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马氏体转变、贝氏体转变

3小时前浏览44

本文摘要:(由ai生成)
本文介绍了铁碳合金的非平衡凝固过程,重点阐述了马氏体和贝氏体的组织、转变特征、性能及形状记忆效应。马氏体按形貌分为板条状和片状,具有高强度、高硬度但塑韧性不同的特点;贝氏体则分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下贝氏体综合机械性能较好。马氏体转变具有无扩散性、共格切变性等特征,而贝氏体转变机制存在争议。文章还总结了马氏体和贝氏体的知识点,并归类了九种贝氏体。


01

铁碳合金的非平衡凝固

大家都了解铁碳合金的平衡凝固过程及其组织。但实际生产中大多为非平衡凝固,存在过冷度。当凝固时的过冷度不大时,钢中过冷奥氏体发生接近于平衡转变(共析转变)的珠光体转变;当转变温度继续降低会发生贝氏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两种非平衡转变。

 
图1  

珠光体转变:即过冷度不大时发生的共析转变,共析钢冷却至A1以下的温度时,奥氏体对于铁素体和渗碳体均呈过饱和态,从而发生共析转变,γSαP + Fe3C,形成铁素体与渗碳体交替分布的片层状共析组织,为机械混合物。

马氏体转变:钢中过冷奥氏体在 Ms 点(230℃)以下转变为马氏体,这个转变持续至马氏体形成终了温度 Mf

【注】除了钢中马氏体转变外,有许多不同材料中均存在马氏体转变机制,即马氏体型相变。将由马氏体型相变生成的相统称为马氏体。

钢中马氏体:用 M 表示,为过饱和碳溶于铁素体的间隙固溶体,是单相组织。马氏体的形成过程特殊,显微结构独特,与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的产物有着本质区别。

表1 一些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中马氏体转变的情况

贝氏体转变:过冷奥氏体在 550℃~Ms(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的转变,又称为中温转变。转变温度介于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之间,转变速率远比马氏体转变低。

贝氏体:用 B 表示,仍是由铁素体与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但其形貌与渗碳体的分布与珠光体型不同,硬度也比珠光体型高。  

02

马氏体组织

按马氏体的常见形貌,可将马氏体组织分为两类,也对应了碳含量的高低。

板条状马氏体:低碳钢中的典型马氏体组织,一个原奥氏体晶粒中有若干个马氏体板条块,一个板条块又分为几个平行的板条束,板条束内分布着若干个平行的马氏体板条,每一个板条为一个单晶体。具有高密度的位错,又称位错型马氏体。

     

图2板条马氏体

片状马氏体(针状马氏体):高碳钢中的凸透镜片状马氏体在光镜下呈针状或竹叶状,马氏体片不平行,被残余奥氏体包围。亚结构主要为孪晶,在边缘区存在着高密度的位错,孪晶结合部分的带状薄筋为中脊,中脊为高密度微细孪晶,又称孪晶型马氏体。

 
图3 片状马氏体  

中碳钢为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混合组织。除此还有蝶状马氏体和薄片状马氏体。

03

马氏体转变的特征

马氏体转变的特征:

①无扩散性, 即铁、碳原子均不发生扩散

②共格切变性,即相变通过切变进行,母相的原子协同式的迁移到马氏体新相,迁移的距离小于一个原子距离,与母相保持共格关系。

③存在惯习面及新相母相间的位向关系

④表面浮凸效应,即马氏体形成时试样表面出现的浮凸现象

⑤转变速度极快

⑥不完全性,即不能得到 100% 的马氏体组织,有残余奥氏体存在

⑦可逆性,即快速加热至奥氏体化温度时,马氏体将向奥氏体转变

马氏体的形状记忆效应:

形状记忆效应:将某些金属材料进行变形后加热至某一特定温度以上,变形金属材料形状恢复到变形前的形状,此现象称形状记忆效应,这种材料称形状记忆合金。

原因:马氏体转变的无扩散性、共格切变性和可逆转变性。母相冷却过程中外加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利用马氏体相变伪弹性产生宏观变形。加热过程中,当加热温度超过马氏体相变逆转变温度时,伴随热弹性马氏体逆转变,产生形状恢复,完成形状记忆过程。  

04

马氏体的性能

马氏体的塑韧性:

