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III型储氢气瓶不同固化条件下残余应力的比较

1月前浏览826


大家节日快乐呀:吾日三省吾身,今天学习了吗? 看书了吗?刷我公 众号了吗?好啦,不说废话了,今天让我们看一下三型氢气瓶的一个固话制度对残余应力的 影响。


本文来源::Type III 수소탱크 경화조건에 따른 잔류응력 비교

1. 研究背景环保汽车发展趋势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优势

        全球范围内,随着对低碳及燃油效率法规的日益严格,氢燃料电池汽车(FCEV)、电动汽车(EV)和混合动力汽车(HEV)等环保汽车的研发进程显著加快。其中,FCEV通过在车辆上安装高压氢罐,将氢能源转化为电能,从而驱动汽车行驶。与存在充电时间长以及因电池容量限制导致续航里程短等问题的EV不同,FCEV能够在3分钟内完成氢燃料的充装,实现约500km的续航里程。

     在韩国,环保汽车发展举措积极。例如,首尔市计划到2030年将仁川机场到首尔的450余辆机场巴士全部转换为氢巴士。同时,SK、现代汽车等国内大型企业也以韩国氢委员会和韩国H2商业峰会为依托,积极推进氢mobility生态系统的构建,旨在实现2050年的碳减排目标。

氢储存系统与氢罐的重要性及分类

       氢储存系统是保障FCEV正常运行的关键,它由氢储存罐、电磁阀、调节器、压力传感器以及用于控制充电时温度升高的冷却系统等组成。氢储存罐需要在 - 40°C - 85°C的环境温度下承受700 bar的压力,并且要保证自身重量不会对车辆的燃油效率产生过大影响。       氢罐依据材料和制造方式的不同,可分为Type I - IV四种类型。Type I由金属衬里(Liner)制成;Type II是在金属衬里基础上采用玻璃纤维进行增强;Type III是铝衬里与碳纤维增强的结构;Type IV则是在塑料衬里上使用碳纤维增强。在这之中,Type III和Type IV受到了更多的关注。Type IV因材料特性具有重量轻和较高的再充电耐久性优势,但在塑料与铝制端口的连接部位存在气体泄漏风险,以及衬里有极少量氢渗透的现象。相比之下,Type III的金属衬里能够更好地保持气密性,并且充电时间相对较短。这是由于其较高的热导率,使得在相同体积下能够充装更多的氢气。

Type III氢罐相关研究现状及残余应力研究的必要性

       针对Type III氢罐,已有诸多研究。例如,Suryan等人通过三维数值分析,使用实际气体模型研究了氢充电时初始温度对罐内温度变化的影响;Zheng等人探讨了预冷却系统对氢充电时产生热量的影响;Wu等人通过三维流动分析研究了质量流量对快速氢充电的影响;Li等人借助篝火试验分析了火灾暴露时Type III氢罐的行为。然而,在这些与Type III氢罐安全相关的研究中,关于残余应力的研究却相对匮乏。

图1。环氧树脂通过温度(a) 100°C,(b)120°C,(b)120°C,(c)140°C,(d)160°C测量DSC

      氢罐的残余应力与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密切相关。残余应力是由于高分子树脂固化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导致的收缩,以及相邻复合材层之间因热收缩程度不同而产生的。如果固化反应产生的热量不能有效散发,复合材内部就会出现温度不平衡,进而引发诸如不良固结等问题,对复合材容器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残余应力进行评估和分析,通过适当的固化周期减少残余变形,对于提高复合材容器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表1.环氧树脂固化温度的反应热和峰值时间

2. 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及DSC测量 材料选择与特性        

       本研究选用T700(Toray)碳纤维作为增强材料。环氧树脂采用SE8503(国图化学),它属于双酚 - A型,具有适中的粘度和较高的强度,非常适合应用于复合材料。固化剂选用SH - 709(国图化学),它是一种酸酐类固化剂,具有优异的高温固化性能,在Filament winding工艺中表现出良好的操作性。材料的配合比为SE8503 : SH - 709 = 100 : 70。

