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怎么更好的去理解燃料电池的电极极化

6天前浏览12

有些时候对某些定义只停留在“大概知道有那么回事,但说不明白”的阶段。真正学明白,不是自己明白,而是能说明白,这才是真的理解。  

是的,我对极化就是这样的状态。

记得上学那会,老师常说,“难题都是由简单题组成的,难就难在把简单题串联起来”,这里面其实牵连的是逻辑问题。那么,就用逻辑来逐步理解极化是怎么事。  

先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把“极化”拆开去理解。  

“极”,我首先想到两个词,“物极必反”和“否极泰来”,这里的极就是顶端、极端、末端,到达这里就是到头了,就得有所转变了。

“化”,就更好理解了,这里指的是变化。

总结起来,极化就是末端发生了变化。电极极化就可以理解为电在末端发生了变化。  

一牵扯到变化,就涉及到变化前后的对比、为什么变化、怎么变化的等问题。

如果需要更好的理解电极极化,需要整明白几个问题:

1.电极极化的定义是什么?

2.电极变化前是什么样的?

3.电极为什么会变化?  

4.电极是怎么变化的?  

5.电极变化后是什么样的?  

6.电极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  

电极极化的定义:    

电极在有电流通过时所表现的电极电势与可逆电极电势产生偏差的现象称为电极极化。  

电极极化的特征是:阴极电位比平衡电位更负(阴极极化),阳极电位比平衡电位更正(阳极极化)。  

燃料电池的电极我在上一篇记录已经说过了,就是燃料电池的催化层,发生化学反应的地方。  

电极变化前是什么样的:    

从定义可以知道,电极极化前是没有通电流的,也就是燃料电池还没开始干活。  

另一个特征就是电极变化前所拥有的电势是可逆电势,那问题就来了,电极电势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个电势是可逆的?  

牛顿曾告诉我们,一个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永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同样的道理,电极在没通电流的时候,是没有外部因素改变它的状态。其实所谓的没通电流,就是电极产生的电子无法传送,就好比任督二脉没有被打通。  

阳极:H2 ⇌2H⁺+ 2e⁻  

阴极:O2 + 4e⁻⇌2O²⁻  

这就好比老顽童周伯通的左右互博之术,自己和自己玩,没有输赢。  

因为是个平衡状态,这里的可逆电势,也称为平衡电势。  

这个电势是由能斯特方程决定的。(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处于知道有这么个东西的阶段)  

电极为什么会变化: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通电流就是电极极化的原因。  

本质的原因还是因为阳极产生的电子传送到了阴极,这样就打破了平衡状态,任督二脉被打通了,发生了不可逆的反应。  

电极是怎么变化的:    

从电极极化的特征可知,电极极化的时候,阴极电位比平衡电位更负,阳极电位比平衡电位更正。  

怎么去理解这个特征。  

因为电子携带的是负电荷,电子又是从阳极移动到阴极,所以阴极更负,阳极更正。  

但问题又来了。电子的移动是参与反应的,从总反应来看,是没有电子显示的。既然电子都被消耗了,怎么可以说阴极更负,阳极更正呢?    

总反应式:2H2 + O→ 2H2O  

因为,  

不但阳极产生的电子需要通过外部电路从阳极移动到负极,阳极产生的氢离子也要通过质子交换膜移动到阴极参与反应,也就说要从不同的路径到达同样的目的地,这里就产生了时间差,电子和氢离子不会同时到达阴极参与反应。  

电子的移动速度要比氢离子的移动速度快,这样电子就会在阴极积累,所以阴极就更负,这个极化就叫做浓差极化。  

除了移动速度的对比,电子的移动速度也快于电极上的化学反应速度,同样也会造成电子在阴极积累,所以阴极就更负,这个极化就叫做电化学极化。  

另外,电化学中将由于电解质和电极材料电阻导致的电压降称为欧姆极化,也称为电阻极化。  

其实,它进一步增大电子与氢离子的移动速度差,同时电阻也吃掉部分电压,造成电压下降。  

电极变化后是什么样的:    

能斯特方程可知,阴极平衡电势为1.23V,阳极平衡电势为0V,所以燃料电池的理论最高电压是1.23V。  

但是燃料电池在工作中存在各种极化,阴极更负,阳极更正,阴极极化电势为0.8V,阳极极化电势为0.2V,所以燃料电池正常工作电压是0.6V。  

电极极化造成燃料电池效率降低。  

电极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    

电极本身、电流密度、温度、工作压力、其他因素。

这次的学习记录就写到这,难免会有差错,仅供参考。  


来源:闲村野夫
化学燃料电池电路电子理论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12-12
最近编辑:6天前
闲村野夫
硕士 | 研发工程师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获赞 9粉丝 0文章 32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通过单位“mbar·l/s”来简单认识燃料电池电堆的气密测试

