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创新风险与面子的成本

3年前浏览2993

前几天,雪萍打电话给我。讨论了某个技术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非常成功、用户也非常满意。但方法却非常简单。听完后,雪萍问我:这不就是一个信息集成问题吗?信息集成大家讨论了这么多年了,他们过去为没有去做呢?

 

为什么没有去做呢?因为过去没有想到具体的需求。

 

我做了若干年政协委员,体会到一个道理:政府的决策逻辑往往是“反馈控制”,而不是“前馈控制”:往往是出现现实问题、甚至问题比较严重后才会去行动、解决问题。而不是用超前的理念去预见事物的发展、并采取行动。偶尔会有理念的驱动,也往往是“对标找差”的结果:但看到别人那里做得很好,自己受刺激了,决定要赶上。

 

这种做法其实并没有错误。

 

因为企业和政府的行动都是有代价的。这种代价往往要针对痛点,才能有价值。而别人的痛点,不一定是自己的痛点。比如,质量是不是痛点,与市场对质量的要求有关、与解决质量问题的代价有关。前面讲到的项目之所以成功,因为质量问题真的是这个企业的痛点,值得这样去做。而工厂建成之初,企业未必知道质量问题如此严重。

 

现代企业往往强调“稳定性”、“没事不找事”。有时候,即便把工作做得更好,但影响了稳定性,也是得不偿失的。企业经常会听到很多人宣传的新概念、新技术。但如果没有什么真正痛点的话,一般是不会“找事”的。相反,理念太多的地方,往往喜欢瞎折腾。所谓“反馈控制”的做法,往往更务实。

 

对此,学术界和工业界在价值观上就是有差别的。

 

学术界喜欢尝试新的东西,但企业界尝试新东西是有代价的。我国有位著名的工程院士,特别喜欢创新。但是,他的许多主张在企业遭遇了失败,让企业损失非常巨大、数以百亿计。作为工程院士,他对中国的贡献肯定是负贡献。

 

我一直强调,创新是企业的风险投资行为。既然是投资行为,企业的目的就是赚钱。这时,就要平衡收益和风险,而不是单纯去追求那些创新程度高(往往也风险大)的工作。

 

学校里为什么强调创新?因为学校的经济压力小、探索的成本低。在高科技领域,企业招一个人的成本可能是几十万;这个人用不好,企业每年就会损失几十万。但学校里的研究生却几乎是免费的。所以,即便学生的工作没有经济价值,也不会导致损失。

 

另外,学校的实验室工作,成本相对较低、失败的代价也小。而企业的投资则要大的多。企业某些创新活动投资上百亿却最终失败,损失就太大了。柳传志先生说的“创新找死”,指的就是在这些方面不恰当的投资。

 

所谓的“创新是风险投资行为”,就要学会控制这种风险:对于投资小的实验,要大胆尝试;对投资大的工程项目,则要尽量小心;企业的创新,跨度最好不要太大;从小批量、小规模开始,逐渐大批量、大规模。这种“小心谨慎”肯定会影响创新的效率,但是没有办法,这是必须的。

 

我国创新的阻力之一,有时不在于投资管理,而在于文化。

 

中国的决策,过度依赖于权威:领导或者技术专家。由于他们的权力大、调动资源的能力强,就不太允许他们出错误:因为他们一旦出错误,损失太大了。权威就不会出错吗?恰恰相反:在创新活动中,即便是权威也会出错。

 

杨振宁先生曾经谈起美国“氢弹之父”泰勒教授的故事:泰勒教授每天有很多想法。每次有了想法就找人讨论。但是,他的想法几乎总是错的。

 

从科技界的地位来看,泰勒教授比中国绝大多数学术权威都强。但是,他也总是犯错。中国的学术权威犯错,不也是很自然吗?但是,中国学术权威为什么会造成很大危害呢?因为权威定调的事,往往就没得讨论、缺少纠错机制。

 

泰勒教授虽然错误很多,却有纠错机制。在这种机制下,他就不怕出错。我们没有纠错机制,权威就害怕犯错。而且一旦犯错,就会导致巨大的损失。

 

对于泰勒教授,杨振宁先生还说:虽然泰勒教授的想法几乎都是错的。但是,如果他每天有半个想法是对的,对人类的贡献是多大呢?同样,我们的权威不敢出错,也就很难对创新有巨大贡献了。

 

与泰勒教授相比,中国的权威专家之所以导致损失,某种意义上是因为“面子太值钱”:他的想法一旦说出来,就没有人敢于批驳了。对于风险大的创新活动,面子值钱的后果是现实的损失太大。而泰勒教授的“面子不值钱”,他根本不把自己的想法错误当成“损失”、也不把错误当成“可耻”。

 

创新有风险,对谁都一样、谁都会出错。在我国,损害权威的“面子”往往是代价很大的。所以,权威人士一般也不会轻易认错、权威的观点甚至也不允许讨论。这样,创新的投资风险就会急剧上升。所以,权威人士的面子,是阻碍中国企业创新的重要原因。如果没有一个宽松的质疑环境,中国就很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

版权声明:

原创文章,作者郭朝晖,来源蝈蝈创新随笔,本文已经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科普创新方法通用工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0-11-13
最近编辑:3年前
仿真圈
技术圈粉 知识付费 学习强国
获赞 10024粉丝 21486文章 3515课程 218
点赞
收藏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