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离散元模拟最新研究进展

1月前浏览801

点击上方蓝字了解更多计算与STEM领域研究前沿


文一:

 

颗粒流中热量产生和传递的高效离散元建模:验证和应用

摘要:

这项工作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离散元法(DEM)框架,用于模拟颗粒介质的热行为。主要关注的是持久的颗粒流,涉及机械能量耗散引起的传热和产生。所提出的方法使用有效的策略来降低分析的计算成本,从而使其能够应用于实际相关的问题。例如,调整接触面积以补偿DEM中通常考虑的人工材料软化,从而增加时间步长。经过扩展验证,该方法被应用于模拟实验转鼓的不同设置。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并允许对热量产生的机制和模式进行详细分析,这是无法从实验活动中推断出来的。

 

图:筒仓排放,通过能量耗散产生热量。

 

图:筒仓卸料过程中积聚的热量产生机制图。

 

图:转鼓中不同时间的颗粒温度。

 

图:旋转滚筒中颗粒-颗粒相互作用积累的产热机制图。

文二:

 

各向异性强度边坡的稳定性和破坏模式:离散元模型的见解

摘要:

本文研究了边坡稳定性与脆性岩石材料组构各向异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景观塑造的影响。我们使用离散元模型来研究由横向各向同性岩石材料制成的边坡的稳定性和破坏模式,更特别地关注材料相对于地形边坡的取向的影响。在各向同性材料的情况下,用极限平衡解析解验证了数值方法后,我们修改了我们的数值斜率模型,以模拟各向异性片麻岩的流变特征。对横向各向同性平面二维方向(倾角)的系统探索表明,边坡坍塌需要高度依赖于材料相对于边坡方向的强度值。对于1000米高的悬崖,具有固定坡度的斜坡的稳定性需要强度,在各向同性平面比地形坡度稍微倾斜的配置(即碎裂超陡配置)中,强度比各向同性平面垂直于斜坡的配置(如直线配置)高一个数量级。根据材料的相对方向,反映这种高度可变的稳定性,观察到四种变形或重力不稳定模式:按外观顺序,当横向各向同性平面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从0到180°(从碎裂配置到直线配置)时,边坡分别通过滑动、屈曲、倾倒和崩塌而坍塌。碎裂模式对应于一种非常稳定的配置,与导致滑动和倾倒的结构控制的深层变形模式相比,首选的地面运动将是悬崖上的岩石坠落。尽管数值方法固有的简化,但我们的研究强调了沿横向各向同性材料切割的边坡发生的滑坡的基本特征,并再现了在自然边坡中观察到的各种不稳定模式。它还可以评估它们各自的动力学以及它们动员的材料体积。最后,通过比较我们在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尼泊尔)观测到的山坡坡度方位角变化的发现,在片麻状和云母片岩地层各向异性方向相对均匀的地区,我们表明,即使多种环境因素发挥作用,景观塑造确实受到材料各向异性的强烈控制。

 

图:a)DEM组件中普通键的选择(1)和重新定向(2)为优先取向的弱键,以产生出现的横向各向同性行为;b) 用于校准DEM模型的单轴测试模拟;c) 模型预测与实验观测的比较。

 

图:破坏前最具代表性的边坡模型内的应力分布。

文三:

 

JLU-H月球高原模拟器的离散元建模

摘要:

为了准确模拟机器与月球土壤模拟物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将物理和模拟实验相结合,对JLU-H月球高地模拟物的离散元模拟参数进行了校准。首先,通过物理试验确定了JLU-H的固有参数和真实休止角,为后续的模拟试验提供数据。Plackett-Burman试验旨在识别和选择对休止角有显著影响的参数。然后使用最陡爬升试验优化了重要参数的值范围。然后利用Box-Behnken测试进行校准并获得最佳参数组合。最后,使用校准的DEM参数对休止角进行了验证测试。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为1.54%。然后进行了进一步的直剪试验,以验证DEM参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标定参数可为月球土壤模拟离散元模拟参数的选择以及月球探测钻探和挖掘机械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图:将实验室测试映射到与月球土壤模拟物相互作用的不同机器类型。

