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液氢储罐性能测试

1月前浏览971



来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格伦研究中心 韦斯利・约翰逊

     测试液氢在储罐中的性能带来了许多独特的挑战。即使是用于液氮的方法通常也需要进行修改,以便能够解决充分了解储罐性能所需的细节问题。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对许多用于太空和地面应用的新型隔热系统进行开发和特性描述期间,已经对许多液氢储罐进行了测试,其中性能是一个关键的结果。在分析多个不同的氢气测试(包括几个同时涉及氢气和氮气的测试)的性能过程中,测试数据解释细节上的差异变得清晰起来。其中一个关键细节是储罐的热分层以及它能告诉你关于热负荷分散的信息。让我们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近进行的几次测试更全面地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研究结构热拦截、隔热和振动评估装置(SHIIVER)测试 [1]。在 SHIIVER 测试期间,一个直径为 4 米的储罐在几种不同的隔热配置下分别用液氮和液氢进行了测试。测试是通过让储罐从 90% 满液到 25% 满液进行蒸发来进行的,仅在关键的充装液位处停下来进行自增压测试。

图1:振动器计算热负荷作为填充水平的函数。请注意,MLI应用于水箱进行前声和后声测试,但在基线测试之后。

图2:缓冲器测量的沸腾率作为液氢填充水平的函数。

从图 1 和图 2 中,我们可以看到液氢的热负荷和蒸发速率随充装液位的变化差异。一般来说,对于所有测试,热负荷作为充装液位的函数保持相当恒定(对于给定的测试配置),至少直到液 - 气界面开始与储罐前裙板和筒体之间的法兰相互作用(在筒体起始处上方几英寸 - 参见图 3 的 SHIIVER 测试配置)。然而,蒸发流量随充装液位显著下降。这是由气相空间温度升高引起的。

图3:振动器试验品

        图4:预声测试期间振动氢低温温度在50%到25%之间。

图 4 向我们展示了在预声学 LH2 测试中,气相空间在 50% 满液时温度高达 80 K,在 25% 满液时达到 160 K。 第二个需要做出的调整是针对液相和气相之间的密度比。在固定体积系统中任何蒸发或汽化的液体都必须由气体来替代。为了考虑替代液体的蒸发气体的比例,必须在能量平衡中添加一个项 [3]。因此,由蒸发速率产生的热负荷变为:

     其中  是储罐出口气体的温度,  是饱和蒸汽密度。这个因子在图 5 中针对仲氢、氦气和氮气作为饱和液体压力的函数进行了绘制。氮气的修正值非常小,特别是在 100 kPa(1 巴)附近,小于 0.2%。然而,仲氢和氦气有大得多的密度修正因子。

图5:氮、对氢和氦的密度项调整系数


     虽然 SHIIVER 是一个更复杂的准瞬态测试,但高效存储与传输(CESAT)测试是一个有意设置的准稳态测试 [2]。在测试过程中,真空夹套储罐的环隙分别填充珍珠岩和玻璃微珠,用于液氢和液氮的测试。测试数据是在大约 80% 满液时报告的。公布的热负荷和系统热导率仅仅基于蒸发流量乘以汽化热。然而,利用储罐顶部提供的数据(参见图 6),

图6:使用玻璃气泡绝缘的液氢沸腾试验的CESAT罐壁温度曲线(参考文献2中的图7)

      我们可以对数据进行调整。如果我们假设饱和液体和储罐顶部之间的温差对于液氮测试和液氢测试大致相同(这可能是不正确的,但我们将这样做以便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进行类似的计算。表 1 展示了公布的热负荷和蒸发速率数据以及在 101 kPa 时氮气和仲氢的汽化热。

基于绘制的气体出口温度,计算出一个新的焓变。然后热负荷和总系统热导率可以乘以新焓变与汽化热的比值以及密度修正因子(1.02)。这种调整导致液氢测试计算出的热负荷变化了 58%,但液氮测试仅变化了 13%。虽然 58% 对于这个值来说似乎是一个很大的调整,但在 80% 满液时,球体近 30% 的表面积仍然在气相中。氮气低得多的 13% 变化表明,要么储罐顶部的温度比我们在计算中假设的要高得多,要么更多的热能能够从气相空间沿着罐壁传导到液相。

