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日期:1950年11月17日。
性别:男。
籍贯:湖北省武汉市。
民族:汉族。
北京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冶金系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本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理学硕士,华中科技大学(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工学博士。
曾任中国机械史学会理事、中国科技史学会技术史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图学学会理论图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九届世界数学教育大会第20学组组委会委员,国际数学教育与数学文化史国际会议科学委员会顾问。
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工程图学史。
中国图学思想史、世界工程图学史。
中国古代机械设计思想与设计方法、楚国技术思想。
中国技术思想史。
2.1 国外游学经历
2011年—2012年。
2011年—2012年应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Architecture Graduate Programs)邀请,两次赴美国游学、考察,先后到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耶鲁大学神学院(Yale Divinity School)、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弗吉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杰弗逊研究院(Jefferson Institute),并两次赴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美国国会图书馆(The Library of Congress),期间曾专程到费城访问、考察,收集近代西方铸造、工程图学方面的资料。
考察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考察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考察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Yale Divinity School)
考察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
在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 )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过的地方
考察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考察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杰弗森研究院(Jefferson Institute)收集有关弗吉利亚大学的校园设计资料。
考察美国弗吉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
在美国费城(Philadelphia)考察美国自由钟(American Liberty Bell)的铸造
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杰弗森研究院(Jefferson Institute)查阅资料。
在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Yale Divinity School)工作
在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Yale Divinity School)扫描文献
考察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考察耶鲁大学神学院(Yale Divinity School)
考察耶鲁大学神学院(Yale Divinity School)
在加州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东亚图书馆
在加州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东亚图书馆工作
1994年9月—2000年7月。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博士导师:杨叔子教授。
博士论文:中国古代机械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的研究。
答辩结果:全优。
2001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93年1月—1994年2月。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作访问学者,从事中国机械史,技术思想史的研究。
导师:胡显章教授,周兆英教授。
研究论文:中国古代机械史研究。
1984年9月—1997年12月。
湖北大学物理系自然科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硕士导师:吴继明教授,朱祖延教授
硕士论文:宋代工程图学的成就。
答辩结果:全优。
198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81年元月—1984年8月。
武汉铸锻热处理总厂铸造研究所,担任《铸造工程》杂志责任编辑。
在叶学贤总工程师的指导下,参与了曾侯乙编钟研究后期部分研究数据资料的整理工作。
1984年评为工程师。
1977年元月—1981年元月。
冶金部武汉冶金设备机械修造厂(简称武冶机修)铸造车间,主要负责铸造工艺的整理与设备的施工。
1983年评为助理工程师。
1973年9月—1977年元月。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大学生,1977年元月毕业。
1970年7月—1973年9月。
冶金部武汉冶金设备机械修造厂(简称武冶机修)铸造车间,筑炉工人。
1968年12月—1970年7月。
湖北省黄陂县王家河南堰熊百田村,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1963年9月—1968年12月。
武汉培红中学,即(武汉友谊路中学),初中66届。中学生。
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工作经历:
1987年12月赴华中工学院任教。
华中工学院
社科系自然辩证法教研室
1988年5月因早已评定为工程师职称,对等转为华中理工大学讲师。
1996年5月评为华中理工大学副教授。
《中国工程图学史》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刘克明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3年12月第1版,500千字。
《中国工程图学史》的基本思想,可见该书“结语”
《中国工程图学史》“结语”:
图学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也是我们衡量和评价一个民族开化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图学都是一门应用极为广泛的横断学科。图学及其工程图学史的研究,属于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也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界共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
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图学传统的国家,图学是中国文化之荦荦大者。中国古代的图学家们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堪称凿空之举的奇迹,无论是图学思想、图学理论;或是制图技术、绘制方法,都取得了斐然可观的科学成就;这些思想和成就闪烁着中华文明的奇光异彩,也表现出古代制图大师们无以伦比的创新精神。探索中国工程图学形成及发展的历史,指陈得失,就是要去追寻中国科学技术一度失落的灵魂,客观正确地认识中国工程图学所具有的科学理性精神以及对人类进步所作的贡献。其先秦制图之奇,魏晋图学理论之富,宋元图样绘制之精,明清之际,探索真解,惟求经世之实,图学大具;凡斯诸端,足以扫荡“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中国古代没有图学”,甚或认为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以前的中国是“一穷二白”、“一张白纸”的一切时论而有余。以工程图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奏响了中国科学技术及其文化最为华美的乐章,它不仅为中国近现代工程图学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工程图学的发展做出了楷模。特别是中国古代工程图学所具有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为当今科学技术和艺术的整体发展趋势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近几十年来,国内学者进行中国工程图学发展史的研究及其成果,为系统地进行中国工程图学史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借鉴。2001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支持下,《中国工程图学史》一书通过立项,正式开始写作,尔后四易寒暑,近年已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工程图学史》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工程图学为主线,并按照历史的发展的脉络,揭示了中国几千年来工程图学在各个领域的成就,论述了历代图学工作者的图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除中国古代图学对现代工程图学的贡献之外,按历史发展的进程写成。
《中国工程图学史》凡十三个章节,内容如兹:
1、中国工程图学的基本概念。
2、中国古代工程几何作图。
3、中国古代工程图学的数学基础。
4、中国古代工程图学的绘制技术。
5、中国古代工程制图的表达方式。
6、先秦两汉时期的工程图学。
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程图学。
8、隋唐时期的工程图学。
9、宋代工程图学的成就。
10、元代工程图学
11、明代工程图学。
12、清代工程图学 。
13、中国古代图学对现代工程图学的贡献。
《中国工程图学史》一书,垂49万言,论述了中国古代的图学思想,图学理论和绘制技术;这些理论与实践足以代表中国工程图学的科学成就,也体现了中国图学的历史价值。而中国古代工程图学的现代意义在于历代图学家所具有的人文素养,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这些也为中国图学文化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其一、中国古代工程制图的科学成就是以数学为基础才得以取得的成果。历代的图学家们在艰苦的探索中,为图学的发展和应用作出了贡献。中国古代图图理论体系中诸如比例的应用,投影方法的应用,以及对组合视图的认识与应用,涉及到数学的诸多方面,这些理论和现代工程制图学理论相去不远。它表现了中国古代工程制图的科学内涵。
其二、中国古代制图的理论自成系统,独具特色,表现出一以贯之的科学原则与科学精神,它为近代中国图学迅速赶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三、中国古代工程制图的丰硕成果是古代图学家和画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古代画论中大量关于比例、投影方法的记载,就说明了这一事实,历代画家参与工程图样的绘制,对古代绘图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人力上的保证。中国古代图学家与艺术家的结合也为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整体发展趋势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此外,图样绘制技术是保证图样精度和质量的关键,也是图样科学性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的工程图样,无论是《营造法式》(1100),还是《工程做法》(1749)等有图谱之作的专著,图样的清绘都是单线勾勒,界尺作线的,绘图工具的使用,是使制图从绘画中分离出来的重要一环。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记叙有:“今之画者,多用直尺,一就界画”,“画屋木者,笔画匀壮。”清人钱曾称《新仪象法要》中的“图样界画,不爽毫发”是毫不夸张的。实现用绘图工具画线作图,便能保证图面质量,更准确地表现物体的形状。中国古代工程图学绘制技术的完备化和系统化,能动地推进了工程图学学术体系的形成,它不但吸收了绘画艺术的绘图方法和技术,并有所发展。
