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不同骨强度下全膝置换过程中发生股骨前皮质切迹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10天前浏览600

摘要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后发生膝关节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是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对不同骨质强度条件下发生膝关节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欠缺,三维有限元分析可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基础。目的:探讨不同骨质强度下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发生股骨前皮质切迹的生物力学变化,为临床预防膝关节置换后发生膝关节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提供力学理论基础。方法:获取健康成年人的股骨CT数据,运用Mimics、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软件建立膝关节股骨侧置换三维模型,然后构建不同深度的股骨前皮质切迹模型,将模型导入到ANSYS软件并分析不同骨强度、不同股骨前皮质切迹深度对股骨髁上生物应力的影响,并分析股骨前皮质切迹骨水泥填补前、后的股骨前髁截面应力变化。结果与结论:(1)任何骨质强度下,髁上应力都随股骨前皮质切迹深度加深而增加;在正常骨质情况下,当股骨前皮质切迹深度在3 mm和4 mm间有一个应力突变点;在骨质疏松情况下,当股骨前皮质切迹深度在2 mm和3 mm间有一个应力突变点;(2)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发生股骨前皮质切迹且深度超过骨皮质厚度时,随着骨质强度降低,股骨髁上应力逐渐增大;(3)使用骨水泥填补股骨前皮质切迹深度为3 mm的模型,股骨前髁截面应力下降;(4)结果显示,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应该避免股骨前皮质切迹出现,特别是骨质疏松患者;如术中出现股骨前皮质切迹且深度超过骨皮质厚度时,可以采用骨水泥均匀填充股骨前皮质切迹以降低股骨髁上应力,降低膝关节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  股骨前皮质切迹  骨质疏松  膝关节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生物力学  三维有限元分析

0引言Introduction

全膝关节置换是膝骨关节炎的终末期治疗手段,随着全球老龄化及膝关节假体的不断更新换代,其手术量也逐年上升[1];同时手术带来的并发症也逐年上升。膝关节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创伤及住院费用,同时导致膝关节功能丢失,是临床医师和患者需高度重视的问题[2-4]。相关研究表明导致膝关节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2个主要危险因素为股骨骨质强度和股骨前皮质切迹(anterior femoral notching,AFN)[5-8];然而一些研究提示正常骨质强度患者发生AFN与股骨髁上假体周围骨折之间无相关性[9-10]。骨质疏松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发生AFN的研究尚少,而临床中行膝关节置换患者大多为骨质疏松患者[5],故骨质疏松膝关节置换术中发生AFN相关生物力学研究迫在眉睫。综上所述,目前AFN与膝关节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关系尚存争议,且对出现AFN情况的补救措施的研究尚缺乏,尤其是在对不同骨质强度发生AFN的“安全深度”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可能增加膝关节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风险性。随着骨科数字化的迅速发展,三维有限元分析成为骨科相关力学研究中重要的工具之一。相关研究表明,有限元分析手段相比于实体力学研究存在可重复性高、更简洁化、更准确的优点,逐渐发展为骨科力学研究的主流工具,对骨科关节置换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11-16]。

此次研究旨在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不同骨质强度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发生AFN的生物力学变化及使用骨水泥填补AFN后的髁上应力变化,希望为临床预防全膝关节置换后发生膝关节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和指导术中出现AFN的处理方案提供力学理论基础。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单一样本的计算机模拟实验。

1.2 时间及地点

试验于2021-05-01/2023-05-01在贵黔国际医院骨科完成。

1.3 对象

选择1名骨质条件正常的青年男性,年龄30岁,身高175 cm,体质量70 kg。既往无膝关节创伤病史、膝关节无内外翻畸形、膝关节CT检查无骨折、畸形、肿瘤及无骨质疏松病史。另外选择1名男性膝关节置换术后志愿者膝关节CT数据,65岁,身高165 cm,体质量75 kg。

