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二维矢量有限元的详细实现过程

1月前浏览817

简述

在电磁领域中,电场的传播规律有这么个特征:在介质分界面传播不连续,详细的说则是切向连续,法线不连续。这一特征导致传统的节点有限元无法处理,因为节点有限元必然是满足求解场的连续性。
在文章中二阶叠层基函数:二维电磁衰减数值模拟提及到:矢量有限元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它将未知数落在棱边上,保证棱边的切向连续,并不考虑棱边的法向分量,这就完全满足电场的传播规律。文就二维电磁衰减作为边值问题,详细分析二维矢量有限元的详细实现过程。

1.边值问题  

边值问题考虑在Z方向是不变的,变化只存在x,y方向。假设电场传播方向是y方向,则二维电场传播方程:  

2.变分问题  

使用矢量有限元,求解的值为每个棱边上的切向场,因此:  

将上述双旋度项带入其中,得到:  

对于当前边值问题,边界考虑成第一类边界条件,因此环路积分项不考虑,因此,变分问题为以下形式,离散则得到有限元问题:  

3.矢量基函数  

单元矩阵还是考虑三角形,首先获得最基本的形函数面积坐标:  

根据上图顺序构造棱边基函数:  

不难看出,棱边基函数是由面积坐标函数与面积坐标的梯度组合而成,而面积坐标的梯度是一个矢量,因此棱边基函数也是一个矢量。其次基函数乘以棱边长度l是具有方向的,这个方向是指:全局区域中棱边只存在一个方向。这对于局部矩阵组装全局矩阵尤为重要。

在进一步解释棱边基函数的意思,假设上述图中为直角三角形,点p落在12边上,则面积坐标可以表示为:

因此p点在棱边12上的任意一点,其结果都是一样,因此进一步证实一条棱边仅表示一个值。其他两条棱边也可以同样的方式推导证明。

因此,想要得到任意一点的电场值,通过电场的插值公式可以获得:  

经过上述分析,不难得到:  

在文章开头解释矢量有限元的求解过程是不考虑电场法向分量的,这里进一步从基函数的角度来解释,要分析数值解的法向分量,对基函数进行梯度,得到:
发现基函数的梯度等于0,其他两个基函数也可以通过推导,也就是说棱边基函数项中没有考虑棱边的梯度项,因此未知数法向是否连续就不会考虑。而对于切向方向,对基函数求旋度自然不等于0:

因此,使用棱边基函数的有限元分析才能符合电场的变化规律。如果使用节点有限元强行分析电场在分界面不连续的模型,则会出现伪解的情况。  

4.单元系数矩阵推导  

确定了棱边基函数后,继续推导得到每个单元系数矩阵,对于有限元方程的第一项推导如下:

第二项推导:  

得到第二项的系数矩阵:  

最终积分得到一个单元类的系数矩阵:  

5.系数矩阵组装  

以最简单模型为例子,研究区域仅包含两个三角形网格,棱边编号与节点编号如图所示:

单元的节点编号与单元的棱边编号,根据局部逆时针顺序获得:              

全局棱边编号如下,为了保证棱边只有一个方向,规定:棱边的两个端点,从小到大为正方向:

由此,可以发现单元1、2号中的棱边编号顺序存在从大到小,为了保证所有单元棱边在组合的过程中只存在一个方向,将正方向乘以1,与正方向相反乘以-1,以保证方向一致。
在确定上述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后,然后再开始组装。下面给出每个单元的系数矩阵与组装后的系数矩阵。
单元1的系数矩阵:  

单元2的系数矩阵:  

组装成全局的系数矩阵:  

6.边界条件加载  

该模型中,只使用了第一类边界条件,假设电场从y方向入射,振动方向为x。不同于节点有限元加载第一类边界,棱边有限元需要把边界条件加载在棱边上。采取的方法是把棱边中点的电场值E投影到棱边切向方向Et上。
棱边方向同样遵循从小到大的原则。  
如此,可以发现在x=0,end的位置,棱边方向是y方向,与电场振动方向垂直,因此电场切向始终为零。在y=0,end的位置,棱边方向与y方向平行,存在Et。加载方式同样以大数的方法。  

四个外边界棱边加载后的系数矩阵如上所示,右端项为:  

7.求解结果  

a.仅有两个三角形网格的棱边未知数结果:  

插值获得的单元中心点电场结果:  

误差很大,并且电场Ey也存在,这是由于棱边有限元误差导致的。  

b.网格采用20*40的网格,单元中心点电场结果如下:  

    可以发现虽然Ex的电场场规律基本上与理论解一致,但是误差也是比较大,并且Ey的误差也很明显,这似乎是矢量有限元本身的误差,无法消除。

c.研究区域内存在不同的介质材料。中间区域电导率为10

从Ex可以发现,电场在x方向分界面上明显的不连续,出现了突变的情况,与真实电场的传播规律是一致的。并且Ey也存在响应,不再仅仅是误差。这些都是节点有限元无法模拟的。