    还可以研究第三个测试来强化这一点。在低温蒸发减少系统测试系列 2 [4] 中,进行了一次在 25% 满液的测试以与 90% 满液的基线进行比较。两次测试都是在准稳态配置下进行的。在这次测试中,一个低温冷却的屏蔽罩被 插入多层绝热材料(MLI)中,并连接到储罐的结构和管道线路上。对于两次测试,低温冷却器都在相同的回流温度下运行。在 25% 满液时,排放的氢气出口温度为 36.9 K,而在 90% 满液时为 23.4 K,这意味着蒸发气体吸收的焓增加了 33%。尽管在 153 kPa 恒压下质量流量从 2.43 slpm 下降到 1.84 slpm(下降了 32%),但净热负荷没有变化(90% 满液时为 1.71 W,25% 满液时为 1.70 W)。这些测试的结果意味着,与液氮测试相比,确定液氢储罐的性能对几个关键参数更为敏感。为了充分考虑进入储罐的所有热量,应该要求准确测量从储罐排出的废气温度。此外,在使用氢气和氦气进行测试时,正确考虑储罐中蒸发的液体也可以消除一个可能的误差来源。理解进入储罐的蒸发量和热负荷之间的差异以及储罐内可能因充装液位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环境,是高效操作储罐的一个关键方面。


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
振动航空航天声学材料试验管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10-26
最近编辑:1月前
气瓶设计的小攻城狮
硕士 从事IV储氢气瓶行业。
获赞 28粉丝 48文章 198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III型储氢气瓶不同固化条件下残余应力的比较