此次研究经贵黔国际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医院伦理批件号:贵黔2021伦审第(07)号,审批时间:2021-04-13),志愿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此次研究。1.4仪器设备(1)电脑型号:神舟CP65S笔记本电脑;(2)图像采集设备:128排双源螺旋CT;(3)图像编辑软件:Mimics 19.0(Materialises interactive medical images control system,Materiali,Leuve,Belgium);Geomagic studio2013(Raindrop Company,Marble Hill USA);Solidworks2017(Dassault Systemes Company Massachusetts USA);ANSYS 2023 R1(ANSYS Company,PA USA)。

1.5 实验方法

1.5.1 在Mimics进行股骨三维模型的建立及提取假体模型

志愿者常规进行右下肢全长CT扫描,获取医学二维图像,将该数据以DICOM格式导出储存。在定义扫描解剖姿势(前后、左右、上下)方位一致后,交互式医学影像控制系统Mimics 19.0软件将自动输入DICOM格式的医学文件;采用剖面线的阂值分割方法(Profile line),建立mask区分骨骼和其他组织结构,将其分割为独立的完整的右侧股骨体、股骨皮质骨3D模型、股骨松质骨3D模型(图1);该志愿者股骨骨皮质厚度为2.96 mm。同法将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后CT数据重建成三维有限元模型,在Mimics 19.0软件里用区域增长把股骨髁假体从膝关节置换术后模型中把股骨假体STL模型提取出来(图2)。

1.5.2 处理假体、骨皮质和骨松质模型

将假体、骨皮质、骨松质的STL文件格式分别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进行点云数据处理,最后分别进行假体数据模型、骨皮质、骨松质的多边形处理曲面拟合,见表1,为后续进行ANSYS精确分析打下基础。最后并以STP文件格式输出(图3)。

1.5.3 股骨侧假体置换不同深度股骨前皮质切迹模型的建立

以CT扫描坐标系为原始工作坐标系,现将Geomagic studio 2013中Step格式的皮质骨、松质骨模型导入至Solidworks 2017中装配成一个完整的股骨模型,利用该软件模拟出股骨头的点云中心,与膝关节中心相连构成股骨机械轴。按照全膝关节置换的常规操作流程,进行膝关节股骨侧虚拟截骨,建立膝关节股骨置换模型(图4)。利用Solidworks软件分割功能制作不同深度的AFN模型(图5),最后将各个模型以X-T格式进行保存,输出导入至ANSYS2023 R1软件进行力学分析,得出股骨髁上区域的应力分布特点。

1.5.4 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1)将几何模型导入到ANSYS2023 R1有限元分析软件中,查阅既往文献,国内外学者基于定量CT测定骨密度做出了分类标准;骨质的体积密度在240 mg/cm3以上者为正常骨质,骨量减少在25%以上为骨质疏松(根据诊治要求又可以分为轻、中度),减少在37%以上为严重骨质疏松。此次实验采用定量CT测量的骨密度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以方便骨密度与不同骨质条件下骨松质、骨皮质的弹性模量换算,换算经验公式为E=1 780ρ1.88[17-18]。在分析材料库中分别建立正常皮质骨、松质骨;轻中度骨质疏松皮质骨、松质骨;重度骨质疏松皮质骨、松质骨;假体的材料属性参数及Ⅲ型丙烯酸树酯骨水泥[19-20](表2),进入Mechanical工作界面,在Geometry中对股骨皮质骨、松质骨、假体等模型赋予相关的材料。(2)接下来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在ANSYS 2023 R1目录树中,利用Mesh功能对从Solidworks中导出的X-T文件模型进行四面体的网格单元划分,尺寸统一大小为5 mm(图6),为了保证计算的精度达到分析的要求,对网格的类型和网格大小进行控制(表3)。(3)设置边界条件和载荷:为尽量施加膝关节生理情况的受力载荷,此次研究采用45%步态周期支撑相中足趾离地时的静力学分析,将股骨模型近端所有节点的X、Y、Z轴方向上的自由度均被约束为0 mm;然后予以施加胫股关节轴向压缩负荷2 100 N(内侧髁60%+外侧髁40%),内外旋转扭矩为7 Nm,髌股关节面的压缩负荷为225 N,股骨髁部远端的剪切力为220 N[21](图7)。

