加工方案对CAM系统的影响深远。但在今天工业互联网的时代,该方案的一些出发点已经被现实的技术条件超越。虽然CAD和CAM处理的信息基础层面是几何信息。但由于应用场景很不相同,更高逻辑层面的信息即特征(features)之间的集成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另外, 由于数控机床加工相比普通加工具有重复精度高,往往可以通过一次装夹多面加工完成整个零件的加工。而这些特点和大量使用数控机床的趋势不可避免地对制造工艺流程甚至设计标准的制定产生影响。数控机床自上世纪40和50年代诞生以来,彻底改变了传统机械(金属加工)的格局,是现代化生产必不或缺的母机。与普通机床不同,数控机床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由数控机床的指令决定。一组有序指令集就是所谓的数控程序。随着产品几何形状不断的复杂化,所需的加工刀具运动的维度的增加以及加工工艺优化对刀具运动的要求的提高,人工编制数控程序的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已不可能。采用计算机编程是当今的通常手段。这类用于数控编程的软件系统被称为计算机辅助制造即CAM-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系统。在数字制造环境和制造信息处理链里CAM是紧接这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AidedDesign系统的下一环。CAM系统的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展的由政府、高校和航空企业联合开展的APT(AutomaticallyProgrammedTool)项目。其成果APT语言是一种计算机高级语言,用于描述刀具加工时的空间运动并通过APT程序产生控制数控机床运动的指令。APT项目对以后CAM系统发展进程的影响极其深远。一般认为,当时主导项目的美国麻省理工Douglas T. Ross先生是APT和CAM系统之父。恰恰也是这位先生首创了 Computer Aided Design 这个词,并指出图形界面在工业界应用中的巨大潜力。因此,CAD和CAM系统在它们诞生的时候就是一对同根兄弟。从处理的信息角度看,这两个系统的信息逻辑最底层都是零件或物体的几何信息,所以这两个系统都需要几何内核作为支撑。而两个系统的不同之处是它们不同的应用场景:CAD系统的任务是借助于几何内核和其他设计功能生成产品零件的几何形状,而CAM系统则以这个几何形状为出发点,依托几何内核和刀路规划的功能产生控制数控机床的指令。这里CAM系统面对的不仅是CAD系统提供的零件的最终或理想形状,而是零件从坯料到最终形状各种中间状态。从上述意义上说CAD和CAM又是一对连体兄弟。这或许是许多文献上将这两系统写成CAD/CAM的原因之一吧。CAM系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输入,刀路规划和输出。输入部分主要由读入各种CAD系统文本格式的接口组成。对有些不公开的文本格式,需要购买专用接口软件。如果CAM是嵌入CAD系统的,则可以通过系统内部接口直接读入CAD零件模型。另外,这部分还包括模型的修补、模型的工艺修改功能(如模具的圆角修改,冲压件的回弹补偿等)。刀路规划部分是CAM系统的主体。传统加工(钻,铣,车等)的刀路可以分为两轴或两轴半,三轴或三加二轴和多轴联动等多种。为了保证刀路,特别是多轴联动刀路的有效和正确性,系统的这部分还具备刀路仿真、碰撞检测的功能。这里涉及了机床运动部分、零件的中间形状和时序等信息(所谓四维空间)。另外,随着非传统加工手段如电加工(线切割和电蚀),激光加工,水加工,3D打印等的不断涌现,也有针对这类加工的刀路规划手段。刀路和部分加工工艺信息按传统的CAM概念是所谓中性(通用性)的,即不针对具体的加工机床和控制器。因此这些信息还必须通过输出部分转换为针对具体机床或控制器的指令,并输入刀具的补偿数据才能进行实际的加工。上世纪50年代以APT代表的数控加工方案对CAM系统的影响深远。但在今天工业互联网的时代,该方案的一些出发点已经被现实的技术条件超越。虽然CAD和CAM处理的信息基础层面是几何信息。但由于应用场景很不相同,更高逻辑层面的信息即特征(features)之间的集成至今还没有完全解决。另外, 由于数控机床加工相比普通加工具有重复精度高,往往可以通过一次装夹多面加工完成整个零件的加工。