大家节日快乐呀:吾日三省吾身,今天学习了吗?看书了吗?刷我公众号了吗?好啦,不说废话了,今天让我们看一下三型氢气瓶的一个固话制度对残余应力的影响。本文来源::TypeIII수소탱크경화조건에따른잔류응력비교1.研究背景环保汽车发展趋势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优势全球范围内,随着对低碳及燃油效率法规的日益严格,氢燃料电池汽车(FCEV)、电动汽车(EV)和混合动力汽车(HEV)等环保汽车的研发进程显著加快。其中,FCEV通过在车辆上安装高压氢罐,将氢能源转化为电能,从而驱动汽车行驶。与存在充电时间长以及因电池容量限制导致续航里程短等问题的EV不同,FCEV能够在3分钟内完成氢燃料的充装,实现约500km的续航里程。在韩国,环保汽车发展举措积极。例如,首尔市计划到2030年将仁川机场到首尔的450余辆机场巴士全部转换为氢巴士。同时,SK、现代汽车等国内大型企业也以韩国氢委员会和韩国H2商业峰会为依托,积极推进氢mobility生态系统的构建,旨在实现2050年的碳减排目标。氢储存系统与氢罐的重要性及分类氢储存系统是保障FCEV正常运行的关键,它由氢储存罐、电磁阀、调节器、压力传感器以及用于控制充电时温度升高的冷却系统等组成。氢储存罐需要在-40°C-85°C的环境温度下承受700bar的压力,并且要保证自身重量不会对车辆的燃油效率产生过大影响。氢罐依据材料和制造方式的不同,可分为TypeI-IV四种类型。TypeI由金属衬里(Liner)制成;TypeII是在金属衬里基础上采用玻璃纤维进行增强;TypeIII是铝衬里与碳纤维增强的结构;TypeIV则是在塑料衬里上使用碳纤维增强。在这之中,TypeIII和TypeIV受到了更多的关注。TypeIV因材料特性具有重量轻和较高的再充电耐久性优势,但在塑料与铝制端口的连接部位存在气体泄漏风险,以及衬里有极少量氢渗透的现象。相比之下,TypeIII的金属衬里能够更好地保持气密性,并且充电时间相对较短。这是由于其较高的热导率,使得在相同体积下能够充装更多的氢气。TypeIII氢罐相关研究现状及残余应力研究的必要性针对TypeIII氢罐,已有诸多研究。例如,Suryan等人通过三维数值分析,使用实际气体模型研究了氢充电时初始温度对罐内温度变化的影响;Zheng等人探讨了预冷却系统对氢充电时产生热量的影响;Wu等人通过三维流动分析研究了质量流量对快速氢充电的影响;Li等人借助篝火试验分析了火灾暴露时TypeIII氢罐的行为。然而,在这些与TypeIII氢罐安全相关的研究中,关于残余应力的研究却相对匮乏。图1。环氧树脂通过温度(a)100°C,(b)120°C,(b)120°C,(c)140°C,(d)160°C测量DSC氢罐的残余应力与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密切相关。残余应力是由于高分子树脂固化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导致的收缩,以及相邻复合材层之间因热收缩程度不同而产生的。如果固化反应产生的热量不能有效散发,复合材内部就会出现温度不平衡,进而引发诸如不良固结等问题,对复合材容器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残余应力进行评估和分析,通过适当的固化周期减少残余变形,对于提高复合材容器的完整性至关重要。表1.环氧树脂固化温度的反应热和峰值时间2.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及DSC测量材料选择与特性本研究选用T700(Toray)碳纤维作为增强材料。环氧树脂采用SE8503(国图化学),它属于双酚-A型,具有适中的粘度和较高的强度,非常适合应用于复合材料。固化剂选用SH-709(国图化学),它是一种酸酐类固化剂,具有优异的高温固化性能,在Filamentwinding工艺中表现出良好的操作性。材料的配合比为SE8503:SH-709=100:70。DSC测量原理与过程为了深入了解环氧树脂在不同温度下的固化行为,从而确定合适的固化温度,采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进行测量。通过测量试样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的热流数据,来计算反应总热量。其中,q表示热流,$t_{f}$为反应结束的时间点。各时间点的固化度($X_{t}$)通过公式计算得出。为了对树脂的固化过程进行数值建模,采用了热固性树脂(autocatalyticreaction)模型,其固化率公式为在此公式中,m和n是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计算得出,其中$E_{a}$为活化能,R为气体常数,A为指前因子。通过对DSC测量得到的热流数据进行曲线拟合,从而得出模型的参数值。在测量过程中,从100°C开始,以20°C为间隔,一直到160°C,采用等温测量法测量不同固化温度下的热流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在100°C时,未观察到发热峰,表明在此温度下未发生固化。从120°C开始出现发热峰,并且随着固化温度的升高,峰时间逐渐缩短。在140°C及以上温度时,发热量之间的差异不再明显。综合考虑,在使用本研究的树脂制作TypeIII复合材氢罐时,应综合考虑发热量和固化时间,将固化温度设置为140°C及以上。残余应力测量(ringslitting)复合容器制作过程使用缠绕设备进行复合容器的制作。设定缠绕速度为3.14rad/s,带宽缠绕张力为3.3bar,缠绕角度为88°。在铝芯轴(mandrel)上缠绕浸渍有树脂的碳纤维,最终制作出内径为90mm、厚度为40mm的复合容器。由于使用的是氢罐量产设备,用于实验的小芯轴在长度方向上存在厚度偏差,因此在后续实验中只使用芯轴中心部分的复合材料。图2细丝缠绕复合血管固化周期设置与操作为了研究复合容器的固化周期对残余应力的影响,设置了两种不同的固化周期。