1.5.5 AFN深度为3 mm使用骨水泥填补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根据上述实验步骤得出应力云图及应力值,发现当切迹深度由2 mm增加到3 mm时应力增大出现骤变,故在Solidworks软件中建立用骨水泥填补深度为3 mm的AFN模型,X-T格式进行保存输出导入至ANSYS 17.0软件进行有限元网格化,有限元网格划分后节点为23 907,单元数为12 616。予以材料赋值后使用上诉方法进行力学分析。

1.6 统计学分析

各组数据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不同骨质强度之间的比较和不同AFN深度之间的比较分别运用单元线性回归分析;而骨水泥填补AFN深度为3 mm、AFN深度为3 mm、未发生AFN之间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其检验水准均为α=0.05。所有数据处理都在SPSS 25.0软件上完成。文章统计学方法已经贵州医科大学、贵黔国际医院生物统计学专家审核。

2 结果Results

2.1 股骨髁上应力分析云图

在ANSYS 2023 R1软件中对模型进行网格化并赋予不同材料值,给予外力载荷后得到应力云图如图8-10所示。

2.2 股骨髁上应力特点

2.2.1 实验结果汇总

由表4、图11可看出,任何骨质强度下,髁上应力都随AFN深度加深而增加。同一骨质条件下,随着骨质条件下降,股骨髁上应力也逐渐增大;在正常骨质情况下,当AFN深度在3 mm和4 mm间有一个应力突变点;在骨质疏松情况下,当AFN深度在2 mm和3 mm间有一个应力突变点。

2.2.2 同种AFN深度情况下骨质强度对股骨髁上应力的影响分析

将每一种AFN深度下骨质条件对髁上应力的影响分别进行分析,将3种骨质条件的弹性模量作为自变量设为X,股骨髁上最大等效应力作为因变量Y,选择单元线性回归统计分析,分析自变量X与因变量Y之间的关系。将每种AFN深度情况下的数据导入SPSS 25.0进行单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分析数据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在AFN深度为3 mm时,P值为0.044<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方程系数为-0.03,表明切迹深度超过骨皮质(2.96 mm)厚度时,骨质强度与髁上最大等效应力存在负相关关联;即骨质强度越低,股骨髁上应力越大。

2.2.3 同种骨质强度下AFN深度对髁上应力的影响分析

将每一种骨质强度下的AFN深度对髁上应力的影响单独进行分析,将AFN深度H作为自变量设为X,股骨髁上最大等效应力作为因变量Y,选择单元线性回归统计分析,分析自变量X与因变量Y之间的关系。将数据导入SPSS25.0进行单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分析数据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看出,每种骨质条件下的预测模型拟合度均>0.9,拟合度极佳;回归方程系数均为正值,说明此回归方程为正相关方程,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联;3种情况P值均<0.05,存在统计学意义。总结上述可得出:不同骨质强度下,AFN深度明显影响股骨髁上最大等效应力,且随着AFN深度加深,股骨髁上最大等效应力随之增加。

2.3 骨水泥填补AFN对股骨髁上最大等效应力的影响

AFN深度为0,3 mm及骨水泥填补深度为3 mm时髁上最大等效应力结果如表7所示。将上述3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2.3.1 AFN深度为0 mm和3 mm的比较

如图12所示,从表7中可看出,正常没有AFN组和AFN深度为3 mm组股骨髁上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35.99±1.62)及(57.76±6.90) MPa,差异近12 MPa,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0.05)。

2.3.2 AFN深度为3 mm和采用骨水泥填充AFN比较

如图13所示,AFN深度为3 mm+骨水泥、AFN深度为3 mm时股骨髁上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42.40±2.37) MPa及(57.76±6.90) MPa,用骨水泥填补AFN后髁上最大等效应力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0.05)。

2.3.3 正常没有AFN和AFN深度为3 mm+骨水泥的比较

如图14所示,没有AFN组和骨水泥填补3 mm深度AFN组的股骨髁最大等效应力分别为(35.99±1.62) MPa和(42.40±2.37) MPa,相差不到7 MPa,在3组数据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中,两个样本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19>0.05)。

