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科技强国,一定要了解“幸存者偏差”

4年前浏览2576

我的一位老师,曾在某名牌大学里做了十年校长。有一次,他陪太太去门诊看病,正好遇到一位熟人。那人说:“省里最好的医院都是学校的附属医院。您为什么不给院长打个招呼,找个名医?”校长叹了口气说:有能力被院长推荐为“名医”的,往往是没有时间搞业务的,还是算了吧。


这就是所谓的幸存者偏差。其实,何止医学界?整个科技界都存在着这种“幸存者偏差”。

 

在智能制造领域,我经常听到一些专家、甚至院士胡说八道。理论上完美,但根本无法落地。一听就知道他们没在企业干过。按照他们指出的路子走,肯定会掉到坑里。但是,如果他们在一线干,能当上院士吗?恰恰相反,许多院士、许多获得科技大奖的人,往往是司局级以上的高官。如果他们不当官,能拿到那么多奖吗?如果不拿奖,能当上院士吗?类似地,以论文、项目为导向的科技体系,都会引发“幸存者偏差”。

 

某市打算要建“科创中心”。于是,领导召集了一批高校著名专家进行调研。专家的一致意见是:最大的问题是科技成果转化难,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然而,企业里的很多人都知道:许多成果根本就是没有用的,选题的时候就注定无法转化。所以,只是问题表现在“最后一公里”,而根源却在“第一公里”。设想一下:如果领导调研的是一线企业,答案会是怎样的呢?可企业里面的人、尤其是爱提意见的人,哪有机会参加座谈会呢?领导的结论就有了“幸存者偏差”。

 

发展科技,就问计于科学家。这个逻辑有道理,但也有偏差。

 

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最终总要体现在企业身上。中国被人卡脖子的技术,往往不是不懂原理,而是没有企业的载体进行持续创新。中国竞争力最强的科技企业是华为。华为有院士吗?前些年,我国最强的科技企业是BAT。三个企业中只有阿里的王坚先生去年被选上院士。所以,BAT的成功与院士关系不大。再往前看,中国技术和管理最好的钢铁企业是宝钢。但宝钢从来没有评上院士。我给公司领导总结的原因之一是:宝钢有底线、不浮夸。这些问题,也归结到“幸存者偏差”上来了。

 

体制内有很多明白人。几年前,有位高级领导与院士座谈。谈到现在的很多院士其实是“社会活动家”。但遗憾的是:参加座谈的几个人中,就有这样的社会活动家。反之,如果他不是社会活动家,或许根本没有资格参加这个档次的座谈。有时候,有机会参加座谈、影响政策的人,往往是体制的受益者。现行体制下的成功者,往往更喜欢唱赞歌而不是提出问题。他们真的愿意改吗?

 

最近有个期刊向我约稿。我谈了一个观点:真正做事的人,几乎都不是在聚光灯下面。好的研究成果,甚至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认可。搞好科研,要让默默无闻的人能安心做事。但是,谁能做他们的代言人呢?

 

有的地方领导不懂这个道理,目前仍然热衷于建设“院士工作站”等机构。在我看来,这样的领导可能并不是想真正地做事,而是要做给他的领导看。如果真正想做事的话,关键是吸引“任正非”这样的企业家。任正非等人能够给科技工作者创造条件,中国科技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同样,有了阿里才有了王坚院士,而不是有了王坚院士才有阿里云。

 

不过,最近的一次座谈会还是让我看到了点希望:高层愿意选择一些愿意说真话的人、在一线做过实事的人来座谈了。有说实话的人,是这个国家的幸运。


---------------------------------------------------------------------------------------------

版权声明:

原创文章,作者郭朝晖,来源蝈蝈创新随笔,本文已经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创新方法科普通用工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0-11-18
最近编辑:4年前
仿真圈
技术圈粉 知识付费 学习强国
获赞 10113粉丝 21627文章 3556课程 219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