第一次看见“mbar·l/s”有点懵,只知道是气密测试的泄漏率单位。然后我就去查了一下,接下来就简单分享一下。先举个简单例子,如果说水龙头滴水,那么在给定时间h内滴出l升水,水龙头的泄漏率仅仅用l/h(升/小时)表示就可以了,因为水是不可压缩的。但是气体不行,气体是可以压缩的,就不能像水一样那么简单的表示。通过气体的理想状态方程可知,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体积与压力的乘积是定量。PV=nRT再举个例子,如果容器内有1升气体,且当前压力为10bars。如果这些气体通过容器壁上的一个漏洞向外泄漏,那么在正常大气压下(即1bar),漏出气体的体积就会是10升,严格来讲应该是9升,还有1升留在容器内。所以,气体的量可以表达为压力与体积的乘积,泄漏前后的乘积差值再除以时间s,就可以得到气体的泄漏率,就是一开始提到的单位mbar·l/s。注意这个地方要注意两个小问题点:1.容器的压力是表显压力还是绝对压力?绝对压力=表显压力+大气压力,所以这里的10bars是绝对压力。2.气体的泄漏率的大小是越来越小吗?气体压力是导致气体泄漏的驱动源,容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力在不断降低,所以泄漏率也会变小,直到压力差为0,泄漏率就为0,即泄漏率是一个平均值。2-1.借着问题2,我们扩展一下思路,如果是气球泄漏的话,泄漏率会不会是个恒定值?我只能说不一定,有兴趣的可以去研究一下。虽说泄漏率的单位是mbar·l/s,实际测试中,燃料电池电堆的气密测试结果用的仅仅是压力值,即用保压的方法,在单位时间内,看看压降是多少。之所以可以这么用,就是因为电堆内腔体积是不变的,变的只有压力。下一话题,我最近在学习流体仿真软件STAR-CCM+,我发现一个值得稍微讨论的小问题,个人觉得挺有意思的。讨论背景(节选于分享的电子书):1.流体流过壁面时,紧贴壁面的位置会形成层流底层,流体在该处的流速很低(几乎可看作为0),故此处流体与壁面进行的是导热过程;在层流之外的区域,热传递方式主要是对流传热过程。2.通常情况下,流体与壁面之间的对流换热可用下式表达:Q=h(T1-T2)我思考的问题是,既然流体与壁面先是导热,然后才是对流换热,为什么可以直接用公Q=(T1-T2)来计算流体与壁面之间的换热,是因为导热可以忽律不计,还是无法确认导热与对流换热的边界,或是导热发生的很快,导热与对流换热之间的温度梯度很快变为0?说简单点,我认为导热和对流不一样,所以当它俩混在一起时,计算就应该分开计算。就这个问题及我的想法,我请教了一下我的学弟---力学在读博士,他通过公式的演变,给我的解释是,导热与对流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经过思考,我赞同这个观点。首先,我反思了一下,我为什么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就是一开始,我从字面意思上就认为导热与对流是不一样的,说简单点就是看待问题太表象了。其次,我再想,怎么去理解导热与对流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既然壁面处的流体速度为0,那么就可以理解:导热是静态物体间的传热,跟物体形态无关,对流就是动态物体间的传热,也跟物体形态无关。静态与动态的差别就是,静态时,物体间的温差是在逐渐变小的,此时的温差减小是一方增大,一方减小,互相靠近,直到温度平衡;动态时,物体间的温差也是减小的,但此时的温差减小是一方不变,一方减小,直到减小一方的温度等于不变方的温度。举个小例子,煮完的鸡蛋放在盛满水的碗里,假设水与外界绝热,鸡蛋的温度是70℃,水是10℃,最终可能鸡蛋只能被冷却到20℃,这时的水也是20℃;用10℃流动的水去冲刷70℃的鸡蛋时,鸡蛋会被冷却到10℃,流动水的温度不会变。其实本质上都是鸡蛋与水的导热。所以,我理解的是对流是一种特殊的导热。这次的学习记录就写到这,难免会有差错,仅供参考。来源:闲村野夫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