中国工程图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中的各门学科一样,是有着一定历史继承性的。今天的工程图学以及计算机图学,正是由过去的工程图学发展而来的。研究和了解中国工程图学发展的历史,探讨它的发展规律,科学成就,图学思想,古代图学家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以及图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历史经验,将可以起到鉴古察今,温故知新的作用。显然,中国工程图学史的研究,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大学生、研究生了解历史,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复兴贡献力量是有裨益的。而中国图学的许多领域,也有待于我们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中国技术思想研究——古代机械设计与方法》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之一)
刘克明著,巴蜀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250千字。
《中国技术思想研究——古代机械设计及方法》的基本思想,可见该书“结语”
中国古代机械工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源远流长,屡经嬗变,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其成就之盛,状若汪洋,寻其本源,讨其流末,察其衍变,其设计思想与方法对探讨机械工程技术的未来发展颇具现实意义。
一、机械设计实质上是把知识性科技成果物化为机械产品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它包含着从科技理论向实践转化等一系列形式,这种转化体现出观念形态的具体化与具体观念向实践的转化。它包括技术设计规划、技术原理和技术模型的构思、技术设计与实施、还包括产品的试制,使具体观念得到验证和修正,并立即转变为现实的物质形态,而产品的试验、技术评价以及技术的检测方法等是机械设计基本的方法。
《中国技术思想研究》认为:在这些转化过程之中,思想是机械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机械工程技术的基础,尽管古代机械的产品大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古代的设计师们在创造机械中所表现出的思想与智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我们今天机械设计提供了历史借鉴,大量的古代机械设计资料和文献是我们今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历史资源与文化资源。
二、设计是人类特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机械设计中它是指一种在新机械和新事物出现之前,设计者想象、构思、创造这新机械或新事物的思维活动。它包括新机械或新事物的发明思考及思维过程。对中国古代机械史的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善于创新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新的民族。《大学》引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几千年来,机械工程技术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不断变革的历史。究其哲学背景,首推道家。本文所做的深入研究,加深了我们对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对科学技术发展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的理解。在历史上,道家不仅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哲学基础,同时也是中国机械设计思想及其方法的哲学基础。
《中国技术思想研究》的独到之处,在于阐述道家思想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积极作用就在于一个“放”字,无论是《老子》的“大制不割”、“朴散为器”,“有无相生”,“图难”,“为大”,还是《庄子》的“道艺合一,”“道通为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等等,就是帮助人们冲破思想网罗,解除精神枷锁,打破人与自然的界限,把设计者乃至社会成员的个人能量尽量释放出来,使之成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创造力量。《老子》、《庄子》虽然不能解决科学技术方面的具体问题,但其哲学思想能提高设计者的精神境界,在释放中国人的创造力方面,道家的积极作用首屈一指,这也是本书不吝篇幅,深入探讨老庄技术思想之所在,也是本文研究工作的成果。
《中国技术思想研究》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老子、庄子是非常关注科学技术发明与创造的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以自己的言论把对科学技术诸如机械工程技术的认识,提高到哲学层次,一读《老子》、《庄子》,使人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智慧,学到的不仅仅是技术原理而是思想方法。无论是《老子》中“有而不用”的思想,还是《庄子》中孔子对汉阴丈人的批评,都无可辩驳地证明,老庄对科学技术的积极态度,本书清源正本,也是对近几十年来认为老庄不要科学技术、鄙薄科学技术等观点的彻底否定。
三、机械设计是根据设计目标和研制方案,按照技术原理的构思,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经验知识,使设计目标、研制方案具体化的过程。因此,它要求机械设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经验,生产知识,了解生产和施工的实际过程,注意吸取生产者的实践经验等等,更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就是说机械设计人员应是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代表,《墨子》中注重兴利,强调节用,辩别巧拙,分析得失,言须有表,言有仪法等,正代表了古代设计师应追求的目标。举凡中国古代重大机械工程的设计者,可为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典型,在此列举二例:
其一是“数术穷天地,制作牟造化”的张衡(78—139),南朝宋人范晔所著《后代书·张衡传》称其:“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可知张衡是人文与科学型的典范。其文辞也,为梁之刘勰称之为:“清典可味”,“雅有新声。”有机械之作“侯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经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行。中有都柱,傍形八道,施发关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范,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张衡在科学以及机械方面的成就,被范晔称之为中世“阴阳之宗”。其赞文有:“三才理通,人灵多蔽。近推形算,远抽深滞,不有玄虑,孰能昭晰?”溢美之辞,可谓盛矣。
其二是北宋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官拜丞相的苏颂(1020—1101)。元代脱脱等撰《宋史·苏颂传》称“颂器闳远,不与人校短长,以礼法自持。虽贵,奉养如寒士,自书契以来,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尤明典故,喜为人言,亹亹不绝。朝延有所制作,已就而正焉。其《苏魏公文集》,如《四库提要》所说:“学本博洽,故发之为文,亦多清丽雄赡”,他主张:“力振斯文,根源于六经,技派于百氏,斥浮伪,去陈言,作而述之,一变于道。”其机械之作“水运仪象台”,“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躔度所次,占候则难,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苏颂为说明水运仪象台而奉敕撰写的《新仪象法要》,提供了极为详细的机械设计资料,该书所载天文仪器和机械传动的图样近六十幅,是科学史上现今最完整、最系统的全套机械工程图纸,苏颂是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类型的典范。
中国古代的机械设计师们和张衡、苏颂一样,无不殚精竭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巧夺天工,他们以其具有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或厚积薄发,或怀而未发,或蓄势待发,造趋同,化趋异,作趋奇,用趋便,删繁就简,立异标新,创造了一件又一件人类历史上堪称凿空之举的机械作品,为机械工程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推广与应用。贡献了力量。
四、中国古代机械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所表现出的继承传统与勇于创新的精神,省工可靠、高效节费的设计原则,善于利用自然资源的设计思想,严格按照技术设计程序的科学态度,也是本文所做工作的成果之一。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机械设计这些特征不仅为中国近代机械工程技术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机械设计的未来做出了楷模。
如果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或认为中国这个文明产生不了科学则已矣!若直面中国古代大量科学技术的事实——诸如机械工程技术的科学成就,还能承认中国古代有科学,则产生这种科学成就的根源恰恰在于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而中国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德理想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是我们今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历史文化资源。“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正中国科学技术之谓也。用现在的话来说,中国是旧邦而有新命,这个新命就是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国古代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以至未来中国科学技术乃至中国文化的复兴,应该是,也本应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诚然,16世纪末以来的西学东渐,确实在中国科学技术的新陈代谢中起过杠杆作用;但从根本上说,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决非仅仅是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回应,也决非被西方文化所涵化;中国科学技术与机械工程技术与时俱进,得以发展,是中国文化中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必然结果,也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极其艰难、悲壮的历史环境中艰苦奋斗的结果。本书所要探讨的内容是通过机械设计思想和方法的研究,揭示中国文化中科学精神的历史根据和内在萌芽。毋庸置疑,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应是我们应对21世纪更为严峻的智力挑战的思想武器,也是我们迎接中国文化复兴的力量的重要源泉之一,这就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作者不揆愚陋、搜辑旧闻,探讨中国古代机械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的原因。