 

图:起升油缸试验。

 

图:月球土壤模拟休止角的模拟实验过程。

 

图:JLU-H休止角形状的模拟试验和物理试验比较:(a)模拟试验,(b)物理试验。

文四:

 

使用改进的离散元模型评估烧结多孔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

摘要:

这项工作旨在修改和应用原始离散元模型(DEM)来评估烧结多孔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该模型基于双颗粒烧结几何,使用恒体积(CV)标准计算颗粒间颈。该模型通过烧结多孔NiAl的实验测量进行了验证。对于DEM模拟,通过热压模拟获得了具有真实粒径分布和不同密度的非均质样品。比较了使用Coble和CV模型评估的颈部大小,表明常用的Coble模型高估了颈部大小和电导率。通过颈部尺寸校正来补偿较高密度下的非物理重叠,并通过添加晶界阻力来解释颈部内的孔隙率,从而改进了所提出的模型。晶界的电阻贡献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改进模型得到的热导率与实验结果接近,表明模型的有效性。

 

图:NiAl粒度分布具有累积分布。

 

图:不同孔隙率的断裂多孔样品的SEM图像:(a)21.6%,(b)16.4%,(c)10.6%,(d)5%。

 

图:DEM热压模拟的温度和压力分布以及检索到的样品的密度点。

 

图:不同致密化下Coble和定容模型颈部尺寸分布的比较。

 

图:有效导热系数图,作为晶界厚度及其导热系数折减系数的函数。

文五:

 

基于物理信息的圆柱链带隙工程离散元建模

摘要:

我们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构建一个简单的离散元模型(DEM),该模型可以精确地模拟连续梁的振荡。DEM基于细长圆柱形构件的Timoshenko梁理论及其相应的装配波动力学。这一物理信息为DEM解释了构成梁单元在宽频率范围内的多种振动模式。我们构建了各种模拟圆柱链的DEM,并将其波动力学与实验中测量的波动力学进行了比较,以验证所提出的方法。此外,我们构建了一个细长圆柱体的分级木桩链。我们通过实验和数值研究了系统的频带隙,并证明了通过连续叠加不同长度圆柱体产生的多个阻带来构建宽带隙的可能性。该系统通过利用圆柱体局部共振产生的隔振效应,在阻断传播波方面非常有效。所提出的DEM方法可用于高效准确地研究和设计复杂的振动系统。此外,操纵带隙的设计方法可用于开发振动滤波器和冲击缓解装置。

 

图:(a) 一维分级圆柱链的实验装置。(b) 示出信号采集过程和具有致动器和力传感器的链结构的布置的示意图。

 

图:描述使用所提出的物理信息分析方法模拟光束振荡构建DEM的流程图。(a) 周期系统,表示作为初始假设的圆柱体链。(b) 连续体模型表示具有边界条件的连续体晶胞,使梁理论的应用成为可能。(c) 离散元模型表示由具有质量单位单元的质量及其相应运动方程组成的DEM链。下图说明了DEM的参数是通过结合从连续波束理论获得的特征频率和从DEM导出的色散关系来确定的。

 

图:(a) DEM中局部共振引起的隔振示意图(顶部)和圆柱梁的相应振动示意图(底部)。根据(c)FEM和(d)DEM的实验和模拟结果测量的分级圆柱链频谱的图像图(b)。(b)中的插图说明了在实验中使用LDV测量每个气缸的振动。此外,(c)中带圆圈的线表示从解析梁理论获得的每个圆柱体中的(奇数,对称)局部共振频率。

   


如果你觉得此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谢谢!


