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DC/DC开关电源EMC仿真红宝书

1月前浏览1088

  点击关注“电磁学社”


 本红宝书系统性介绍开关电源EMC仿真方法,包括仿真原理、仿真思路、仿真工具以及仿真效率提升与仿测一致性的实战经验。从理论到仿真,从仿真到应用,真正帮你实现一文掌握开关电源EMC仿真!全文约14000字,适读人群:开关电源设计、电磁兼容EMC相关从业者,电磁相关专业研究生及CST仿真爱好者等。内容及附件仅供个人学习使用,未经许可请勿扩散!        
       

关键词:电源EMC,场路仿真,器件模型,电压法CE,数据后处理,窗函数,CISPR标准,EMI接收机,虚拟验证,EMI噪声分离,滤波器量化设计,Layout优化,Mosfet高频模型,Snubber电路设计,展频SSC技术        

  

   

01  导读 

搞硬件开发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过一个感觉:EMC是一个相对玄学的东西,在未开展EMC测试前,所有的理论设计都存在未知数。而说EMI最主要的来源,那非开关电源莫属。尤其是当下产品越做越小,功率密度越做越高,开关高频化、芯片集成化,使得EMC问题愈加复杂。

本文以目前最常见的非隔离式DCDC电源——BUCK变换器,作为仿真分析对象,详细介绍了在CST软件中如何进行开关电源的EMC仿真,具体章节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第2、3节介绍同步BUCK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噪声机理、噪声路径与噪声特性;

第二部分(仿真方法):第4节介绍PCB导入CST的方法,介绍端口设置要点;第5节介绍仿真的底层原理,CST电路仿真方法与电路搭建以及在EMC电路仿真中的关键设置;第6节介绍PCB+Schematic的场路联合仿真方法,以及在EMC仿真中的关键设置;第7节介绍仿真结果的后处理方法:快速傅立叶变换FFT设置技巧、不同窗函数的应用场景等,以及模拟CISPR法规要求的EMI接收机与法规限值线的报告出图方法;

第三部分(优化仿真):第8-13节作为本文的核心章节,详解如何在软件中对开关电源的各种EMC优化措施进行虚拟验证,包括:展频SSC技术模拟驱动信号优化差/共模噪声提取滤波电路插损量化设计Bypass电容选型Layout电流环路开关节点SW优化等各种EMC措施与对应的仿真技巧。某种意义上讲,这些EMC优化仿真相当于一次预先的EMC摸底与整改测试,可以为企业节省一笔巨大的研发投入与时间成本;

第四部分(经验总结):第14节总结开关电源EMC仿真的要点,介绍提高EMC仿真精度与仿测一致性的方法,为高阶EMC仿真用户提供工程参考。

第五部分(文件下载):第15节为本文引述的文献资料,第16节为付费读者提供PDF资料以及本文仿真源文件的下载途径。

 01  导读

 02  BUCK电路介绍

 03  BUCK电路噪声机理

 04  EDA导入操作

 05  电路仿真方法与关键设置

 06  场路仿真方法与关键设置

 07  数据后处理(模拟EMC法规要求)

 08  EMC优化仿真:展频SSC

 09  EMC优化仿真:驱动信号

 10  EMC优化仿真:噪声分离与滤波器量化设计

 11  EMC优化仿真:Cbypss电容

 12  EMC优化仿真:Layout优化

 13  EMC优化仿真:开关节点SW

 14  总结

 15  参考资料

 16  源文件下载

本文以同步BUCK电路为例对电源EMC仿真进行系统性剖析:包括电路仿真、场路仿真、仿真结果后处理以及EMC优化等内容。此外,提供了本文所有章节的仿真源文件下载,结合仿真工程让你从0到1快速掌握开关电源的EMC仿真技术。

02  BUCK电路介绍 
  • BUCK拓扑工作模式
BUCK拓扑的工作原理,简单描述就是通过控制开关管Q1的通断,配合续流二极管D以及储能电感L来实现DC-DC降压变换。根据BUCK电感的电流每个周期初始状态是否从零开始,可将其工作模式可以分为:连续模式(CCM)、临界连续模式(BCM)以及断续式(DCM),下图是电感电流连续模式CCM下的工作波形。