《中国技术思想研究》完稿之时,正值世纪之交,恰逢中国龙年。龙逢千禧,亦为喜事。作者溯流探源,意在察古知今,以谕方来。会当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向支持中国机械设计思想与设计方法研究的师友,奏鸣衷心的谢意,并馨香顶礼,歌颂中国科学技术思想“老圃新技竞吐奇”,再创辉煌。
《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
(十五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项目之一)
刘克明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650千字。
《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的基本思想,可见该书“结语”
《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结语”:
图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因素,用图样来表达设计意图,也是进行科技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建筑图学是研究建筑工程技术领域中有关图的理论及其应用的学科,作为其主干的建筑制图,更是建筑技术不可缺少的技术语言。在信息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它所具有的信息传递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图样是工程技术界的语言,它既是人类语言的补充,也是人类的智慧和语言在更高发展阶段上的具体体现。
图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它科学学科一样,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图学,由来尚矣。黄、虞以上,文献已邈。图学之道,兴于周、秦,用于隋、唐,极于两宋,元、明之际,盛极而衰。清代具范兼鎔,贯通中西,新制叠出,日臻现代,理势然也。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及古代文献中大量的图学史料,为我们研究中国建筑图学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按照历史的发展的脉络,揭示了中国几千年来建筑图学的成就,论述了历代图学工作者的图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除中国建筑图学的基本概念;中国建筑工程几何作图,中国建筑图学的数学基础;中国建筑图学的绘制技术;中国建筑制图的表达方式;中国建筑图学对现代工程图学的贡献之外,按历史发展的进程写成。全书主要内容为先秦两汉时期的建筑图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图学;隋唐时期的建筑图学;宋代建筑图学的成就;明代和清代建筑图学等。作者在后记中赋诗一首,以记中国建筑图学文化之源流,诗云:
千年图学事,华夏意匠宏。史皇初作图,世本著实名。
五帝画物象,文献待研寻。河图记天地,万物本有形。
洛书明至理,自然世所称。尚象以制器,易传文辞精。
周典诏地志,用图史能评。百工居六职,冬官述规绳。
墨论点线面,微言重搜征。张衡善机巧,致思于天文。
妙极阴阳算,耽好著玄经。刘徽注九章,物象列画屏。
裴秀总六体,垂制至今存。宗炳初论画,透视述者明。
二阎擅美匠,善画振家声。阳关万里道,诸壁壮边城。
屋木就界画,汉宫草树深。明仲重样式,画法不可更。
法式总制度,匠作具列陈。郭熙述三远,梦溪见守令。
方志首形象,形感得意深。计成撰园冶,地图费经营。
庖言论几何,科学赖金针。近世仿西法,视学积思生。
自强为国本,格致求知新。徐氏删西书,器象显本真。
学者左置图,索象观厥成。右对文献策,索理万象呈。
一图绘天地,表里洞能分。贤于十万师,事业寄中兴。
案图知远近,可以阅古今。灿然昭史册,盛世泐碑铭。
《中国图学思想史》
(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大项目“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的资助项目之一。)
《中国图学思想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9月第1版,530千字。
图学能反映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智慧和科技发展的水平,图学思想更能体现这一主题。中国是一个具有图学传统的国家,中国古代的图学家们创造了许多令世人惊叹的奇迹,无论是图学思想、图学理论,或是制图技术、绘图方法,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表现出历代图学大师的创新精神。《中国图学思想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图学思想发展史的学术专著,以古代为主,兼及现代。史料丰富,观点独到,而且图文并茂。《中国图学思想史》适于研究科学史的工作者、图学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大学师生参考。
图学的本体是图学的自身,图学思想是对图学理论、图学技术等方面所作的形上学的思考,是对图学的最高最终的觉悟。没有图学史的基础,图学思想史的研究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外学者,关注中国图学史,只是近五十年的事;吴继明之《中国图学史》,实为开山之作。而《中国工程图学史》、《中国技术思想研究》、《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诸篇,为图学思想史的研究,铺垫了学术基础。“智山慧海传真火,愿继前薪作后薪”,没有图学史的工作,《中国图学思想史》的研究是无法进行的。
《中国图学思想史》的目录如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图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及其分期
第二节 古今“图”的含义及其嬗变
第三节 中国图学的基本分类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图学思想
第一节 从“史皇作图”看中国图学的起源
第二节《周易》中的图学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第三节 先秦图学理论及其思想
第四节 从中山国《兆域图》看先秦图学思想所取得的成就
第五节 秦代图学的科学成就
第六节《周礼》的图学思想及其成就
第七节《周髀算经》中的图学内容
第三章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学思想
第一节 汉代科学家张衡的图学思想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图学思想
第三节 透视理论的记载及其在绘图中的应用
第四节 南朝宗炳论透视画法及其图学价值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图学思想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图学成就及其思想
第二节 唐代画论中的图学内容
第三节 从隋唐造立明堂看建筑设计思想的成就
第四节 柳宗元的图学思想
第五章 宋代图学思想的科学成就
第一节 宋代方志文献中的图学思想
第二节 宋代文学作品中的图学思想
第三节 杨甲《六经图》中的图学思想及其价值
第四节 聂崇义《三礼图集注》及其图学思想
第五节 从《图谱略》看郑樵对古代图学思想的总结
第六节 宋代图学家论透视画法
第七节 中国图学理论的散点透视及其原理
第八节 宋代科学技术著作中的图学思想及画法成就
第九节 李诫的图学思想及《营造法式》的图学成就
第十节 组合视图的出现及其应用
第六章 元代图学思想
第一节 元代方志中的图学思想
第二节 王祯《农书》中的图学思想
第三节 朱思本的图学成就及其思想
第七章 明代图学思想
第一节 明代方志中的图学思想及其图学成就
第二节 计成的《园冶》及其图学思想
第三节 明代兵器制图的百科全书《武备志》及其图学思想
第四节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图学思想
第五节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图样及其图学思想
第六节 王徵的图学思想
第八章 清代图学思想
第一节 康熙图学思想
第二节 乾隆图学思想
第三节 章学诚图学思想探述
第四节 年希尧《视学》中的图学理论及其思想
第五节 样式雷图档的历史价值
第六节 中国近代图学思想综述
第七节 徐寿父子的图学实践及思想
第九章 中国现代图学思想
第一节 现代图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现代工程图学史略
第三节 中国现代图学思想
第四节 对图学的认识功能及其哲学思考
《中国图学思想史》的基本思想,可见该书“结语”
《中国图学思想史》“结语”:
盖中国图学,历载五千,其所由来尚矣。近代以来,东西整合,而史皇遗范,不坠于世,术语技法,不绝于今。中国古代图学虽已经成为历史,但它仍然是当代中国图学乃至科学技术的一个来源,它不仅是过去的终点,也是将来的起点。将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化的成功,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古也是最新的国家。《诗经》有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正中国图学思想之谓也。“旧邦新命”,更能提升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新旧接合,旧的就有了生命力,新的也就具有了中国自己的民族特色。新旧相续,源远流长,使古老的中国文化放出新的光彩。中国图学思想的研究也表明,这种展望并不是一种空想、幻想,而是一定要实现的,而且一定能实现的。
《楚国技术思想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爱智学术文库)
《楚国技术思想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23年2月第1版,518千字。
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从远古到近古,琳琳琅琅,不胜枚举。其中,有些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发现,楚国技术思想的研究与收获,当居其一。楚国技术思想作为中国技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楚国科学技术历史的重要能源,它为楚国八百年的科技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也是楚人科技创新的力量源泉。
楚国技术思想的最高表现,即哲学表现,是道家,道家有关技术思想的论述,秉要执本,莫不详尽;特别是老庄著述,“因习以崇之,赓续以终之”,数千年来,世所传诵,代不绝书。对楚国技术史及技术思想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技术及其与人、社会以及自然等方面的关系,对于揭示技术思维方式的本质与特点,对于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颇具现实意义。恰如《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云:“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楚国技术思想研究》以九个章节,探讨了楚国技术思想研究的发端及其成就。
《楚国技术思想研究》一书,除探讨老子、庄子技术思想之外,论述图学史部分共计4章,总计插图275幅,全书以简明易懂且详尽的图解概述,通过专题研究的方式的分析和讨论,梳理了楚国及先秦历史上的科技制图的演变脉络,论述了技术插图和绘图技术在楚国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了几何作图的技巧,更探讨了图样在冶铸、建筑、天文、军事纺织等领域中的应用,及其所揭示的技术创新。
《楚国技术思想研究》的基本思想,可见该书“结语”
《楚国技术思想研究》“结语”: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历史上,曾经产生过曾侯乙编钟的荆楚大地,自古以来,就有招魂之俗;且亡魂、生魂俱招。今天,研究楚国科学技术史所作的一切,就是楚国科学技术“招魂”;就是为中国文化“招魂”,就是为中国科学技术“招魂”,楚国技术思想的研究,其志在溯流探源,意在察古知今,以谕方来,会当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并馨香顶礼,衷心祝愿中国科学技术思想“魂兮归来”,再创辉煌。
四.教授课程
博士生课程:《中国技术思想研究》。
硕士生课程:《自然科学史》、《中国技术思想史》。
本科生课程:《自然科学概论》、《中国科技史》、《中国文化系列专题》、
《中国历史文化》、《中国书法》、《书法与篆刻创作》。
相关教材:《中国工程图学史》、《中国技术思想研究:古代机械设计与方法》、《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中国图学思想史》、《楚国技术思想研究》已进入清华大学教参服务平台。
1976年——1986年期间发表的铸造专业方面的译文、论文目录
一九七六年科研论文
“华北地区石灰砂的技术标准”,技术报告,1976年全国石灰砂会议论文 北京钢铁学院铸造教研室。