   DSC测量原理与过程

      为了深入了解环氧树脂在不同温度下的固化行为,从而确定合适的固化温度,采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进行测量。通过测量试样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的热流数据,来计算反应总热量

。其中,q表示热流,$t_{f}$为反应结束的时间点。   各时间点的固化度($X_{t}$)通过公式

计算得出。为了对树脂的固化过程进行数值建模,采用了热固性树脂(autocatalytic reaction)模型,其固化率公式为

在此公式中,m和n是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

计算得出,其中$E_{a}$为活化能,R为气体常数,A为指前因子。        通过对DSC测量得到的热流数据进行曲线拟合,从而得出模型的参数值。在测量过程中,从100°C开始,以20°C为间隔,一直到160°C,采用等温测量法测量不同固化温度下的热流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在100°C时,未观察到发热峰,表明在此温度下未发生固化。从120°C开始出现发热峰,并且随着固化温度的升高,峰时间逐渐缩短。在140°C及以上温度时,发热量之间的差异不再明显。综合考虑,在使用本研究的树脂制作Type III复合材氢罐时,应综合考虑发热量和固化时间,将固化温度设置为140°C及以上。残余应力测量(ring slitting) 复合容器制作过程

       使用缠绕设备进行复合容器的制作。设定缠绕速度为3.14 rad/s,带宽缠绕张力为3.3 bar,缠绕角度为88°。在铝芯轴(mandrel)上缠绕浸渍有树脂的碳纤维,最终制作出内径为90mm、厚度为40mm的复合容器。由于使用的是氢罐量产设备,用于实验的小芯轴在长度方向上存在厚度偏差,因此在后续实验中只使用芯轴中心部分的复合材料。

                  图2 细丝缠绕复合血管

   固化周期设置与操作

      为了研究复合容器的固化周期对残余应力的影响,设置了两种不同的固化周期。一种是常规的2阶段固化周期,另一种是为了防止过热而特意延长散热时间的4阶段固化周期。将芯轴放置在能够控制温度达到400°C的专用固化室内,通过旋转芯轴的方式使复合材料在两种不同的固化周期下进行固化。

                        图3 二级固化和四级固化的温度曲线

   试样制备与应变片粘贴

       -将固化后的复合容器从芯轴上取下,使用大型带锯机将其切割成环形试样。在复合环的0.25、0.5、0.75厚度部分,分别在0°和90°位置进行操作。首先使用砂纸对粘贴应变片的表面进行打磨,以确保应变片能够更好地粘贴并准确记录数据。然后粘贴应变片(KFG - 2 - 120 - D - 16 - 11,KYOWA)。采用在两列位置粘贴应变片的方式,这是为了预防在试样切割之后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应变片可能受到损坏而导致数据丢失的情况发生。

                               图4 养护床(左)、锯床(右)

   残余应力测量方法

      通过水射流切割应变片附着部位的两侧,使切割部位呈楔形。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缓解了应变片附着部位的残余应力,另一方面通过应变片连接的数据记录仪记录下切割过程中的变形情况。针对每个固化周期,都测量5个试样,以获取更准确的残余应力数据。

                     图5。复合材料环上的压力表附件

                                  图6 射喷射机3. 实验结果及数值分析-残余应变结果  不同固化周期下的残余应变对比        - 通过对制作的复合环进行测量,得到了不同位置的残余应变数据。在$r^{*}$值分别为0.28、0.56、0.83的位置($r^{*}$是无量纲半径,计算公式为

其中$R_{o}$为复合容器的外径,$R_{i}$为芯轴的内径),采用4阶段固化周期制作的复合环的残余应变与采用2阶段固化周期制作的复合环相比,分别降低了9.1%、11.0%、17.6%。       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2阶段固化周期的特点。在2阶段固化周期中,固化过程在初期进行得非常快,并且完成固化的时间较短。这就导致在厚复合材料内部,由于发热反应产生的热量过多,出现了过热现象,而内部产生的热量向外部散发不完全,从而形成了温度梯度。这种温度梯度的存在是导致残余应力产生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适当的固化工艺来减少温度梯度,对于降低残余应力至关重要。

