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GB/T4732引入ASME疲劳强度减弱系数时作了哪些调整和修改!

13小时前浏览4
          

老版本JB4732中没有关于焊缝的疲劳强度减弱系数,仅规定了螺柱的疲劳强度减弱系数为4。新版GB/T4732-2024标准中在疲劳分析和评定中正式引入了ASME Ⅷ-2规范中关于焊缝的疲劳强度减弱系数,对这个系数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在工程设计中的合理应用。

疲劳强度减弱系数的定义

在交变载荷的情况下,应力集中会导致疲劳强度的降低,疲劳强度减弱系数便是考虑应力集中(含焊接接头和局部结构不连续)对疲劳强度的影响,用以衡量疲劳强度减弱的程度。其定义可如下:  

疲劳强度减弱系数=元件在光滑状态下的疲劳强度(即无应力集中时)/该元件在有焊接或局部结构不连续状态下的疲劳强度(即有应力集中时)  

标准中给出的疲劳设计曲线是根据光滑试件在试验中获得的,在应用时需考虑非光滑或焊接表面对疲劳强度的影响,这便是疲劳强度减弱系数的意义所在。

ASME规范中疲劳强度减弱系数的规定‌  

疲劳强度减弱系数一般用于焊缝模型,ASME Ⅷ-2-2023规范中便给出了典型焊缝疲劳强度减弱系数的推荐值,分别见Table 5.11和Table 5.12。

第一步】由Table 5.11Table 5.12可看出ASME规范中对于疲劳强度减弱系数的规定划分为3大类型:  

1)全焊透的焊接接头;  

2)部分焊透的焊接接头;  

3)填角焊缝。  

第二步】在这3大类型中,进一步根据焊接接头或表面的加工状态进行区分:  

1)对于全焊透的焊接接头分为2种状态:焊后机加工、焊后未机加工  

2)对于部分焊透的焊接接头分为3种状态:焊后最终表面机加工、焊后最终表面未机加工、焊缝根部  

3)对于填角焊缝分为3种状态:焊后焊趾机加工、焊后焊趾未机加工、焊缝根部  

第三步】再根据无损检测的状态确定质量等级,根据质量等级确定对应的疲劳强度减弱系数。质量等级总共分为7级:  

1)等级1:全部体积检测+表面PT/MT检测+表面VT检测;  

2)等级2:局部体积检测+表面PT/MT检测+表面VT检测;  

3)等级3PT/MT检测+表面VT检测,但无体积检测;  

4)等级4:全部或局部体积检测+表面VT检测,但无表面PT/MT检测;  

5)等级5:仅表面VT检测,而无体积检测+表面PT/MT检测;  

6)等6仅体积检测,而无表面PT/MT检测+表面VT检测  

7)等级7:检测不明确或无任何检测。  

以上便是ASME规范中对于疲劳强度减弱系数的规定及划分方法,可通过上面三步走最终确定疲劳强度减弱系数的取值。另外,从ASME的规定及上面的描述中可看出:  

1ASME规范中虽然看着分的很细,但在实际选择时也比较容易选错ASME只分全焊透、部分焊透和填角焊缝三种类型,并未细分对接接头、斜角接头、角接接头、T型接头等,其次究竟该如何理解焊后机加工状态、焊后非机加工状态等也不是很明了,因而在理解不清楚和不到位的情况下可能会选错类型和数值。  

2)从等级5和等级6中对于疲劳强度减弱系数取值的规定,笔者发现了一个问题:对于等级5(仅表面VT检测,而无体积检测+表面PT/MT检测)规定的疲劳强度减弱系数是2.5,而等级6(仅体积检测,而无表面PT/MT检测+表面VT检测)规定的疲劳强度减弱系数是3.0,即仅表面VT检测时的疲劳强度减弱系数比仅体积检测时的取值要小,白话的意思就是一个目视检测的效果都比仅体积检测对于疲劳的效果要好,据此可背后反映出焊缝的表面缺陷或裂纹对于降低疲劳强度的影响要远大于焊缝内部缺陷或裂纹的影响  