3 讨论Discussion

3.1 结论

以上结果显示,任何骨质强度下,随着AFN深度加深,股骨髁上应力增大,并集中于切迹处。在正常骨质情况下,当AFN深度在3 mm和4 mm间有一个应力突变点;在骨质疏松情况下,当AFN深度在2 mm和3 mm间有一个应力突变点,再一次证明AFN与膝关节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存在相关性。使用骨水泥填补AFN深度为3 mm的模型,股骨前髁截面应力下降。综上所述,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该避免AFN出现,特别是骨质疏松患者;如术中出现AFN且深度超过骨皮质厚度时,可以采用骨水泥均匀填充AFN以降低股骨髁上应力,降低膝关节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

3.2 正常膝关节股骨置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有限元分析被广泛用于各大领域;有限元技术在1972年应用于骨科生物力学后[22],数字医学在骨科领域得到迅速的发展[23]。与传统生物建模方法相比,三维有限元模型不仅可模拟各种传统生物力学实验无法完成的实验研究,而且在建模速度和时间上有着明显的优势[24]。

使用有限元方法进行生物力学研究的关键步骤之一是建立稳定的、准确的、更接近实际情况的模型。对于骨科三维建模领域来说,对不同组织赋值至关重要,通过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对骨组织的赋值方法有均值赋值法、灰度赋值及皮-松质骨赋值法[25];每种赋值方法各有优缺点,均值赋值法是为了简化实验,但与真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灰度赋值及皮-松质骨赋值法更接近实际情况[26],两者无明显差异,此次实验CT数据为正常骨质条件志愿者提供,故选择皮-松质骨赋值法,更符合真实生物力学特征。虽然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是基于实体数据和真实情况,但构建好模型后需要进行模型有效性的验证,验证方法有与实体生物力学实验结果相比较与已验证的计算机模型做比较[27];第一种方法成本极高且很难获取良好的实体标本,临床中大都使用第二种方法进行验证。此次实验模型与既往向相关文献研究结果相近[28-29],可用于有限元的分析,对临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和指导性意义。

3.3 不同骨质强度发生AFN对股骨髁上应力的影响

随着关节外科的迅速发展,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缓解晚期膝关节的疼痛,恢复患肢力线,而达到良好的膝关节功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已经成为膝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以及其他一些非化脓性关节病后期的有效治疗措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30]。但其仍存在众多并发症,诸如感染、血栓、假体周围骨折、慢性疼痛等并发症给患者及医生带来不小麻烦[31];随着目前膝关节置换患者高龄化,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可导致较高的致死率。假体周围骨折中发生率最高的是膝关节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导致其发生的原因很多,相关研究表明骨质疏松、AFN是其中两个重要原因。

大量研究表明AFN将导致膝关节股骨假体周围骨折[7-8],但仍有少数学者认为微小的股骨前皮质与股骨髁上骨折无关[9-10],目前尚存在争议,此次实验研究表明任何骨质强度下,随着AFN深度的加深,股骨髁上最大等效应力越大;在正常骨质条件下,AFN深度在超过3 mm时;而骨质疏松情况下,当AFN深度超过2 mm,应力出现骤变,且出现应力集中,应力出现骤变后随深度的加深应力增大幅度较前减少。此次实验骨皮质厚度约为2.96 mm,出现应力骤变且集中的AFN深度即为骨皮质完全切除,骨松质完全暴露;这与既往研究的结果显示一致,AFN深度超过3 mm时,股骨髁上应力集中,很有可能导致膝关节股骨假体周围骨折[32-33]。这是因为正常情况下,骨单元作为骨皮质的基本单位,在受到外界生理载荷情况下在间质骨交界处可适当诱发显微裂纹和释放能量,避免应力集中[34],在病理载荷下,骨单元可以利用最外层间骨板尽量阻止或偏转显微裂纹的迅速生长与扩展,防止宏观裂纹甚至应力性骨折的出现[35]。故当皮质骨完全切除时,髁上应力出现应力骤变且集中,许多研究表明骨质疏松与假体周围骨折相关联。骨质疏松以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为特点,从而骨组织的强度及刚度降低,受到同样的外力更容易导致骨折。此次研究受同样的外力,不同骨质强度下膝关节股骨置换后股骨髁上的最大等效应力与骨质强度呈现负相关,在AFN深度超过骨皮质厚度时,随着骨质强度降低,股骨髁上应力明显增大,说明发生AFN时,骨质疏松患者更容易出现股骨髁上骨折。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患者行膝关节置换更容易出现假体周围骨折,围术期需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前需作充分的术前计划,术中需仔细操作,避免AFN的出现,术后需个体化降低患者功能锻炼强度。而在正常骨质情况下,同样需避免AFN的发生。

