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有限元分析丨网格质量和壳单元简化对计算结果影响有多大?

2月前浏览2099

1 前言

结构有限元分析初学者,对前处理工作会存在一点“误区”,网格单元质量要达到0.8以上,厚度方向保证至少三层以上网格,于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ANSYS Meshing,投入大量时间学习前处理,结果一看!嚯!好家伙,网格单元节点数量飞到百万级别以上!

于是,又去学习HM,继续努力划出“高质量很漂亮”的网格。

高校学生、科研工作者,这种解决思路没问题。但对于工程师,这方法并不一定不适用

图 来自网络

企业中留给仿真分析的时间真的是太少了...(少到难以置信),想太多的代价就是啥也搞不出来...

又会产生新的疑问,那么就舍弃网格划分,默认网格直接开算!这又有些太大胆了...

图 来自网络

培训老师讲网格划分到什么程度,是需要经验积累。

经验?什么经验?对小白来说,实在太不友好了!

思来想去,对于网格质量和壳单元简化这些前处理工作,做到什么程度,我是有疑问的。本文试图带小伙伴们了解一下网格质量、壳单元简化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希望对工程师们有一点启发。

2 静力学分析网格对结果影响

对梁支架进行静力学分析,几何模型如图1所示,Y方向平面尺寸为180mm*140mm,Y方向厚度为16mm,X方向立筋厚度为10mm。

图 几何模型

结构材料为默认结构钢,边界及载荷设置如图所示。

图2 约束及载荷设置

2.1 默认网格分析结果

图 等效应力云图(最大值为51.224MPa

图 总变形量(最大值为0.099mm)

此时网格单元质量平均值为0.588,平均偏度为0.53。

目测,这网格不好,需要重新划分一下。

2.2 第1次提高网格质量

于是,通过调整分辨率(把默认的2调整至4),分析结果如图所示。

图 等效应力云图(最大值为58.776MPa

图 总变形量(最大值为0.102mm)

此时网格单元质量平均值为0.74,平均偏度为0.371。

从网格质量角度看还可以,等效应力有一定变化(51.224MPa→58.726MPa)。

2.3 第2次提高网格质量

选择多区域网格划分,计算结果如图所示。

图 等效应力云图(最大值为79.125MPa

图 总变形量(最大值为0.103mm)

此时网格单元质量平均值为0.764,平均偏度为0.24。

网格质量提高后,不论是等效应力(58.726MPa→79.125MPa)和变形量都有较大变化,一般会认为网格质量越高计算结果越靠谱。但这网格怎么质量越好,等效应力越来越大呢?

2.4 网格无关性验证

基于默认网格的网格无关性验证

可以看到,自大允许更改为20%时,等效应力达到78.327MPa。

读到这里,会有读者认为,看看,果然还是网格质量越高越好吧,用第2次网格划分结果就可以了。

但,继续看一看。

怎么有些不对了..

越来越离谱..

虽然,继续折腾下去,终于收敛了。

但这网格数量,是无法接受的!

图 等效应力云图(最大值为101.42MPa

思考网格究竟到什么程度可以停手

这种网格细化得到结果很可能是应力奇异点,如此折腾,实在是大费周章,提供一点可参考的方法。

2.5 后处理工具-structural error(结构错误)

对比三次应力分析结果,结构错误数值越小,等效应力数值越合理。

看到这里读者会发现,追求网格无关性验证达到收敛,这条金科玉律的计算代价太过高昂

画出差不多的网格,并进行structural error结果查看,能解释分析结果即可

当然,以上内容仅是个人建议,有不同想法朋友,可以聊聊你的想法。

3 抽壳简化几何模型的可行性浅谈

本文中案例,厚度XZ平面方向厚度为16mm,YZ支撑筋方向厚度为10mm,几何模型中有倒角,XZ平面边缘倒角为16mm,与加强筋连接位置倒角为10mm。

使用sc进行简化处理,简化后几何如图所示。

图 简化壳单元

3.1 默认网格计算结果

图 等效应力云图(最大值为77.13MPa)

图 总变形量(最大值为0.112mm)

此时网格单元质量平均值为0.775,平均偏度为0.238。

从网格质量角度看还可以,网格节点数只有1123个,大大提高求解速度

由于连接面之间没有倒角,会和实体模型计算存在一定差异。壳单元简化的最大优势是提高求解速度,计算精度会和实体存在差异也是可以接受的。

可以看一下结构错误云图。

看到这个图,会建议可以提高一下网格质量。

3.2 第一次优化网格划分

如此看来,提高网格分辨率数值后,最大等效应力为91.523MPa,可以进行网格无关性验证,计算结果差不多就是这个数值,不再截图。

4 结论

本文内容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参数来源于《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with ANSYS Workbench 2021》,感兴趣朋友可以翻这本书看看。

本文分析内容仅为一个梁支撑零件,试图验证等效应力是否合理,就如此费事,如果复杂装配体,工作量不知得多大。

(1)网格无关性验证没有问题

但请你好好想一下,这种验证对你计算结果的影响以及帮助究竟有多大。

(2)网格质量的把握依然是偏个人经验的

网格质量检查工具好好利用。剩下的交给感觉...