                                  图7 复合材料环的残余应变

-数值分析验证

 径向应变数值分析与实验结果对比

      在数值分析中,径向应变的数值是在特定的缠绕条件下得出的,具体条件为缠绕角速度为3.14 rad/s,带宽缠绕张力为48 lbf/inch。在$r^{*} > 0.11$(复合容器部分)处的径向应变值是通过WINDTHICK代码计算得出的。将数值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两者的趋势是相似的。

       这种相似性表明数值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实际情况,但同时也说明实验值与数值分析值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例如在数值分析中可能没有完全考虑到实际实验中的所有复杂情况,或者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

   -树脂粘度变化时间的数值分析验证

       通过数值分析,研究了树脂在不同固化周期下达到1kPa·s以上粘度的时间。结果表明,在2阶段试样中,树脂达到1kPa·s以上粘度的时间在各层数量上比4阶段试样要早约1小时以上。这是因为4阶段固化周期为了降低过热和温度不平衡的情况,在达到最终固化温度140°C的过程中速度较慢,同时到达起始固化温度120°C的时间也比2阶段固化周期要晚。这一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固化条件的差异会导致数值分析结果出现合理的变化,从而证明了数值分析结果的合理性。

                            图8。残余应变的实验结果和数值计算结果 4. 研究结论- 固化周期对残余应力的影响      通过实验和数值分析,深入研究了Type III复合材氢罐制作过程中固化周期对残余应力的影响。实验值是通过在filament winding之后,将复合材料从芯轴上分离下来,切割成环形试样,在环形试样上粘贴应变片,然后沿着径向方向切割试样并记录应变变化的ring slitting方法获得的。    研究结果表明,与2阶段固化周期相比,采用4阶段固化周期制作氢罐时,残余应变至少能够降低9.1% - 17.6%。并且将实验结果与数值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两者的趋势是相似的。这说明通过改变固化周期能够有效地降低氢罐的残余应力。

试验值与数值分析值的差异及后续研究方向

       虽然实验结果与数值分析结果在趋势上相似,但仍然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在数值分析值与实际实验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在对各层进行计算时,层与层之间存在最大1.5%的应变差异。此外,除了固化周期外,还有其他一些输入参数也会影响结果,比如层厚、圆柱长度、层数、层角、弹性系数、泊松比、收缩系数、失效准则等。      由于存在这些差异,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优化数值分析模型。同时,计划结合更多的因素,包括不同的固化条件、缠绕角度、树脂种类等,对Type IV复合材氢罐在固化周期对残余应力的影响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研究,以更全面地了解复合材氢罐的残余应力特性,为提高氢罐的质量和安全性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
ACT复合材料化学燃料电池汽车理论材料控制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10-20
最近编辑:1月前
气瓶设计的小攻城狮
硕士 从事IV储氢气瓶行业。
获赞 21粉丝 45文章 181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氢储存的最新进展-方法、操作条件和挑战的比较回顾

