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Hello 大家好,我是小明,上一期我介绍了本科阶段的学习经历,本期继续回顾研究生的学习生活。
研 究 生 阶 段
作为基础学科的研究生,做实验几乎占据了80%的时间,我们如果不在实验室,大概率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每次实验都是一个小小的“项目”,都离不开 “计划->执行->检查->调整” 这四个基本步骤。
(1)计划
“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这放在实验上一点都不假。在计划阶段,我们需要明确实验目的和周期、选择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
其中实验目的的产生往往是最耗时的,因为我们多半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选择前人未走过的路,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综述,整理出清晰的脉络,从而发现并填补研究图谱的空白,最终体现研究工作的独特价值。
在整理某一领域的大量信息时,我们常用“树图”阐述各个研究之间的关系,这样追本溯源可以快速地了解研究方向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更方便找到分支方向中未被研究的部分,然后结合自身的研究兴趣和能力确定实验目标。
(2)执行
确定好实验目的、方法、材料及设备后,就要严格根据计划做实验。为了客观反映实验规律,我们需要对实验环境、器材、材料、操作流程进行变量控制,最好可以在实验操作前列出这些方面的量化范围,制定标准作业流程(SOP),这样才能在几十甚至上百次试验中保证结果的可信度。
(3)检查
有了SOP,还需要Checklist帮助我们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每个关键细节是否实施到位,如出现异常现象,也要及时记录,有助于结果总结时对不符合预期的数据进行失效分析。
实验过程中的失败是家常便饭,找到失效原因的过程也是积累经验、获得提升的过程。鱼骨图是失效分析(FMEA)常用的方式之一,根据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记录,先找出可能的失效方向,然后再根据失效模式确定几个可能的失效原因,通过复现的方式,最终找到Root Cause并提出改善措施。
(4)调整
这样经历了多次的 实验->失败->调整 的循环后,我们的实验方案会像软件一样不断迭代,最终实现实验目的,达到设计效果。
研究生三年的实验生活,对我后来的工程师工作有很大帮助,其核心就在于上面这个PDCA过程,因为研发工作也是在 目标->方案->调整 的类似流程中不断推进的。
研究生阶段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所以良好的英语基础必不可少。除了专业英语,我还学习了商务英语(TOEIC),想着如果有机会在外企工作还是需要做些准备的。并且在校招面试的时候,偶尔也会提问英语的自我介绍。
正是平时对于英语的使用,让我获得了后来在欧美企业工作的宝贵机会。外语作为职场的工具让沟通更高效,对于工程师来说,这也是除了磨练技术之外能为自己争取更多发展机会的重要保证。
以上是笔者对研究生学习的一点分享,希望对感兴趣的小伙伴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