  • 异步与同步

BUCK变换器根据续流管采用二极管或MOS管,又可以分为异步整流与同步整流BUCK。同步整流BUCK,即续流管采用Mosfet,由于Mosfet较低的导通电阻(通常为mOhm级),导通损耗比二极管更低,因此效率更高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关于BUCK电路的工作原理、公式推导等内容,不是本文的重点,原理介绍仅作抛砖引玉。
03  BUCK电路噪声机理 
  • BUCK电路的噪声机理
MOSFET在开关过程中,会导致环路电流节点快速变化(较高的di/dt与dv/dt)产生了开关频率fsw及大量倍频谐波噪声。为追求极致的电源小型化,开关频率越做越高,使得电源噪声覆盖至更高的通信频段。
BUCK电路中存在两条电流回路 :
1)当Q1导通时,电流从Cin流出,经Q1和L1后进入输出电容Cout和负载Rload,再通过地线返回输入端,其电流路径如下图红线所示。
2)当Q1截止后,步整流Q2导通,由于电感电流无法突变,会保持原方向流动,此时的电流经L1、输出电容和负载,经地线与整流管Q2回流至L1其电流路径如下图蓝线所示

电流I1和I2都是不连续的,它们在发生电流切换的时候都存在陡峭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因而存在很高的电流变化速度di/dt,存在很多高频成分。从电磁辐射的角度来看,阴影A1区域是存在高电流变化率di/dt的回路部分,这个回路将生成最多的高频成分,因而在BUCK电源的EMC设计中需要被重点考虑。

  • BUCK电路的噪声路径
差模DM和共模CM信号代表两种形式的传导发射。DM电流通常称为对称模式信号或横向信号,而CM电流通常称为非对称模式信号或纵向信号。
1)差模传导噪声
DM噪声电流 (IDM) 由变换器固有开关动作产生,并在正负电源线L1和L2中以相反方向流动。DM传导发射为“电流驱动型”,与开关电流 (di/dt)、磁场和低阻抗相关。DM噪声通常在较小的回路区域流动,返回路径封闭且紧凑。
2)共模传导噪声
CM噪声电流 (ICM) 会流入接地 GND 线并通过L1和L2电源线返回。CM传导发射为“电压驱动型”,与高转换率电压 (dv/dt)、电场和高阻抗相关。在BUCK电路中,由于 SW 节点处的dv/dt较高,产生了CM噪声,从而导致产生位移电流。该电流通过与 Mosfet 外壳、散热器和 SW 节点走线相关的寄生电容耦合到 GND 系统。与转换器输入或输出端的接线较长相关的耦合电容也可能构成 CM 噪声路径。

3)差/共模辐射噪声

除了传导噪声外,由于电源线中流动着变化的噪声电流,还会产生辐射噪声。差模噪声导致的辐射场强与环路面积大小S强相关,共模噪声导致的辐射场强与线缆长度L强相关。在噪声电流值相同的情况下,共模辐射噪声要比差模辐射噪声高的多。关于BUCK电路的辐射噪声优化的内容,将在第12节Layout优化中展开介绍。

  • BUCK电路的噪声特性
了解完BUCK电路的噪声来源,再看下它的噪声特性,开关节点电压波形及其频谱包络如下图所示,噪声分量主要受脉冲宽度(占空比Duty*开关周期Tsw)和上升(Tr)/下降(Tf)时间的影响。

这里用Ansys Circuit搭建简单BUCK电路进行对比:下图所示,是一个25V转5V的同步整流BUCK的主电路,开关频率为200kHz,驱动信号信息在图中标注。

现在我们将其上升/下降时间均设置为变量Trise,并取不同的值为10ns,50ns,100ns,其他参数(如死区时间Tdead等)均保持不变,可以看到在仅改变Trise的情况下,BUCK的输出电压始终能稳定在5V,只是电源启动过程中振荡的波形发生了一点变化,这种ms级别的微小变化在Vout波形上几乎感觉不到。