而这些特点和大量使用数控机床的趋势不可避免地对制造工艺流程甚至设计标准的制定产生影响。同泰数字制造平台2024.1版技术亮点1.高效铣削铣削加工时,使用最广泛的是平行或偏置刀路。实际加工中,刀具的载荷会随此类刀路形状发生变化。而这种载荷突变有可能造成刀具甚至机床损坏等重大事故。因此, 通常是通过降低切削用量(进给和切深)这种折中办法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换取加工的安全性。针对这个问题,高效加工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优化刀路的形状,提高其工艺性,使刀具在加工时受力保持稳定,从而提高加工效率和减少刀具的磨损。有资料显示,采用这种方法,铣削加工的效率可以提高70%,而刀具寿命可以延长到300%左右。在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铣削刀路的设计后,我们对产生的刀路进行了多次实验。右图所示是实验中刀具所受径向载荷的实测值。实验数据表明切削载荷的峰值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目前在高效铣削经常采用的是修型偏置和摆线两种刀路。这两种刀路各有其长处和短板。所以合理地分配整个加工区域,优化组合它们,使得两者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是进一步提高整体加工效率、高质量刀路的标志。为此我们开发了“一种自相嵌式两维型腔高效铣削刀路的规划”方法,并获得了一项国家发明专利(CN107679299A)。2.加工特征识别和以前非数字制造相同,数字制造中同样需要机床制造产品。所不同的是,这里使用的是所谓的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只有在加工指令下才能工作。随着产品的复杂度的提高,制造周期的缩短,数控指令的编制今天必须由工程师和CAM系统共同完成。其过程是首先由CAM系统读取产品的数字模型,然后通过人机对话,自动或半自动地产生数控机床所需的指令。所以,CAM作为数字制造中的一环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在数字模型中有效地找到加工所需的信息,我们将这些信息称之为加工特征。加工特征是零件上具有加工意义的区域,通常由一组表面组成,具有特有的、可以和加工方法,如钻、铣、车相关联的几何形状。而这些相关联加工方法又可以对应企业使用这些加工方法时的参数(加工顺序、机床、刀具等),也就是制造知识和经验。所以当使用特征时, 企业可以事先针对某加工特征, 结合其实际工艺条件,制定该加工特征的工艺规程,并将这些制造知识以某种形式打造成具有企业特点的制造知识库。实际生产时, CAM系统可以根据加工零件所具有的特征,检索知识库,生成所需的加工程序。这种方式除简化编程过程,提高工作效率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企业制造知识和经验的再用,实现工艺和数控编程的标准化、智能化,提高制造的质量和竞争能力,为实现加工系统的个性自动化提供技术基础。因此,使用加工特征是先进CAM系统的关键。在大量采用三维CAD系统的今天,使用加工特征的先决条件是从没有或只有不完整加工任务信息的CAD数字模型中高效提取加工特征。这是目前CAM系统的核心技术。国际上软件购置支持平台G2把加工特征提取功能作为购置CAM产品的四大衡量标准之一。如图所示的工件上面有数百个位置、朝向、深度和直径不同的小孔。我们的产品可以在数分钟内完成对所有孔的自动提取、孔的位置、朝向、深度和直径的计算以及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数倍或数十倍地提高编程效率。3.云工艺支持开放式的构架-制造+互联网在产品构架上采用了C++和Python混合编程的方式。易于扩展。可以方便地编制后置程序工艺规则集,并为使用互联网进行制造服务提供了基础可以方便地移植到国产操作系统上运作。以加工特征为制造知识软件化的载体云智库包括机床、切削参数和工艺规则(数字化产品)实现编程系统的智能、个性和自动化通过互联网和客户共建共享制造智库,实现先进制造服务和工业4.0来源:山涧果子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