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热分析丨壳温与结温

2月前浏览2537
1989年,美国空军航空电子完整性计划曾经对电子产品失效原因做过统计,电子设备失效约55%是由于温度过高导致的[1]
随着芯片制造工艺快速发展,尺寸越来越小,芯片动态动态功耗会下降,但静态功耗比例会上升,同时随着温度升高,静态功耗呈指数上升。
所有热设计的核心问题都是元件结温!热控设计目标也是控制结温,找到结温问题的关键就是理解热阻[2]

1 芯片发热的热传递过程

举个例子:GAL 内部的芯片与元器件外部尺寸相比小很多,封装后阻碍热量传递,芯片温度升高,直接影响芯片使用寿命,因此监测芯片发热温度十分必要,然而发热芯片真实温度是难以测量的。
通过下图,认识一下封装后芯片热量传递过程。
从芯片层面的封装特征来总结,热量的传递主要有三条路径[1]
(1)热量从die通过封装材料传导到其他表面然后,通过对流换热/辐射换热散到周围环境中;
(2)热量从die到焊盘,然后又连接到焊盘的印制电路板进行对流/辐射散热;
(3)die热量通过引线的引脚传导PCB上散热。

2 芯片热阻三种计算方法

芯片产品说明中,对散热设计有用的三个值为:功耗、温度要求和热阻参数
芯片的温度通常根据不同位置命名为:芯片结温、壳温、底部温度、顶部温度等多个温度概念。

2.1 结到环境热阻ΘJA

指的是芯片表面与周围环境的热阻,单位是℃/W。
周围环境通常认为是热量的最终目的地
取决于IC封装,电路板、空气流通、辐射和系统特性。(强迫对流换热时,辐射换热可以忽略)
ΘJA=(Tj-Ta)/P
式中:Tj为测得芯片的结温;Ta为芯片所处的环境温度;P为芯片功耗。
注意
① ΘJA与测量设置条件有关,该数值对于具体的热设计方案有非常有限的参考价值。

它仅可以用于定性地比较封装散热的容易与否

② 环境温度Ta的定义是没有明确定义的。
从定义上Ta的描述是芯片所处的环境温度,然而这环境温度变化是非常大的,距离芯片近的位置温度高一些,远的位置温度低一些。那么究竟要距离多远,在什么位置测量,是没有明确定义的
③ 环境温度数据往往是制造厂商提供,在标准测试试验环境得到数值,然而实际使用环境温度会与测试环境差异巨大
④ 一旦有强制对流散热时,一切开始彻底失控,测试提供的结环热阻得到的结点温度会比实际使用时低得多。
※ 因此,不会用上述公式计算结点温度。
2.2 ΘCA-壳到环境热阻

ΘCA是芯片封装表面到周围环境的热阻,单位是℃/W。

显然,ΘCAΘJA有相似的的物理意义,只是芯片侧的温度变成了芯片封装表面的温度,根据热阻定义可知,这一值的具体测试换算公式
ΘCA=(Tc-Ta)/P

式中:Tc为测得芯片的结温;Ta为芯片所处的环境温度;P为芯片功耗。

RJA相似,这一数值与测量的具有设置条件有关,因此这一数值参考价值也非常有限
2.3 ΘJC-结壳热阻

ΘJC是芯片表面到封装外壳的热阻,外壳可以看作是封装外表面的一个特定点

ΘJC=(Tj-Tc)/P
ΘJC是芯片热特性的关键参数之一,是对芯片进行散热强化设计的重要参数指标
注意:① ΘJC取决于封装材料的(引线框架、模塑材料、管芯粘接材料)和特定的封装设计(管芯厚度、裸焊盘、内部散热过热孔、金属材料热传导率)。
② 对于带有引脚的封装设计, ΘJC在外壳上的参考点位于塑料外壳延伸出来的引脚1,在标准的塑料封装中,ΘJC的测量位置在引脚处。
③ 该值主要用于评估散热片的性能,在测试结壳热阻时,测试装置会迫使芯片热量全部从芯片顶部散失(即芯片底部绝热)。
2.4 ΘJB-结板热阻
ΘJB是指芯片到电路板的热阻,是芯片散热强化设计的另一关键参数
ΘJB=(Tj-Tb)/P
ΘJB对芯片电路板的热通路进行量化,表达芯片内部热量到单板一侧的传热阻力
注意:① ΘJB包含两方面热阻:从芯片表面到封装底部参考点的热阻,以及贯穿封装底部的电路板热阻
② 相对结壳热阻,结板热阻定义提出比较晚,且部分传热路径严重不对称的芯片,目前尚无该热阻的定义标准