计算机技术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力学方面,计算机技术成为了科学的第四次革命性技术,现在基于计算机的数据科学已经逐步成为力学等其他科学发现的第四范式。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概念已经逐步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智能制造、智能算法、数据驱动力学、大语言模型、自动驾驶在当今社会展现出巨大潜力,吸引了大量的研究人员。同时高性能显卡和多核中央处理器的出现为大规模数值模型的高性能计算提供了强大算力。公众 号为力学相关行业的爱好者、教育人士和从业者提供一个平台,希望能通过自己对前沿研究、技术培训和知识、经验的整理、分享带给相关读者一些启发和帮助。

STEM与计算机方法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本公众 号

  

来源:STEM与计算机方法
振动断裂离散元理论自动驾驶材料数字孪生控制试验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10-14
最近编辑:1月前
江野
博士 等春风得意,等时间嘉许。
获赞 48粉丝 47文章 310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微观力学的前沿研究

点击上方蓝字了解更多计算与STEM领域研究前沿文一: 细观力学模型对短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预测的影响摘要:比较了Tandon Weng(T-W)、Halpin Tsai(H-T)微观力学模型和用于确定单向取向短纤维复合材料刚度的渐近均匀化方法(NIAH)的新数值实现。基于严格的数学理论,NIAH可以很容易地使用商业软件作为黑匣子来实现,作为代表性的体积方法。基于最优Latin-hy撞击采样方法,使用随机序贯吸附技术(RSA)生成了代表性体积单元(RVE)模型。对于任意纤维取向,将NIAH方法与T-W和H-T微观力学模型的取向平均进行了比较。发现这三种方法在预测短纤维复合材料的有效性能方面非常一致。最后,将三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中的三种方法与测量值非常吻合。然而,对于具有纤维长度和纤维直径分布的随机取向短纤维复合材料,NIAH方法仍然可以提供具有足够预测精度的计算结果,而其他两种方法并不更有效。 图:渐近均匀化方法的数值实现流程图。 图:空间随机分布纤维的晶胞和网格:(a)网格化晶胞模型,(b)网格化纤维模型。 图:重量百分比为10%的完全随机取向纤维的RVE。文二: 复合材料损伤机制的近场动力学微观力学模型摘要: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三维(3D)微观力学近场动力学(PD)模型,以建立纤维形状、尺寸和分布、损伤起始和尺寸效应关系等微观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它特别允许研究复合材料的有效弹性性能和损伤机制。它能够应用纯应变、纯应力和混合应力-应变约束,同时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此外,它允许从单一负载情况评估有效的材料性能。通过使用微观结构另一侧的材料点完成相互作用域,自然地应用了周期性边界条件。此外,该3D PD微观力学模型不需要对均匀化和去均匀化进行任何表面校正。通过基于状态的PD构建和分析复合材料的复杂异质微观结构。在渐进损伤分析过程中考虑了材料的可变性,以捕捉更真实的失效机制。围动力预测恢复了文献中可用的结果;从而验证了本微观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图:对于水平δ=3Δx的均匀立方体网格,材料点上的法线和剪切键,键长变化为d=Δx、2Δx或3Δx。 图:微结构顶点上的控制点。 图:应用牵引边界条件的三正交曲面。 图:在xy平面内受纯剪切的机织物微观结构中的脱粘和锥形断裂表面。文三: 基于热力学的胶凝材料损伤与塑性颗粒细观力学模型摘要:众所周知,整体水泥基材料的力学行为受到其颗粒性质的显著影响。本文描述了一种基于颗粒微观力学范式和热力学的方法,将粒度对水泥基材料的影响结合起来。因此,已经推导出了利用晶粒尺度力-位移关系的宏观尺度本构方程。在这一推导中,基于热力学框架建立了晶粒自由能和耗散与宏观尺度行为之间的联系。根据晶粒对相互作用的自由能,得到了柯西应力张量的表达式。此外,利用晶粒对相互作用的自由能和耗散势,我们发现了一个晶粒尺度的克劳修斯-迪昂型不等式。因此,颗粒间本构方程是以通常的方式获得的,除了这些方程基于简单的物理激励自由能和耗散函数,这些函数是根据颗粒对相互作用公式化的。