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尖端的材料成形手段,为复杂结构零部件设计与成型及高性能合金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双碳约束背景下,市场对产品轻量化设计的需求与标准不断提高,在室温和高温下兼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轻质铝合金复杂零部件受到汽车、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等领域的广泛关注。立足于此,本文研究了纳米氧化钛颗粒添加对2219高强铝合金成形性、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CT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钛颗粒改性后的2219铝合金打印试样消除了裂纹,同时打印件致密度高达99.97%。相比于改性前2219铝合金中的粗大柱状晶,纳米氧化钛改性后的2219铝合金打印态试样晶粒呈双峰分布,即熔池边缘细小的等轴晶与熔池内部细小的柱状晶。与以往的共识相反,在纳米氧化钛改性后的2219铝合金打印件中,显著的晶粒细化现象是由铝基体中大量具有高形状限制因子(Q值)的钛溶质造成的,而非原位生成的Al3Ti颗粒提供的异质形核质点所引起。直接时效热处理后的试样在室温到315℃的温度范围内均展现出优异的强度与塑性组合,可与传统的锻造2219相媲美并优于其他增材制造手段成形的2219铝合金。
高比强度、优异的耐腐蚀性和丰富的资源储量等优势使高强铝合金成为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主要结构部件应用材料。与此同时,金属增材制造作为一种灵活高效的材料制备手段,为高性能铝合金的应用与开发带来了新的契机。然而,尽管铝合金在航空航天和汽车动力领域的应用广泛,但它们还没有被广泛应用在复杂零构件的金属增材制造中。通常而言,具有最佳性能的沉淀硬化铝合金由于具有较大的凝固温度区间,在凝固过程中容易发生热裂现象。因此,目前大多数铝合金的金属增材制造都局限于近共晶的铝硅成分(如AlSi10Mg等),这些成分虽然相对容易通过金属增材制造技术进行零部件的加工成形,但其成型件性能无法与2xxx或7xxx系列变形铝合金相比较。
在此,香港城市大学吕坚院士团队联合南方科技大学朱强讲席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低成本的新策略来打印出高强耐热铝合金零件。研究团队以典型的2219变形铝合金(在25-315℃内展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少量(1%质量分数)低成本的纳米氧化钛颗粒(目前已广泛运用在光催化,复合材料制备等领域),利用铝的强还原性使得氧化钛在打印过程中与铝发生铝热还原反应。使具有高形状限制因子(Q值)的钛元素能固溶在铝基体中细化晶粒,从而消除裂纹并显著提高力学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打印铝合金的晶粒细化策略主要是通过产生与铝合金晶格匹配的颗粒借以提供形核位点从而促进大量异质形核的生成,包括通过外加的颗粒(如TiN,TiC,TiCN,TiB2等)和原位生成的析出物(如Al3X,X为能与铝合金发生包晶反应的元素如Ti,Sc,Zr,Ta,Nb,V等)。而本文的结果则表明单独利用钛元素在铝中的高形状限制因子(Q值)也能在增材制造铝合金中促进晶粒细化并消除裂纹。同时直接低温(120℃)时效热处理后的试样在25-315℃范围内展现出优异的强度与塑性组合,使得其能够满足特定的高温条件下的使用要求。
图6 添加TiO2纳米颗粒前后2219铝合金打印试样的EBSD表征
3.在120℃直接时效热处理过程后,改性后的2219铝合金中的析出相的类型与尺寸并未有显著的变化。热处理后的试样在25-315℃范围内展现出优异的强度与塑性组合,可与传统的锻造2219铝合金相媲美并优于其他增材制造技术成形的2219铝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