GB/T4732中疲劳强度减弱系数的规定  

GB/T4732标准中引入了ASME规范中的疲劳强度减弱系数,为我国疲劳设备的分析和评定提供了进一步的标准依据和规定,但是正如上文所说,ASME的规定看似很细,但是也不那么容易区分、判断和理解,容易选错。而GB/T4732则是将ASME的规定结合我国分析设计的现状和标准作了一些取舍、调整和简化,保留和明确了有用的信息,删除了一些不适用的信息,更简单明了。GB/T4732的规定如下表9所示:

通过与ASME对比,可看出GB/T4732标准作了如下一些调整、取舍和简化:  

1)具体到了常用典型焊接接头的类型:如对接接头、斜角接头、填角焊缝,方便工程设计人员更好的判断和选择;  

2)对ASME标准中比较模糊的焊缝加工状态进行了结合我国分析设计标准制造要求的一些明确如打磨至与母材齐平、圆滑过渡的要求。ASME标准中只说机加工,但究竟机加工到一个什么状态不明确,而我们做了打磨至与母材齐平和圆滑过渡两种区分,并分别给予了不同的取值,比如上面表9中第二行的数值在ASME中是没有的,是我国标准在引入时做了判断、调整和明确,但总体上来说,都比ASME的要求要高;  

3)删除了一些不适用于我国分析设计标准的无损检测的质量等级:相较于ASME,只保留了等级1、等级2和等级3,而等级4~7全部删除,因为等级4~7中的无损检测要求在我国标准中是不被允许的,即我国标准更为严格;  

4)部分取值作了微小调整:如上表9中红色标注的数值,我国标准中第3列的数值也做了稍微调整,均增大了0.1的数值。  

综上所述,专家们在引入ASME规范中疲劳强度减弱系数的规定时,结合了我国压力容器标准的规定作了一系列更符合我国分析设计和制造现状的调整、简化和明确,能更好的为工程设计人员所用,避免出现模糊不清的问题。在此,感谢专家们编制工作中的辛苦付出!  


来源:ANSYS分析设计人
疲劳焊接裂纹试验ANSY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12-26
最近编辑:13小时前
ANSYS分析设计人
硕士 学贵得师,更贵得友!共同学习!
获赞 36粉丝 154文章 153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好消息是GBT4732全面引进了ASME Ⅷ-2的弹塑性分析方法,但有点尴尬的是……?

