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方,曼彻斯特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理学硕士和电子与电气工程专业博士,IEEE高级会员,IET会员,英国特许工程师。在英国从业11年,负责综合布线系统和连接器组件的产品开发和技术研发,参与英国国家标准委员会(BSI)综合布线系统和组件的标准化工作。2020年起在浙江兆龙互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连接系统首席专家兼实验室主任,负责连接系统方案设计、连接产品开发和热点技术研发。他带领团队使用CST电磁仿真软件等先进工具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提高了产品开发效率。在电磁仿真领域有深厚造诣,是达索系统SIMULIA冠军计划成员,多次在国内外仿真技术大会上进行技术分享。
“相比于一见钟情,我和工程学更像是在日复一日的相知相守中,最后情比金坚的战友。”在聊到十几年来浸润在工程学世界的感触时,何方给出了这样的比喻。
何方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母亲从事教育,父亲则在传统设计行业沉浸多年,一笔一划勾勒的奇妙世界或许在何方幼年时期就埋下了未来他执笔绘制新天地的伏笔。但有趣的是,在高考填报专业的时候,何方并未表现出对工程或工业非常浓厚的兴趣,出于对未来从业机会的考量,他选择了当时大热的工科专业通信工程,以优异的成绩在吉林大学完成了为期四年的本科教育。
在入学的那一刻起,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拿到工科学士学位,我算是一只脚迈进工程技术领域里了。”而往后的故事发展,让何方坚定地将双脚踏入大门,并在工程研究的广阔天地里脚踏实地,大步向前。
在吉大的学习生涯让何方逐渐从泛化轮廓进入到了更加细分领域的深究。但正如数学领域里著名的“圆形理论”一样,知道得越多,会发现自己知道得还不够多。于是,何方远渡重洋,前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工科范围里继续深造理论,并在博士毕业后进入英国当地一家著名技术公司,开启了工程与仿真的全新关卡。
学生时期的何方在某些时刻也会有些迷茫:学习和实验的内容理论化程度好高,在将“此事躬行”之前,总会担心纸上得来终觉浅。
但工作之后,何方发现,学校里学习的理论内容,不是纸上谈兵,是真的能够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的。他与工程学也在扎实理论、落地应用、搞定难题反复循环中搭建了坚实的“革命友谊”。
“不断地解决问题,不停地积累成就感,然后日渐热爱。”
回忆起学生时代将理论研究和技术落地的尝试,何方笑着表示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算是一次很有代表性的尝试。
那时候,结束四年学习的何方和同学们对技术落地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彼时看来,掌握了相当多技术知识的大家有无数新点子蓄势待发。但当下的何方回头看当时的自己,“用现在网络上流行的说法,那时候透着大学生的清澈。懵懵懂懂,那时候的我们其实对于怎么将工程理论应用在真正的技术领域是「两眼一抹黑」。”
“其实那时候更多的还是依赖师傅的领进门”,导师们在当时根据自己的教学和研究经历,细化到某一课题,引导学生们将理论在严谨的学术要求下应用到实践上,一步一脚印地分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再开展下一步研究。
相比于“一举搞出个改变世界的重磅成果”,这场毕业设计其实是何方当时的导师用心良苦的学术习惯培养,让学生们从校园跨向社会之前,成为一个「严谨」的行路者。
何方也将这份恩师的赠礼传承了下来,在此后的学习与工作生涯中,以严谨的态度一以贯之。
何为严谨?