一种是常规的2阶段固化周期,另一种是为了防止过热而特意延长散热时间的4阶段固化周期。将芯轴放置在能够控制温度达到400°C的专用固化室内,通过旋转芯轴的方式使复合材料在两种不同的固化周期下进行固化。图3二级固化和四级固化的温度曲线试样制备与应变片粘贴-将固化后的复合容器从芯轴上取下,使用大型带锯机将其切割成环形试样。在复合环的0.25、0.5、0.75厚度部分,分别在0°和90°位置进行操作。首先使用砂纸对粘贴应变片的表面进行打磨,以确保应变片能够更好地粘贴并准确记录数据。然后粘贴应变片(KFG-2-120-D-16-11,KYOWA)。采用在两列位置粘贴应变片的方式,这是为了预防在试样切割之后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应变片可能受到损坏而导致数据丢失的情况发生。图4养护床(左)、锯床(右)残余应力测量方法通过水射流切割应变片附着部位的两侧,使切割部位呈楔形。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缓解了应变片附着部位的残余应力,另一方面通过应变片连接的数据记录仪记录下切割过程中的变形情况。针对每个固化周期,都测量5个试样,以获取更准确的残余应力数据。图5。复合材料环上的压力表附件图6射喷射机3.实验结果及数值分析-残余应变结果不同固化周期下的残余应变对比-通过对制作的复合环进行测量,得到了不同位置的残余应变数据。在$r^{*}$值分别为0.28、0.56、0.83的位置($r^{*}$是无量纲半径,计算公式为其中$R_{o}$为复合容器的外径,$R_{i}$为芯轴的内径),采用4阶段固化周期制作的复合环的残余应变与采用2阶段固化周期制作的复合环相比,分别降低了9.1%、11.0%、17.6%。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2阶段固化周期的特点。在2阶段固化周期中,固化过程在初期进行得非常快,并且完成固化的时间较短。这就导致在厚复合材料内部,由于发热反应产生的热量过多,出现了过热现象,而内部产生的热量向外部散发不完全,从而形成了温度梯度。这种温度梯度的存在是导致残余应力产生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适当的固化工艺来减少温度梯度,对于降低残余应力至关重要。图7复合材料环的残余应变-数值分析验证径向应变数值分析与实验结果对比在数值分析中,径向应变的数值是在特定的缠绕条件下得出的,具体条件为缠绕角速度为3.14rad/s,带宽缠绕张力为48lbf/inch。在$r^{*}>0.11$(复合容器部分)处的径向应变值是通过WINDTHICK代码计算得出的。将数值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两者的趋势是相似的。这种相似性表明数值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实际情况,但同时也说明实验值与数值分析值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例如在数值分析中可能没有完全考虑到实际实验中的所有复杂情况,或者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树脂粘度变化时间的数值分析验证通过数值分析,研究了树脂在不同固化周期下达到1kPa·s以上粘度的时间。结果表明,在2阶段试样中,树脂达到1kPa·s以上粘度的时间在各层数量上比4阶段试样要早约1小时以上。这是因为4阶段固化周期为了降低过热和温度不平衡的情况,在达到最终固化温度140°C的过程中速度较慢,同时到达起始固化温度120°C的时间也比2阶段固化周期要晚。这一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固化条件的差异会导致数值分析结果出现合理的变化,从而证明了数值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图8。残余应变的实验结果和数值计算结果4.研究结论-固化周期对残余应力的影响通过实验和数值分析,深入研究了TypeIII复合材氢罐制作过程中固化周期对残余应力的影响。实验值是通过在filamentwinding之后,将复合材料从芯轴上分离下来,切割成环形试样,在环形试样上粘贴应变片,然后沿着径向方向切割试样并记录应变变化的ringslitting方法获得的。研究结果表明,与2阶段固化周期相比,采用4阶段固化周期制作氢罐时,残余应变至少能够降低9.1%-17.6%。并且将实验结果与数值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两者的趋势是相似的。这说明通过改变固化周期能够有效地降低氢罐的残余应力。试验值与数值分析值的差异及后续研究方向虽然实验结果与数值分析结果在趋势上相似,但仍然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在数值分析值与实际实验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在对各层进行计算时,层与层之间存在最大1.5%的应变差异。此外,除了固化周期外,还有其他一些输入参数也会影响结果,比如层厚、圆柱长度、层数、层角、弹性系数、泊松比、收缩系数、失效准则等。由于存在这些差异,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优化数值分析模型。同时,计划结合更多的因素,包括不同的固化条件、缠绕角度、树脂种类等,对TypeIV复合材氢罐在固化周期对残余应力的影响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研究,以更全面地了解复合材氢罐的残余应力特性,为提高氢罐的质量和安全性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