ANSYS分析设计人—专注压力容器分析设计交流平台!学贵得师,更贵得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GB/T4732发布实施后,目前存在的困惑根据国家标准公告,GB/T4732新版分析设计标准已于2024年7月24日正式发布,但对于公告的理解,在行业内也引起了一小波热议。其中,有以下的问题可能让大家目前比较困惑:(1)按公告的理解GB/T4732发布之日即正式实施,没有过渡缓冲期,这与以往标准的实施政策不同,且标准已正式实施了,但标准的终版仍未正式发布,据悉,GB/T4732仍在校稿阶段,标准的终版与大家正式见面可能还得需要一小段时间,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发布日期之后的新的设计任务该如何执行标准呢,目前需要打一个问号;(2)GB/T4732的发布现在没有任何文件明文说正式取代JB4732,也没有说JB4732作废,有消息称GB/T4732和JB4732没有代替关系,互不影响,即JB4732不会作废,两个标准并行使用。如果真这样的话,那么以后在标准的应用上势必会对行业从业人员造成一定的困惑和争议;以上关于标准发布实施之后的问题及笔者获悉了解的信息,与朋友们简单说明和分享一下,消息未必可靠,大家暂时可简单了解一下。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相信后续官方权威机构会通过一系列措施陆续作出澄清和说明,为标准更好的应用答疑解惑。五大失效模式弹塑性分析的简单理解此次,GB/T4732修订中内容变化较大的除过公式法章节外,最重要的一部分补充内容是全面引进了ASMEⅧ-2中具有先进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的弹塑性分析,主要体现在引入了五大失效模式的弹塑性分析方法,包括塑性垮塌、局部过度应变失效、屈曲、棘轮和疲劳,相较于弹性分析的应力分类法设计理念和方法更为先进,计算结果更为准确,同时对于应力分类法多年来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争议,弹塑性分析方法则能更好的处理和解决,更进一步的体现了分析设计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第一大失效模式:塑性垮塌(1)该方法的理论基础为下限定理,即在所有与静力容许应力场(满足平衡条件且不违背极限条件的应力场)对应的载荷中,较小的载荷为极限载荷。根据下限定理,可以以数值计算时获得收敛解作为评定的判据。(2)具体实现时,根据计假设的条件不同,可分为极限分析和弹塑性分析。其中,极限分析以小变形和理想弹塑性材料模型作为假设条件,弹塑性分析为大变形和考虑应变强化特性的真实应力-应变曲线模型作为假设条件。相对于极限分析,弹塑性分析显然更加符合容器的真实响应,但计算代价也更大。(3)基于上述考虑,标准还给出了采用数值计算时评定步骤的要求。根据评定思路的不同,又分为载荷系数法和垮塌载荷法。其中,载荷系数法可用于评定设计方案能否通过。而垮塌载荷法既能用于评定设计方案能否通过,又能直观的体现出设计的安全裕度,但对于计算和判断要求更高一些。第二大失效模式:局部过度应变(1)按新标准的解释,局部过度应变失效从概念上说是一种防止容器或元件结构不连续处因材料延性耗尽而产生裂纹或撕裂。从背后的原理上来说,笔者认为可理解为一种防止在三个主应力相同或相当、且应力过大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的局部应变过大进而导致的塑性垮塌断裂失效模式,可理解为是对塑性垮塌失效评定方法缺陷的一种弥补。(2)局部过度应变失效弹塑性分析的计算和评定采用的也是基于真实应力-应变曲线的大变形分析。计算的重点是:确定载荷设计工况、计算当量塑性形变、计算成形应变、单轴应变极限以及三轴应变极限的确定。(3)标准中除针对一次加载给出了局部应变失效的评定方法外,针对有循环载荷且明确加载顺序的工况,还给出了一种累积应变损伤法来进行评定。(4)JB4732标准中对于局部应变失效基于三个主应力代数和的评定方法,一是未指明应力的性质(即一次主应力、二次主应力、一次加二次主应力或总应力的主应力),二是未基于失效模式从理论原理方面给出明确的释义,三是受限于有限元软件自身的处理局限和应力分类法存在的缺陷,导致多年来在工程设计应用上也不尽统一和合理,存在不少的争议性,可能还会导致过度设计。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引进可更好的进行准确计算、评定和验证,可消除弹性分析存在的局限性和争议性。