总结

矢量有限元的流程基本上和节点有限元一致,其中的关键点主要有:

    1.棱边信息的获取;

    2.矢量基函数的推导;

    3.局部系数到全局系数的映射关系,一定要注意棱边方向统一;

    4.第一类边界加载,未知数值投影到棱边上。


来源:实践有限元
振动电场理论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12-06
最近编辑:1月前
实践有限元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0粉丝 0文章 57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自适应有限元:几种常见的后验误差

概述本篇文章从一维例子出发,介绍自适应有限元中几种常见的后验误差,并且对比各自的优势。后验误差按照实现方式,可以分为:基于恢复梯度的后验误差;基于残差的后验误差;基于物理场规律的后验误差;以及试测的基于纯粹梯度的后验误差。下面就这几种后验误差给出常见的表达式与测试结果。1.几种后验误差的基本原理A.基于恢复梯度这种后验误差在之前介绍过,其基于理论:仿真数值解的精度在未知点位置的精度最高;数值解的梯度在高斯点位置精度最高;因此可以通过获取单元内高斯点的高精度梯度解,进而通过插值等方式获得整个区域内其他精度低位置的梯度值,对比即可获得每个单元的梯度误差。详细可参考:B.基于残差的后验误差这种后验误差基于微分方程,根据理论,有限元求解求解结果一定是满足原微分方程的,因此将数值解带入到微分方程中,等式两边理论上应该成立。但是由于有限元本身求解的是弱解问题,因此存在一定误差,而这误差则可以用来评价该点的精度,以此作为后验误差。一般的微分方程可以写成:基于残差的后验误差表示为:C.基于物理场规律的后验误差这种后验误差基于本身研究问题的物理规律,根据物理规律,指定每个单元上的误差标准。例如一维电磁场衰减,物理场满足电场、磁场在节点上连续;有限元本身只保证了电场连续,因此可以通过求解节点两侧单元的磁场是否连续作为误差判断标准。式子表示,使用内部节点两侧单元求解该点的磁场,两者的差值作为判断单元计算精度的标准。其实不难发现,本例子描述的基于物理规律后验误差本质上是恢复梯度的后验误差。在二维三维中则不是如此。D.基于纯粹梯度的后验误差这是作者梯度原理猜想的一种后验误差,其原理是:对于只要求表面节点精度而言,求解该点对于每个单元的梯度,因此获得每个单元对于该点的影响程度,对于影响大的网格进行加密。由于测试案例使用简单的一维模型,因此采用扰动法求解梯度矩阵。2.测试本次测试案例以一维电磁场衰减为例,分别对上述几种后验误差进行测试,其中A、C在本例中是一种后验误差。测试标准以在研究区域发射电场表面的电阻率变化为标准。具体可参考:二阶叠层基函数:二维电磁衰减数值模拟。自适应有限元实现过程这里不再讨论,详细实现可以参考:自适应有限元技术:一维电场衰减数值模拟。这里直接讨论几种后验误差的测试结果;A.测试一维电场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初始网格与计算的电场如下,10个均匀网格单元,频率10000Hz。该网格计算的视电阻率为138欧姆米,与理论值100相差甚远。a.基于恢复梯度A、物理场C的后验误差测试结果:b.基于残差B的后验误差测试结果:c.基于纯粹梯度D的后验误差测试结果:不难看出,三种后验误差加密得到的网格差异明显。从电场本身的精度来看,基于恢复梯度的A、C后验误差的精度最大,而纯粹基于梯度D的后验误差精度最低。从加密程度看,基于纯粹梯度D的加密集中在0点附近;而基于恢复梯度A、C则相对分散开;从视电阻率精度结果来,三者误差均达到了可控范围0.01%内,但是基于恢复梯度A、C的网格量大于基于残差B大于纯粹梯度D。因此,如果考虑视电阻率精度与网格量角度来看,基于纯粹梯度的方式D是最佳的。其次是基于残差,最后才是基于恢复梯度。B.测试一维电场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一维材料参数模型如下,在研究区域内存在低阻1欧姆米的区域。a.基于恢复梯度A、物理场C的后验误差测试结果:b.基于残差B的后验误差测试结果:c.基于纯粹梯度D的后验误差测试结果:三种后验误差的视电阻率在该频率下的计算结果:上述测试的视电阻率理论结果为123.91,可见整体上看基于残差的后验误差的精度和网格量是最佳的。纯粹基于梯度D的结果精度要稍微低一些。继续测试了几组频率,对比结果:整体来说,基于残差B的后验误差方式的效果是最佳的,网格量少,视电阻率也几乎和理论解一致;基于恢复梯度的A、C精度是最高的,但是网格量也是最大的;基于纯粹梯度的D在频率500Hz的时候误差太大。3.总结使用一维模型,初步测试了几种后验误差的自适应收敛效果,其中整体上最佳方案是基于残差的后验误差,其次是基于恢复梯度、基于物理磁场;基于纯粹梯度的后验误差虽然网格量有时候很少,但是可能会计算不准确。来源:实践有限元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计划 福利任务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