3 结点温度获得方法

实验测量时,由于芯片结埋藏在芯片中心,因此很难用传统的热电偶测得其温度。
“就像你测量心脏的温度,除非切开你的胸腔, 并且在你跳动的心脏上贴一个传感器。切开一个封装的元器件, 并将探针贴在硅片上的难度可要大得更多。[2]
芯片的壳温却很容易测得,利用上述一系列热阻公式,就可以方便地根据测得的温度和热耗数据,反推出芯片结温。
(1)结温:Tj=Ta+(ΘJA.P)(式1)
式中,Tj为结温,Ta为周围环境温度,P为功耗,单位W。
(2)结温:Tj=Tc+(ΘJC.P)(式2)
式中,Tj为结温,Tc为封装表面温度,P为功耗,单位W。
注意:使用这一公式推算的结温要比实际值大,因为实际过程中,芯片发出的公号不可能全部经由芯片顶壳传出。
(3)结温:Tj=Tb+(ΨJB.P)(式3
式中:Tb为距离封装小于1mm处的电路板温度。
(4)结温:Tj=Tt+(ΨJT.P)(式4
式中:Tt为封装顶部的中心处测得的温度。
注意:上述公式中用到的所有热阻参数通常会在元器件规格书中出现
查表计算更接近实际温度,但仍推荐用结壳热阻公式计算。(安全)
比如像下表这种。

4 应用

如何获得准确的芯片结温呢?可以利用非接触式测温设备红外热像仪,获得芯片发热温度。

专业的电子热分析软件获得结温,Icepak提供官方案例。

芯片结构如下图所示。

使用热分析软件是可以获得芯片结温的,可以看到芯片周围空气温度梯度还是蛮大的,因此用周围环境计算结温是非常不合适的。


参考书籍

1《从零开始学散热》(中规中矩)

2《寻找热量的足迹》(强推!)

3《笑谈热设计》(强推!)


来源:认真的假装VS假装的认真
Icepak电路航空电子芯片材料热设计控制试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9-06
最近编辑:2月前
Shmily89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6粉丝 29文章 63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有限元分析丨湿模态分析(二)

最近账号收到一位同学后台留言,咨询湿模态分析,这位同学对我“寄予很大希望”,然而湿模态这玩意其实“我也不会”。虽然有心“帮助”,但真心担心指错路。不会没关系,可以学习吗,于是我又翻出前段时间写的那篇湿模态文章。什么是湿模态分析?简单来说,不考虑周围流体影响而得到的模态为干模态,考虑周围流体影响,将流体计算结果耦合到固体结构得到的模态为湿模态。什么时候需要考虑流体影响呢?一个和尚挑着两个空桶去挑水,晃晃悠悠走一路,装满水以后,水桶晃悠幅度明显没有空桶晃悠幅度大。这个现象可以用湿模态来解释吗?水桶加水以后,水桶质量增加了,模态分析结果自然会改变。简单来说,如果不是装水,装相同质量的固体,这水桶晃悠幅度也是没有空桶晃悠幅度大的。挑水桶这个现象,是不足以说明考虑流体后,对模态分析结果产生显著影响的。上篇文章只写管内流体,落下了一点,周围流体介质,不仅仅是固体结构内的流体,固体结构外流体也是会对模态结果产生影响的。开篇提到的同学,简单说了一下他分析的内容。 额,钻井?距离我工作内容那真是相当遥远。这位同学可能是被自己的问题弄崩溃了,才会请教我这个门外汉…计算结果对比小结:不论是内流场还是外流场都会对模态结果产生影响;相同阶数,考虑流体后,模态固有频率会下降;模态阶数越高,干湿模态固有频率差异越大,说明高频振动对管动态特性影响大。再写湿模态分析有一点体会:1、没有工程应用、只依靠纯理论分析,对工程师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工程师做分析是“强”结果为导向(甚至有时只看结果);而科研工作者/学生是“弱”结果为导向(更关注理论求解过程)。前段时间和某单位人员聊天,得知他们做模态分析,是需要自己解耦,也是佩服!2、不了解项目应用背景和使用情况,只会做分析软件操作,对科研工作者/学生是提供不了什么“有效”帮助的。以我自己为例,在“帮助”这位学生时,我一直是比较退缩的,钻井钻柱这些对我来说完全是新名词,我是不了解工作过程和工程应用中的问题,自然会畏手畏脚。而这位学生被软件使用困住,错误操作出现的离谱结果让他陷入困境,其实相比问我,可能他的老师/同学可以提供更合理、靠谱、高效解决方法。3、做CAE从理论开始VS从工程开始?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甚至我在写这段文字我依然没有答案。以我自己为例,经常吐槽自己是个软件操作工,没灵魂的那种。结构分析我是半路出家,理论基础嘛,空空泛泛,工程经验嘛,更是空空泛泛。这几年开始有点觉醒意识,开始看工程,看理论。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扎实的理论永远都是YYDS,设计工程师的丰富的经验也是niubility。就怕只是个半吊子…来源:认真的假装VS假装的认真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