何方给出的定义是——既要、又要、还要:既要结果导向,又要过程导向,还要未来导向。
得出这个观点,一方面来自学术生涯中导师们的遵遵教导和习惯培养,另一方面,源自何方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观察和总结。
全方位、锱铢必较的严谨,极低甚至为零的容错率是工程研究所在行业的客观要求。结果导向的含义很简单,产品的最终结果如果不符合严苛的业内相关标准,根本不可能通过。
而过程导向则是行业的特质所需——如果没有精准的过程管控,就意味着埋下了产品隐患,带病上市的瑕疵产品大批量投入生产,工程专家再回头当救火队友,“这样的事后诸葛,在我们行业是要命的,无论是对生产者还是对终端用户,都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代价。”
对于“未来导向”不断求索和破局的勇气,则为何方在工作领域中不断前进搭建了青云之梯。
身处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求新求变是每家企业都在追求的目标。何方博士毕业后在英国的第一份工作也离不开这个“新”字。在当时,HellermannTyton公司希望引进新的技术和开发方法,。何方在攻读博士期间,正绷着一根“未来导向”的弦,不断在实验室开发和研究相关的创新模式,扎实的理论技术和长期培养下来的经验以及优越的创新成果让何方在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并在接下来的11年中成为公司创新发展中流砥柱的技术力量。
在入职HellermannTyton公司之初,这家公司尚处于没有仿真的时期,团队主要依靠工程师的经验进行PCB设计,直接开发,生产出样品后进行实验,进而推向市场。问题主要出现在从样品生产到产品上市的阶段,实验可得出样品与实际成品寻求的差异,有问题再进行调整,调整后继续实验直至成功。
然而,由于这一整个流程都是建立在工程师经验的基础上,倘若工程师拥有足够多的经验,样品和最终需求差异不大,反复实验几次后即可达标,成本或许可接受;但如果经验不足,初始样品和成品天差地别,就意味着样品和实验要不停迭代,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开发成本。
经验导向带来的产品研发蕴含着极高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一场“豪赌”。
何方加入公司后,把这种充满未知与风险的豪赌,变成了技术带来的“稳稳的幸福”。
何方与CST的第一次接触大约在二十年前,2005年硕士阶段,在一次课堂演示三维电磁仿真中,何方就了解到了这个软件,在曼大的博士求学过程中,何方的导师带领他进行了对CST进一步的使用和探索,因此何方对于CST强大的电磁仿真能力很有信心。
然而,将CST仿真技术引入HellermannTyton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公司需要使用CST 仿真软件专门仿真细分领域里特定的产品,垂直程度非常高,没有前车之鉴。何方就潜下心来,一章一章地阅读软件开发的边界条件、背后的原理 调节器需求等等一系列内容,在明确理论后又用了大半年的时间研究方法,确保每一环节都完全掌握,最终帮助公司进入了发展的新高度。
“仿真软件和过去开发模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于测试的依赖性。”原本依赖经验进行的设计开发,实物测试验证是绕不开的环节,但是这个环节又意味着不可避免的成本支出。仿真软件的强大之处则在于把测试环境、测试内容整体搬到了虚拟的数字世界中。通过不同的参数设计,可以模拟出需要测试的所有的参数,大大缩短开发时间,减小开发误差,提供准确又有效的方案。
“举例而言,就像学生考试的时候需要在草稿纸上不断地演算最后得出正确答案,CST的入场就相当于在脑海里配置了一部计算器,百分百还原题目数据,且算得又快又好。”
与此同时,仿真的优异之处还在于可复 制性,在实物测试中被淘汰掉的前期迭代样品,在仿真软件的面前也能大有用处,实物不可复用,但在数字世界,却是“循环利用”的宝贝。
仿真给工厂指明了大方向,“只要数字是准确的,那么软件说可行,那就是可行。接下来需要的只是微调,而不是推倒重来。”
在CST全面运用到设计开发中,公司仿佛打通了高效快速开发的任督二脉。“6A类连接器,在当时来讲非常难做。但是我们借助CST,迸发了难以抑制的开发热情。”何方笑着打趣,“有了仿真,新产品上市太快了。当时的财务部门被宛如开了挂一样的开发流程惊到了,提醒我们开发太快了,控制一下。”
