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非线性分析结果
正如我之前所写,理解分析结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并且可能导致严重的问题。在模型中发现错误比理解结果解释问题要容易得多 - 毕竟,软件会给出有用的提示。而结果是需要专业人员的深刻理解。本文我将描述稳定性路径——正确估计模型承载能力的最重要工具。今天我们将介绍基础知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在实际示例中讨论此方法的用法。
稳定路径基础知识
为了正确理解,使用模型的承载稳定性路径。需要进行更复杂的分析,其中载荷以增量形式施加到模型上,并且可以观察每个增量中模型的载荷和位移之间的关系。在我们深入探讨之前先了解3 个最重要的定义:- 稳定性路径是表示模型中载荷和位移之间关系的图表。人们可以以多种形式绘制稳定路径:应在垂直轴上标记载荷,在水平轴上,应该显示变形(也可以是哪个节点/点以及什么自由度上由作者决定)——有时使用归一化变形而不是“真实”变形。稳定性路径在文献中以多种名称出现,例如:平衡路径、载荷-位移图、位移响应路径等。
- 表示为r的载荷乘子是一个参数,在分析中以任何给定增量乘以所施加的载荷。通常在下标中标记分析类型。为了更清楚地解释一下,我们假设在某处有一个负载 10kN 的模型。如果我们想以 10 个增量(每个增量 1kN)施加该载荷,那么第一个增量将为 1kN,因此载荷乘数将为 0.1(因为 10kN * 0.1 = 1kN),而在第二个增量中,总载荷将为 2kN,因此载荷乘数将为 0.1(因为 10kN * 0.1 = 1kN)乘数将为 0.2,依此类推。可以在垂直轴上使用载荷乘数来代替载荷或约束力。
- 归一化变形(我通常表示为 Δ)是当前增量中所选 DOF(自由度)中的位移与线性分析中该 DOF 变形的比值。可以使用归一化变形来代替稳定性路径的水平轴上的变形。
让我们从最简单的例子开始。我们将分析一根简支梁(两端固定),中间施加一个单一的力,如下所示。材料设置为弹性材料,我们将使用几何线性分析。换句话说,我们将执行完全线性分析,但具有增量加载。这种分析一般来说没有什么意义,但却是如何制定稳定路径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增量 1 :在分析设置中,我决定将负载分为 10 个相等的增量。这意味着增量 1 为 500kN / 10 = 50kN。对于该载荷,中间的位移为 66.5 mm,因此此时的稳定路径如下所示:
增量 2 :第二个增量增加了额外的 50kN,现在总载荷为 100kN。变形为133毫米。目前,情况是这样的:
增量 3 :额外添加 50kN(总计 150kN)。当然,由于一切都是线性的,挠度将比第一步高 3 倍,并且稳定路径将是一条直线。
增量 7 :让我们加快一点速度。增量 7 表示总载荷为 7 x 50kN = 350kN。位移为 66.5mx 7 = 465.5mm。
增量 10 – 完成:当然,最后,对模型施加满 500kN 的力,变形为 665mm。请注意,如果您使用线性求解器(或者您设置不希望在非线性求解器中获得中间结果),这将是您从分析中获得的唯一“绘图”。
这就是为模型构建稳定性路径的方式。在下一个示例中,我将使用几何非线性模型来展示差异。
稳定路径:示例 2 – 非线性分析
我们将使用相同的梁,但进行几何非线性计算。由于两个支撑都是固定的(没有滑动),我们预计挠度会减少。在此示例中,载荷分为 100 个增量(每个增量 5kN),但我将仅向您展示其中的一些。另外,我在图表上留下了线性稳定性路径以供参考。增量 10 :载荷为 50kN,位移为 47mm,因此比线性分析 (LA) 中小了近 20mm。我们可以看到,稳定性路径不再是线性的,并且与 LA 路径相比,它呈上升趋势。这告诉我们模型中存在某种硬化。
增量 40 :载荷为 200kN,位移为 117。如果我将载荷仅分成 5 个增量,则稳定性曲线将由直线组成,但由于我使用 100,我收到的曲线非常平滑。有时只需查看稳定性路径,您就可以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如果曲线“尖锐”,则意味着增量太少,这可能会严重影响结果(我将在以后讨论这一点)。
增量 100 – 完成:这里没有什么可讨论的,直接到达终点线!施加的载荷为 500kN,最大变形为 190mm(比线性分析小 3 倍以上!)。
稳定路径:示例 3 – 实际使用
接下来是对更复杂的筒仓结构的分析。由于我希望准确,所以我将负载分为多个增量(准确地说是 1000)。如果不制作所述载荷的图表(在筒仓中施加的载荷相当复杂),就不可能写出每个增量施加了多少载荷,因此在本例的稳定性路径中,我在其中一个支撑件中使用了总反作用力。增量40 :这几乎是分析的开始。由于该载荷工况是轴对称的,因此仅使用对称边界条件分析壳的一部分(这种方式计算速度要快得多)。下面的结果显示了整个模型(支撑区域的特写)以及分析每个步骤的稳定性路径。
增量 60 :模型中出现第一个屈服点。由于温度对材料的影响,屈服应力为231.8MPa;
增量590 :分析结束。我设置的弧长方法中的变量告诉求解器现在应该退出计算。由于我设置的负载从未达到(模型在施加负载的 60% 左右承载下降),如果没有额外的“限制点”,求解器将无休止地工作!还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模型中,我实现的负载是我想要看到的故障机制的两倍高,因此 60% 的结果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的结果(这就是负载乘数派上用场的地方) )
完成上述计算后,很容易看出,当反作用力等于 5300kN 时就达到了容量,并且模型中的失效后状态不稳定(稳定路径正在减小)。还很容易看出失效机制是由于塑性不稳定性造成的。这种方法有很多用途,我稍后将讨论许多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