本文来源:Recentadvancementsinhydrogenstorage-Comparativereviewonmethods,operatingconditionsandchallenges研究目的全面且深入地对氢存储方法、操作条件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比较综述,通过对各类氢存储技术的详细分析,探讨其优势与局限,为氢存储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系统的参考依据研究对象涵盖了物理存储(包括压缩气体存储、低温液化存储、吸附存储)和化学存储(包含金属氢化物、离子液体)等多种氢存储技术及相关材料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广泛收集和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对不同氢存储技术的原理、性能、操作条件以及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图1储氢方式研究结果1.氢存储的重要性和背景1.全球能源形势与挑战:全球面临气候变化和能源消耗飙升的严峻问题,传统能源的使用带来了温室气体、氮/硫氧化物和致癌物的排放,同时传统发电厂油价急剧上涨,能源价格波动影响经济发展和可持续性。2.可再生能源与氢的优势: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能源问题提供了可能,其具有低碳、丰富、可靠、清洁、安全且不受燃料价格影响的特点。氢作为一种环保和可持续的能源来源,能量密度比汽油或其他化石燃料高约七倍,是化石燃料的理想替代品。3.氢存储的必要性:然而,氢的运输和存储所需的安全措施和特殊要求对其应用和广泛使用构成重大挑战。要将氢用作运输燃料,必须开发高密度存储通道。2.氢存储的方法1.物理存储1.压缩气体存储系统1.原理与操作: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氢存储技术之一。在合适的气缸中,氢气可以被压缩为加压气体,压力可达700巴,可存储在容器中甚至地下洞穴中。2.优势:作为一种高压气体,具有简单以及能够快速填充和释放的优点。由于氢气的实际气体行为,这种存储系统的体积密度无论压力如何都保持不变。2.低温液体1.存储方式:通常储存在液态罐中,而不是设计用于承受内部压力的罐中。在低温氢罐中,绝热层的体积和质量通常占体积的最小百分比。2.特性与问题:尽管存储温度低至20K,但蒸发损失是一个主要问题。由于其热力学性质,液态氢不如气态氢易于移动。为保护液态,罐必须有良好的绝热,即有厚壁。在需要高能量密度但蒸发不是问题的地方,液态氢的使用是合适的。3.冷/低温压缩1.压缩过程:是通过压缩气体和液态的组合进行压缩的过程。为使低温罐能够承受内部压力,它必须能够容纳低温流体。2.材料与优势:该过程不需要像700巴室温存储那样多的高强度材料。通常使用真空进行绝热,并使用高强度材料来承受压力,这些材料并不总是稀有或有害的。4.在碳材料上的吸附1.吸附机制:与吸收相比,被观察到具有更高的存储容量。氢气通过物理吸附存储在活性炭等碳材料上,因为氢分子与表面的碳原子不形成化学键。多孔材料可以增强氢气的吸附,这大大减少了氢的存储量。2.压力与温度影响:在298K下存储需要750巴的压力,但在77K下只需要150巴。如果在容器中添加活性炭颗粒,压力可进一步降低至60巴。表1储氢装置的物理方法及其操作条件2.化学存储1.化学氢存储材料分类1.化合物特性:一般指与氢原子共价键合的化合物。由复杂金属氢化物制成的存储材料重量轻且相当紧凑。在复杂金属氢化物中,的吸收形成离子或共价化合物。2.金属选择与容量提升:氢气可以与比镁更轻的金属如钠、锂和铍形成固态化合物。由于其重量轻以及通常每个金属原子有两个原子的事实,重量氢容量可以增加。金属硼氢化物的重量和体积容量在14.9到18.5wt%和之间,取得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表2储氢活性炭特性和储存容量。2.一种低分子量的富氢离子液体1.存储介质特性:可以用作存储介质。其性能取决于操作温度、纯度和氢释放速度等参数。