3.4 膝关节置换术中骨缺损的处理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膝关节骨缺损是让手术医师头疼的问题,处理不好将明显提高关节翻修率。明确其分型是处理的前提,根据不同的基础参照有很多分型,临床中常用的分型为Stokley分型[36],根据缺损是否累及周围皮质骨分为包容性和非包容性;另一种常用的临床分型Rand分型是根据缺损深度进行分型[37],A型为缺损深度<5 mm;B型为缺损深度为5-10 mm;C型为缺损>10 mm;D型为空隙型骨缺损,周围骨皮质完整;E型为D型的基础上外周骨皮质不完整。其他的分型与上述两种分型差异不大,且临床中应用不多,在此不一一阐述。对于膝关节置换术中骨缺损的处理,临床中常用方法有金属垫块、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骨水泥填充[38]。对于Rand A型缺损,使用骨水泥进行填补缺损是一种快速、简单、经济、稳定的处理方案[39]。临床中常用的骨水泥分为磷酸钙骨水泥和丙烯酸酯类骨水泥两种[40],各有其优缺点。磷酸钙骨水泥生物组织相容性好,对周围软组织损伤较小,常用于抗生素和骨诱导因子的载体;但其机械强度不高,不能用于负重区域的骨缺损修复。丙烯酸酯类骨水泥虽然其生物相容性较差,但其由固、液双组分材料组成,具有及时塑形、机械强度良好等优点,且大量学者正在研究避其短板,发挥其优点[41]。目前一些学者将聚甲基丙烯酸丁酯微球与脆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酩共混制成低模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将其性能进行了改良,临床中常用于人体密度高组织的置换或修复。此次实验结合上述骨缺损分型及处理方案,选择丙烯酸酯类骨水泥填补AFN,研究其最大应力的变化进而探索骨水泥的修复作用。当使用骨水泥填补AFN后股骨髁上应力减少,再一次说明骨水泥对修复生物体坚硬组织具有一定效果。

3.5 此次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对未来的展望

此次实验通过构建不同骨质条件下AFN的膝关节股骨置换模型,探索了不同骨质强度下AFN深度对股骨髁上应力的影响,但骨组织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生物复合材料,故其生物力学是十分复杂的,骨组织周围组织对其力学特点也存在影响,因此以下方面是此次实验的不足之处及对今后的展望:(1)膝关节的组成复杂,周围软组织对其运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次实验基于实验条件及技术,简化了实验模型,今后的研究需全面、更加真实地构建模型;(2)有限元分析法模型的单元划分、节点选择及材料赋值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假定的,并不能真实代表人体骨组织,不能准确代表骨组织内不同区域的弹性模量变化;(3)此次实验进行了既往文献中常用的静力学分析,而膝关节的运动是极为复杂的,上下楼梯、平地行走、游泳、爬山时其所受的应力是不一样的,今后应探索膝关节各方面运动的动力学研究,更加真实、全面地体现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特点;(4)此次实验中AFN深度分组较少,数据样本不大,未进行AFN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影响研究;今后应研究AFN的长度、横截面积对股骨髁上应力的影响;(5)皮质骨、松质骨是骨组织的宏观组成,此次研究基于宏观概念,不能准确体现骨组织的生物复杂性,今后应在骨组织的微观结构层面作生物力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周金海,李江伟,王序全,等.不同骨强度下全膝置换过程中发生股骨前皮质切迹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5,29(09):1775-1782.