板条状马氏体:碳含量低,亚结构为高密度位错,形成温度较高可发生自回火,晶格正方度(c/a)较小,内应力较小,无显微裂纹,故具有较高的塑韧性。

片状马氏体:碳含量高,亚结构主要为孪晶,相变时体积膨胀量大,内应力大,片与片相撞时易产生显微裂纹,故脆性大。

马氏体具有高强度、高硬度的原因:

①固溶强化:碳原子进入马氏体的扁八面体间隙中心,形成以碳原子为中心的畸变偶极应力场,这个应力场与位错产生强烈交互作用,阻碍位错运动,从而产生强化。

②碳原子偏聚到位错线处,钉扎位错产生强化作用。

③马氏体相变的切变性,造成马氏体内部产生大量缺陷,如位错、孪晶等,这些缺陷阻碍位错运动,从而产生强化。

此外,若原奥氏体的晶粒越细小,板条马氏体越小,则强度越高。

 
表2 马氏体知识点汇总  
 

05

贝氏体组织

按贝氏体的常见形貌,可将贝氏体组织分为两类,即对应两个不同的温区。

上贝氏体(B):形成温度为 550℃350℃,呈羽毛状,其硬度比同样成分的下贝氏体低,韧性比下贝氏体差,故上贝氏体的机械性能较差,脆性很大,强度很低,基本无实用价值。

下贝氏体(B):形成温度为 350℃Ms,呈针状或片状,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还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故综合机械性能较好,是生产上的常用组织,获得下贝氏体组织是强化钢材的途径之一。

除以上两种还有粒状贝氏体、无碳化无贝氏体、准上/下贝氏体、特殊下贝氏体、柱状贝氏体、反常贝氏体。

将钢中可能出现的九种贝氏体归类:

以上贝氏体为代表:无碳化物贝氏体、粒状贝氏体、反常贝氏体、准上贝氏体、上贝氏体;

以下贝氏体为代表:柱状贝氏体、准下贝氏体、特殊下贝氏体、下贝氏体。

 
图4  
贝氏体转变的机制:为半扩散型相变,碳原子短程扩散,铁原子共格切变(贝氏体转变机制目前仍存在争议)。  

06

贝氏体的性能

强度:上贝氏体的强度比下贝氏体的强度低,因为下贝氏体中碳化物颗粒小、数量多、分布均匀,对合金强化的贡献较大;

韧性:下贝氏体的韧性比上贝氏体高得多,因为上贝氏体中存在粗大碳化物,裂纹扩展迅速。

 

图5



信息来源:材子考研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部分源于网络,目的为非商业性知识分享,版权仍属于原作者,如信息有误或涉及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通知,我们将立即处理!

来源:材子笔记
电子裂纹材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11-01
最近编辑:3小时前
材子笔记
硕士 | 研发工程师 爱材料,懂生活~
获赞 199粉丝 155文章 33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什么是碱脆?如何防止碱脆?