一九七七年科研论文
“球墨铸铁的浇道孕育”,译文,北京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编:《英国球墨铸铁资料》,第3集,1977年7月。
“做提升机料斗的材料”,译文,北京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编:《英国球墨铸铁资料》,第4集,1977年7月。
“碳当量当式的意义及其在铸铁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湖北冶金》[J],1977年第1期。
一九七八年科研论文
“石灰石和石灰石砂在铸造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湖北冶金》[J],1978年第1期。
“对各种合金易割冒口的研究”,译文,《湖北冶金》[J],1978年第4期。
一九七九年科研论文
“芬雷姆法—在浇道系统炼金属液的新方法”,译文,《湖北冶金》[J],1979年第1、2期合刊。
一九八○年科研论文
“略谈一氧化碳和铸造车间一氧化碳问题”,论文,一九八○年全国铸造学会环保学组第一次年会论文,《铸造工程》[J],1980年第4期。
一九八一年科研论文
“工程数据与国际单位制的换算”,译文,《铸造工程》[J],1981年第3期。
一九八三年科研论文
“编钟声声振宇寰”,《铸造工程》[J],1983年第1期。
“关于近年来潮模砂和化学自硬砂造型全面经济分析的有关讨论”,综述,《工业专业化通讯》[J],1983年第4期。
“高温耐热铸铁的试验和生产”,译文,华中工学院主编:《耐热铸铁译文集》,1983年10月。
一九八四年科研论文
“等温淬火球墨铸铁”译文,《武汉机械》[J],1984年第1期。
“改造箱式炉创出新路子”,《工业炉》, Industrial Furnace, [J] 1984年03期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2页。
“美国费城自由钟”,《特种铸造及有色金属》[J] 1984年第2期。
氮基保护及节能技术在热处理箱式炉上的应用鉴定会在武汉召开,《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J], Ordnance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984年03期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美国铸造学会的业余教育”,编译,《铸造工程》[J],1984年第3期。
一九八六年科研论文
“铸造车间的一氧化碳问题”,论文,《环境工程》[J],1986年第3期。
“等温处理球墨铸铁的扫描电镜组织分析”,译文,《奥贝球铁译文集》,1986年12月。
国内主要学术论文(仅列权威刊物、核心刊物、第一或唯一作者)
1. 中日在机械技术史和机械设计方面的国际会议综述,《中国科技史杂志》,2007年第1期。
2.穷波讨源 酌古御今——《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简介,《华中建筑》,2006年第10期。
3. 中国建筑图学的科学成就及其文化内涵,《华中建筑》,2005年第6期。
4. 第四届中日机械技术及机械设计国际会议评介,《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年第2期。
5.王祯《农书》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古今农业》2005年第2期。
6.郑和铜钟及明代铸造技术的科学成就,《船海工程》2004年12月。
7.张衡的图学实践及其思想,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科学技术哲学》2004年第4期B2,全文转载。
8.真修混沌还是假修混沌,《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9.《营造法式》中的图学成就及其贡献——纪念《营造法式》发表900周年,《华中建筑》,2004年第3期。
10.张衡的图学实践及其思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1.中国古代有色铸造技术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初探,《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4年第2期。
12.宗炳的透视理论及其图学思想,《自然》,2004年第1期。
13.从《器象显真》看西方工程图学的引进,《工程图学学报》, 2004年第1期。
14.《墨子》中的机械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5.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o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CADDM》 Computer Aided Drafting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2003 Volume 13 Number1-2.
16.《西清古鉴》的图学成就,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8月。
17.中国古代工程图学及其现代意义,《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卷第2期。
18.《老子》技术思想初探,《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技术哲学与技术史,2002年第4卷第2期。
19.“第九届数学教育国际会议(ICME9)简况,《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20.“《老子》中有关机械的论述及其思想”,《中国机械工程》2001年,第12卷,第4期。
21.“《老子》中的机械记载及技术思想”,《洛阳工学院学报》,2001年3月,第22卷,第1期。
22.“中国机械制造中的数理设计方法及其应用”,《机械研究与应用》,第12卷,2001年第1期。
23. Scientific Successes of Machine Design Ideas in Ancient China,《CADDM》 Computer Aided Drafting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1999 Volume9 Number2.
24.关于“制器尚象”的英译,《中国科技翻译》Vol.12, No.2,1999年5月。
25.中国古代机械设计思想的科学成就,《中国机械工程》Vol.10 No.2,1999年第2期。
26.中国古代机械设计中的创新意识,《武汉水力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27.中国古代图学对现代工程图学的贡献。《工程图学学报》,中国工程图学学会,1999年第3期。
28.中国古代工程几何作图的科学成就,《中国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1999年第3期。
29.“亮丽”“靓丽”何其多,《汉字文化》No.1,1999年2月。
30.关于制器尚象,《华中建筑》Vol.16 No.2,1998年6月。
31.画法几何学的历史及其现代意义—纪念蒙日画法几何学公开发表200周年,《数学的实践与认识》Vol.28 No.3,1998年7月。
32.中国古代工程制图的数学基础,《大自然探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4月。
33.工程图学教育的楷模—纪念蒙日《画法几何学》公开发表200周年,《海军工程学院学报》1997年No.3(增刊),1997年12月。
35.《周礼》中的图学记载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续),《地图-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No.2,1997年6月。
36.《周礼》中的图学记载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地图-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No.1,1997年2月。
37.《周礼》与古代图学,《文献》No.1,1997年2月。
38.先秦机械工程设计方法初探,《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2,1996年2月。
39.略论《周礼》中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中国文化研究》夏之卷 No.2,1996年5月。
40.中西机械制图之比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11 No.2,1996年6月。
41.《周礼》在科学史上的价值,《自然辩证法通讯》Vol.18 No.2,1996年4月。
42.蒙日图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纪念蒙日画法几何学发表200周年,《自然辩证法研究》Vol.12 No.3,1996年3月。
43.《周礼》中的图学成就及其历史地位,《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4,1994年。
44.中国古代的图学,《光明日报》,1994年7月。
45.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李约瑟评传,《自然辩证法通讯》Vol.15,No.6,1993年12月。
46.中国近代图学思想述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8 No.2,1993年8月。
47.中国近代工程图学的引进及其教育,《近代史研究》No.5,1992年9月。
48.郑樵图学思想探述,《自然辩证法研究》Vol.8,No.8,1992年8月。
49.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图学成就,《中国地方志》No.2,1992年4月。
50.中国工程图学的发展及其启示,《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3,1992年。
51.宋代工程图学的成就,《文献》No.4,1991年10月。
52.中国古代绘画对宋代工程图学发展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No.6,1990年12月。
53.宋代的图学教育及其社会效应,《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3,1990年5月。
54.机械工程社会化初探,《中国机械工程》No.1,1990年2月。
55.考镜古今,联缀前后——评《中国图学史》,《中国机械工程》No.2,1989年4月。
56.宋代金石学著作中的图学成就——读《考古图》和《宣和博古图》等,《江汉考古》No.3,1989年9月。
57.《新仪象法要》图学成就探源,《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No.2,1989年2月。
国际主要学术论文
1. 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i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 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ISBN4—9900598-6-7,pp51-56.
2. The Achievement of Art and Mathematics in “Ying Zao Fa Shi ”.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 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ISBN4—9900598-6-7,pp161-164.
3. Mathematical Issues in Chinese Ancient Engineering Drawing,Journal of Mathematics & design Volume 1,Number Summer 2001,ISSN 1515-7881.Pp47-58.
4. A Brief Survey of Engineering Drawing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Proceedings of Mathematics & Design 2001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Building The School of Computing & Mathematics Deakin University Geelong, Australia。ISBN 0 7300 2526 8,pp215-224.
5. A Study of Geometric Constructions in Ancient China,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S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ISBN 89-521-0016-6,pp415-425.