免责说明:文章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人体模拟及其器械仿真解决方案
ACTMechanicalSystem静力学复合材料SolidWorksUM裂纹理论材料控制试验曲面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11-14
最近编辑:10天前
Class叶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3粉丝 15文章 14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胸腰段血管瘤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生物力学分析

摘 要:背景:关于胸椎段肿瘤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是有关有限元分析胸腰段椎体血管瘤骨折风险的研究不多。目的:建立胸腰段椎体血管瘤有限元模型,分析其生物力学分布特点,评估脊椎血管瘤的骨折风险。方法:建立T12-L2椎体的正常椎体、血管瘤椎体(血管瘤占椎体松质骨比例分别为20%,40%,60%,80%)、骨水泥填充椎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力学分析。分别予以600 N垂直静态压力下正常椎体、血管瘤椎体、骨水泥填充的椎体等效应力分布及特点。结果与结论:(1)建立了有效的T12-L2椎体有限元模型。在静态压力作用下3组模型L1椎体皮质骨应力传导无明显差异,应力最大部均出现在椎弓根基底部、关节突关节及峡部;(2)在骨皮质完整情况下,椎体血管瘤占椎体松质骨20%-40%时病变椎体与正常椎体应力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当比例为60%-80%时,病变椎体与正常椎体应力分布有统计学差异;(3)建立的胸腰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可用性;生物力学实验显示,椎体皮质骨完整性、松质骨破坏比例是椎体血管瘤骨折风险关键因素。关键词:骨科植入物;脊柱植入物;有限元;椎体血管瘤;等效应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0引言Introduction椎体血管异常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为孤立性病变[1],但是对于其发病原因了解的并不多。有研究发现椎体血管异常的发病率约为10%,通常无明显症状,并可多年无症状或终生无发展,女性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而其中真正有症状的患者仅有0.9%-1.2%[2]。发病部位以胸椎最多,其余依次为腰椎、颈椎和骶椎[3]。患者多表现为神经根受压所导致的伴随症状,如慢性背痛或肌无力、尿便失禁等。一般情况下病情进展较缓慢,急性恶化的情况仅出现在少数病例。有相关学者把生物力学与有限元法运用了骨骼肌肉系统的重建研究中[4]。通过查找发现,目前尚无针对椎体血管异常有限元研究文献,作者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回答,什么情况的血管瘤病变可致使椎体骨折,怎样的填充材质或固定方式可以带来更加好的预后。有限元分析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是一种工程学的数值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把一个由无数个质点组成的并有无限个自由度的连续体近似为由的有限个单元所组成的集 合体[5]。实验采用Dicom数据直接建模法对胸腰段椎体血管瘤进行有限元建模,同时依此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实验,获得椎体血管瘤椎体应力分布情况,评估椎体血管瘤患者的骨折风险,探索胸腰段椎体血管瘤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模方法和有限元方法在胸腰段椎体血管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1.1设计有限元模型建立。1.2时间及地点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实验室完成。1.3 对象身体健康的成年女性志愿者,40岁,身高165 cm,体质量60 kg,无脊椎疾病及脊椎外伤,无骨质疏松及其他慢性病史。对实验方案了解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书。详细查体及影像检查未见其他病变,其L1椎体血管瘤。1.4 实验方法1.4.1 有限元模型建立采用的是64排螺旋CT平行扫描,床进速度0.707 mm/s,扫描层厚0.625 mm,螺旋扫描参数为:120 k V,36 m A。将CT扫描的DICOM文件导入Mimics15.01软件中,形成蒙皮,通过光滑处理模块进行光滑处理,通过调整阈值,提取椎间盘轮廓,研究者手绘椎间盘大体模型。