碱脆(又称苛性脆化Caustic Cracking,碱致应力腐蚀开裂CSCC或ASCC),是金属及合金材料在碱性溶液中,由于拉应力和腐蚀介质的联合作用而产生的开裂,它是SCC(应力腐蚀开裂)的一种。压力容器的碱脆主要发生在蒸汽等容易发生反复蒸发浓缩的部位或与苛性碱接触的高温容器上,在接触苛性碱的碳钢、低合金钢、铁素体钢和奥氏体不锈钢中设备上都可能发生。如国内外都发生过锅炉碱脆爆炸事故,生长人工晶体的盛有热浓碱液的高压釜、石油化工的余热回收系统、电解铝企业的蒸发器,氯碱化工厂、造纸厂、核电等企业的压力容器也有Na离子浓缩引起的碱脆事故发生。 1碱脆机理 碱脆的机理存在是晶界铁素体优先阳极溶解还是晶间碳化物优先溶解等争议,人们在解释其开裂机理时用经典SCC理论来解释碱性环境下发生开裂的现象。 碳钢和低合金钢的碱脆,一般要同时具备3个条件: (1)较高浓度的碱液:如在常压沸点温度下,低碳钢发生碱脆时的NaOH质量分数须大于5%。 (2)较高的温度:碱脆的温度范围较宽,碳钢的碱应力腐蚀一般发生在50~80℃以上,与碱的浓度有关,60℃左右为产生碱脆的最低临界温度,但最容易引起碱脆的温度是在溶液的沸点附近。 (3)较高的拉伸应力:有理论认为低碳钢在热浓碱溶液中SCC机理属于沿晶阳极溶解型,SCC电位位于活化-钝化转变的范围内。碱脆的物理模型见下图。 低碳钢碱脆物理模型示意图 低碳钢在80℃、NaOH35%wt溶液中阳极极化曲线及断裂电位区 腐蚀反应可能为,当局部NaOH质量分数大于10%时,金属的保护性氧化膜将被溶解,露出的基体金属进一步与碱反应,反应式为: 所形成的腐蚀产物为疏松、多孔的磁性氧化物,形貌为非层状结构,其水溶液呈现碱性。在锅炉或热交换器的水中只要含有 (10~20) mg/L的NaOH,局部反复蒸发浓缩可以导致在沉积物下或缝隙中碱的浓缩,引起局部碱腐蚀;在碱腐蚀和拉应力同时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引起碱脆。 有理论认为,腐蚀产生的部分H离子扩散入金属内部,引起氢脆。所以,碱脆可以是氢致开裂型,也可以是阳极溶解型,或混合型开裂。碱脆裂纹一般呈现沿晶特征,有分叉。但也可能出现穿晶开裂的情况,如在质量分数为50%的NaOH溶液中,奥氏体不锈钢开裂形态与热处理无关,都是穿晶开裂。2影响碱脆敏感性的主要因素 碱脆容易发生在残余应力比较高的含碱液体浓缩部位,如焊接接头部位。发生这种SCC时,通常主要是沿晶间发展,并且裂缝里充填有氧化物,破裂表面已经变脆,裂纹多平行于焊缝。碳钢碱脆裂纹金相显示为细小带有氧化物的网状沿晶裂纹。有3个主要参数决定碱脆敏感性:碱液浓度、金属温度、拉伸应力大小。工业经验表明,有些碱脆发生在几天内,而更多的需要1年以上的暴露时间,增加碱液浓度和温度可以提高开裂速度。3介质因素 碱脆必须有高温浓碱液的腐蚀,如当NaOH的质量分数低于5%则不发生碱脆,这些浓碱液可以是设备的工作介质,也可以是设备在使用过程富集的,苛性碱的浓度愈高,则碱脆敏感性愈大。碱脆不仅与碱的浓度有关,还取决于溶液的温度,见下图: 碱液浓度和温度对碱脆的综合影响 NaOH浓度和温度对碳钢SCC断裂敏感性影响(1-实验值;2-82个工厂现场调查结果) 上图显示出这两个因素的综合效应,低于图中的AB线或曲线2,则不发生碱脆。碱脆断裂时间的对数与溶液绝对温度的倒数呈线性关系,表明这种溶解-断裂过程是一种热激活过程,温度升高,发生碱脆破裂的时间缩短。 下图为金属碱脆敏感性临界参数曲线,碳钢在温度低46℃的环境不会发生碱脆。在温度高于82℃,NaOH质量分数大于5%时,有很高的开裂敏感性。关于温度的影响,需要考虑的是金属接触碱液的实际温度,而不仅仅是正常的工艺温度,有许多常温输送碱液管道,在安装有蒸汽伴热的情况下,发生过碱脆。 碳钢碱脆敏感性临界参数曲线(来源:NACE Caustic soda service chart )4力学因素 低碳钢的碱脆断裂时间随着应力的降低而增加。在实践中发现残余塑性变形最大的热影响区部分的金属,即焊接过程中被加热到500~850℃的那部分金属其SCC的倾向性最大。在碱液生产和储运使用的设备检修中发现,在焊接过程中加热温度超过550℃和略低于再结晶区的金属,在碱性溶液中具有最大的开裂倾向。这些正是焊接残余应力和组织应力最大的部位。