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 详情

CFD计算是如何处理物质的扩散?

8天前浏览122

扩散模型作为CFD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流体微观世界中的"隐形推手",在诸多工程问题和科研探索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什么是扩散

扩散,这一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CFD中却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数学表达。扩散模型主要描述的是流体中浓度、温度或其他标量场随时间及空间变化的过程,它是对流体内部微观粒子随机运动宏观效应的量化体现。

二、扩散现象

在工程应用中,扩散现象无所不在,它在多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化工过程中,扩散是传质过程的核心,比如催化剂颗粒表面吸附气体分子、蒸馏塔内轻重组分的分离、膜分离技术中溶质通过膜的传递等都是扩散现象的实际应用。生物医学领域,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肺部与血液之间的交换、药物在人体组织中的渗透与分布以及生物分子在细胞间的信号传递等都依赖于扩散。环境工程中,有害气体或液体污染物在大气和地下水中的扩散是环境污染扩散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师据此预测污染物的迁移轨迹和污染范围,以便采取防控措施,等等。    

同时,扩散也有不利的一面,如核设施事故造成的放射性物质泄露,污染物会迅速扩散至周围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此外,在建筑设计中,如果不合理控制室内空气质量,有害气体(如甲醛等装修污染)也可能通过扩散在室内积聚。

   

三、常见的扩散模型

3.1 分子扩散模型

在理想气体或稀薄液体条件下,分子扩散通常遵循Fick定律。该定律表明,标量场的扩散速率与该标量的浓度梯度成正比。在CFD中,这可以表述为一个偏微分方程,即扩散方程。对于单一组分的扩散,Fick定律可以简单地表示为:

其中c代表浓度,D是扩散系数,∇2是拉普拉斯算子。

3.2 涡耗散模型

耗散模型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扩散模型,但在湍流模拟中起到类似的作用。在大涡模拟(LES)中,涡耗散项用来描述大尺度涡旋对小尺度涡旋能量的转移,这种能量转移过程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扩散过程。这类模型往往涉及SGS(亚格子尺度)模型,用于估算那些无法直接求解的涡旋细节对扩散效应的贡献。

3.3 湍流扩散模型

在RANS(雷诺平均 Navier-Stokes 方程)方法中,为了模拟湍流对扩散过程的影响,引入了湍流扩散项。这通常通过利用湍动能k和耗散率ε,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标量耗散率(如热扩散率或化学反应速率)来进行表征。

3.4 多孔介质扩散模型

在多孔介质中,扩散受到孔隙结构和渗透性的限制,这时需要采用特定的多孔介质扩散模型,考虑有效扩散系数并将其应用于相应的扩散方程。

3.5 species transport多组分扩散模型

当流体包含多个相互扩散的组分时,需要用到species transport模型是用来研究多组分流体中不同物种(species)如何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而传播、混合以及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这个模型是多组分流动和化学反应工程领域中的核心部分,广泛应用于内燃机燃烧、火箭推进剂燃烧、环境污染物扩散、化工反应器设计等诸多场景。    

在species transport模型中,每个物种都遵循一组特定的输运方程,这些方程通常基于质量守恒原理并考虑了扩散、对流及化学反应的影响。具体来说,对于第i个物种的输运方程可以表述为:

ρ 是流体的密度,

Yi是第i个物种的质量分数(或摩尔分数),

u 是流体的速度场,

Di是第i个物种的有效扩散系数,它可能包含分子扩散和湍流引起的扩散成分,

Wi是由于化学反应导致的物种生成或消耗速率,也称为化学源项。

通过species transport模型,工程师们能够在微观尺度上预测和理解复杂的多组分流动现象和化学反应过程,这对于优化系统设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排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工程应用举例

4.1 燃烧模拟:在内燃机、燃气轮机、火箭发动机等燃烧设备中,扩散模型至关重要。它模拟燃料和氧化剂在混合区的扩散混合过程,以及燃烧产物在火焰前缘处的扩散。通过高效的扩散模型,可以准确预测火焰传播速度、燃烧效率和污染物排放等关键指标。