2.具体实例:在热和催化条件下,甲基胍硼氢化物离子液体释放。据报道,通过将胍阳离子与八氢三硼酸盐阴离子结合形成胍八氢三硼酸盐化合物。3.各种方法的研究和操作条件1.压缩/液化1.混合能源存储系统1.系统构建与能量存储:使用压缩空气和氢的混合能源存储系统,通过两个子系统的热集成,大量能量可以存储在有限体积的压力罐中。2.性能评估:根据假设的参数值,该技术与高度发展的纯氢能源存储技术具有竞争力,其存储效率为38.15%。与混合系统相比,三个参考系统,每个系统都使用氢发生器,产生了相似的结果。表3设计用于储氢的硅和镁纳米结构。2.低温压缩容器(汽车应用)1.容器特性与优势:具有高热耐受性和高存储密度的优点。在排气和排放过程中,氢的冷却能力被浪费。2.创新排气方法与效果:提出一种使用节流阀的创新排气方法。当停车、排放和驾驶氢时,不同的初始压力、释放压力和填充量会影响效果。使用2MPa释放压力的节流阀时,停车时间可以延长55%。当容器具有高填充密度和长停车时间时,回收的冷却能力将大大增加停车时间。在驾驶模拟过程中模拟了不同的氢存储压力。通过节流,实现了操作压力上限的降低,从而减少了投资。冷却-回收排气在驾驶过程中具有相当大的热力学好处。图2硅和镁纳米结构上的储氢机理3.绝热压力容器1.压力存储优势与应用:绝热性能允许在更高压力下存储氢而没有超压风险,这使得可以在更小的体积中存储相同量的氢,提高了存储系统的效率。此外,绝热压力容器易于运输,可用于多种应用,如燃料电池汽车和固定式燃料电池系统。2.容器测试结果:通过各种测试评估了具有复合包裹和铝衬里安全的容器。实验和分析表明,低温操作不会削弱容器。经过广泛测试,现在可以在车辆上看到其运行。4.低温存储动态模型1.存储模型与加油装置:氢的低温存储具有一个动态模型,能够在350巴下存储液态和压缩。为确保无论初始条件如何都能频繁地给罐加油,使用了一种双流加油装置。2.温度与状态变化及条件:当液态氢装入罐中时,如果它达到的温度,被归类为超临界流体,如果它达到的温度,则被归类为过冷液体。为在罐内保持足够的压力,必须安装一个罐内加热器。当液态从其超临界状态抽出时,它会变成两相混合物,最终变成过热气体。如果满足最小压力并且加热器的额定功率足够高,氢可以有效地输送。低温氢在罐中可以存放多长时间取决于存储压力和最大允许压力。如果蒸发损失不超过理论容量的64%,则氢不能从罐中排出。图3储氢量方面的挑战5.集成高压系统的低温压力容器1.高密度存储与特性:当低温压力容器集成到高压系统中时,可以像液态氢一样存储高密度氢而没有蒸发损失。使用较少的碳纤维,可以实现相对更多的存储。其轻质设计和快速加油能力使其适合长途和短途旅行。2.性能随规模变化:低温氢用于长途旅行,压缩氢用于短途旅行。随着低温压缩氢存储系统规模的增加,系统性能和热耐受性提高。细长的大型存储系统可以实现最高的系统能量密度。当体积-表面积比优化时,简化的薄绝热层可以为直径较大且延伸有限的容器实现最佳的热耐受性。6.甲烷重整方法1.车载性能与成本测试:在分别在350和700巴运行的高压罐中测试了甲烷重整方法的车载性能和大批量生产成本。350巴系统很难达到井口到罐的效率目标,而700巴系统接近约5%。2.包装灵活性与成本比较:由于压缩气体氢存储系统占地面积相对较大,双罐系统比单罐系统具有更大的包装灵活性。单罐容器的壁必须比低压容器厚约25%。由于厚度增加,每个罐的较低表面积几乎被抵消。因此,双罐系统的成本比相应的单罐系统高不到5%。7.不同液化过程1.第一种液化过程:一种高科技过程,每千克液态氢的生产成本接近6kWh,液化成本显著降低。与传统液化器相比,过程和设备都针对扩大规模进行了优化;使用闭环混合制冷剂循环对氢进行预冷,并使用带有涡轮能量回收的改进克劳德循环对氢进行预冷。2.第二种液化过程:为满足更高的液化需求,提出了具有两个独立低温循环的过程2。在新的加氢混合物循环中使用了涡轮压缩机。与传统的5tpd氢液化器相比,使用100tpd氢液化器实现了非常高的液化成本降低。如果将液化能力从5tpd增加到50tpd氢,可实现60%的降低。2.吸附在活性炭上1.活性炭的优势与原料选择:由于活性炭具有理想的表面特性,多种与气体吸附相关的工业应用都适合使用活性炭。为降低生产成本,总是需要寻找替代的低成本前体原料。2.从蜂蜜藤-乳草制备活性炭:一种快速碳化过程成功地从蜂蜜藤-乳草(一种来自生物废物的可持续碳源)合成了介孔和微孔碳材料。