导出的模型用于模拟文献中报道的各种实验测试,以评估多轴条件下的材料响应。对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揭示晶粒尺度机制与宏观尺度行为之间的联系。 图:压缩和拉伸中的法向力-位移关系。 图:不同约束水平下的压缩应力-应变行为(a)和拉伸应力-变形行为(b)。(a)部分的插图代表了文献中的实验测量结果。文四: 描述准脆性材料损伤和塑性演化的耦合微平面和微观力学模型摘要:准脆性材料由于其复杂的介观成分和微观缺陷而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其宏观力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裂纹的萌生、扩展和摩擦滑移。在这项研究中,通过耦合微平面和微观力学,提出了一种新的本构模型,可以考虑准脆性材料的细观损伤和塑性机制。微平面用于模型的整个构建过程:首先,建立代表性体积单元(RVE)来表征准脆性材料的介观结构,并充分利用微平面的优点来表征等效裂纹-基体系统。然后,阐明了宏观应变和微平面应变(应力)之间的关系。其次,考虑裂纹的单边效应,建立了微平面和RVE的自由能势函数表达式。第三,对于每个微平面,为开放和封闭裂纹构建了以损伤驱动力为特征的损伤准则,特别是构建了一个新的塑性准则,描述了应变软化变形过程中静摩擦特性耦合损伤和扩容行为。通过考虑微平面将宏观和介观应力应变联系起来的特点,推导出了一种基于牛顿-拉夫逊方法的高效返回映射算法。最后,模拟了常规三轴压缩、单轴拉伸、直剪和真三轴压缩应力路径下的应力-应变曲线以及损伤和塑性的演变,并通过与实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为了更好地反映细观损伤与宏观力学行为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建立了一种可以直观地表征损伤细观演化特征的微平面结构,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花岗岩样品在不同加载路径下的宏观变形和破坏模式非常吻合。 图:微平面与微观力学耦合示意图。 图:实验和模拟单轴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图:三轴压缩下的实验和模拟应力-应变曲线。文五: 单向纤维增强聚合物纤维扭结分析的计算微观力学模型摘要:开发了计算微观力学(CMM)模型来分析纤维扭结,这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纵向压缩载荷下发生的一种失效机制。CMM模型由一根AS4碳纤维组成,初始错位嵌入8552聚合物基质中。模型的变形受周期性边界条件(PBC)的控制。相对简单的CMM模型能够评估纤维初始错位、基体剪切屈服和纤维基体脱粘所起的作用。开发了一种新的微尺度实验技术,用于表征纤维的纵向抗压强度Xc-f。通过运用该模型并将其与文献中的几个模型进行比较,复合材料层的非线性剪切响应不仅在预测抗压强度Xc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残余应力σr和纤维旋转φ的峰值后阶段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通过准度量研究评估了纤维-基体界面损伤(在大多数其他纤维扭结模型中未考虑)对纤维扭结现象的影响。 图:单向纤维增强层中纤维扭结现象的图示。 图:(a) 两个支柱a和B的视图,FIB在碳纤维上铣削,在CFRP的横截面上压缩;(b) A柱的前臼齿近视图和(c)b柱;(d) A柱的尸检图和(e)B柱;(f) 纤维柱的示意性侧视图。 如果你觉得此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谢谢!计算机技术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力学方面,计算机技术成为了科学的第四次革命性技术,现在基于计算机的数据科学已经逐步成为力学等其他科学发现的第四范式。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概念已经逐步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智能制造、智能算法、数据驱动力学、大语言模型、自动驾驶在当今社会展现出巨大潜力,吸引了大量的研究人员。同时高性能显卡和多核中央处理器的出现为大规模数值模型的高性能计算提供了强大算力。公 众号为力学相关行业的爱好者、教育人士和从业者提供一个平台,希望能通过自己对前沿研究、技术培训和知识、经验的整理、分享带给相关读者一些启发和帮助。 来源:STEM与计算机方法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