但是,此时再看下在LISN上采集到的电压噪声:随着Trise的增大,FFT得到的噪声出现明显降低。

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改变MOS管的上升/下降时间来实现EMC优化。开关的速度越慢,BUCK的噪声分量衰减的越快,高频的EMI噪声也就更弱。
  • 对于MOS分立式电路来说,可以通过增大栅极电阻Rg来同时增加导通时间和截止时间;
  • 对于MOS集成的电源芯片,可以通过在自举电路中加入电阻Rboot来实现。
有人会问了,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把Mosfet的开关时间越大越好呢?
——世间鲜有两全其美的事情,开关电源追求的目标是极致的高效率与小型化,当我们通过缓冲电路或栅极电阻等措施来增大Trise/Tfall时,带来的代价是——增加开关过程中的损耗(如下图所示,Vds与Ids交叠的区域将变大,这部分交叠区域即Mosfet的开关损耗),这样会牺牲电源的效率,也会使散热要求变的更为严格,因此需要在效率和EMC之间进行权衡。

BUCK电源的EMC理论基础暂且介绍到此。

一直以来,EMC行业被人们经常诟病的是工作非常吃经验,工程师们在对新产品EMC开发时无法对其进行量化设计,会预留大量的器件与PCB空间冗余

当前通过电磁仿真技术,我们可以在产品设计阶段,在未进行测试的情况下就对可能存在的EMC风险进行预测与推演,并以此推动方案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去优化、落地。电磁仿真在EMC设计中有大量的应用案例

仿真所代表的虚拟测试技术,在未来的产品开发中还会持续加码!下面,我们进入本文的正题部分:


一文速成开关电源EMC仿真!


来源:电磁学社
电源电路电磁兼容芯片通信电场理论CST储能控制ANSYS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10-14
最近编辑:1月前
电磁学社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54粉丝 173文章 35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CST仿真指导 | PCB导入与端口设置

点击关注“电磁学社”“ PCB是电子元件进行电气连接的重要载体,仿真中有很多要考虑PCB的场景。本文介绍如何在CST 3D中进行EDA Import,并对其进行切割、元器件赋值以及端口设置等操作。” 关键词:EDA Import,PCB切割,Lumped Element,Port设置 01 EDA Import EDA文件导入方法:Modeling > Import/Export。以下,以导入一个Cadence Allegro绘制的PCB文件作为演示:对PCB的Stackup叠层、Component器件、NET网络、Area区域(裁剪)等进行二次编辑。为了提高效率,我们总希望最终导入到CST 3D中的模型是我们所关注的功能模块、网络或器件的PCB区域,可以通过选择NET或绘制区域进行切割。如果对导入到3D的PCB模型不太满意,需要重新调整,在3D界面中可以通过EDA Import Dialog再次进入PCB编辑界面。02 Lumped Element 在PCB的导入过程中,可以一并将信号走线周边的元器件导入,默认器件类型是理想元件。当然,如果为了更加精确的仿真,还可选择导入器件的S参数或SPICE模型。方法一:如下图所示,直接在EDA Import界面操作,选中器件后,更改器件类型为S参数或SPICE,并导入实际模型。方法二:在PCB导入时先选择默认的理想元件,而后在CST 3D中再更改为实际模型。03 Port设置 添加Port有两种形式:1)Pin to Reference Port、2)Pin to Pin Port;以下,以创建一个电感的Port作为演示,比较二者的区别:1)Pin to Reference Port:顾名思义是由器件Pin脚到参考面的Port,参考面是由软件自动在器件的上方生成的PEC sheet,如果在指定Ref.Net(参考NET)的情况下,该Sheet会与Ref.Net通过PEC连接。根据CST 3D中生成的模型来看,电感的两个PIN分别参考PEC Sheet生成了Port。若要进行场-路仿真,在CST电路中直接将两个Port与电感的两端连接即可:2)Pin to Pin Port:与上面方法不同,生成的Port直接连接在器件两端的PIN上。在CST 3D中呈现的结果,也只有一个Port:这种情况下,在CST电路中要对电感进行连接,需要用到一个虚构的GND,如下图所示。电磁学社原创作品 ❖ 关注电磁学社,获取更多资源 ❖ ▼ ▼ ▼ - 关注回复 -【资料】获取学习资料【进群】加技术交流群【咨询】产品解决方案 ▲欢迎关注“电磁学社”其他平台同名账号来源:电磁学社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