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国就在推动两化融合,而现在又推进数字化转型。在我看来,从两化融合到数字化转型没有明显的界限,但却有阶段性的发展轨迹和方向可循。
工信部两化融合专家组原组长王安耕先生对两化融合的过程有个观察:先是某些工作采用计算机来完成,逐渐过渡到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再发展到企业之间的产业链协同。
王先生注意到一件事情: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是一道“坎”。大约80%的企业没有迈过去,经济效益也就不明显。这道坎确实比较难迈。因为涉及到利益问题、权力归属问题、涉及到IT能否理解业务的问题,进而涉及到组织流程的问题。紧接着后面一道坎是产业链的协同,这道坎也不容易迈:除了会涉及利益机制,还会涉及到商业模式、法律保护的问题。
这条轨迹,仍然是目前企业需要加强、完善的。工业4.0理论中提出三个维度的集成,有两个与这种观点基本重合:横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
但我觉得,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另外一条路径的重要性在增加。
上述信息集成的路径,主要是数据收集范围扩大的过程;而另外一条路径,则是数据收集密度增加的过程。工业互联网强调“设备上网”、把实时数据看得更重要了;工业大数据时代,海量的设计数据也可以放在网上了。数据密度增高以后,就能用数字化描述企业的实时运行、把企业当做一个CPS。
数据密度增高之后,数据完备就提升了。数据完备性提升,就为智能化推进带来了机会、为更紧密的协同创造了机会。从技术角度看,为CPS、数字孪生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为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提供了动力。但是:智能化的目的是创造价值,而价值空间往往在管理领域。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个条件,实现管理和控制的融合、人与机器关系的重构——这就是工业互联网强调的方法。
在我看来,这种想法,也是几十年前CIMS的理想。但是当时没有条件、缺乏经验、也没有机会,现在条件好了,也就有了更多机会。在我看来,这个逻辑,大体对应工业4.0的“纵向集成”。
最近看到王坚院士的一个小视频,特别有同感。他的意思大体是说:一定要把未来发展的轨迹看透、看清,否则人就会犹豫、就会失去机会。对待数字化转型,也是如此。
---------------------------------------------------------------------------------------------
版权声明:
原创文章,作者郭朝晖,来源蝈蝈创新随笔,本文已经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