4.2 环境工程:在空气污染物扩散模拟中,扩散模型有助于分析污染物从排放源到周围环境的传输规律。工程师利用扩散模型预测工厂废气、烟囱排放、交通事故泄漏等突发或长期排放事件下污染物的空间分布和浓度衰减,从而制定有效的减排策略和应急预案。

4.3 化工流程:在化工反应器设计中,扩散模型用于模拟反应物料在流体中的混合和传递过程。例如,在连续搅拌釜反应器中,了解组分的扩散行为有助于优化反应器尺寸、搅拌器设计以及控制策略,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4.4 能源转换系统:在燃料电池、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能源设备中,电荷载体(如氢离子、氧离子、电子等)的扩散决定了能量转换效率。CFD中的扩散模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内在的动力学过程,改善电池性能。

4.5 生物医学工程:在生物组织或人造血管中的药物流体动力学研究中,药物或营养物质的扩散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扩散模型可以帮助优化药物释放策略,评估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4.6 微纳流控:在微流控芯片设计中,由于特征尺度小,扩散效应相对显著。扩散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微通道内的物质传输和混合效率,这对微流控芯片的制造和功能优化至关重要。

4.7 多孔介质流动:在土壤污染治理、地下水资源管理等领域,扩散模型在多孔介质(如土壤、岩石)中的应用有助于研究污染物在孔隙中的迁移和降解过程。

 



来源:CFD饭圈
燃烧化学燃料电池多孔介质湍流建筑电子芯片理论太阳能物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首次发布时间:2024-09-08
最近编辑:8天前
CFD饭圈
硕士 分享CFD文章,感谢关注
获赞 9粉丝 4文章 345课程 0
点赞
收藏
作者推荐