6.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Mechanical Design Methodology in Ancient China,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2001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ISBN 9971-69-259-7,pp469-495.
国际重要学术会议论文
1. From Focus Perspective to Cavalier Perspective---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 October 30- November 1,2006 Beijing, China。
2.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History,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 October 30- November 1,2006 Beijing, China。
3. The Categorization of Concepts of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and Its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 October 30- November 1,2006 Beijing, China。
4. The Categorization of Concepts of Chinese Engineering Drawing and Its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amantics,16-18 December, Wuhan, China。
5. 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i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Paper for the 22nd International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Word Year of Physics in China。24-30 July 2005,Beijing,China。
6. Study of Refined Process in Ancient China and its Technology, The Fourth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achinery-Design November 1-4,2004 Beijing, China。
7.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Refined Process in Ancient China,The Fourth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achinery-Design November 1-4,2004 Beijing, China。
8. Record of Drawing and Its Value in “Shi Ben”,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August 4-8,2004,Harbin,China。
9. The Mechanical Ideas and Design Methods in “Mo Zi”,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August 4-8,2004,Harbin,China。
10. The Achievement of Engineering Drawing in “Ying Zao Fa Sh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emorating of 900-year Anniversary of Song “Ying Zao Fa Shi ”& 990-year Anniversary of the Main Hall of Baoguo Temple in Ningbo。
11. The Achievement of Art and Mathematics in “Ying Zao Fa Shi ”,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 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
12. 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i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 The Third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
13. A Brief Survey of Engineering Drawing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Mathematics & Design 2001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July 3-5,200I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Building The School of Computing & Mathematics Deakin University Geelong, Australia。
14. A Study of Technical Ideas and Theories in Lao Zi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ing Kowloon, Hong Kong, October 9-12, 2001.
15. Mathematical Issues in Chinese Ancient Painting and Drawing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THESIS July 31 (Mon)-August 6 (Sun), 2000 Tokyo Makuhari, Japan。
16. A Study of Zhuang Zi’Mechanical and Technological Idea in Ancient China, The Secand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CJICHM`2000 Nanjing, China。
17. Scientific Successes of Machine Design Ideas in Ancient China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and the West THESIS August 23-28, 1998 Technische Universitat Berlin。
18. The Mathematical Basic of Engineering Drawing in Ancient China,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Mathematical Thought A Comparative Approach, October 4-8 1998 Wuhan, China。
19. The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Machine Design Idea in Ancient China, The First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CJICHM`98 Beijing, China October 12-24, 1998.
20. A Study of Geometric Constructions in Ancient China,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August 1996,Seoul University, Korea。
21. A Brief Survey of Engineering Drawing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Graphic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 Japan, August 1995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22. On Graphics Thought from Song Dynasty,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ought Culture from Song to Ming Dynasties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Shanghai, October 1993.
23. Engineering Drawing in China and the West –A Comparative Study,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in East Asia, Kyoto,2-7 August 1993.
24. A History of Chinese Technical Drawing,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cience in East Asia, Kyoto,2-7 August 1993.
25.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gineering Cartography and Its Revelation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 China, August 1992,Hangzhou。
26. The Achievements of Engineering Graphics During the 11th and 12th Centurie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 China, Beijing September 1990.
国际交流
论文题目 | 刊物名称 | 刊物国别 |
1. Scientific Successes of Machine Design Ideas in Ancient China | CADDM COMPUTER AIDED DRAFTING,DESIGN AND MANUFACTURIN,1999 Vol.17 No.2,P1-11. 1999. | China |
2. A Study of Geometric Constructions in Ancient China
|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S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ISBN 89-521-0016-6,pp415-425. 1999. | Korea |
3. A Brief Survey of Enginering Drawing Educa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 The Proceedings of Mathematics & Design 2001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Building The School of Computing & Mathematics Deakin University Geelong, Australia.ISBN 0 7300 2526 8,pp215-224. 2001. | Australia |
4.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Mechanical Design Methodology in Ancient China
|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2001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ISBN 9971-69-259-7,pp469-495. 2001. | Singapore |
5.Mathematical Issues in Chinese Ancient Painting and Drawing | Journal of Mathematics & Design 2001 Summer Number 2 ISSN 1515—7881 2001. | Argentina |
6.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i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
|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 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ISBN4—9900598-6-7,pp51-56. 2002. | Japan |
7. The Achievement of Art and Mathematics in “Ying Zao Fa Shi ”
|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his Information-Oriented Society (MECHM-3). Proceedings Mathematics Education Society of Japan July 24-27, 2002, Kyoto, JAPAN.ISBN4—9900598-6-7,pp161-164. 2002. | Japan |
8.The Perspective Theory of Zing Bing in the 5th Century of China | CADDM COMPUTER AIDED DRAFTING,DESIGN AND MANUFACTURIN,2003 Vol.13 No.1-2,P73-82. 2003. | China |
9.Technical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Drawing in Modern China |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28-FEB-2014,P108-120. 2014. | China |
10.The First Professional Work on Descriptive Geometry and Engineering Drawing in China | CADDM COMPUTER AIDED DRAFTING,DESIGN AND MANUFACTURIN,2013 Vol.23 No.2,P77-81. 2013. | China |
11. Projec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of Ancient Chinese Graphics | CADDM COMPUTER AIDED DRAFTING,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ISSN 1003-4951 CN11-2862/TP,2015 Vol.25 No.2,P7-15. 2015. | China |
12. Graphic Achievements and Scientific Value of the Works of Mozi | Journal for Geometry and Graphics Volume 21 (2017), No.2, P209-224. 2017. | Austria |
1.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图学遗产——从焦点透视到散点透视,,第一届中国图学大会暨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年会,山东,烟台,2007年8月。
2. 中国建筑图学的科学成就及其现代贡献,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筑遗产》, 2007年6月,上海,同济大学。
3.《列子》中对于投影的认识及其图学价值,第九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2007年8月,威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
1.从宗炳到阿尔贝蒂,全国第一届青年科学技术史学术会议,安徽,2005年10月24-26日。
2.郑和铜钟及明代铸造技术的科学成就,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学术会议,2004年12月11日-12日。湖北,武汉。
