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RED-ACT | 12月06日美国加州北部沿岸7.0级地震破坏力分析

5小时前浏览1

Real-time Earthquake Damage Assessment using City-scale Time history analysis 

(RED-ACT)

致谢和声明:

       感谢美国CESMD为本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本分析仅供科研使用,具体灾情和灾损分析应根据现场调查情况确定。


一、地震情况简介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12月6日2时44分(当地时间12月5日10时44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沿岸近海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40.40度,西经125.00度。


二、强震记录及分析

      20241206美国加州7.0级地震获得了3组地震动,由于地震动没有完全收集,可能还有更强的记录。典型地震记录分析如下:

nckcop典型站位置北纬40.2567度,西经124.2660度,记录到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374 cm/s/s。该地震动及反应谱如图1、图2所示。  

(a) EW

 

(b) NS

(c) UD


图1 典型台站地面运动记录

 

图2  典型台站典型记录反应谱


三、地震动对典型城市区域破坏能力分析

根据中国地震学会标准《基于强震动记录的地震破坏力评估T/SSC 1—2021》(参阅新标准发布 :基于强震动记录的地震破坏力评估),利用密布强震台网在震后获取的实时地震动信息,再结合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就可以得到地震发生后不同地点的建筑破坏情况,为抗震救灾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图3为根据本次地震震中附近范围内台站记录分析得到的建筑震害分布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次地震震中附近范围内台站记录分析得到的人员加速度感受分布示意图。

 

图3 不同台站地震记录破坏力分布图


 

图4 不同台站地震记录人员加速度感受分布图



四、地震动对典型单体结构破坏能力分析

(1) 对典型多层框架结构破坏作用

模型1:三层框架结构(感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王奇教授级高工提供模型)

       将典型台站记录输入立面布置如图5(a)所示的6度、7度和8度设防的典型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得到其层间位移角包络如图5(b)所示。

   
   

(a)立面布置示意图           (b)层间位移角

图5 典型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2) 对典型砌体结构破坏作用

模型1:单层未设防砌体结构

       选取图6所示纪晓东等开展的单层未设防砌体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输入典型台站记录,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将处于毁坏状态。(纪晓东等,北京市既有农村住宅砖木结构加固前后振动台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12,11,53-61.)

 

图6 单层三开间农村住宅砖木结构振动台试验


模型2:五层简易砌体结构

       选取图7所示朱伯龙等开展的五层简易砌体结构足尺试验模型,输入典型台站记录,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将处于中度破坏状态。(朱伯龙等,上海五层砌块试验楼抗震能力分析,同济大学学报,1981,4,7-14.)

   
   

(a)平面图                        (b)剖面图

图7 五层简易砌体结构布置


(3) 对典型桥梁破坏作用

模型1:某80年代公路桥梁(感谢福州大学谷音教授提供模型)

       选取图8所示某80年代公路桥梁模型,输入典型台站记录,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将处于毁坏状态。

 

图8 某80年代公路桥梁模型


模型2:某特大桥引桥(感谢福州大学谷音教授提供模型)

       选取图9所示某特大桥引桥模型,输入典型台站记录,分析结果表明该结构将处于毁坏状态。

 

图9某特大桥引桥模型


RED-ACT震害应急评估结果讨论

1. 日本7.3级地震RED-ACT评估结果与实际震害及日美评估结果对比

2. 7月12日唐山古冶5.1级地震RED-ACT分析结果与实际震害对比

3. 5月18日云南巧家5.0级地震RED-ACT分析结果与实际震害对比

4. 1月19日新疆伽师6.4级地震美国PAGER系统和清华RED-ACT系统评估结果对比

5. 美国加州7.1级地震破坏力分析小结:分析结果、与实际震害对比及思考

6. 0518松原地震RED-ACT评估结果与实际震害对比

7. 透过"热闹"看"门道" | 0516昭通4.7级地震分析与讨论

8. 5月2日美国波多黎各5.4级地震RED-ACT系统评估结果与实际震害情况对比


RED-ACT的科学原理

1. 连续反转三次!我该怎么办?| 从617宜宾6.0级地震和618日本6.8级地震谈起

2. 为什么需要发展城市抗震弹塑性分析 | 从8.8九寨沟地震和8.21意大利地震谈起



 
 


---End---



来源:陆新征课题组
ACT振动非线性化学建筑消防BIMOpensees材料科普数字孪生控制试验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12-14
最近编辑:5小时前
地震那些事
博士 抗震防灾数值模拟仿真
获赞 51粉丝 56文章 56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Engineering Structures AI特刊征稿

Website: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pecial-issue/316268/cutting-edge-ai-driven-design-analysis-and-optimization-of-engineering-structures《Engineering Structures》期刊的特刊《前沿AI技术驱动的工程结构设计、分析和优化(Cutting-edge AI-driven Design,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开始征稿。投稿截止日期为:2025年6月30日。 特刊简介特刊主题为《前沿AI技术驱动的工程结构设计、分析和优化》(Cutting-edge AI-driven Design,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系统中的特刊缩写为“AI Empowered Structures”,旨在报道结构工程与前沿AI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具体而言,本特刊的前沿AI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大型语言模型、扩散模型、图神经网络模型和其他类似技术。需注意,常规ML算法的研究不作为本次特刊的重点,例如:使用传统ML算法对材料/部件/结构行为的回归和分类分析、对部件或结构的材料和几何特性进行预测分析、使用可解释ML进行数据特征分析和解释,以及使用简单神经网络(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对部件或结构进行明显损伤识别。以下研究主题可供参考:•Cutting-edge AI-aided design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Structural analysis co-driven by DL and physics-based methods•DL-powered engineering design and optimization•LLM models of domain knowledge in engineering structures该特刊征稿通过爱思唯尔的系统进行。更多信息可以参考: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pecial-issue/316268/cutting-edge-ai-driven-design-analysis-and-optimization-of-engineering-structures。投稿截止时间为2025年6月30日Guest Editors 陆新征(Xinzheng Lu)清华大学 教授 Ertugrul Taciroglu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教授 Giuseppe Carlo Marano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Politecnico di Torino)教授 Christian Málaga-Chuquitaype英国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Senior Lecturer 熊琛(Chen Xiong)深圳大学 副教授 廖文杰(Wenjie Liao)西南交通大学 特聘副研究员Engineering Structures期刊简介 《Engineering Structures》面向结构工程和结构力学界,主要接收涉及结构和力学原理以及数字技术在工程结构分析和设计中的新发展或创新应用的稿件。感兴趣的主题包括:高层建筑、创新结构、环保结构、桥梁、体育场馆、商业和公共建筑、输电塔、电视和电信桅杆、可折叠结构、冷却塔、风力发电结构、板壳结构、悬挂结构、防护结构、智能结构、核反应堆、大坝、压力容器、管道和隧道。虚拟特刊(Virtual Special Issue,VSI)是Elsevier出版社在ScienceDirect数据库上推出的一项新的出版计划。虚拟特刊发表的论文是汇集在特定主题下与正刊论文完全等同的学术论文。特刊论文具有三大优势:1.出版速度快;2.评审意见质量高;3.更便于读者检索阅读同一主题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来源:陆新征课题组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