流体网格为什么要有边界层

一、边界层概念边界层是高雷诺数绕流中紧贴物面的粘性力不可忽略的流动薄层,又称流动边界层、附面层。这个概念由近代流体力学的奠基人,德国人Ludwig Prandtl于(普朗特)1904年首先提出。从那时起,边界层研究就成为流体力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和领域。二、边界层历史起源十九世纪末叶,流体力学这门科学开始沿着两个方向发展,而这两个方向实际上毫无共同之处,一个方向是理论流体动力学,它是从无摩擦、无粘性流体的Euler运动方程出发发展起来的,并达到了高度完善的程度。然而,由于这种所谓经典流体动力学的结果与实验结果有明显的矛盾——尤其是关于管道和渠道中压力损失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以及关于在流体中运动物体的阻力问题——这就是达朗伯佯谬。正因为这样,注重实际的工程师为了解决在技术迅速发展中所出现的重要问题,自行发展了一门高度经验性学科,即水力学。水力学以大量的实验数据为基础,而且在方法上和研究对象上都与理论流体动力学大不相同。二十世纪初,L.Prandtl因解决了如何统一这两个背道而驰的流体动力学分支而著称于世。他建立了理论和实验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为流体力学的异常成功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就是在Prandtl之前,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在很多情形下,经典流体动力学的结果与试验结果不符,是由于该理论忽略了流体的摩擦的缘故。而且,人们早就知道了有摩擦流动的完整的运动方程(Navier-Stokes方程)。但是,因为求解这些方程在数学上及其困难(少数特殊情况除外),所以从理论上处理粘性流体运动的道路受到了阻碍。此外,在两种最重要的流体,即水和空气中,由于粘性很小,一般说来,由粘性摩擦而产生的力远小于其它的力(重力和压力)。因为这个缘故,人们很难理解被经典理论所忽略的摩擦力怎么会在如此大的程度上影响流体的运动。 在1904年Heidelberg数学讨论会上宣读的论文“具有很小摩擦的流体运动”中,L.Prandtl指出:有可能精确地分析一些很重要的实际问题中所出现的粘性流动。借助于理论研究和几个简单的实验,他证明了绕固体的流动可以分成两个区域:一是物体附近很薄的一层(边界层),其中摩擦起着主要的作用;二是该层以外的其余区域,这里摩擦可以忽略不计。基于这个假设,Prandtl成功地对粘性流动的重要意义给出了物理上透彻的解释,同时对相应的数学上的困难做了最大程度的简化。甚至在当时,这些理论上的论点就得到一些简单实验的支持,这些实验是在Prandtl亲手建造的水洞中做的。因此他在重新统一理论和实践方面迈出了第一步。边界层理论在为发展流体动力学提供一个有效的工具方面证明是极其有成效的。自20世纪以来,在新近发展起来的空气动力学这门学科的推动下,边界层理论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它与其他非常重要的进展(机翼理论和气体动力学)一起,已成为现代流体力学的基石之一。如果粘性很小的流体(如水,空气等)在大雷诺数时与物体接触并有相对运动,则靠近物面的薄流体层因受粘性剪应力而使速度减小;紧贴物面的流体粘附在物面上,与物面的相对速度等于零;由物面向上,各层的违度逐渐增加,直到与自由流速相等。L-普朗特把从物面向上的这一流体减速薄层叫作边界层。下图是无攻角平行流沿平板的边界层示意图。 由物面向外,流体速度迅速增大至当地自由流速度,即对应于理想绕流的速度,一般与来流速度同量级。因而边界层内速度的法向垂直表面的方向梯度很大,即使流体粘度不大,如空气、水等,粘性力相对于惯性力仍然很大,起着显著作用,因而属粘性流动。而在边界层外,速度梯度很小,粘性力可以忽略,流动可视为无粘或理想流动。在高雷诺数下,边界层很薄,其厚度远小于沿流动方向的长度,根据尺度和速度变化率的量级比较,可将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简化为边界层方程。求解高雷诺数绕流问题时,可把流动分为边界层内的粘性流动和边界层外的理想流动两部分,分别迭代求解。边界层有层流、湍流、混合流 ,低速(不可压缩)、高速(可压缩)以及二维、三维之分。由于粘性与热传导紧密相关,高速流动中除速度边界层外,还有温度边界层。三、边界层厚度边界层内从物面 (当地速度为零)开始,沿法线方向至速度与当地自由流速度U 相等(严格地说是等于0.990或0.995U)的位置之间的距离,记为 δ 。边界层厚度与流动的雷诺数、自由流的状态、物面粗糙度、物面形状和延展范围都有关系。