3.秦代工程图学的科学成就,秦俑学第六届学术讨论会,2004年7月26日-29日,西安。
4.真修混沌还是假修混沌,第八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年4月,北京,清华大学。
5.《西清古鉴》的图学成就,第六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交流会,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3年8月。
6.从“制器尚象”到《器象显真》,中国工程图学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3年3月2日-3月4日。
7.庄子技术思想研究,第七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2年8月。
8.楚国科技史的历史价值,第六届两湖屈原与楚文化学术研讨会,湖南省岳阳,2002年10月16日-10月20日。
9.从“道艺合一”到“道同为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北京,2000年8月21日-8月24日。
10.《周易》图学思想披拣录,第八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武汉,华中理工大学,1997年11月20日-23日。
11.蒙日图学教育思想探述,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武汉,华中理工大学,1997年8月。
12.蒙日图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第七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太原,山西大学,1995年4月29日-5月2日。
13.随州曾侯乙墓在科学史上的价值,炎黄文化与名城随州的建设学术研讨会,湖北省随州市,1994年6月。
14.宋代图学思想概述,宋明思想文化和华夏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1993年10月。
15.中国机械制图的历史,第三届全国机械史学术会议,南京,南京航空学院。1992年11月。
16.中国地方志中的图学思想,中国科学技术史学术研讨会,山西省太原,1991年8月。
17.郑樵图学思想探述,第二届全国机械史学术会议,湖南省大庸,1991年11月。
18.中国近代工程图学的引进及其教育,第六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武汉,华中理工大学,1991年6月。
19.宋代工程图学的成就,第一届全国机械史学术会议,北京,北京理工大学,1990年 1月。
20.宋代金石学著作中的图学成就,第五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湖北省葛洲坝,1989年4月23日-4月30日。
21.宋代机械图学的杰出代表——纪念苏颂创建水运仪象台900周年,纪念苏颂创制水运仪象台900周年学术讨论会,福建省同安,1988 年11月19日-24日。
22.《新仪象法要》中的图学成就,纪念苏颂创制水运仪象台900周年学术讨论会,福建省同安,1988 年11月19日-24日。
23,中国古代工程图学的成就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第四届全国技术史学术研讨会论文,新疆乌鲁 木齐,1986年10月17日-10月25日。
1.屈学天文学研究,《屈原学集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作者之一。
2.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图学遗产——从焦点透视到散点透视,《中国图学新进展2007》,第一届中国图学大会暨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济南,黄河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作者之一。
3.《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4.秦代工程图学的科学成就,《秦文化论丛》第12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论丛》编委会,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5.《中国技术思想研究——古代机械设计思想及方法》,巴蜀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6.《中国工程图学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03年12月第1版。
7.《第二届中日机械史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古代庄子技术思想管窥”,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0年10月第1版,作者之一。
8.《李约瑟研究(第1辑)》,中国古代工程几何作图的科学成就,上
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上海,2000年9月第1版,作者之一。9.《中国近现代技术史》,“工程制图”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
10.《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机械制图”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编委,作者之一。
11.《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农业机械”部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编委,作者之一。
12.《第一届中日机械史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国古代机械设计思想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0年10月第1版,作者之一。
13.《塑造中华文明的200本书》,李诫《营造法式》,武汉出版社,武汉,1997年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
14.《民族的智慧——中华科技篇》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1995年5月第1 版,参编作者之一。
15.《孔子文化大典》(思想卷),中国书店,北京,1994年8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
16.《炎黄文化与名城随州》,“随州曾侯乙墓在科学技术史上的价值”,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1994年9月第1版,作者之一。
17.《苏颂研究文集—纪念苏颂首创水运仪象台九百周年》,“宋代机械制图的杰出代表”,1993年2月第1版,作者之一。
18.《中国文化精华文库(上)》,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
19.《中国文化精华文库(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
20.《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十一、十二世纪中国的工程图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1992年8月第1版,作者之一。
21.《大学生必读名著导读》,海洋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参编作者之一。
主要科学研究
1.中国科技史、中国工程图学史、中国机械工程史、中国图学思想史、中国铸造史。
1.中国古代机械史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5967087,资助金额:12000元,起止年月:1997年1月-1999年12月,着重研究中国古代机械工程思想与方法。
2.“中国古代机械设计及其方法”,赴新加坡参加“第九届国际东亚科学史学术会议”,(99)国科金外资助字;59910211781号,项目执行日期:1999年8月23日-1999年8月27日,资助金额:5000元。
7.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科研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史卷”编委,负责“农业机械”部分和“机械制图”部分的编写工作。
3.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近代技术史》,负责“工程图学”部分的编写工作。
8.《中国工程图学史》,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00年序号:24,资助金额:20000元。
9.《中国技术思想史研究——古代机械设计及其方法》,《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项目之一,四川巴蜀书社,2004年序号:8,2003年-2004年。
10.《中国建筑图学文化源流》,国家十五重点出版工程《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项目之一,湖北教育出版社,项目国家总投入:500万。2004年元月-2006年7月。
11.中国微细加工技术研究,清华大学微米/纳米技术研究中心,起止年月:2003年-2005年,项目金额:10000元。
12.《中国图学思想史》,《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项目之一,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2007年8月,在研项目。2007年元月30日并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大项目立项,资助资金:2.5万元。
13.《中国铸造发展史》第一卷,“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承担“明代永乐大钟的铸造”部分的编写工作。
14.《中国铸造发展史》第二卷,“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2020年元月出版,承担“中南地区近代铸造史”,湖北,湖南,江西近代铸造业概况部分的编写工作。
15. 《楚国技术思想研究》,“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基金资助项目”,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资助金额:3万元。
16.《2018-2019年度图学学科发展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负责图学发展史部分的写作。
楚国技术思想研究
1.《老子》技术思想及其对现代的贡献,湖北社会科学院组编:《楚学论丛(第一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2. 关于《庄子·天地》“子贡南游于楚”一章的讨论,湖北社会科学院组编:《楚学论丛(第二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
3. 墨子技术思想引端,湖北社会科学院组编:《楚学论丛(第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4年3月出版。
4. 《鹖冠子》中有关图的论述及其科学价值,湖北社会科学院组编:《楚学论丛(第四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5. 屈原时代的画法对中国图学理论的影响,湖北社会科学院组编:《楚学论丛(第五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
6. 《墨子》的几何学与图学成就及其科学价值:《楚学论丛(第六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7. 《列子》中对于投影的认识及其图学价值,湖北社会科学院组编:《楚学论丛(第八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
8.当代楚国技术思想研究的发端及其意义,湖北社会科学院组编:《楚学论丛(第九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
楚国技术思想研究的“结语”
摭拾技术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信知技术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从来相伴而行,技术需要思想,而楚国科学技术史上确实产生过大量技术理论及其技术思想。技术及其思想是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贯穿楚国文化演进的始终。古之“百工”“梓人”“匠师”,筚路蓝缕,薪火相传,为天下器,写下了中国科技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楚国技术思想,存兹典实,逆睹成败利钝,为后来者鉴,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楚之文化,源远流长,楚学之道,后学式程,楚之哲学,生生不息。其所蕴育的楚国技术思想,博大精深,论其梗概,其言甚约,其文甚丰,其旨甚深,其泽甚远。任何只要是关注楚国技术思想、拟或有志中国技术思想史研究之人,都会注意到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在荆楚大地上,技术不仅仅是古希腊人所云的简单“技艺”“技巧”“方法”“专业”云云,而是作为“生生之具”,“及国”“知政”之綦要,是弥纶天地、安辑群生,实现古圣之“道”的“不二法器”。技术思想也不仅仅是“执简驭繁、寓巧于拙”的工艺原则,而是“技进乎道”,道进于艺,道在于艺,道艺合一。技术是构筑楚国科学技术历史的砖石,技术思想不仅是自然规律的反映、技术创新之本,是对技术的反思、拟或设计的方案云云;更是一种精神,是楚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楚文化的精华。楚国技术思想影响于后之“百工”者,津逮来学,甚或在西学之上,惟楚国技术思想盖至于此。恰如《周易·大畜》所云:“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趋势者智,察势者明。历史乃过去的现实,现实映照未来之历史。历史犹如长河,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可分割。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人们正在用科技与创新改变未来;但任何科技创新永远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前提。“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构成了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点,每一代人的社会文化生活,都建基于前一代留下的历史遗产之上。毫无疑问,一个曾在科学技术领域开风气之先的伟大文明,绝无理由与自己辉煌独特的历史一刀两断!鉴往知来,才能恰当地应对二十一世纪世界科技革命更为严峻的智力挑战,察古开今,才能将中国科学技术的伟大复兴变为现实。
中国技术思想史
在研项目。
2012年在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的资助下,开展《中国技术思想史》的研究与写作。资助资金:2万元。
研究进度。
2019年大部完成资料的收集工作,2020大部完成主要章节的写作。
《中国技术思想史》的基本思想,可见该书“结语”
技术思想的发展将依赖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基础的发展和思维工具的完善。任何一个时代的技术思想都是这一时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水平的反映,都是这一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清季咸同年间(1818—1884年),徐寿(1818—1884年)父子在时局日蹇,列强侵凌的历史环境中,知难而进,《清史稿》言其“遂弃举业”,究心西学。在曾国藩招募下,慷慨赴任,指授众工,摹仿西制。嗣后矢志不移,翻译“西国要书”。徐建寅(1845—1901年)的图学著作:《运规约指》、《器象显真》是中国近代引进和汲纳西方科学技术与图学理论的代表之作。在近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徐氏三代,译著甚丰,亲手绘图,且学阐中西,辙环欧亚,极大地推动着当时中国“自强”运动的潮流,使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输入西学,蔚成大观,其技术思想与方法,郁郁葱葱然!中国科学工作者的一腔正气,其不在斯乎!其不在斯乎!
