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有朋友问到这个问题,也会看到很多人在用有限元分析的时候无脑的划分网格,比较离谱的是在工作中看到有人对一个规则的实体划分的上亿网格。
的确,一般来说网格划分越细结果一般就越趋近于真实解,这也是很多人做网格收敛性检查的原因。但是由于网格的增加,势必会造成效率的降低,这种情况在显式计算中则尤其明显,因为网格尺寸的减小一方面会使得最小稳定增量步降低(显式计算为条件稳定,需要时间增量小于一定的值),另一方面则会由于网格数量的增加本身增加计算量。
另外诸如在检查单元质量的时候,我们一般会关注单元的长细比(Aspect ratio),当长细比大于10的时候我们一般认为是相当差的单元,然而取决于所处的边界条件,如此的单元却未必产生较差的结果。单元质量检查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警告,而具体问题如果能更好的结合实际才是好的。
其实实际上通常的做法就是将需要关注的地方画的更细一些,比如说应力梯度变化大的,几何曲率变化大的地方。另外这里需要区分两个概念:
另外,我个人认为选取合适的单元真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事半功倍,针对实体、壳、薄膜单元等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精度更高的单元类型:
而对于一些螺栓、细部的焊缝等则可以通过采用RBE、梁、线缆及其他连接单元简化的方式进行简化处理 我所常用的单元:连接单元
,进而减少计算规模,只有在真正关心螺栓、焊接的时候才采用实体对这些区域进行建模(一般采用局部模型)。
最后说一句:切勿拿来模型,啥也不管,不分析问题,直接一键划分网格,不行就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