导入光滑处理软件中进行光滑处理,最终得到光滑后的椎间盘三维模型。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棘上韧带的3D模型的建立依照上面方法生成。使用布尔操作命令生成1 mm厚的皮质骨和内部松质骨的椎体结构,同样得到包含纤维环和髓核的椎间盘结构,最后完成实体模型的建立。分别建立T12-L2节段正常、病变、骨水泥填充3种情况下的有限元模型,利用Meshing Tools中的volume划分工具对骨骼模型进行自动网格划分,局部实施网格细化,最后得到可以进行试验的有限元模型,其中每节段脊椎中的上下2个椎体设定为正常椎体,中间为病变椎体。有限元法可以有效地模拟临床手术行为和术后影响[6]。1.4.2 各种结构不同的属性材料参数分别赋予各种结构不同的属性材料参数(见表1)。1.4.3 静态生物力学实验病变椎体下方、双侧下关节面以及棘突下方予以固定。在已建立的T12-L2节段有限元模型椎体上表面放有密度均匀的3 mm厚的刚体,覆盖范围包括椎体及后部结构,在椎体及附件定义16个应力测量点(详见图1)。1.5 主要观察指标(1)检测给予600 N的垂直静态压力下病变椎体、正常椎体及经过骨水泥填充的椎体的等效应力分布及特点;(2)测量600 N垂直静态压力下病变椎体血管瘤占据椎体松质骨20%,40%,60%,80%时等效应力分布及特点。1.6 统计学分析将数据入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检验标准P&lt;0.05。2 结果Results2.1 建立胸腰椎的线性有限元模型建立了椎体线性有限元模型,包括T12,L1,L2三节脊椎及二个椎间盘,以及棘上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T12-L2段包含433 204个节点和257 892个单元模型,分别赋予骨性结构、椎间盘、韧带线弹性材料属性(图2)。经静态加载的椎间盘载荷实验得到的数据结果和文献一致[3],证实模型的力学相似性较好。2.2 在600 N垂直应力下各部位应力分析结果结果发现在椎弓根及上下关节突处,压力明显升高(图3)。三组椎体应力配对检验结果(见表2):正常椎体与血管瘤椎体受力及正常椎体与骨水泥填充椎体均无统计学差异(P&gt;0.05),而骨水泥填充的椎体与血管瘤椎体之间的受力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可见在血管瘤占松质骨比例较小时15%时,在皮质骨完整情况时,3种椎体皮质骨的应力分布无明显异常。2.3 椎体血管瘤占椎体松质骨不同比例应力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20%、40%松质骨缺损椎体与正常椎体间应力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而60%、80%松质骨缺损椎体与正常椎体间应力分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3 讨论Discussion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因为其克服了传统生物力学的缺点,所以在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中广泛应用[7]。其通过离散化的有限单元代替原有物体,结点连接单元,而力则通过结点传递,从而成为了椎体生物力学研究的常用工具之一。应用骨是一种人体中的结缔组织,有着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及维持姿势等作用,并且可以在肌肉的牵拉下完成各种活动[8]。Zauel等[9]首次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分析了单轴向压力作用对人体松质骨骨小梁所产生的形变情况。椎体血管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椎体病变,有研究发现尸检率约为10%,较多发生于胸椎,但大多数胸椎血管瘤患者无症状,无需处理[10]。而其中0.9%-1.2%的血管瘤会出现膨胀生长,导致压迫神经组织,最终出现神经症状,需要手术治疗。随着近年来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后路植骨融合在临床应用中更为普遍[11]。病椎在MRI中T1上表现为中等或低信号而T2上则为高信号,在CT中则表现为骨小梁紊乱增粗,骨质稀疏[12]。MRI表现为椎体内T1、T2高信号,类似脂肪的改变,一般提示血管瘤不活跃[13]。无症状的患者随访观察即可,而对于严重的椎体血管瘤如果不及时的治疗则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14]。大量文献报道,对于椎体血管瘤应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用以稳定椎体,因为很多专家认为椎体血管瘤骨折风险远高于此[15],是考虑到椎体血管瘤可能造成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所带来的风险。