一. 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现代宣言
徐建寅是中国第一批投身于洋务制造企业之中,并亲自从事工程技术制造的科学家;光绪五年(1879年),徐建寅由李鸿章(1823—1901年)派往德国,定购铁甲兵船,同时考察兵工、机械、化学工厂,阅时三载;为了使中国海军增添坚船利炮,徐建寅费尽了心血。其《欧游杂录》,详载所见所闻,叙事论议相间;徐建寅在德国伏耳铿厂的演说,代表了一位中国科学家学习西学,为中国富强的爱国情感,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现代宣言。
徐建寅“伏耳铿厂演说”的全文,录之如兹:
“溯我中国史籍可稽,信而有征者,自唐尧初年,至今已四千二百数十年。地广人众,物产富饶,民生所需,无一不备,无待外求。故从古以来,未有与远国通商者。即二千余年前,至一千余年前,亦曾有二、三皇帝遣使西域者,不过欲考察外国之异事,并非为国计民生之要图,且亦未远至欧洲,固亦无足称道者也。近今数百年间,欧洲各国日就繁盛,知我中国多产民生有用之物,于是接踵前来,通商互市;以通有无,下以利民生,上以益国计。我大中国大皇帝一视同仁,柔远睦邻,且以西国之政治艺术,可补我国之国计民生。于是分遣亲信重臣,驻扎各国,一以联邦交,一以考武备。今柏林使者李某,即亲信重臣之一,奉命西来,考求船械,曾往欧洲各国,尽心察访,见伏耳铿厂实为其冠。足证德国人之思精力果,德海部之条理精详,德皇之知人善任,实驾乎各国之上,宜其雄长欧洲,常作盟主也。晋我中国拟在伏耳铿厂订造一船,足征我国与德国交谊之厚。尤愿伏耳铿厂,用心制造,成此利器,俾中国将来武备之声名,扬溢四海,而以此船为始基,则该厂之声名更显。俾我侪承办其事者,亦与有荣焉。”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批自己的科技人员,徐建寅是最先从传统士人转变为近代新型的科技人材。他认为:“学问乃天下之公器”,既非私人所专擅,也无国家、民族、“华夷”岭域之分。有益于人类的各种知识属于人类所共求、共创、共有、共用,并应自由交流,择优而学。所以,“西学”“西技”不应视为西人所专有,中国应当学其所长。因此,天子“分遣亲信重臣,驻扎各国,一以联邦交,一以考武备”。徐建寅乃“承办其事者”,“奉命西来,考求船械,曾往欧洲各国,尽心察访”。
徐建寅在德国伏耳铿厂的演说,表现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满腔正气与博大襟怀;演说的宗旨,在于发扬追求科学、增进知识的精神,以推进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提高人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己任,积极引进、传播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徐建寅在接触西方科技文化及亲身致用的过程中,深感中国科技文化大大落后于西方,他立志作引进、传播西方近代科技知识的桥梁,使中国人民同享近代科学技术——这一人类智慧发展的结晶,走上利用科技以致富强的道路。“以西国之政治艺术,可补我国之国计民生”,徐建寅讲话中的“艺术”,即是指西方的科学技术。
伏耳铿厂的演说也是一篇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雄文,演说辞中,徐建寅既论及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充满文化的自信;又阐明东西方交流的历史,是言科学技术即有东来的,也有西去的;“近今数百年间,欧洲各国日就繁盛”,“通商互市;以通有无”是历史发展的大势,“下以利民生,上以益国计”是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如果这时期中国,还没有开始购造西洋船炮、引进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那么,也许徐寿父子就象鸦 片战争前后的那些尝试仿造西洋器具的人士一样,天南海北,各自谋生,耄耋而终,不会对社会发生什么实际影响。就在以徐寿等人沉浸在学习西方科技知识的研究之时,1861年,清政府开始筹划购买西洋船炮及学习制造等事。当时的两江总督曾国藩(1811—1872年)提出:西洋船炮,“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他遂令人四处访募制造人才,徐寿就是这时被曾国藩以“研精器数,博涉多通”而奏调,带同其子徐建寅来到当时曾国藩的驻扎地安庆,从此开始了他们在洋务事业中学习、引进西方科技的事业。
徐寿父子继承并发扬了追求科学及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将中国人学习、引进西方科技文化的事业推向了时代的高峰。
二. 一身报国有万死
在十九至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多难之秋,上至天子圣贤,下至执政大臣,无论百工、弁员人等,无不孜孜矻矻,其志在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我们民族新的长城;无论是魏源(1794—1857年)《海国图志》的“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还是冯桂芬(1809—1874年)《校邠庐抗 议》的“采西学”、“制洋器”,“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无论是两江总督曾国藩(1811-1872年)的《讨粤匪檄》,总理大臣、大学士李鸿章(1823—1901年)的“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来未有之奇业”,还是两广总督张之洞(1837—1909年)的《劝学篇》,都是鲜血凝成的救亡图存的战斗檄文,字字句句都充满一腔天地正气,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为国家、为民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扶弱匡正,万难不辞。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前赴后继,上下求索,踵事增华,日新代异,极大地振奋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庚子国难,列强开衅,京畿建钺,故国蒙羞。时惟光绪二十七年,即1901年,徐建寅慨然奉命,赶赴湖北武汉,制造火药。在鄂之时,知难不退,惟精惟一,糜躯报国,不幸罹难。史载他“躬自指授,忽轰然如巨霆,屋洞墙坏,同时殒命者,弁工匠凡十六人,肢体不完,血肉飞博。呜呼!惨孰惨于此哉”!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先驱——徐建寅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国科技史乃至中国技术思想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其死也,闻者莫不伤之”。湖广总督张之洞为请于朝,照军营阵亡例议恤,奉旨追赠内阁学士,国史馆立传,入祀京师昭忠祠。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三月二十五日,张之洞奏请予徐建寅等优恤折云:
“查该道徐建寅幼承家学,随其故父二品封职徐寿,在故大学士曾国藩安庆军营管理军械所,研究格致、化学、制造等事,均有心得,创造"黄鹄"轮船一艘,为中国自造轮船之始。历经派委办理金陵、上海、山东、天津各制造局,充福建船政局提调,奏派出洋充德国二等参赞,遍历英、德、俄各国,考求工艺,阅历既深,所学益进。与英士傅兰雅等翻译西学有用之书多种,曾经进呈御览。夙为故大学士曾国藩、故督臣丁宝桢等所识拔,节次叙劳,荐保今职。此次在鄂,苦心孤诣制造无烟火药,事事躬亲,手自配合察验,不避艰险、乃成效甫著,遽遭不测,竟与委员、工匠人等同时殒命,其死事情形极为惨酷。”
“现值各国议禁军火进口之际,全赖我自能扩充制造,庶期充应要需。该道夙具血诚,精通化学,综其才艺,实为近今不可多得之员。傥能始终其事,则鄂省钢、药两厂必能精求制炼,日起有功,渐可不借外人之助。何期有用之才,顿罹惨害。既痛微臣失此臂助,更惜中国少此人材,追念之余,尤深悯恻。伏念该道等以死勤事,尽瘁捐糜,较诸因公事死于海洋江河者尤为惨苦。合无仰恳天恩俯准将已故二品衔、道员徐建寅,并委员、五品衔、候选知县戴振麟,五品顶戴、监生杨荫桓,蓝翎把总储仁发等,敕部照军营阵亡例从优议恤,以励忠勤。其工匠人等,已由臣优给各该家属恤赏银两。除电催原订之德国洋匠,迅速来华照常工作外,所有道员亲造无烟火药因机器炸裂与委员工匠人等,惨遭轰毙,恳恩优恤缘由,理合恭折具奏。湖北巡抚系臣兼署,毋庸会衔,合并声明。”
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八日,奉朱批上谕:“已故道员徐建寅办事勤能,持躬清正,兹闻轰毙,悼惜良深。徐建寅著照军营阵亡例从优赐恤,其生平事迹宜付史馆,以励忠勤。钦此。”同年七月初八谕旨依议:“将花翎二品顶戴、直隶候补道徐建寅按二品顶戴道员从优加赠内阁学士,并给云骑尉世职,袭次完时给予恩骑尉世袭罔替。”
奏折与谕旨是对徐建寅科学成就与献身精神的崇高评价,也是对其人文精神的最高褒奖。无疑,以徐建寅为代表的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报国之心,死而后已。他们在“哀乐不能入”、“忧患不能处”的高度的精神境界中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徐建寅真知是求,执着坚定,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不计世人毁誉,不计时尚趋赴,不计上官好恶,献身于自己认定的发展祖国科技以促使祖国富强的事业。他代表了中国文化中最具近代生命力的传统,并以他的艰苦奋斗,使这一传统焕发出最强的活力,在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交汇之中,促使其发生了时代性的转变,融入了世界近代科技文化的大潮之中。他的这一时代功绩,则是那些当时享尽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正统士大夫们所望尘莫及的。
正是由于徐寿、徐建寅等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促使他们所代表的追求科学、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在中国知识阶层中不断扩大着影响。在徐建寅罹难后的第四年,即1905年;标志“礼义至上”的科举制度正式被废除,随着新教育制度的确立和新政的展开,科技救国、工商救国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汹涌大潮,鼓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学者投身于这一时代大潮之中——这正是徐寿、徐建寅父子当年为之奋斗的梦想。虽然他们在生前没来得及看到这一梦想的实现,但他们作为这一时代潮流的前驱和开拓者,将永垂青史,徐寿父子所代表和倡扬的追求科学、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使中国文化在近现代焕发出了蓬勃更新的生命活力,并将继续引导着中国文化走向未来。
三. 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复兴而斗争
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献身精神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有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正是这种精神,在支撑着我们这样一个民族,在支撑着我们这样一个文化。以徐寿父子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工作者,蒿目时艰,面对国难,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浩然正气,不懈于内,忘身于外,以天下为已任,使中华民族于十九世纪生死存亡的多事之秋,在抗击外国侵略者——帝国主义,这个最凶恶最残暴的敌人同时,不屈不挠,以血荐轩辕的勇气,居然登上梁山,使人们看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走向近现代的曙光。
