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况下,燃料电池的阳极发生氢氧化反应,氢气失去电子变成质子;阴极发生氧还原反应,氧气得到电子被还原与氢质子生成水。
对于外电路来说,电子从阳极到阴极,这样阳极侧的电势就低于阴极侧。电流与电子的移动相反,也就是说,燃料电池的阳极是负极,阴极是正极。
阴极、阳极是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来命名的;正极、负极是根据电流方向命名的。
在研究电池材料方面的文献中一般用阴极和阳极表示;在电路方面一般使用正极和负极。
所以,对于燃料电池来说,这个问题不矛盾。
整明白燃料电池正常的运行,那么反极就好理解了,当出现了阳极的电势反而高于阴极电势时,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所谓的“反极”。
燃料电池是依靠向电堆输送氢气和氧气来发电的,氢气要从氢源通过管道输送到电堆入口,再进入电堆的流道中,然后在流道中通过扩散层扩散到催化层,在催化层遇上了催化剂进行反应。没有氢气燃料电池就发不出电,如果氢气在上述过程中遇到了比较大的阻碍,出现了如启停、快速变载、杂质堵塞气体传输通道、水淹等现象会导致阳极一侧氢气供给不足,或者是氢气的用量突然变大也变相导致供给不足,正常的反应无法进行,使得阳极电势逐渐高于阴极电势。
阴极和阳极都有可能出现反极现象,通常阳极反极的概率更高。
阴极反极时:
阳极反极时:
反应初期,阳极催化层中的水会发生电解,可逆的,一段时间后,阳极催化层中的水含量大幅下降,水电解反应无法继续,接下来就轮到催化剂中的碳载体了,会发生碳腐蚀反应,非可逆的。
碳载体的腐蚀会导致阳极催化层结构坍塌,碳载体腐蚀后,电化学活性面积下降,催化层结构的亲疏水性和孔隙率改变影响其性能,碳腐蚀反应产生的CO会毒化催化剂,进一步降低催化剂的性能。同时,反极发生时产生的大量的热会形成局部高温点,加速了质子交换膜的降解,形成孔洞,降低开路电压,严重甚至形成短路。
从电化学角度来说,不会按顺序发生反应,都是同时的,只是谁起主导反应而已。这个问题就可以理解为水电解就是单纯的速度快。
但是需要了解的是,碳腐蚀反应的电位比水电解反应电位低得多,在热力学上来说,碳腐蚀反应应该优先发生;但是从动力学上来说,水电解反应要快的多,所以水电解反应优先发生。
正常氢氧化学反应的电势如下,
阴极:平衡电位1.23V,极化状态下电位0.8V;
阳极:平衡电位0V,极化状态下电位0.2V;
即,燃料电池正常工作电压为0.6V。
阳极反极时的电势如下,
阴极:平衡电位1.23V,极化状态下电位0.8V;
阳极:标准电极电位2.0V;
即,燃料电池阳极反极时的电压为-1.2V
如果100节单电池的电堆,有1节单电池发生了阳极反极,那么电堆的总电压就是99x0.6-1.2=58.2V
电池反极时,可以理解为反极电池变成负载了,电流方向还是从高电势到低电势,只不过反极电池的阳极产生的电子移动到下一节电池,阴极产生的电子来自上一节电池,就是“负载”的正极接电池的正极,“负载”的负极接电池的负极。
那么如果是单电池发电,外电路接了一个负载灯泡,这时单电池发生了反极会怎么样,这样电路就没有电了,就是单电池没有足够的氢气,就不反应了。可以理解为单电池不存在反极的现象。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极化,电极上有电流通过时,就会有净反应发生,表明电极失去了原有的平衡状态,电极电位将偏离平衡电位,这种有电流通过时电极电位偏离平衡电位的现象叫做电极的极化。
产生极化作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由于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速度小于电子运动速度而造成的,由此引起的极化叫做电化学极化.另一个是由于电解质的离子扩散速度小于电子运动速度而造成的,由此引起的极化叫做浓度差极化。可以理解为,电流流出端的电极(阴极)表面积积累过量的电子,就是电子来的太快,还没来得及消耗,电极电位就逐渐变小;电流流入端(阳极)则相反。
一般情况是,当电流密度较小时,以电化学极化为主,而在高电流密度下,浓差极化则占主要的地位。
正常工作情况下,就会发生极化,所以工作电压就会按照极化状态下的电位计算。这也解释了之前谈到过的问题,理论电压及效率很高,但实际状态下就会很低。所谓的“损耗”就是各种极化造成的。
这里还有个极化没谈到,就是欧姆极化,欧姆极化是由于电解质、电极材料以及导电材料之间存在的接触电阻所引起的极化。它同样会对燃料电池产生损耗。
碳腐蚀反应是不可逆的,多次反极会对电池造成严重伤害。对于燃料电池堆这样多节堆叠的串联结构来讲,反极就会造成电池堆的木桶短板效应。
抗反极方法:
1.系统控制上减少反极持续时间。
2.在MEA催化剂中增加抗反极涂层,如添加IrO2,可以促进水电解,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碳腐蚀的作用。
以上内容就是我关于反极的学习内容及思考,讲的不一定都对,分享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