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NFX作为分析平台,通过对煤矿井下无轨胶轮车平推自卸车车厢在3吨混泥土静态和油缸工作及紧急刹车三种工况下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主车厢、副车厢、推板及后门应力应变计算结果,对比实际失效模式验证有限元分析有效性,同时为DFMEA提供了设计依据。
无轨胶轮车 平推自卸车车厢 有限元分析
无轨胶轮车平推自卸车车厢主要用来装载混凝土,混凝土中含有沙石,运输过程中会对车厢侧板和后门形成冲击,这就要求车厢保证有足够刚度和强度;另外其卸载方式是平推自卸,工作时后门打开,敞开式结构最容易变形,这要求主车厢侧板要有足够强度和刚度。所以预防主车厢侧板和后门的变形是DFMEA前期设计重中之重。本文着重介绍通过midasNFX分析平台对车厢进行前期处理过程,通过计算结果和实际进行比较,验证有限元分析有效性和为后续减重优化设计及DFMEA提供数据支持。
2.1车厢的结构特点
无轨胶轮车平推自卸车车厢主要有主车厢、副车厢、推板和后门组成,副车厢和推板是通过三个油缸推动,副车厢PART9和PART10与主车厢PART16接触滑动,副车厢7与推板的推板-part3和推板-part4接触滑动;底推板-part3和推板-part4及副车厢PART9材质是耐磨塑料:POM+F4。敞开式箱式后开门结构最容易发生变形,最薄弱地方在后门和主车厢侧板靠后门一侧。
2.2车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在建立车厢有限元模型的时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原车厢模型为三维实体模型,并且车厢结构中大部分零件为薄壁件,采用三维实体单元建立有限元模型,若选用较小的单元尺寸,网格规模会比较大,相应的计算效率会偏低;若采用较大的单元尺寸,网格规模会比较小,但是由于单元纵横比偏大会导致网格质量变差。因此,利用车厢的结构特点,采用壳单元进行建模,既可以大大地缩小计算规模,又可以保证网格质量和计算精度。
(2)如前所述,车厢结构主要由后门、主车厢、副车厢和推板共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由若干零部件组成,并且在实际情况下是焊接结构。本次分析中,不考虑焊接本身对分析所造成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这四个组成部分的每一个部分当成整体来进行网格划分,很难得到高质量的网格。因此先对各零部件进行网格划分,在本来是焊接的地方设置焊接接触。MIDASNFX有自动接触功能,并且焊接接触在MidasNFX软件中能采用线性计算,不用考虑收敛性问题,因此采用焊接接触设置既不影响网格质量,又不影响计算效率。
(3)后门下端与主车厢之间采用铰接连接,上端与主车厢之间采用挂钩连接。对于铰接和挂钩,采用MidasNFX中的铰接单元进行定义。
图1 车厢结构网格模型
2.3边界条件的确定
本文所分析的对象是平推自卸式无轨胶轮车车厢,主车厢主体和后机架通过8块板通过螺栓对敲连接。
2.4载荷的处理
车厢装满3吨混凝土,其对车厢的作用力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作用在主车厢底板上的力,二是作用在主车厢侧板、推板表面和副车厢表面的力。设定作用在车厢底板上的力是均匀分布的,也就是说,需要在主车厢底板上面施加一个均匀分布的载荷;作用在主车厢侧板、推板表面和副车厢表面的力随着货物高度的变化而呈线性变化,并且在同一高度,车厢所受到的作用力大小相等。因此作用在车厢底板、侧板、推板表面和副车厢表面的力可以由下列等式统一进行描述:
其中,ρ为混凝土密度,取2500kg/m3;g为重力加速度,取9.8m/s2;为货物高度;为高度处车厢所受到的作用力。下图是线性载荷设置情况:
图2所示为满载混凝土静态工况下车厢的位移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最大位移出现在后门处。
图2 满载混凝土静态工况下车厢位移分布图
图3所示为满载混凝土静态工况下车厢的应力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最大位移出现在后门与主车厢的铰接处。
车厢实际变形情况:车厢侧板和后门
图3 满载混凝土静态工况下车厢应力分布图
图4为满载混凝土时油缸工作工况下车厢的位移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最大位移出现在侧板处。
图4 满载混凝土时油缸工作工况下车厢位移分布
图5-1、5-2、 5-3为满载混凝土并时油缸工作工况下车厢的应力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最大应力出现在主车厢侧板挂板附近和后门中央和铰接部分。
图5-1整体应力分布情况
图5-2车厢应力分布情况
图5-3后门应力分布情况
从分析和变形看,目前结构能够满足三种工况下强度和刚度要求,同时也看到后门铰接数量偏少,建议增加一个铰接,可以有效抑制后门变形。
通过对车厢三种工况下有限元分析其结果与实际失效模式较好地符合。通过分析数据可以清楚看到结构薄弱点,为后续减重优化设计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进行前期DFMAEA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本机能提供的总应急制动力为:Ft=52000N
重力加速度:g=9.8 m/s²
最大反应时间:t=0.40s
计算初始速度:v0 =20km/h=5.556m/s
应急制动减速度:a=Ft/W=52000/16500=3.06m/s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