一览中国技术思想发展的历程,人们可以看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明清之际的有识之士们,面对中国科学技术江河日下的局面,见微知著,深知与西方相去甚远,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忧患意识,抱定“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决心,审时度势,力求西法。无论是明末的徐光启(1562—1633年)、王徵(1571—1644年),还是清季的年希尧(1671―1739年)、徐寿(1818—1884年),在追赶西方科学技术及“制器尚象之法”方面,无不“以工业为强国根本”,“或由旧学以扩新知,或抒心得以济实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始建和发展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在“致知格物”的探索与实践中,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复兴而斗争,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回顾历史,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综合,仍在进行之中,现在还不到写总结的时候,现在谁也写不出这个总结。正因为还没有这个总结,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国内有不少人在讨论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上,往往提出“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诘问。对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进行探讨。一时连篇累牍,充塞报端,总其要点,多为“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使中国科技失去了强大的社会推动力”,“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使中国发达的经验科学向理论形态转化缺乏内部动力”,“封建专制制度扼杀了中国科学发展的一切生机”,“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隔断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云云,还可列出十条,甚至百条。这些人眼光如豆,没有从中国文化,特别是其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特点进行探讨。这些人数其典而忘其祖,不大注意中国文化从未有过类似火焚布鲁诺(Giordano Bruno 约1548—1600年),批判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年),审判伽利略(Galilei Galileo 1564—1642年)的奇闻。对比起来,科学的兴起,在西方是何等的艰难,要以科学的先烈生命为代价,而在中国是何等的顺利;周秦以至明清,百工方伎,禀经制式;其社会之责,列在六官,其科技成就,著入史册。无论何人,有一点科学技术成就就会受到称赞和尊敬,“国史跻之儒林之列”。“测绘地图,铸造枪炮,始仿西法,凡有一技之能者,往往召直蒙养斋。”这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毫无疑问,十五至十九世纪的明清之际,中国的科学和技术与西方列强相比,中道衰微,江河日下,几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此诚可为之叹息者,可为之痛哭者,可为之流涕者也。“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一部中国科学技术与技术思想发展的历史表明:建立近代科学不是十六至十八世纪中国科学工作者的任务,历史不应向当事人提出他们不能解决的课题。
综观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人们还可以看到,欧美诸国,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并于世界之历史,居独特之地位。“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正中国科学技术之谓也。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中国科学技术追赶、引进、吸纳、消化西方文明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当再受命的源头活水。在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综合的一千年间,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无论是南朝宗炳(375-443年),唐之张彦远(815—907年),还是宋之李诫(1035—1110年)、吕大临(1040—1092年),从来没有被外来的文化所诱惑、所动摇,而是“明于天,通于圣”,负有自信心的运用他们的智巧,刊落声华,砥砺名节,以其严谨的科学理性精神,灵活地应用西方文化的成果,构造了中国科学技术的理论体系来适应新的要求,使十一至十二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登上了世界科学的光辉殿堂,熙熙乎一代之盛。而明清之际的中国学者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之中,能够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文章,也是多亏了中国文化。无论是明末徐光启(1562—1633年),王徵(1571—1644年);还是清季年希尧(1671―1739年),徐寿父子,他们在科学技术上的工作,格致深沈,规模正大,襟怀益广,几臻泰西科技之域;于暮色苍茫的“旧邦”中开掘出足以立心立命的文化“新命”,中国文化是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得以引进和发展的内因,在西学为外因的影响下,没有中国文化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始建和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近一百多年来中国科技的历史与技术思想的历史也表明: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的历史乃至未来中国科学技术乃至中国文化复兴,应该是,也本应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诚然,十六世纪末以来的西学东渐,确实在中国科学技术的新陈代谢中起过杠杆作用;但从根本上说,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决非仅仅是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回应,也决非被西方文化所涵化;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与时俱进,得以发展,是中国文化中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必然结果,也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极其艰难、悲壮的历史环境中艰苦奋斗的结果。中国技术思想发展的历程也证实: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生相长的。任何轻视中国文化,以为中国文化是阻碍科学技术的说法是把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单化,无疑缺乏客观的实证主义精神。
技术是一门古老而最富有生命力的科学学科;它的理论、思想与方法,是人类社会共同享有的巨大财富。人类不能离开技术,技术的发展更离不开技术思想。而技术思想是技术设计与施工的先导,是科技文化的基础,是对技术的反思与自觉。中国技术思想及其文化,为中国数千年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成为科技创新的力量源泉,中国人四、五千年的心力没有白费。今天,我们孜孜不倦地探索中国技术思想形成及发展的历史、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就是要去追寻中国科学技术乃至中国技术思想一度失落的灵魂,客观正确地评价几千年以来中国技术思想对科技进步所作的贡献,为中国科学与中国技术的复兴而斗争。
同时,对中国技术思想史与科技文化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回答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艺术对科学技术的影响等重大问题。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特别是古代科技工作者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道家老子“有无相生”、“有无相资”;庄子“技进乎道”、“道通为一”、“人工巧夺天工”、“不齐齐之”;墨子“事无辞也,物也违也,故能为天下器”的技术思想,不仅为近代中国迅速赶上世界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打下了思想基础,也为科学技术的未来乃至其发展做出了楷模。
中国技术思想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的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和,对于我们应对更为严峻的智力挑战,迎接中国文化的复兴,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在研究中国技术思想史——即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过程中,增强后来者居上的雄心和锐气,增强文化的自信心,这一点我们总是可以做得到的吧!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学术获奖
1.2018年12月获2018年中国图学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奖,排名第一。
2.“中国图学投影理论及其研究”获中国图学学会《图学学报》2014年度论文奖,排名第八。
3.2003年12月《中国工程图学史》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二届湖北省图书奖提名奖。
刘克明著作在国外馆藏一览
中国技术思想研究 : 古代机械设计与方法 /
刘克明, 1950-
成都市 : 巴蜀书社, 2004. Edition: 第1版.
刘克明
武汉市 :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 Edition: 第1版.
中国图学思想史
刘克明.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08. Edition: 第1版.
刘克明著作在国内馆藏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