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那些事今日第三条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摘要
固态电解质膜能否独立成为锂电新环节?产业化面临哪些关键挑战?
固态电池被认为是“颠覆性”的新一代电池技术。据高工锂电统计,中国固态电池产业链企业数量超过200家,固态电池行业发布的投资规划总金额已超2000亿元。不过,固态电池尚处于“锋芒初露”阶段,并未大规模应用。
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还面临哪些挑战?未来的市场应用路径是什么?围绕这些话题,近日,“海谈科技”论坛第十一期聚焦固态电池,邀请轩元资本创始人王荣进、先惠技术顾问何佳川、海通证券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联席首席分析师马天一来到直播间,共同探讨固态电池的产业发展和投资之道。
半固态电池率先实现商业化
预计2—3年后大规模装车
按照固态电解质的含量分类,固态电池可以分为半固态电池和全固态电池。何佳川介绍,全固态电池若可以成功商业化,那将是对电池行业的颠覆。全固态电池的颠覆性包括能量密度至少是现有液态电解质电池的2—3倍,安全性大幅提升,且极快的充电速度有望消除里程焦虑。
不过,展望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路径,三位嘉宾均认为短期内半固态电池将是“固态电池”的主要形态,而全固态电池尚处于实验室研发和小样试制阶段,大规模商用还尚需时日。
王荣进分析,半固态电池在汽车动力领域已实现小规模装车。预计再过2—3年,半固态电池可迎来大规模装车。
“半固态电池今年进入到了商业化元年。”马天一表示,未来三年预计装车量会出现快速增长。相比之下,全固态电池技术难度更高,全球来看不论中国企业还是日韩、欧美企业,都在全力推进其研发工作。
“半固态电池长期来看是一个过渡产品,但过渡时间可能会很长,也许会存在10—20年。”王荣进以汽车行业类比,虽然汽车电动化的长期目标是纯电汽车,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承担过渡角色的混动汽车都有很好的市场需求。马天一也判断,锂电池的创新往往是渐进式迭代,因此从技术逻辑上来讲,在液态与全固态中间存在过渡是合理的。
就固态电池走向市场化的“卡点”,马天一分析,一项新技术落地一般需要攻克两个问题:技术和成本。一方面,新型电池的性能指标要达到甚至超越现有液态体系的水平。另一方面,再做新一轮降本。全固态电池目前处在解决技术问题的阶段,包括全新电解质体系的研发、固态电解质与正负极接触的界面问题等。而半固态电池已基本突破这一阶段,进入了降本阶段。
何佳川则认为,固态电池发展的最大挑战是电池厂商要主动摆脱自己正在赚钱的传统电池业务,这对企业而言是个艰难的决策。相比于正在赚钱的“现金奶牛”,固态电池技术难度高、商业化路径尚需探索,充满未知。况且,不少企业历史上对液态锂电池的投入是巨大的。
对部分新角色来说,这却是一个机会。没有传统“包袱”的企业可以把现有的人力和资本都投入到固态电池研发中。“现在新厂商在推动传统厂商进行技术升级和变革。”何佳川说。
固态电池投资“风向标”研判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固态电池行业共发生融资14笔,融资金额超过100亿元。2021年—2023年,固态锂电池领域融资有52%投向电池环节,32%投向固态电解质环节,8%投向固态电解质膜领域,另各有4%投向固态钠电池和固态正极材料领域。
作为关注固态电池的投资人,王荣进分析,他看重的是企业是否有自己的核心材料,是否对材料体系有深刻理解。因为电池的本质是材料。中国的电池制造技术已比较成熟,制造本身不是壁垒。核心材料体系包括固态电解质、高能量密度的正极材料(如富锂锰基材料)、锂金属负极或硅碳负极材料。此外还有辅材,比如粘接剂、涂覆材料等。
马天一就固态电池二级市场投资做出解读。他表示,固态电池企业的估值模型一般使用“a+b”模式。“a”是公司已有的相对稳健的主业,这构成市值基础;“b”是固态电池的业务拓展。“a+b”是目前许多固态电池相关上市公司的状态。加分项是,a和b之间可形成较好联动,比如a可以充分为b赋能。
市场上还有另一类公司,其原业务与固态电池基本无关,系通过股权投资或引入研发团队来布局固态电池。马天一认为,这种情况下要去关注引入团队的背景和实力,来判断公司整体转型的确定性。
固态电池的崛起,有望改变新能源产业生态。王荣进认为,固态电池会带来材料、设备、应用等全方位的变化。固态电池的新材料体系会带来生产工艺的变化,进而会导致设备变化,涉及一系列的设备更新机会。何佳川认为,未来低空经济、机器人都可能成为固态电池的应用场景,固态电池的市场空间不可限 量。马天一则表示,固态电池会带来汽车续航里程、安全性的明显提升,预计将拉动电动车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