由绕流物体头部(前缘)起,边界层厚度从零开始沿流动方向逐渐增厚。当空气流的雷诺数为Rex=10时,在距前缘1米处,平板上层流边界层的厚度为3.5毫米。在平滑平板上,层流边界层的厚度。 四、层流边界层流体绕物体流动时,在物体的前端或上游部分的边界层,一般是层流边界层。沿曲面的层流边界层。由于外流速度有变化,与平板有所不同,但速度分布大致类似。紧贴物面的速度梯度较大,因而剪应力也较大。物面上的剪应力为:式中μ为流体动力粘性系数。算出了τ0,就可求出物面的摩擦阻力系数和摩擦阻力。但这些计算只能用于分离点以前。五、湍流边界层 在自然界和工程中,运动物体(如飞机、叶栅等)表面上的流动大部分是湍流边界层。由于湍流是有涡流动,有随机的脉动,流动随空间和时间都在变化.所以湍流边界层的内部结构比层流边界层复杂得多。由于湍流内有垂直流向的动量交换,它在与壁面垂直截面上的速度分布与层流边界层的不同,下端丰满一些。由实验数据,可把湍流边界层近似地看作由内区和外区组成。这样的分法是因为靠近壁面的粘性剪应力与压力梯度在这两个区内是截然不同的。内区包括贴近壁面的粘性底层.其中剪应力最大,由许多小旋涡组成,向上是缓冲层,再向上直到边界层外区是大尺寸旋涡组成的动量交换较大的湍流层.外区是从这个湍流层一直到速度与外流极相近的地方。总的说,内区占边界层全层的20%。从湍流边界层的研究历史来看,存在着两种理论,它们分别发展又相互关联.一种是统计理论.另一种是半经验理论。①在统计理论中,把流体看做连续介质,把流速、压力等的脉动值看做连续的随机函数,通过各脉动值的相关函数和谱函数来描述湍流流动。按统计平均法,从中找出脉动结构,把各种平均值代入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及其他方程,得出所谓雷诺方程。但统计理论主要用于研究均匀各向同性湍流.对湍流边界层流动并不适合.②在另一种半经验理论中因为湍流边界层方程的数目少于未知量的数※.方程组是不封闭的,因而需要补充一些关系式.由此而产生的一些不严谨的近似理论为半经验理论.这些理论昌无严格的依据,但对解决工程上的许多问题很有用处。又因为其中有些系数是从实验中求出的,所以用这些半经验理论算出的结果,常与实验较吻合,但它们的适用范围有局阻性。常用的半经验理论有:J.V.布森涅斯克于1877年提出的,用涡粘性系数计算雷诺应力的公式,昔朗特的混合长理论(动量传递理论):G.I.泰勒的涡旋传递理论,卡门的相似理论等。这些半经验理论的缺点是对湍流的内部结构都没有做分析,使用范围有限。 六、边界层分离流体流过曲面时,它的速度和压力都有变化。当流速减少时,压力必定增加。由于在边界层内的流体微团有动量损失,如遇到下游压力增加(即有逆压梯度)时,则动量再减少,直到流体微团不能再在物面上前进时就会从物面分离.这一现象叫做边界层分离。气流开始离开物面的点称为分离点。在实验方面,测分离点位置可用模型表面的油流法、丝线法和用普雷斯顿管等。各国对分离流尤其是对二维非定常流和三维定常流中边界层分离的起始及分离点.线附近流动问题的研究愈益重视,已有一些近似理论如三层结构等,也试提出二维、三维流动的分离判据,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中。七、边界层控制在应用上(例如对航空飞行器来说),层流边界层的过渡和分离,使机翼等阻力增加和(或)举力减少(甚至失速),因此人们很早就设法使机翼表面光滑,并设计“层流翼剖面”,以维持层流边界层。但这种控制是有限的,所以人们后来采用了许多人工控制边界层的方法,以达到影响边界层结构,从而避免边界层内气流分离,和减少阻力增加举力的目的。实验和理论得出如下的使流体局部加速的几种有效方法:①使部分物面移动,②通过物面上的喷孔(狭缝)吹出流体,以增加表面滞流的能量;③通过物面上的狭缝,吸走滞流,使边界层变薄,以抑制分离;④用不同气体喷射,加速滞流;⑤变更机翼形状。 在很多工程问题中,控制边界层脱离十分重要。控制边界层脱离的方法很多,但无外乎两大类。一类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控制物面上的压强梯度,从而尽量缩小脱离区,例如采用细长的流线形物面;另一类是考虑流动的内部因素,增加边界层内流体微团的动量以加强抗逆压力梯度的能力,如:在壁面吹吸流体,延缓分离,减少分离区,达到减少压差阻力的效果。由于流动的分离点和来流的状态有关,因此,在周定点处吹气或吸气的控制方法往往不能满足实际的要求。近年来;利用微型传感器溅量绕流物面的流动特性(如压强或压强梯度),根据测得的信息,在物面必要的位置实行流动控制,这种带有反馈信息的控制方法称作主动控制。 来源:CFD饭圈

未登录
还没有评论
课程
培训
服务
行家
VIP会员 学习 福利任务 兑换礼品
下载APP
联系我们
帮助与反馈