在含4.5%磷的情况下,该碳在298K和100巴下表现出吸收能力。在P-PC中,掺杂和孔隙率可以结合起来解释这一现象。3.从稻壳制备活性炭:稻壳被用来创建活性炭材料用于氢存储,其经过KOH化学活化。研究了其氢存储行为以及活化介质和孔隙大小的影响。确定了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可以影响稻壳-基于氢存储材料的氢存储性能。当稻壳与KOH比例为1:1时,微孔体积和氢存储容量最高。4.其他活性炭制备与性能研究:还介绍了从非洲油棕壳、竹子、壳聚糖等多种原料制备活性炭的研究。研究了其吸附性能和影响因素,包括孔隙结构、表面化学性质等。例如,从非洲油棕壳制备的活性炭在77K和15.0Mpa下具有较高的氢存储容量。4.基于硅和镁的纳米材料用于氢存储1.硅纳米材料1.硅材料的特性与应用前景:半导体硅材料具有几何、光子、电磁和热力学等多种特性,其非晶态和多晶态对氢有高亲和力,适合用于氢存储。硅纳米结构如纳米线和量子点等具有独特性质。2.具体纳米材料研究:以硅藻壳为源合成的纳米材料在298K和20巴平衡压力下可实现约5%氢存储容量。对多孔硅上装饰的几种金属的吸附特性进行了分析,如Li和Pd与孔隙结合良好,Be则不然。不同金属吸附氢分子的数量和能量有所不同。还研究了通过密度泛函理论改善四面体硅碳化单层的情况,以及不同金属装饰的硅碳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对氢的吸附性能。2.镁基纳米材料1.镁材料的优势与纳米材料制备:镁纳米材料因丰富、高吸收能力和无毒被视为有前途的氢存储材料。通过简便的化学固态方法,氢化镁纳米颗粒可与多种碳材料原位生长。2.具体纳米材料性能研究:对不同的镁基纳米材料进行了氢存储性能研究。例如,纳米颗粒与椰子壳木炭复合后,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可以释放和吸收一定比例的氢。还介绍了通过不同方法制备的镁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氢存储性能,如通过二维graftedMXenesheets封装在Ni上作为催化剂来改善的氢吸附性能等。表4储氢技术的优缺点5.氢存储面临的挑战1.技术挑战1.高压气体存储:容器设计和材料选择是关键问题。目前最先进的是能承受70MPa的复合容器,其由内部的高密度聚合物衬里、碳纤维和聚合物外壳以及外层的抗冲击聚合物组成。但对于汽车应用,圆柱形形状虽技术上可行但存在包装挑战。2.液态氢存储:制造液态氢罐系统困难,需要添加真空绝热和辐射屏蔽来减少热流入,尤其是在有进料口的情况下。成本高昂,且液化过程耗能多,在运行中无法回收液化能量。3.吸附存储:氢气在多孔碳上的吸附焓低,在室温下难以大量存储,虽在低温下可存储但限制了其应用。需要高孔隙率的吸附剂来解决化学存储中的稳定性问题。4.金属氢化物:存在分解温度过高或过低、体积或重量存储容量不足以及恢复困难等问题。大多数金属氢化物无法通过逆反应轻松恢复氢,需要脱水处理且可能需要大量水,还会产生存储系统体积问题。此外,金属氢化物粉末在重复的氢化和脱氢循环中粒径会减小,热导率低。2.成本挑战1.存储成本对经济可行性的影响:氢的成本主要由存储成本决定,包括液化、压缩气体容器和金属氢化物等存储方式的成本都较高。在大型工厂中,固定资本成本约占氢液化成本的62%,电力消耗和运营管理成本分别占30%和8%。压缩气体容器成本随压力和容量增加而增加,液态氢罐和金属氢化物的成本也因存储容量等因素而异。需要降低成本以提高氢存储的经济可行性。6.未来展望1.材料性能优化:提高氢存储材料性能对燃料电池应用至关重要。可采用催化掺杂和结构改性等高效方法优化氢的吸收和脱氢性能。2.分析方法与材料设计:利用模拟软件和机器学习进行生命周期分析,设计新型分层材料,研究氢原子在受体表面的传输。3.常温技术提升:提高常温下的氢存储技术和吸附剂性能等,以促进氢存储技术的发展,为氢能源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来源:气瓶设计的小工程师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