5金属学因素 由于低碳钢的碱脆和硝脆是沿晶断裂的, 所以,有理论认为这种脆断的敏感性是由于C、N等元素在晶界偏析引起的,由此观点出发,低碳钢碱脆的金属学因素有: (1)C和N在晶界偏析,碱脆敏感性增加; (2)微量元素的作用:由于S、 P、As等杂质在晶界偏析,增加了碱脆敏感性;而少量La、Al、 Ti、V等可能是由于降低了有害杂质在晶界区偏析,从而降低了碱脆敏感性; (3)晶粒度影响:晶粒增大,碱脆敏感性增加; (4)热处理:球化处理后钢的碱脆敏感性大于正火状态,这可能是球化碳化物的同时增加了晶界偏析的结果; (5)合金成分:奥氏体不锈钢中铬镍合金元素含量对于抗SCC性能有很大影响,铬镍含量低的不锈钢容易发生碱脆,高镍合金 (如Inconel等合金)的抗碱脆性能要比奥氏体不锈钢好得多。 纯Fe、Ni、Cr、Mo在90℃,15%wt NaOH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6电位 低碳钢在沸腾的质量分数为35%~40% NaOH溶液中碱脆的敏感电位范围为(-1150~800)mV (SCE),在沸点 (120℃)下钢的碱脆发生在-700mV (SCE)左右的很窄电位范围内,如下图所示。 在NaOH溶液中碳钢产生的临界电位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在临界电位下,试样的断面收缩率大大下降,如下图所示。X射线结构分析表明在试样表面形成了四氧化三铁保护膜。 在沸腾溶液中,在临界电位范围内碳钢的断面收缩率的变化 25℃和300℃,Fe-水的E-pH图 AISI1020碳钢在(95~175)℃的动电位极化曲线(2.75M-NaOH溶液,浓度~11%w/w)7碳钢碱脆敏感性的判断 碱液浓度:确定该设备或管道中最高的碱液浓度,尤其是要考虑清楚是否存在反复浓缩的部位,当存在反复浓缩情况时,碱液浓度没有下限。温度:确定该设备中最高的工艺温度和金属壁温,同时还需要考虑碱液混合时因放热导致的局部升温。伴热:确定该设备或管道是否有蒸汽伴热或电伴热,是否会导致伴热部位局部蒸发浓缩。蒸汽吹扫:确定该设备中残余碱液在水洗之前是否存在蒸汽冲扫时局部加热浓缩的情况。消除应力:确定该设备或管道是否在焊接或冷加工后采取了合适的消应力处理。碱腐蚀开裂敏感性具体判断步骤可参照API RP581进行。8防止碱脆腐蚀发生的措施 根据碱脆发生的微观机理及其规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控制措施。8.1 选材 在环境温度下,可以设计选用碳钢设备装载苛性碱,从强度、塑性和碱脆敏感性3方面综合考虑,在最高温度46℃的苛性碱溶液的环境中,也能够选用碳钢,C质量分数约为0.20%的镇静钢 (20g)是最合适的碳钢。 但是,当苛性碱温度超过46℃时,碳钢焊缝必须进行焊后热处理,避免焊缝发生碱脆。在碳钢中加入Ti等合金元素并进行相应的热处理,也可有效地抑制碱脆的产生。 如,含质量分数0.73%的Ti(C,0.105%)钢试样,经650~750℃的保温,然后炉冷,使到达断裂时间从150h延长到1000h。按HG/T2058的7.8使用介质的限制,碳钢和低合金钢在NaOH 溶液中的使用温度上限见下表。 8.2 降低残余 应力 尽量降低 制造和装配时产生残余内应力的因素,如错边、角变形等,并防止生成空隙。从这个角度考虑,焊接结构优于铆接结构。即使是铆接结构,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减少局部的不均衡内应力,如铆接孔的均匀排列,避免过大的铆接压力等。 残余应力是造成碱脆的主要因素,宜采取低线能量、焊前预热、适当的焊接顺序、方向和进行层间锤击等焊接工艺措施,降低焊接接头的焊接残余应力。冷成型部件和焊接结构制造后热处理消除应力是一种防止碱脆的有效措施。 常用程序是把工件加热到预先确定的温度,并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使残余应力减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这项操作与时间及温度有关,正常情况下,要以较慢的速度冷却,以免产生新的应力。 碳钢和低合金钢焊后去应力退火温度不低于620℃,并按照1h/25mm (厚度)计算保温时间。下表是炼厂用钢常用的焊后热处理温度范围,硬度值可以作为热处理效果的判据。 合理布置焊缝,尽可能减少焊缝数量和长度。选择合适的焊接接头形式,合理选择装配程序,采用预留收缩余量法、反变形法、刚性固定法等预防焊接变形;先焊短焊缝,再焊长焊缝等措施减少焊接接头的残余应力和组装应力。8.3 加入缓蚀剂 常用的有Na3PO4、NaNO2、NaNO3、Na2SO4等,使用量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如阻止碱脆NaNO4/NaOH比值只要大于0.4, Na2SO4/NaOH需要大于5。