而椎体血管瘤是否真的会导致骨折风险增加及哪种类型的血管瘤会增加骨折风险至今尚无明确定论。1975年,Liu首次报告了腰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Hakim和King模拟了腰椎后部结构特别是小关节的作用,进行了静力学和动力学分析。有专家通过建立胸腰段的有限元模型发现,髓核中心及后偏移是上下终板高应力的部位。Fei等[16]经过有限元建模并行生物力学实验证实:椎体皮质骨、终板、椎间盘分别承受43%、10%、13%的垂直应力。Su等[17]提出当强度在3 k N与5 k N之间时会存在不同的骨折风险,而当强度高于5 k N时是没有骨折风险的,在强度低于3 k N的时候骨折风险为100%。而本研究中在给予600 N的正常压力下,正常的椎体及病椎的应力值均低于此数值,而实验结果显示,此时椎体血管瘤仅占椎体松质骨的15%。椎间盘所受应力分布是不均的,各个椎体的前部所受的应力最大,而后部结构所受应力较小,椎体局部出现受力较大情况,尤以椎体相邻部位更为明显。在椎体应力分布上,Yan等[18]在椎体应力分布上采用挖空骨松质仅以外壳测量椎体轴向符合的办法已证实椎体骨密质可提供75%的椎体强度。相反,Erbulut等[19]则在胸腰椎标本中去掉骨皮质后检测松质骨的轴向负荷抗力,实验结果表明男性中皮质的负荷抵抗力为43.8%(29%-54%),而女性中则为35.2%(22%-44%)。Cao等[20]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标明34%的椎体压缩骨折发生在上终板或下终板附近,而63%的椎体压缩骨折发生在上下终板之间。王宇等[21]研究发现椎弓根螺钉各部分所承受的垂直应力远小于其他屈伸时所承受的应力。Crawford等[22]研究认为椎体屈曲强度对椎体骨折有之间影响,而椎体的前后径有对椎体的屈曲强度有影响。鲍春雨等[23]研究发现椎间盘内的应力不仅在前屈位大于后伸位并且有着自上而下增大的规律。Dall Ara等[24]通过非线性解剖特异的定量CT数据位依据建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预测了体内椎体的力量。Oktenoglu等[25]的研究发现完整的的脊柱与加装稳定系统的脊柱在位移上没有差别。作者研究发现脊柱应力主要集中在终板中央,终板中央又是其结构的薄弱部位,如果持续的增加应力可能导致骨折的可能性增加,而临床上出现终板骨折的情况较多,并与上述文献相符。为了进一步研究椎体血管瘤造成骨松质破坏对椎体应力所造成的影响,作者实验中把有限元模型设置松质骨缺损,采用同心圆的形式设计了缺损分别为20%,40%,60%,80%,同时将缺损赋值后采用弹性模量及泊松比模拟出了病变占椎体松质骨20%,40%,60%,80%的情况,在不同比例的情况下完成静态加压600 N,检测其中16个点的应力变化,结果与正常椎体在相同压力下做比较分析后证实,病椎与正常椎体终板应力均未超越3.6 MPa,椎体血管瘤在骨皮质完情况下,椎体血管瘤占椎体松质骨20%-40%的时候,正常椎体与病椎承受应力大小是一致的。这与既往研究结果致[26]。椎体血管瘤在骨皮质完整情况下,椎体血管瘤占椎体松质骨60%-80%的时候,正常椎体与病椎所承受应力大小是不一致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在骨皮质完整时,椎体病变与椎体松质骨的比例与椎体骨折风险相关,同时也证实明了当松质骨缺损大于60%以上时,病椎的骨折风险较正常椎体大。而当上下终板有应力超越3.6 MPa,骨折风险也会增加。精确的诊断和正规的治疗计划对获得良好功能及较好远期疗效是很重要的[27]。胸腰段椎体血管瘤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胸腰椎血管瘤实际情况,可用于临床对胸腰椎血管瘤患者的生物力学分析,其结果可以指导制定胸腰椎血管瘤的治疗策略。有限元分析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减少血管瘤骨折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胸椎血管瘤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血管瘤对椎体的松质骨破坏比例及皮质骨是否完整是导致骨折的危险因素,由于椎体血管瘤很少发生在关节突及椎弓根,这些部位尚未考虑。有限元分析法仍需要较多的临床观察及术后的长期随访才能对胸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江仁兵,董磊,刘启震等.胸腰段血管瘤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生物力学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11):1753-1757.免责说明:文章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来源:人体模拟及其器械仿真解决方案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