何方在HellermannTyton公司使用CST仿真布线系统连接器的经验在2016年于法国Strusborough的欧洲用户大会上做了演讲。
2020年,何方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加入浙江兆龙互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连接系统首席专家兼实验室主任,同时兼顾实验室管理以及公司整体业务相关的技术研究等工作职责。
在将英国工作时期积累的仿真和开发经验快速落地至新公司的开发团队的同时,何方继续深耕与产品相关的仿真技术。他深入研究了CST STUDIO SUITE套件中的多物理场仿真的原理和流程,并将“EM-Thermal Coupling”仿真方案应用在公司各类连接器的承载电流能力的验证当中。
何方的加入,为公司的技术调整焕新了血液,仿真入局,将公司从依赖经验的设计开发模式带入到了数据驱动的新篇章。
相比于一板一眼的严谨工作态度,在家庭中,何方更倾向于自由和随性。
何方的妻子身处材料工程专业,两个工科人有非常多的共同语言,除了柴米油盐之外,偶尔聊聊通讯领域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挑战,也是夫妻二人的生活调味剂。
有时在此刻,孩子们就会心生好奇,对于爸爸妈妈聊天中蹦出来的“异世界关键词”,听不懂但大为震撼。
但何方夫妻并没有希望女儿们未来“继承父业”的想法。
“她们是自由的,如果日后她们对工程领域兴趣浓厚,那我一定鼓励,并且把我在行业里积累的经验、走过的弯路倾囊相授。”但何方并没有刻意引导孩子们向这一领域发展,他认为两个女儿还在小学,现在讨论未来为时尚早。
“这个社会给现在的孩子们压力已经很大了,我们父母不能再继续成为施压者。”
何方的教育理念是顺其自然,当下学校开设的科目一定有其道理,孩子只需要打好基础,不能偏科,把课堂上的内容吃懂吃透就可以了,到未来的职业选择上,“听她们自己的心声就好。”
不过,偶尔何方也会开一开“上帝视角”,变身超人老爸。
在两年前女儿上科学课程的时候,涉及到一个基础物理分析的实验,在斜坡上放置小车,分析斜坡高度和小车跑出距离的关系。
何方先用高等数学算好结果和方向,然后大手一挥,告诉孩子最远距离的最优解,然后带着她一起做试验验证,还有学校布置的一些单摆试验之类的课堂探索,每次都能带着孩子圆满完成任务。
何方与女儿的物理实验研究
“对于专业来讲其实非常基础,但是在孩子眼中我就变成了无所不能的老爸。”
女儿回到学校后用和爸爸一起探索出来的成功大放异彩,向同学们大声宣布——“我爸爸数学超级厉害!”
以所爱的专业,浇灌所爱的花朵,见证彼此成长,家人给予的幸福,不外如是。
聊到未来行业发展的前景,何方表示,万物互联是一个必然趋势。当下各种各样的网络正在相互链接,功能愈加强大的以太网,让电信范围内的用户网络、互联产品对行业的要求也会愈来愈严苛。
如雨后春笋般生长的AI大数据、车载娱乐系统、无人驾驶,意味着在未来,世界对于电磁相关产品的速率要求会越来越高,延时响应的要求也会越来越严格。
“以后的产品可能不会局限于数据传输等基础功能,产品能否适应防火、深水等特种环境?机器人生态是否需要开发更强大的高速电缆适配设施?这些都是未来社会对通讯行业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这个行业的生命力会继续往前延伸,到更广、更深的领域。
从一招鲜吃遍天,到全知全能的改变,只在某一领域专精的发展模式或许不再行得通了,未来可能更需要多维场、跨学科的技术实力。行业需求变化,产品需求改变,必然引发开发技术理念的转变。不同算法的联通、多种数据的传递和耦合,“这些问题如果交给模拟和仿真,想必会事半功倍。”
“通讯人,或者说工程人其实应该做的不是跟上需求的发展,而是预判其发展。”在需求还没有很紧迫的时候,利用先进的技术软件提前把预备工作做好,才能在真正需要的时候,无缝投入开发。
SIMULIA提供了一套先进的仿真产品组合,其中包括Abaqus、Isight、fe-safe、Tosca、Simpoe-Mold、SIMPACK、CST Studio Suite、XFlow、PowerFLOW等。SIMULIA社区是寻找SIMULIA软件最新资源以及与其他用户展开协作的最佳场所。作为打开创新思维和知识积累之门的钥匙,SIMULIA社区为您提供了您需要的各种工具,随时随地帮助您扩大知识面。
点击阅读原文
注册并登陆SIMULIA官方社区,获取更多资讯!
来源:达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