第三大失效模式:屈曲对于屈曲的分析,新标准中给出了三种计算和评定方法,分别为:(1)分叉屈曲分析方法,基于弹性应力分析且不考虑几何非线性计算容器或元件的预应力;(2)分叉屈曲分析方法,基于弹塑性应力分析且考虑几何非线性计算容器或元件中的预应力;(3)垮塌载荷法对容器或元件进行弹塑性分析,考虑形状缺陷。(4)针对上述三种不同的屈曲分析方法,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安全系数。其中规定了一个重要的参数是:承载能力减弱系数,用以考虑形状缺陷效应。第1种屈曲分析方法,基于弹性分析且未考虑几何非线性,会高估容器的真实解,因此安全系数最大。第2种屈曲分析方法考虑了材料和结构的非线性,相对而言更加精确,但依然会导致相对保守的解,安全系数略小。第3种屈曲分析方法,同时要考虑几何形状的缺陷,可以给出更为精确的结果,不再额外给安全系数,安全系数主要体现在各载荷组合工况的载荷系数中。第四大失效模式:棘轮棘轮的弹塑性分析和评定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考虑几何非线性。给出了三种评定准则,规定了在施加不少于三个完整的循环载荷情况下,满足以下任一评定准则即为评定通过:(1)无塑性应变(有学者陈之为零塑性应变准则);(2)在承受压力和其它机械载荷的截面上存在弹性核(有学者称之为弹性核准则);(3)最后1个及倒数第2个循环之间的相关结构的尺寸-循环次数曲线表明,总体结构尺寸无永久性变形(有学者称之为总体变形准则)。第五大失效模式:疲劳采用了ASMEBPVCVIII-2基于弹塑性分析的疲劳评定方法。(1)可采用逐个循环分析法或者二倍屈服法进行弹塑性分析,计算总当量应力范围和当量塑性应变范围,确定有效当量应变范围,进而得到有效交变当量应力幅,最终通过疲劳设计曲线或公式完成疲劳评定。(2)逐个循环分析法基于随动强化模型,采用应力幅-应变幅表示的循环应力-应变曲线,对给定的载荷循环逐个进行弹塑性分析直至循环返转点处的应力和应变达到稳定。(3)二倍屈服法采用应力范围-应变范围表示的循环应力-应变曲线,在单调加载条件下进行弹塑性分析,可直接输出总当量应力范围和当量塑性应变范围。二倍屈服法无需采用循环塑性材料模型,也无需通过反复加载卸载循环,显然比逐个循环分析法应用更加简捷。弹塑性分析的一个尴尬点虽然新标准中已经全面引进了弹塑性分析方法,从上面的介绍可知,有些失效模式的分析需要采用材料真实应力-应变曲线来进行数值计算。当然,新标准附录C中,也明确给出了材料真实应力-应变曲线的详细计算方法和公式。GB/T4732.2中材料部分附录C中也给出了材料各温度下的屈服强度、高温持久强度极限平均值、弹性模量和平均线膨胀系数,但是:(1)对于计算材料真实应力-应变曲线所需的各温度下的抗拉强度却没有数据可查询,有一个方法是可以通过材料的许用应力乘以安全系数去反推抗拉强度,但是当许用应力是由屈服强度决定的时候,反推的抗拉强度的数值是偏小的。(2)对于棘轮弹塑性分析和评定可能所需的比热容参数或相关参数没有数据可查询。(3)对于高温蠕变部分分析和评定所需的材料性能参数更是缺少很多数据和曲线。弹塑性分析方法有了,计算方法、评定流程或步骤、计算公式等等都有了,但是却缺少最重要的前提输入条件:材料的性能参数。不管做什么,如果前提输入条件是错的,那么后续即使用最认真的努力和最严谨的态度花最多的时间用最准确的方法,那么结果可能也会导致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一步错步步错、小错引起大错、一错再错。当然,此处这么打比方肯定是夸张了,但是本质确实是这样的。为的是,ASMEⅡD中都已经引入了我国Q345R、Q370R、15CrMoR主要材料的各类性能参数了(包括各温度下的抗拉强度),而国标却没有。以后国内的可能要查询ASME标准中的材料性能参数进行计算这也是GB/T4732目前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也需要后续由官方权威机构作出澄清和说明,以方便行业设计人员的使用,避免存在误区和争议。以上是对五大失效模式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简单介绍和理解,以及对存在的问题表明的困惑,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恐怕需要等到GB/T4732标准释义发布后进一步学习。以上内容为笔者学习标准总结的内容,掺杂着一点笔者的个人观点,因笔者水平有限,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解读会有不到位或不当之处,还请不吝批评指正!请不吝点个在看!分享成就你我他!来源:ANSYS分析设计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