NaNO2对阻止碱脆非常有效。8.4 降低使用温度 尽可能降低作业温度,如间歇使用盘管加热,应保持温度≤46℃。8.5 防止浓缩 在设计时,采取措施减少或防止碱液局部浓度升高或反复蒸发浓缩是防止碱脆的有效措施。9防范措施 主要管线和设备更换不锈钢304材质,提高碱脆的温度破裂区域温度。根据下图可以看出304不锈钢的碱脆破裂温度超过120°C。参考NACE炼化培训教程,在炼厂中在温度最高66℃的NaOH溶液中,可以使用碳钢,但是当温度超过66℃时,碳钢焊缝必须进行焊后热处理,避免焊缝发生应力腐蚀开裂。奥氏体不锈钢,如304,可以用在温度达83℃的环境中,若使用温度更高,需采用镍基合金或镍200(N02200)。当高温条件下溶液中存在硫化物时,应使用镍201(N02201)。 304不锈钢产生碱脆的浓度与温度的关系 尽可能减少蒸气伴热的投用时间,降低碱脆风险。 对主管线及设备在使用前进行整体热处理,消除应力集中现象,避免碱脆发生。 10如何防止碱脆? 1、选材 在环境温度下,可以设计选用碳钢设备装载苛性碱,从强度、塑性和碱脆敏感性3方面综合考虑,在最高温度46℃的苛性碱溶液的环境中,也能够选用碳钢,C质量分数约为0.20%的镇静钢 (20g)是最合适的碳钢。 但是,当苛性碱温度超过46℃ 时,碳钢焊缝必须进行焊后热处理,避免焊缝发生碱脆。在碳钢中加入Ti等合金元素并进行相应的热处理,也可有效地抑制碱脆的产生。 如,含质量分数0.73%的Ti ( C 质量分数0.105%)钢试样,经650~750℃的保温,然后炉冷,使到达断裂时间从150h延长到1000h 。按HG/T20581的7.8使用介质的限制,碳钢和低合金钢在NaOH溶液中的使用温度上限见下表。 2、降低残余应力 尽量降低 制造和装配时产生残余内应力的因素,如错边、角变形等,并防止生成空隙。从这个角度考虑,焊接结构优于铆接结构。即使是铆接结构,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减少局部的不均衡内应力,如铆接孔的均匀排列,避免过大的铆接压力等。 残余应力是造成碱脆的主要因素,宜采取低线能量、焊前预热、适当的焊接顺序、方向和进行层间锤击等焊接工艺措施,降低焊接接头的焊接残余应力。冷成型部件和焊接结构制造后热处理消除应力是一种防止碱脆的有效措施。 常用程序是把工件加热到预先确定的温度,并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使残余应力减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这项操作与时间及温度有关,正常情况下,要以较慢的速度冷却,以免产生新的应力。 碳钢和低合金钢焊后去应力退火温度不低于620℃ ,并按照 1h/25mm (厚度)计算保温时间。下表是炼厂用钢常用的焊后热处理温度范围,硬度值可以作为热处理效果的判据。 合理布置焊缝,尽可能减少焊缝数量和长度。选择合适的焊接接头形式,合理选择装配程序,采用预留收缩余量法、反变形法、刚性固定法等预防焊接变形;先焊短焊缝,再焊长焊缝等措施减少焊接接头的残余应力和组装应力。3、加入缓蚀剂 常用的有Na3PO4、NaNO3、NaNO2、Na2SO4等,使用量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如,阻止碱脆NaNO3/NaOH比值只要大于0.4,Na2SO4/NaOH需要大于5。NaNO2对阻止碱脆非常有效。4、降低使用温度 尽可能降低作业温度,如间歇使用盘管加热,应保持温度 ≤46℃ 。5、防止浓缩 在设计时,采取措施减少或防止碱液局部浓度升高或反复蒸发浓缩是防止碱脆的有效措施。6、防范措施 主要管线和设备更换不锈钢304材质,提高碱脆的温度破裂区域温度。根据下图可以看出304不锈钢的碱脆破裂温度超过120°C。 SUS304不锈钢材料产生碱脆的烧碱浓度与稳定的关系 尽可能减少蒸气伴热的投用时间,降低碱脆风险。对主管线及设备在使用前进行整体热处理,消除应力集中现象,避免碱脆发生。 信息来源: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部分源于网络,目的为非商业性知识分享,版权仍属于原作者,如信息有误或涉及版权问题承接失效分析;代做材料测试:切片、金相、拉伸、冲击、摩擦磨损、SEM、EDS、XRD、X-ray等;来源:材子笔记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