这话虽然很欠揍,但事实就是这样,做多了,慢慢就摸到门道了。

(3)不要试图逼急真相,否则大概率会陷入画地为牢的痛苦中。

参考文献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with ANSYS Workbench 2021



来源:认真的假装VS假装的认真
MeshingWorkbench静力学材料ANSYS装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9-06
最近编辑:2月前
Shmily89
硕士 签名征集中
获赞 6粉丝 28文章 63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热分析丨热辐射(1)基尔霍夫定律

引言同事:发射率和吸收率是一回事吗?我:不是一回事。同事:那咋都说发射率等于吸收率呢?我:…反正就不是一回事...记住这个结论。其实是我不记得原因,尴尬...来,先翻开《传热学》,先看一道简答题:“善于发射的物体必善于吸收”,即物体发射率越大,其吸收比也越大。请判断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华中科技大学2013研)答案:上述说法不正确。(←没错,我记住的就是这个结论)因为基尔霍夫定律对实际物体成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物体与辐射源处于热平衡;(2)辐射源为黑体,即物体发射率越大,对同样温度黑体辐射吸收比也就越大。故善于发射的物体,必善于吸收同温度下的黑体辐射。故上述说法不正确。很多人(比如我)只记住了发射率等于吸收率是有限定条件的,然而只是记住个大概而已…1 发射率表面的发射率表示该表面在给定温度下发出的辐射与黑体在相同温度下发出的辐射的比值,ε。发射率表示物体发射能量特性。发射率不是一个常数。表面发射率取决于物质种类、表面温度和表面状态,这与物质本身有关与外界环境无关。(1)金属的发射率一般较低,对于抛光表面可低至0.02;表面粗糙,发射率会提高;金属的发射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此外,氧化也会导致金属的发射率显著增加。严重氧化的金属的发射率与非金属相当。(2)而非金属发射率较大,一般在0.85-0.95之间,如陶瓷和有机材料的发射率较高;注意:与表面状态关系不大(包括颜色),对于非金属材料如果没有数据可以直接取0.9。(3)发射率测量方法如下: 2 吸收率入射辐射能被物体表面吸收部分所占的比例,α。与发射率不同,材料的吸收率实际上与表面温度无关。然而,吸收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入射辐射产生的源的温度。这从图12-33中也可以明显看出,它显示了各种材料在室温下的吸收率作为辐射源温度的函数。(1)金属吸收率随着源温度的增加而增加;(2)而电非导体的吸收率通常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比如,白色油漆表面可见光的吸收率较低,而红外辐射的吸收率相当高。3 黑体是发射率ε=1的物体一种完美发射体,是理想的,并非真实存在的。(1)在指定温度,指定波长条件下,没有一个表面能比黑体发射出更多的能量。注意:对黑体最大误解就是,黑色的物体就是黑体(×)。(2)黑体中的“黑”并不是颜色上“黑”,对于热辐射而言,“黑”与人眼看到的黑不是一回事,因为二者所涉及的波谱范围不同。比如,白雪吸收率高达0.985,近似于黑体。300K环境温度条件下,可见光波段范围,人体也近似于黑体。(3)黑体模型使用吸收比较大材料做成的空腔,在空腔表面开一个小口,设法保持壁面均匀的温度,辐射能经过小孔进入腔体后多次振荡,每一次振荡都有能量被空腔吸收,最终从小口出射能量可以忽略不计,能量完全被空腔吸收。注意:不是空腔表面是黑体,而是小孔!4 灰体灰体:把光谱吸收比为常数,(与波长无关),称为灰体,灰体也是理想的。灰体发射率<1。漫灰体:物体定向光辐射强度为常数(与方向无关)。 终于写到主题了,基尔霍夫定律!注意不是电工里的那个哈。5 基尔霍夫定律在热平衡条件下,任何物体对黑体投入辐射的吸收比等于同温度条件下物体的发射率。但实际情况却是,投入辐射是非黑体辐射;更不会处于绝对的热平衡。小物体表面积为As,发射率为ε;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小物体包裹在等温外壳中,其吸收率为α。小物体与外壳处于热平衡状态:As.ε.σ.T4=As.α.σ.T4ε(T)=α(T)注意:这个关系式是在表面温度等于辐射源温度条件下得到的,当表面温度与辐射源表面温度之间存在相当大差异时(超过几百度)时,就不能使用这个公式了。也可以对特定波长的辐射重复上述推导,以得到基尔霍夫定律的光谱形式:ελ(T)=αλ(T)。更深入理解基尔霍夫定律,聊一个看起来似乎违背基尔霍夫定律的结构。太阳能集热器表面一般采用选择性表面涂层技术,工艺技术分为四类:① 涂料法半导体材料和某些金属氧化物作为色素材料。涂料层吸收率可>0.9,辐射率<0.3。② 化学转化法利用化学方法使金属表面生成具有选择性吸收薄膜的黑色金属氧化物或硫化物。涂层的吸收率>0.90,发射率≈0.1。③ 电镀法利用电镀的方法来制备选择性吸收膜。涂层吸收率≈0.90,发射率约为0.09。④ 真空磁控溅射法涂层材料在真空室内被加热到熔点,用真空室内的电离气体轰击靶材料并使之溅射,溅出的靶材料撞击并粘附在底材上,形成选择性涂层。涂层吸收率>0.9以上,发射率≈0.08。发现,吸收率怎么不等于发射率!难道是基尔霍夫定律不对?在热平衡条件下,表面的定向光谱发射率(针对的太阳能集成器自身温度对应的发射率,ε(T=300K)≈0.1,)等于它的定向光谱吸收比(针对辐射源即太阳的吸收率,α(T=5800K)≈0.9)。(可以返回第2小节看一下吸收率)集成器不是理想黑体,不适用基尔霍夫定律;吸收率和发射率对应温度差异巨大,不适用基尔霍夫定律+1;同时,太阳与集成器之间的无法达到恒定不变的热平衡状态,不适用基尔霍夫定律+2。PS:基尔霍夫定律,应用的是相当广泛,但一定注意这定律适用范围!《传热学》读书时没学明白,工作后依然不明白,但,教材瞧一瞧后,好像明白了那么一丢丢呢...参考文献:Heat and Mass Transfer传热学热辐射性质及其测量光电检测技术与系统来源:认真的假装VS假装的认真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